辣椒病害识别之欧阳光明创编
辣椒病虫害简介

煤污病症状
病毒病
发病症状 枯顶、花叶、卷叶、褪绿、黄化条斑等 防治方法 推荐防治方案:注意防治蚜虫。苗期和发病初期选用新解毒因子1000 倍液、标抗B1 800倍液。 其它适用产品:硕丰481可湿性粉剂6000~10000倍液、0.003%爱增 美水剂30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防治方法 推荐防治方案:发病初期选用品顶B1 3000倍液、安卡 2000倍液、标正 先翠 B1 2000倍液、安凡B1 1000 倍液。 其它适用产品:722g/L普力克悬浮剂500~6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 粒剂2000~3000倍液、25%凯润乳油2000倍液、60%百泰水分散粒剂 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辣椒幼苗猝倒发病症状
立枯病
病原菌( 立枯丝核菌 )
病征与病状
多发生于幼苗中后期,茎基部和根部变褐色,不倒伏。菌丝体不明显。 防治方法 推荐防治方案: 伟亮B1水剂 600- 800倍液、绿动B1水剂 500-600倍液、 根标B1 水剂600- 800倍液、地腾B1 3000倍液。 其它适用产品:722g/L普力克悬浮剂500~600倍液、92%噁霉灵水分 散粒剂3000~4000倍液或2.5%适乐时悬浮剂 1500~2000倍液。
斜纹夜蛾
防治方法 推荐防治方案:幼虫3龄前选用法标B1 2000倍液、顶尊B1 1000倍液、标 正举功B1 1200倍液、标正亮舰B1 1200倍液、库顶B1 1500倍液、专烛 B1 2000倍液。 其它适用产品:1%甲维盐乳油1500-2000倍液、24%氰氟虫腙悬浮剂700 倍液、40%灭多威可溶粉剂1200倍液、5%氟啶脲乳油800-1000倍液、5% 虱螨脲乳油1000-15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2000-3000倍液、24%虫螨 腈悬浮剂2000-25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00-2500倍液。
辣椒常见萎蔫型病害的识别及防治措施

服务新农村 致富百姓
植物医院
辣椒常见萎蔫型病害的识别及防治措施
马英杰
(辽中县冷子堡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 112000)
1 辣椒青枯病
1.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
中部叶片凋萎。 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 初 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 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 持绿色。 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 根,部分病茎可见 1~2 厘米大小褐色病斑。 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 淡褐色,横切茎部保湿后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 1.2 发病规律
3 辣椒枯萎病
3.1 发病症状 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生。 发病初期可见植株下部数片叶萎蔫下
垂,以后由下而上全株出现萎蔫。 轻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和 阴天恢复正常,数天后病株变黄枯死,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剖视 植株根颈部可见内部组织变褐,皮层易脱落,如切取一小段病茎, 置于盛有清水的试管中,无白色菌脓流出(此可与青枯病区别壤中存活多年。 夏季阴雨天发 病偏重,雨后晴天病情发展迅速。 在土壤潮湿、粘重、微酸、排水不 良、多年连作、偏施氮肥等情况下易发病。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 严重。 土壤中根结线虫危害严重时,可以加剧病害的发展。 3.3 防治方法 3.3.1 定植前用敌克松可湿性剂 1 000 倍进行土壤消毒; 移栽时 用敌克松 800 倍或抗枯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恶毒灵 3 000 倍 液浸根 10~15 分钟后移栽, 或将 150 生防菌 1 袋与米糠 0.5 千克 拌匀(不加水),将辣椒苗根部浸水后沾根移栽。 定植后浇水时每 667 平方米加入硫酸铜 1.5~2.0 千克。 3.3.2 发病初期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多 硫悬浮剂 600 倍液, 或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也 可用抗枯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喷雾或 600 倍灌根, 灌根时每 株 0.5 升,可灌 2~3 次。
辣椒病虫害防治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控

辣椒病虫害防治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控辣椒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然而,辣椒的病虫害却经常给农民朋友们带来困扰。
为了确保辣椒产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辣椒病虫害的识别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辣椒病虫害的识别1.1 病害的识别辣椒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
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畸形叶片、黄化症状以及嵌纹、叶矮病等;真菌病主要表现为叶斑病、霜霉病以及炭疽病等;细菌病主要表现为溃疡病、疮痂病等。
通过观察病叶的症状以及病部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所面临的病害类型。
1.2 虫害的识别辣椒虫害主要包括蚜虫、飞虱、刺蛾等。
蚜虫主要寄生在叶片背面,受害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蜜露以及蜜露滴下的蚜虫;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引起叶片黄化、脱水等现象;刺蛾则以幼虫阶段为害,它们会将叶片卷曲并食食叶片的嫩部。
通过观察受害辣椒的叶片以及虫害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所面临的虫害类型。
二、综合防治措施2.1 病害的综合防治病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控制害虫的数量以降低害虫对辣椒的危害;利用一些嗜高温的有益菌来控制霜霉病等真菌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则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但需注意使用农药的剂量和方法,以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2 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安装黄板、粘虫球等诱捕工具来减少虫害的数量;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虫害的数量;化学防治则是采用农药喷洒的方式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确保其对害虫有高效且低毒的控制效果。
2.3 排水与肥料管理辣椒生长过程中,合理的排水和管理肥料是非常重要的。
辣椒喜欢中稍酸性的土壤,果断排水性好的土壤有利于预防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以及辣椒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适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保证植株的生长健康。
辣椒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辣椒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一、病害的发病症状1、炭疽病:此病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
果实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褐色斑点,病斑多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叶片受害后呈现出水浸状退绿色斑点,后发展为边缘为深褐色、中央为灰白色的圆形病斑,病叶易干缩脱落。
2、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果实。
叶片染病后初期出现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状的黑绿色至黄褐色斑点,有时出现轮纹;茎蔓染病后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斑块;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长圆形墨绿色病斑。
3、疫病:果实初染病后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然后迅速变褐软腐;茎和枝染病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4、病毒病:受害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多种症状。
炭疽病、疮痂病、疫病多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发生,病毒病则容易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二、病害的综合防治。
防止病害的发生,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中研八号、棚椒一号等。
其次是实行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3年,并结合深耕,使病残体充分腐烂,加速病菌死亡。
此外,在栽培中还应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植过密,并增施磷肥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实行高垄覆膜栽培。
三、病害的药剂防治1、炭疽病:可选用1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混合喷洒,每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
2、疮痂病: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代森锰锌等,按各药剂的说明书配制药液,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共喷2-3次。
3、疫病:可在辣椒定植时、缓苗后和开花盛期等阶段喷施43%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喷施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
4、病毒病: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3-4次。
四、虫害的防治1、蚜虫:在辣椒育苗、定植后及生长前期可采取扣膜及遮阳网覆盖的方法阻隔蚜虫潜入危害,后期可叶面喷施抗蚜威、蚜虱净、蚍虫啉和敌敌畏等药剂,每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021年国家明令禁止的71种食品添加剂详细说明介绍之令狐采学创编

国家明令禁止的71种食品添加剂详细说明介绍欧阳光明(2021.03.07)1. 苏丹红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
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它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
苏丹红包括苏丹红1号、苏丹红2号、苏丹红3号、苏丹红4号等几种,它们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称取食品经乙腈提取后,过滤,滤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波长可变的紫外—可见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苏丹红,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辣椒粉等辣椒产品(食品)及其它需着色食品中染色、着色、增色、保色或喂养鸭禽炮制红心蛋等。
鉴别苏丹红,可以看它是否溶于水,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
2. 吊白块(禁用)工业化学名称: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又称“雕白块”,主要成份为:次硫酸钠甲醛,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
有强还原性,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使蛋白质失去活性。
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会损坏人体的皮肤黏膜、肾脏、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食用吊白块后会引起人体过敏、刺激肠道、食物中毒等疾患,严重者影响视力并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吊白块对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长期使用。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块,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米面制品中面条、米粉、面食、米粉、粉丝、粉条、豆腐皮、腐竹、红糖、冰糖、荷粉、面粉、竹笋、银耳、牛百叶、血豆腐、海产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鲜、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观颜色亮丽,延长食品保质时间和增加韧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来爽口。
3. 工业用甲醛(禁用)俗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工业漂白剂。
辣椒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V g t b e 0 09 e ea ls2 1 .
辣椒常见病害 的识别与防治
惠军涛 ,门永利 2 ,张开创 2 ,程 晓博 2 ,杨 非
(. 1陕西省蓝 田县植保植检站 ,7 0 0 l2陕西省临潼区农技 中心 ,7 0 0 ) 15 0 . 16 0
在辣 椒生 产 中 ,发生 的 主要病 害有 疫病 、根腐 病 、青 枯病 、灰霉 病 、叶斑病 、白粉 病 、病 毒病 等 。 开展 科学 防治对 辣椒 生产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笔 者结 合多 年生 产实践 ,对 常见 的几种 主要 病害 按土 传 病 害 、真 菌 性病 害及 病 毒 类病 害进 行 分类 观 察 , 现分 别将 其症状 和 防治方 法介 绍如 下 。
部及根部表 皮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 ,极易剥离 ,
露 出暗 色的木 质部 。病 部一 般仅局 限于根 茎部 。
该 病在 田间点片 发生 ,主要 为 害叶片 。成株 叶 片发病 ,初呈 黄绿 色不规 则 水浸状 小斑 点 ,扩 大后
1 青枯病 . 3
由茄 假单 胞杆状 细 菌侵染 所 引起 ,属土 传维管 束病 害 。发病 初期 仅个 别枝 条 的叶片 萎蔫 ,后 扩展 至 整株 。地 上部 叶色 较淡 ,后期 叶片变 褐枯 焦 。病
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发 病地块一般减产 1 0%~2 0%,重者达 5 0% 以上 ,
甚 至完全 绝 收 。2 1 年 7—8月份 ,我 国不少 地 区 00 出现大 到暴 雨 ,土壤 湿度 偏高 ,随后 又 出现持 续 高 温 。天气 闷热 、高温 高 湿 ,最 易导 致 “ 姜瘟 ”爆 发 成 灾 ,目前 已有 农户 反映 田间开始 发病 ,因此 种姜 农 户要特 别警 惕 。
辣椒病害识别

一、辣椒绵腐病之杨若古兰创作病害英文名:Pepper cottony leak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病原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分类地位: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病原介绍:菌丝体生长繁茂,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无隔膜 , 直径 2.3~7.1(μ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 4.9~14.8(μ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 7.4~10(μ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μ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果实、幼苗症状图:病害症状:惹起幼苗基部腐烂、缢缩而死亡.成株期次要为害果实,惹起果腐,在湿润条件下病部生大量白霉,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持久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发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发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惹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次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巾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构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度,温度高于30度受到按捺;适宜发病地温10度,低温对寄主生长晦气,但病菌尚能活动,特别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候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克不及敏捷添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感化弱,瓜苗呼吸感化加强,耗费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是以,该病次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病害分类:真菌防治法子:(1)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普通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收获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敷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如许种子夹在药土两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必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温灌.(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知量放风排湿,谨防瓜苗徒长染病.(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取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留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5)发病初期喷淋7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3升.二、辣椒链格孢黑斑病病害英文名:Sweet pepper and Pepper black spot病原中文名:链格孢病原学名: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簇生, 暗褐色, 较短粗,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淡黄色, 大小9.5~40×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果实症状图:病害症状:病斑初呈淡褐色, 不规则形, 稍凹陷.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 , 病斑直径 10~20mm,上生黑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病斑愈合 , 构成更大的病斑.发病规律:次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其发生与日灼病有联系 , 多发生在日灼处.即第二寄生物.病害分类:真菌防治法子:(1) 防治甜 ( 辣 ) 椒日灼病.(2) 发病初期喷洒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80% 代森锰锌( 大生、山德生、一世功、霜疫露、奥普安、大锰、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 ) 可湿性粉剂 600~700 倍液、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2% 锰锌?霜脲( 双克菌、克菌宝) 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40% 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900~1000 倍液, 隔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使用百菌清的平安间隔期拜见黄瓜黑斑病.使用代森锰锌的每个生长季节只准使用 1 次 , 防止锰离子超标.三、辣椒枯萎病病害英文名:Pepper Fusarium wilt病原信息: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病原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Atk.) Snyder and Hansen.=F. vasinfectum=F. malvacearum Taub.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病原介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曲折,顶端稍尖,无色,具 2~5 个隔膜,多 3 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浅灰黄色,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寄主信息: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整株症状图片:病害症状:辣椒枯萎病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零落, 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 地上部茎叶敏捷凋萎; 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 构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 , 后期全株枯死.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 , 皮层极易剥落 , 木质部酿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常发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发病规律:次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 , 次要通过灌溉水传播 , 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 24~28 ℃ , 最高 37 ℃ , 最低 17 ℃.该菌只为害甜椒、辣椒 , 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 2 周即现死株.湿润或水渍田易发病 , 特别雨后积水 , 发病更重.病害分类:真菌防治法子:(1)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无机复合肥或海藻肥; 加强田间管理, 与其他作物轮作; 选种适宜当地的抗病品种 ; 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 ; 合理灌溉 ,加强菜地沟渠管理, 尽量防止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2)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 氯溴异氰尿酸( 消菌灵) 可溶性粉剂10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800 倍液、 3.2% 恶甲水剂 ( 克枯星 ) 600 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0.4~0.5L , 视病情连续灌2~3 次.四、辣椒菌核病病害英文名:Pepper Sclerotinia rot病原中文名:核盘菌病原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 后概况变黑色鼠粪状, 大小不等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路构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普通 3~15(mm), 有的可达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步睁开呈杯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酿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发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内生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 单胞, 大小10~15 × 5~10( μ m) .普通不发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菌丝生长及菌核构成最适温度20 ℃, 最高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花、叶、果实、茎症状图片:病害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 后变棕褐色, 敏捷绕茎一周, 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 , 但不发生臭味 , 干燥后呈灰白色 , 病苗呈立枯状死亡 ; 成株染病次要发生在距地面 5~22cm 处茎部或茎分杈处 , 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 湿度大时, 病部概况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后茎部皮层霉烂, 髓部解体成碎屑, 病茎概况或髓部构成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干燥时, 植株表皮破裂 , 纤维束外露似麻状 , 个别出现长 4~13cm 灰褐色轮纹斑.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致叶片零落; 果实染病 , 果面先变褐色 , 呈水渍状腐烂 , 逐步向全果扩展 , 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 , 概况长出白色菌丝体 , 后构成黑色不规则菌核发病规律:次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 翌年温湿度适宜时, 菌核萌发发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进行初侵染, 菌丝从伤口侵入, 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 侵入致病.当前 , 田间的再侵染 , 次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 , 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 , 南方 2~4 月或 10~12 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 , 南方多在 3~5 月.湖北宜昌一带,3 月初辣椒定植在大棚后, 棚内土壤里的菌核即萌发, 抽出子囊盘, 子囊盘成熟后稍遇振动即散出子囊孢子,3 月底始见病株,4、5 月进入发病高峰,6 月当前随气温升高 , 病情渐趋缓和 , 但如遇有 3 天以上的连阴雨 , 病情又回升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 辣椒收获时 , 菌核落入土中越夏, 如遇有适宜寄主, 越夏菌核亦可在10~12 月萌发侵染.越夏或越冬的菌核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南方 , 菌核则在冬末春初萌发 , 成为南方冬春呵护地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毁灭性病害.病害分类:真菌防治法子:(1)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 年轮作. (2) 及时深翻 , 覆盖地膜 , 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革除, 谨防蔓延. (3) 进行土壤消毒.用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或 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 每平方米 10g,拌细干土撒在土表 , 或粗入土中 , 然后收获 ; 也可选用 40% 福尔马林每平方米用药20~30ml 加水2.5~3L , 均匀喷洒于土面上, 充分拌匀后堆置 , 用湿润的草帘或薄膜覆盖 , 闷 2~3 天以充分杀灭病菌 , 然后揭开覆盖物 , 把土壤摊开 , 晾 15~20 天待药气散发后, 再进行收获或定植.(4) 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将种子装入干净的酒瓶, 再按种子分量0.4%~0.5% 的量加入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 或 60% 多菌灵盐酸盐 ( 防霉宝 ) 可溶性粉剂当前 , 塞好瓶口 , 平放于地面用脚来回滚动 100~150 次 , 使药粉均匀黏附在种子概况后收获.此外对带菌种子也可用52 ℃温水浸种30 分钟 , 把菌核烫死 , 后移入冷水中冷却.(5) 生态防治 : 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 及时放风排湿, 特别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敏捷升高, 或结露时间增加, 是防治标病的关键措施; 留意控制浇水量, 浇水时间改在上午, 以降低棚内湿度; 特别是在气温较低时, 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 要及时覆膜, 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 防止植株受冻. (6) 发现病株及时革除或剪去病枝 , 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7) 发病后喷洒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 隔 10 天摆布 1 次 , 连防2~3 次. (8) 棚室也可选用 10% 腐霉利 ( 速克灵 ) 烟剂或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m2 1 次 200g 熏治 , 隔 10 天摆布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方法拜见黄瓜菌核病.五、辣椒僵果病害别号:辣椒石果、辣椒单性果、辣椒雌性果病害英文名:Pepper stiff病原信息:没有这个病原信息!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果实病害症状:发病早的呈小柿饼状, 后期略长大些, 皮厚肉硬 , 色泽亮 , 柄长 , 果内无籽或籽很少 , 果实朽住不长 , 即使条件得到改善 , 僵果也不长了.露地辣椒 7 月中下旬发生较多 , 越冬辣椒多发生在 12 月至翌年 4 月.发病规律:一是春季栽培的常发生在辣椒的花芽分化期, 即收获后约35 天, 植株受旱或温度低于13 ℃或高于35 ℃.二是雌蕊养分缺乏或过剩构成短柱花, 花粉不克不及正常生长和散发 , 雌蕊不克不及正常授粉受精而构成的单性果.三是这类果实缺乏生长刺激素 , 影响对锌、硼、钾等促进果实膨大元素的接收利用, 是以果实不克不及膨大, 时间一久就构成了僵果.病害分类:温度不适防治法子:(1) 选用冬性强的品种.如湘研 15 号、太原 22 号、羊角王等.收获前种子用高锰酸钾 1000 倍液浸种并杀菌.(2) 花芽分化期留意防旱 , 做到控水促根 , 防止不正常的花器发生.此期和授粉、受精期 , 塑料棚等日光温室白日温度控制在 23~30 ℃ , 夜间 15~ 18 ℃ , 地温 17~26 ℃ , 土壤最大持水量不要超出 55% . (3)2~4 片真叶期分苗 , 分苗时用硫酸锌800~900 倍液浇根 , 可添加根系长度 , 提高抗病力 , 把僵果率减小到起码.六、辣椒灰霉病病害英文名:Pepper gray mold病原中文名:灰葡萄孢病原学名:Botrytis cinerea Person ex Fr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病原介绍:子座埋生在寄主组织内 , 分生孢子梗颀长从表皮概况长出 , 竖立 , 分枝少 , 深褐色 , 具隔膜 6~16 个 , 大小880~2340 × 11~22( μ m), 分生孢子梗端先缢缩后膨大 , 膨大部具小瘤状突起, 突起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近球形或卵形 , 大小 5~12.5 × 3~9.5( μ m).病原中文名:富克尔核盘菌病原学名:Sclerotinia fucckeliana (de Bary) Fuck.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富克尔核盘菌病原介绍: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更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5~12(μm)D扫描电镜下孢子概况光滑D菌核基物概况生,但Cze+2Dox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摆布,圆形至长圆形,常集结成大型不规则形的菌核.性孢子阶段罕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子囊盘2-3个束生于菌核上,具柄;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100~130×9~13(μm).侧丝线形,有隔膜;子囊孢子无色,卵形或卵形,8.5~11×3.5~6(μm).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叶、茎、花、枝条症状图片:病害症状:幼苗染病 , 子叶先端变黄 , 后扩展到幼茎 , 致茎溢缩变细 , 由病部折断而枯死 ; 叶片染病 , 病部腐烂 , 或长出灰色霉状物 , 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烂掉 , 仅余下半截子茎.成株染病 , 茎上初生水浸状不规则斑 , 后变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 其上端技叶萎蔫枯死, 病部概况生灰白色霉状物 ; 枝条染病 , 亦呈褐色或灰白色 , 具灰霉 , 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处; 花器染病, 花瓣呈褐色, 水浸状, 上密生灰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规律:病菌可构成菌核遗留在土壤中, 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 田间农事操纵是传病途径之一.病菌发育适温23 ℃, 最高31 ℃ , 最低 2 ℃ ; 病菌对湿度请求很高 , 普通 12 月至翌年 5 月连续湿度90% 以上的多湿形态易发病; 大棚持续较高绝对湿度是形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身分 , 特别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的年份 , 气温偏低 , 放风不及时 , 棚内湿度大 , 致灰霉病发生和蔓延.此外 , 植株密度过大 , 生长兴旺 , 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光照充足对该病扩展有很大按捺感化.南方春播露地 , 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病害分类:真菌防治法子:(1) 呵护地甜 ( 辣 ) 椒要加强通风管理 , 上午尽量坚持较高的温度, 使棚顶露水雾化; 下战书适当耽误放风时间 , 加大放风量 , 以降低棚内湿度 ; 夜间要适当提高棚温 , 减少或防止叶面结露. (2) 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 , 谨防浇水过量 , 正常灌溉改在上午进行减低夜间棚内湿度或结露. (3)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 , 装入袋中集中烧毁或深埋.(4) 棚室可选用 10% 腐霉利烟雾剂 , 每 667m2 1 次 250~300g 熏烟 , 隔 7 天 1 次 , 连续或交替熏 2~3 次 , 也可喷撤 5% 百菌清粉尘剂或6.5% 甲硫?霉威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隔 9 天 1 次 , 连续或交替防 3~4次. (5) 莳植密度不宜过大 , 每 667m2 3000~3100 株 , 适当按捺该病扩展. (6) 药剂喷花拜见茄子灰霉病.发病后喷洒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 倍液、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 30% 百?霉威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40% 福?多 ( 多菌清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 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50L, 隔 7~10 天 1 次 , 防治 2~3 次.使用腐霉利的平安间隔期拜见黄瓜菌核病. 对上述杀菌剂发生抗药性的地区, 选用25% 啶菌口恶唑( 菌思奇) 乳油 ,667m2 用药 13.34~26.67g.。
辣椒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辣椒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中国蔬菜网来源:安徽六安市农百万种业有限公司阅读数:1456一、重要病害苗床中: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沤根等。
定植后:疫病、炭疽病、褐斑病、病毒病、灰霉病、白星病、疮痂病、青枯病、软腐病、白娟病等。
二、病害识别与防治1、猝倒病:通常苗床中因高湿、低温、弱光、土质黏重不透气或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引起的,表现子叶期幼茎基部溢缩成细线状,病部组织腐烂凹陷,幼苗叶片还没凋萎即成片倒伏,发展很快成片死苗,苗床高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施少量草木灰。
晴天喷施75%白菌清600倍,64%杀毒矾5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
2、立枯病:常因种子带菌,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高温引起病苗茎基变褐,收缩干枯,整株逐渐死亡,病部出现淡褐色蜘蛛网状霉,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75%百菌清600倍,64%杀毒矾5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
3、疫病:常因28℃-30℃的高温,高湿,雨后突晴,低洼积水引起的,表现在叶片2-3cm 大小的圆形斑,软腐状,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茎基部和分叉处呈褐色,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枯死及折断,果实染病,多从果蒂部或果尖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温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成暗褐色干果挂在枝上,防治方法:72.2%普力克800-10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扑海因100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
4、炭疽病:常因27℃-30℃高温多雨,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引起,叶片褐色圆形斑,中间灰白色,后期轮生黑色小点,果实发病呈褐色水浸状斑,斑面有隆起的同心轮纹,小点黑色或橙红色,潮湿时病斑表面移除红色粘稠物,干缩后病部呈膜状破裂,防治方法:金雷600倍液,克抗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液,50%苯菌灵,80%炭疽福美,施保功600倍液,百菌清等。
5、病毒病:常因高温,干旱、强光、蚜虫多、低畦缺肥引起,叶片出现浓淡相间花叶,叶皱缩畸形,新叶线状,植株矮化,不分枝;病叶黄花、病组织变褐色坏色,呈条斑,顶枯,坏死斑驳级环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辣椒绵腐病欧阳光明(2021.03.07)病害英文名:Pepper cottony leak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病原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分类地位: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病原介绍: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
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μm) 。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
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 4.9~14.8(μm)。
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
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μm)。
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 7.4~10(μm) 。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μm) 。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果实、幼苗症状图:病害症状:引起幼苗基部腐烂、缢缩而死亡。
成株期主要为害果实,引起果腐,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生大量白霉,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
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
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巾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
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度,温度高于30度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度,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
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
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真菌防治办法:(1)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
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
(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温灌。
(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知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喷淋7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3升。
二、辣椒链格孢黑斑病病害英文名:Sweet pepper and Pepper black spot病原中文名:链格孢病原学名: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簇生, 暗褐色, 较短粗,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 2.75~4.5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淡黄色, 大小 9.5~40×5~11.25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
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
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果实症状图:病害症状:病斑初呈淡褐色 , 不规则形 , 稍凹陷。
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 , 病斑直径 10~20mm,上生黑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有时病斑愈合 , 形成更大的病斑。
发病规律: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
其发生与日灼病有联系 , 多发生在日灼处。
即第二寄生物。
病害分类:真菌防治办法:(1) 防治甜 ( 辣 ) 椒日灼病。
(2) 发病初期喷洒50% 异菌脲( 扑海因) 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80% 代森锰锌( 大生、山德生、一世功、霜疫露、奥普安、大锰、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 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双克菌、克菌宝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 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 9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参见黄瓜黑斑病。
使用代森锰锌的每个生长季节只准使用 1 次 , 防止锰离子超标。
三、辣椒枯萎病病害英文名:Pepper Fusarium wilt病原信息: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病原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Atk.) Snyder and Hansen.=F. vasinfectum=F. malvacearum Taub.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病原介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曲,顶端稍尖,无色,具2~5 个隔膜,多3 个。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个别双胞。
厚垣孢子圆形单胞,浅灰黄色,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
寄主信息: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整株症状图片:病害症状:辣椒枯萎病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 , 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 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 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 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 后期全株枯死。
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 皮层极易剥落, 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
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
发病规律: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在田间, 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 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
病菌发育适温 24~28 ℃ , 最高 37 ℃ , 最低 17 ℃。
该菌只为害甜椒、辣椒, 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 周即现死株。
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 , 特别雨后积水 , 发病更重。
病害分类:真菌防治办法:(1)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海藻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与其他作物轮作 ; 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 ; 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 ; 合理灌溉 , 加强菜地沟渠管理 , 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
(2)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800 倍液、 3.2% 恶甲水剂 ( 克枯星 ) 600 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0.4~0.5L , 视病情连续灌 2~3 次。
四、辣椒菌核病病害英文名:Pepper Sclerotinia rot病原中文名:核盘菌病原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大小不等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
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系有性繁殖器官。
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
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高达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10~15 ×5~10( μm) 。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
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寄主中文名:辣椒寄主英文名:capsicum侵染部位:花、叶、果实、茎症状图片:病害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 后变棕褐色 , 迅速绕茎一周 , 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 , 但不产生臭味 , 干燥后呈灰白色 , 病苗呈立枯状死亡 ; 成株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 5~22cm 处茎部或茎分杈处 , 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 , 湿度大时 , 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 后茎部皮层霉烂 , 髓部解体成碎屑, 病茎表面或髓部形成黑色菌核。
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
干燥时, 植株表皮破裂, 纤维束外露似麻状, 个别出现长4~13cm 灰褐色轮纹斑。
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致叶片脱落 ; 果实染病 , 果面先变褐色 , 呈水渍状腐烂 , 逐渐向全果扩展 ,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 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 后形成黑色不规则菌核发病规律: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 , 翌年温湿度适宜时 ,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进行初侵染, 菌丝从伤口侵入, 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 侵入致病。
以后, 田间的再侵染, 主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 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 南方2~4 月或10~12 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 北方多在 3~5 月。
湖北宜昌一带,3 月初辣椒定植在大棚后 , 棚内土壤里的菌核即萌发, 抽出子囊盘, 子囊盘成熟后稍遇振动即散出子囊孢子,3 月底始见病株,4、5 月进入发病高峰 ,6 月以后随气温升高 , 病情渐趋缓和 , 但如遇有 3 天以上的连阴雨 , 病情又回升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 辣椒收获时 , 菌核落入土中越夏 , 如遇有适宜寄主 , 越夏菌核亦可在 10~12 月萌发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