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植物保护技术-辣椒疫病的症状如何识别?怎么防治?

植物保护技术-辣椒疫病的症状如何识别?怎么防治?大棚辣椒现正是结果盛期,但是地里却出现一坨一坨的死秧。
拔出病株,可见茎基部和主茎的分杈地方都变成了黑褐色,而且浇水以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
有人说这是辣椒疫病,请问专家能不能说一下辣椒疫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方法?甘肃12316植物病虫害专家孟铁男回答:根据这位农民朋友反映的情况和进一步的交流,这就是辣椒疫病。
现就这一问题简要回复如下:一、发病症状辣椒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主要病害。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的辣椒普遍发生。
该病流行速度快、毁灭性强、损失严重。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环绕表皮扩展成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縊缩,折倒,枯死。
湿度大时病茎及附近地面上有白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成株期染病,多在茎基部和枝杈处发病,最初在病部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展成长条形黑褐色,病部的皮层腐烂,病部以上的叶片由下向上逐渐青枯死亡。
进入盛果期以后,以枝杈和近地面的椒果先发病,病果变褐軟腐,湿度大时病果表面有白色的霉状物。
在我们甘肃地区,田间发病呈现有暴发型和蔓延型两种类型:1、暴发型:可造成辣椒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枯死,辣椒植株除根系变褐腐烂青枯外,不显其它症状,尤其是灌水后极易发生。
这种类型的疫病毁灭性大,损失严重。
2、蔓延型: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发病部位主要是在辣椒植株的茎基部和枝杈处,病部表现有黑褐色的条斑。
发病时间一般在初果期后,并随温度的上升和湿度的提高而快速蔓延,发病的高峰期多出现在盛果期。
感病植株从茎基部或茎基部以上的3~6厘米地方,或第一个分杈的地方出现有黑褐色的条状病斑,而且病部明显的收窄、缢缩;病部以上的枝叶青枯、萎蔫,全株迅速枯死、折倒,这是识别辣椒疫病的最主要特征。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发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内越冬,土中的病残体带菌率高,是田间的主要初浸染源。
辣椒疫病发生及防治

2023-11-07
目录
• 疫病概述 • 辣椒疫病的发生原因 • 辣椒疫病的病症和识别 • 辣椒疫病的防治方法 • 辣椒疫病的防治实践 • 辣椒疫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疫病概述
疫病的定义和特点
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的 特点。
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往往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 蔓延。
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 境,选。
合理轮作和间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 数量。
间作可以增加种植多样性,提 高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合理安排轮作和间作的作物, 以降低辣椒疫病的发生风险。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辣椒的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疫病的发生还会影 响辣椒产业的可持 续发展,对生产造 成长期不良影响。
疫病的发生还会导 致辣椒品质下降、 产量降低,甚至绝 收。
02
辣椒疫病的发生原因
病原菌的种类和特点
要点一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是辣椒疫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属于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ota)。该病原 菌具有明显的寄生性、腐生性和致病性,对辣椒的根、 茎、叶和果实都能造成危害。
化学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化学 药剂进行预防,如喷洒保护性
杀菌剂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病株,及时使用内吸性 杀菌剂进行治疗,如甲霜灵、烯 酰吗啉等。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剧毒农药,选择环保、低 毒的农药,并注意安全使用间隔期 。
生物防治措施
辣椒病虫害防治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控

辣椒病虫害防治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控辣椒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然而,辣椒的病虫害却经常给农民朋友们带来困扰。
为了确保辣椒产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辣椒病虫害的识别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辣椒病虫害的识别1.1 病害的识别辣椒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
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畸形叶片、黄化症状以及嵌纹、叶矮病等;真菌病主要表现为叶斑病、霜霉病以及炭疽病等;细菌病主要表现为溃疡病、疮痂病等。
通过观察病叶的症状以及病部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所面临的病害类型。
1.2 虫害的识别辣椒虫害主要包括蚜虫、飞虱、刺蛾等。
蚜虫主要寄生在叶片背面,受害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蜜露以及蜜露滴下的蚜虫;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引起叶片黄化、脱水等现象;刺蛾则以幼虫阶段为害,它们会将叶片卷曲并食食叶片的嫩部。
通过观察受害辣椒的叶片以及虫害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所面临的虫害类型。
二、综合防治措施2.1 病害的综合防治病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控制害虫的数量以降低害虫对辣椒的危害;利用一些嗜高温的有益菌来控制霜霉病等真菌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则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但需注意使用农药的剂量和方法,以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2 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安装黄板、粘虫球等诱捕工具来减少虫害的数量;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虫害的数量;化学防治则是采用农药喷洒的方式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确保其对害虫有高效且低毒的控制效果。
2.3 排水与肥料管理辣椒生长过程中,合理的排水和管理肥料是非常重要的。
辣椒喜欢中稍酸性的土壤,果断排水性好的土壤有利于预防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以及辣椒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适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保证植株的生长健康。
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较大,但疫病发生严重,主要症状表现为: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
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
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发病原因:辣椒疫病是真菌侵染所致。
病原在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适宜温度为20-30℃。
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2、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减少病害发生。
3、结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虫害,每10mdash;15天喷施*600mdash;1000倍41%聚砹middot;嘧霉胺,喷洒2次,提高植株自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植株健壮。
4、搞好肥水管理,调控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植株健壮长势,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5、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发展,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6、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高原温棚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配备先进的疫病监测设备,如温度、湿度传感器,疫病病原体检测 仪等,实现对环境因素和病原体实时监测。
数据记录与分析
定期记录监测数据,通过专业分析,掌握疫病发生发展规律,为预警 和防控提供依据。
预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预警模型
根据历史疫病数据、气象数据等,建立疫病发生预警模型,明确 不同等级预警的阈值。
在田块周围种植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疫病病原菌的传 播风险。
植被覆盖
在裸露地表覆盖植被,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病原菌的扩散, 同时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辣椒生长。
06 疫病监测和预警
疫病的定点监测
选址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定点监测,通常选择疫病高发区、气流 交汇处、人口流动频繁区等关键位置。
02 综合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的策略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疫病具有较好抗性 的辣椒品种,降低疫病发 生的风险。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 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 ,减少初侵染源。
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加 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生防菌等生物制剂 ,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降
低病害发生程度。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有效药剂 进行喷雾防治,如嘧菌酯、烯酰 吗啉等。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
药性产生。
物理防治
利用高温闷棚、紫外线照射等方 法,杀灭病原菌,减轻病害发生
。
农民参与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意识
加强疫病防治宣传,提高 农民对疫病防治的重视程 度,增强主动防治意识。
技术培训
椒植株的抗病能力。
辣椒疫病及防治方法

合理灌溉
避免在阴雨天浇水,以防 止疫病的传播。
案例二:化学防治的经验分享
使用无公害农药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公害农药,如甲霜 灵、代森锰锌等。
混合使用农药
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农药 进行混合使用。
掌握用药时机
在辣椒疫病的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以防止 病害扩散。
定期更换农药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定期更换使用 不同种类的农药。
THANKS
感谢观看
辣椒疫病及防治方法
汇报人:
Hale Waihona Puke 日期:目录• 辣椒疫病概述 • 辣椒疫病病原及环境因素 •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 辣椒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 辣椒疫病防治的实践案例 • 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
01
辣椒疫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辣椒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主要侵染辣椒根部,也能侵染叶片、茎部和果实。
症状
风力
风力大小也会影响疫病的发生。大 风会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使疫病在 短时间内广泛蔓延。
03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有较 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 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疫病的
发生。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最好选择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以减少土壤
中疫病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 透光。
控制灌溉水量,防止土壤 过湿,降低疫病的发生几 率。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 病原菌的滋生。
05
辣椒疫病防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农业防治的成功应用
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以减少土壤中的疫病病菌 。
辣椒疫病防治经验

辣椒疫病防治经验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为害辣椒生长的病害。
一旦受到该病侵染,辣椒植株3-5天凋萎,7-10天便死亡,此时若逢连日阴雨或田间浇水,往往容易造成大面积病害流行,甚至绝收。
一、为害症状该病害在辣椒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苗期发病,发病部位在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
成株期发病,叶、枝、茎、果均可受害。
叶片染病,病斑呈近圆形,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
果实发病始于蒂部,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变软腐,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呈僵果残留在植株上;枝部染病,呈环绕状褐色条斑;茎部受侵染,维管束呈褐色,植株迅速凋萎、直至死亡。
二、发病规律辣椒疫病属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种子上越冬。
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每年6月至8月是此病发生高峰期。
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促进该病原菌的增殖。
风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活动加速该病传播。
质地粘重的土壤,降低辣椒根系的抗病力。
据调查,连作重于倒茬,单作重于间作。
田间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易造成该病流行。
三、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良种。
可选择粤椒三号、台湾西圆椒等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与水稻或豆科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不与茄科、葫芦科以及瓜类作物连作或轮作。
(3)高垄栽培,防涝排水;培育适龄壮苗,移栽时力争80%植株要现蕾。
2、化学防治(1)种子消毒。
先把种子经52℃温水浸泡3分钟,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
(2)适时喷药。
发病初期或连日高温高湿天气后及时施药防治。
可选用500倍液瑞毒霉或1000倍液灭菌威进行喷施,连喷2-3次,每7-10天喷1次。
(3)控制中心病株。
及时拔除病株,并用800倍福尔马林液进行处理病穴。
和政县温棚辣椒易混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

和政县温棚辣椒易混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在和政县温棚种植辣椒的过程中,病虫害是农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温棚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潮湿,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而且,辣椒病虫害种类繁多,易混淆,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正确的鉴别和有效的防治是保障辣椒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和政县温棚辣椒病虫害的鉴别和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介绍,帮助农民们更好地管理温棚辣椒病虫害。
一、常见病害鉴别与防治1. 疫病疫病是温棚里辣椒上常见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褐色,叶片干枯。
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土壤和气溶孢子。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早病淘汰、间作、施用生物菌剂等。
2. 疮疤病疮疤病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和通风不畅而引发的。
主要表现为叶片和果实上出现褐色坏疽,严重影响着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及时喷施有效的杀菌剂等。
3. 病毒病病毒病是温棚辣椒上比较难以控制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缩小、变形、出现黄斑、褪色等现象。
病毒病主要通过介体传播,所以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通过加强温棚卫生管理和防治媒介昆虫等途径进行防治。
4. 菌核病5. 灰霉病灰霉病是温棚辣椒上一种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果实和叶片出现褐色腐烂,并伴有灰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通风、控制湿度、及时喷施药剂等。
1. 蚜虫蚜虫是温棚辣椒上一种常见的虫害,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进行繁殖,导致植株生长受到影响。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喷施杀虫剂、提高温棚卫生等。
2. 白粉虱3. 钻心虫4. 斑潜蝇斑潜蝇主要是通过在果实上产卵,导致果实变质和腐烂。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喷施杀虫剂、加强温棚卫生等。
5. 蚕虫三、温棚辣椒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1. 加强温棚管理提高温棚内的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温棚内的病虫源和落叶等,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辣椒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加植株的免疫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 防治 和发 病前 预 防为主 , 以病后 药剂 防 治 的 辅 防治 策 略。鉴 于在辣 椒 的结果 期 最易受 疫 病影 响 , 因此 抓 住农 时 预 防 在先 , 综合 防治 , 即可 取得 很 好
的效果 。 .
子 和厚 垣 孢子 随病 残 体在 土 壤 中或 地 面 的病 残 体 组织 上 越冬 , 中土 壤 中病 残 体 带 菌率 最 高 , 主 其 为 要侵染 源 。 种子也 可带 菌 。 年环境 条件适 宜 时 , 翌 卵 孢子 和厚垣 孢 子萌发 芽 管侵入 寄 主 , 在病 株上 产 并 生孢 子囊 和游 动孢子 。孢 子囊 和游 动孢 子借 气 流 、
烂, 极易剥 离 , 出暗褐 色木 质部 。 露 褐 软腐 , 有恶 臭 味 , 失水 后 干缩挂 在枝 蔓上 , 遇外 稍 力 即脱落 。
4 综 合 防治 方法
辣 椒疫 病 发 病 快 、 势猛 , 来 为辣 椒 生 产 的 主要 病害 , 是影 响 辣 椒优 质 高 产 的 主要 原 因 , 重威 胁 严 着辣 椒生产 。 一 的化学 防治难 以取得 良好 的防治 单
③合 理 轮作
实行 2 3年 或 以上轮 作 , 免 与 ~ 避
数 多 、 量大 。当 田间温度 在 2 - 0 、 雨 5 3 % 相对 湿度 高 于 8 % , 续 4 6h病 菌 即完 成侵染 ,- 5 持 ~ 2 3天就可 发 生 1 。 代 该病 发病 周期短 、 流行 速度 迅猛 , 特别在灌 水 或久雨 过后 天气 突 然转 晴 、 温急 剧上 升 时最 易 气
也 易发 生病 害 。此外 , 植株 长势较差 , 定植 过密 。通 风 透光不 良的地块发 病重 。
3 辣 椒 疫 病 日趋严 重 的原 因
31 连作重 茬 .
① 与枯萎病 的区别 枯萎病发病初期植株下 部大 量 落 叶 , 病 部 位 在近 地 面 的茎 基 部 , 层 水 发 皮
33 施 肥不 合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 与 根腐 病 的 区别
根 腐 病初 发 时 植 株 白天
氮肥 用量 过 多 ,磷 钾肥 和其 他微 量元 素不 足 , 以及 由于施 用 未 充分 腐熟 的有 机 肥或 因大 水 漫灌 引 起 烧 根 、 根 , 能使 植 株 抗 病 力 降低 , 病 加 沤 均 疫
重。 此外 , 气候 潮湿 多雨 , 田间密 度大 , 光照减 弱 , 浇 水 次数多 , 田间积 水 , 均可使 疫病加 重 。
萎 蔫 , 晚至 次晨 恢 复 , 复数 日后 整株 枯死 。 傍 反 病部
一
般 仅 限于 根 部 或地 下 的根 颈 部 ,皮 层 呈 褐 色腐 ④ 与软腐 病 的区别 后 者 的果皮 变 白 , 肉变 果
暴 发流行 。与茄科 或瓜 类蔬 菜连 作 时发病 较 重 ; 土
集 中烧 毁病 残体 , 少病 源 。 减
② 选 用 抗 病 品种
选 择早 熟 避 病 或抗 耐 病 品
种, 如七 寸 红线 椒 、 线 3号 、 国朝 天椒 、 广 一 天 美 伏 号、 陇椒 1 、 号 湘研 1 、 研 9号等 。 号 湘
41 农 业防治 .
① 清 洁 田园
前 茬作 物收 获后 及 时清 洁 田园 ,
耕 翻土 地 , 减少 土 壤 中疫 霉 菌 数量 , 底清 除 和 可 彻
雨水 和灌溉水 传播 , 进行再 侵染 , 致使 该病 流行 。 有 利 病 害发 生 流 行 的天 气 条 件为 高 温 、 湿 、 高 降雨 日
还 能在 豆类 、 、 葱 芹菜 的离体 茎 叶上生 长 。 残株上 病
的大量 卵孢 子可 在土 中存 活 2 3年 , 为重要 的侵 - 成 染 源 。 区辣 椒重 茬连作 , 菜 土壤 菌量 大 , 气候 条件适
合 就会暴 发成 灾 。 32 缺 少抗 病的 辣椒 品种 .
② 与青 枯病 的 区别 青 枯 病 开始 个 别 枝 叶 萎
效果 , 防治 上 应 在选 用 抗 病 品种 的基 础上 , 采用 以
⑤ 与黑霉 病 的区别
和果 面部位 。
后者 在 近成熟 期 发生 , 并
且有 绿 黑色或 绒状 黑色 霉 ( 原 菌 )发 病 多在 果顶 病 ,
2 发病 规 律
辣椒疫 病 属真 菌性病 害【 3 J 椒疫 霉 菌 以卵孢 。辣
浸状 腐烂 , 地上 茎 叶迅 速 凋萎 。有 时病部 在茎 的一 侧 发展 , 形成 纵 向条状 坏死 区 , 至全株 枯死 。叶片 后 凋萎 自下 而上 , 发病慢 , 侵染慢 , 1 才 完全枯 再 需 周 死 。根 系水 渍 状 软腐 ,皮 层 易剥 落 ,木质 部 变 褐
色。
连作 是辣椒 疫病 E趋严 重 的重要原 因 。 l 辣椒疫 霉 菌寄 生范 围广 , 可侵 染茄 科 、 葫芦科 等 多种蔬 菜 ,
蔫 , 扩大 到全 株 , 病初 期病 株 中午萎 蔫 , 晚 至 后 发 傍 次晨恢 复 ,~ 2 3天后 全株凋 萎 , 不再 恢 复。但 植株仍 保 持 绿色 , 茎 外 表症 状 不 明 显 , 切其 新 鲜 茎部 病 横 可见维 管束组 织 变褐 , 口处有 乳 白色细 菌粘 液溢 切
J OURN AL OF CHA NGJANG VE TA L S I GE B E
形成褐 色僵果 , 挂在 枝梢 上不易 脱落 。同时 , 辣椒 疫 病果 易受 细 菌二 次 感染 , 生 异 味 , 未 成 熟果 产 产 使
生果腐 。 1 与辣 椒其他 病 害的区别嘲 . 2
出或挤 出乳 白色 的菌 浓 。
当前 生产 上 的 品种 大都 是 感 病 品种 ,一 旦发 生, 扩展很 快 , 死株率 也很 高 。 病株不 但迅 速萎蔫枯 死 , 有 大量 卵 孢 子 产生 , 并 随水 流 和 气 流传 播 而再 侵染 ( 潜伏 期仅 3 5天 ) 造成病 害更加 严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