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
对话90后出家僧人释妙菩

对话90后出家僧人释妙菩——做和尚,也要做个帅和尚!采访:《缘苑圆》编辑部嘉宾:观音寺释妙菩时间:新郑观音寺编者语:15年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法会三天,师父身边多了一个年轻的帅和尚,正值酷暑,一场场法会下来,师父挥汗如雨,衣服都湿透了,只见这个小和尚紧随师父左右,拿一条洁白的毛巾,轻轻地、专注地擦拭师父额头汗珠,丝毫不打扰师父做法会。
这个小和尚就是刚刚出家的妙菩师。
第一次见他,不敢跟他多说话,只是看他给师父做饭,端饭,洗碗,默默地、用心地,后来去寺院次数多了,跟妙菩师慢慢熟了,于是,就有了下文。
对话妙菩师1、《缘苑圆》编辑部:作为一个90后出家师父,你的出家因缘是什么?家人同意吗?妙菩师:我以前面对的人全部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表里不一的人,我看尽世间人情冷暖,出家对于我来说除了不能结婚,其他都不是问题。
再说了,之前交女朋友天天你情我爱,你侬我侬的我也过够了,所以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父亲弟兄三个就我一个男孩,一开始家里都不同意,后来就一直说一直说,最后同意了。
我爸从来不给我讲大道理,我来寺院前一天晚上,我爸给我说:你去了,拜人家为师,对人家好点,对你师父就像对我一样就好,你把他当自己的爸一样对待就对了。
2、《缘苑圆》编辑部:怎么知道新郑观音寺、恒传法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观音寺出家?妙菩师:就是以前很多出家师父见我后,都要收我当徒弟,我虽有意出家,但心里并不完全确定,也可能机缘不成熟吧。
后来一个老居士给我介绍,说新郑观音寺恒传法师也收徒弟,可以帮我问问,后来就给师父打了电话;师父电话里说一般不收徒弟,收就收好徒弟。
还问我法器功课会不会?我说不会。
后来师父就说让我来看看。
我从家里来寺院的路上都想好了,师父不会收我,因为我又达不到他心中的标准,肯定不是他心目中的好徒弟,所以当时就是旅游的心态来寺院见师父。
谁知道师父一见我就同意要我,让我先适应适应,于是我就愉快地留下了。
3、《缘苑圆》编辑部:出家后的生活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会不会想家?妙菩师:偶尔也会想家,但是又不敢回家看看,回家后邻居就知道我出家了,就该笑话我爸了,就会给我爸带来烦恼,所以想家的时候就给家里打电话。
真气运行法200问

真气运行法200问1.真气运行法属于哪派功法?真气运行法是综合了历代各家各派功法的精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黄帝内经》全真导气理论为依据,结合功法创立者长期行修实践总结出来的功法,能防病治病,定期取效,故而称为医疗保健功法。
2.真气运行法功理源于何处?真气运行法功理来源于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内经·上古天真论》:“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真气运行法功法、功理、功效的高度概括。
3.何谓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真气运行是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也是强身祛病的根本保证。
体内真气旺盛,并按一定的规律和路线集中和运行,身体就精力充沛,达到健康长寿。
反之,如果真气消耗而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或气机逆乱,不能循经运行,则身体就衰弱,百病由此而生。
一旦真气消失,生命即告结束。
4.静功和动功应先练哪一种?练功应以静功为主,动功为辅。
练完静功,辅以动功活动肢体,是比较好的。
晨起,先练动功亦可。
5.真气运行法动功系列是否一次全都得练?真气运行法动功内容丰富,包括五禽导引法、漫步周天导引法、鹤飞唳天(肠胃功)、龙行挥云、健身十锦等。
每套功法都有各自的功理和功效,既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每次练一套或者全部都是可以的。
6.没有老师指导能练功吗?可以。
《真气运行法》、《真气运行论》和《真气运行学》等专著就是指导练功的教材。
开始练功前,应仔细阅读相关的练功须知和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再行实践。
遇到问题按书中的原则去处理,切忌东访西问,使自己无所适从。
特殊问题可及时电信联系,尽快解决。
总之,要树立坚定信心,循序渐进,顺乎自然,坚持练功,必能成功。
7.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练功是否要求也不同?无论男女老幼,练功的要求和方法都是一样的。
只是女性如遇月经来潮,不宜意守下丹田,可守中丹田(心窝部),通督者亦可守上丹田(百会)。
孕妇练功不宜做气沉丹田和通督的追求,恐引起流产。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正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偶然听闻谈及居士与僧人的距离问题不免感叹万……现今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尤其一些女居士,平时总想与出家的师父建立所谓的“干爹干娘”“兄弟姊妹”“亲密朋友”“同参道友”等之类的关系,殊不知出家人最初的发心就是“舍俗”出家修行,居士们绝不能用这些世俗的烦人感情,来牵绊、障碍师父们的清静修行。
欲界凡夫都生活在情欲之中。
有些居士对出家的师父日久生情,居士之间私下争风吃醋,有位法师曾经对此现象做过警告开示:“不要把师父们对你的慈悲和恒顺当作是爱是情,你跟出家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虚空聊天,那是在唱独角戏,自我陶醉。
”僧人看破了世间虚妄,他们每天都安住在自己对佛法体证的境界里,即使俗世你们还有所谓的“尘缘未了”,如今该明白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出家机缘更难得,以解脱轮回为追求,决不能再纠缠不休,妄想着将已经舍离五欲的出家人拉回俗事烦恼之中。
‘夺衣反俗五无间’,强迫僧人还俗,死后是要堕入无间地狱的。
即使僧人无可奈何地随顺了你,但他们早与社会断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争名夺利、是非恩怨,每次都会以“不计较”的心态只会宽容地说:随缘吧!这样会经常让你恼怒不已。
他们因有出家的因缘就说明他们在世间的因缘福利已尽,他们的功德、事业在佛门,欲染的世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自然谋生相当困难。
大多还俗后的僧人都过得清贫,所有的家庭琐事仍然都是居士一个人来承担,绝不会所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过着花前月下、恩爱缠绵的日子。
他们心里仍旧念念不忘清净修行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对世俗烦恼的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次教训,求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就更加强烈,放下一切的决心也一定无法阻挡。
绝对不要和出家人恋爱,因为结局注定是痛苦的,还有障人修道、甚至断人慧命的大罪业。
将来自己有因缘出家修行的时候,一定也会承受被人障道的果报。
用舍戒还俗的方式去恒顺众生是自甘沉沦、自断法身慧命的愚蠢做法。
关于学佛者未婚同居、夫妻邪淫等问题的问答

关于学佛者未婚同居、夫妻邪淫等问题的问答我从几年前就开始了解佛教,通过几年的接触,现在深信因果,也开始想要修行,之前造了很多恶业,堕过胎,因为之前不知道,我已经和男友同居几年了,我们有打算结婚,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现在特别想要皈依三宝,也了解到同居算是邪淫,害怕皈依后就算是犯戒了,所以想结完婚后再皈依。
我现在每天吃素,念佛,诵地藏经,我们是在外面工作,租房子住,也只有一间卧房,现在了解到在卧房念佛、诵经不如法,所以现在也不敢再念佛和诵经了。
还有佛经也放在卧房里,知道这样也不如法,因为没有地方可放,很迷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请问法师,我现在应该怎么处理这些佛书?是不是今后不能在卧房念佛、诵经了?现在条件也不允许,租大点的房子,我该怎么办?了幻法师回复清水阁如下:1、年青人对婚姻不可儿戏,不可未婚就同居;办结婚证并不困难嘛,何必要超前呢?尽快去办结婚证,只要办了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关系,邪淫即刻终止。
2、何谓邪淫: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邪淫罪之轻重,视情节因缘而不同。
如:男女双方为婚姻故而越雷池,尚不是最重之邪淫。
3、结婚后,可尽快皈依;4、只有一间卧房,也可念佛、诵经;佛、菩萨乃圣者,怎会见怪?不过,为恭敬故,最好将房间一分为二,用衣柜、布帘间隔皆可。
佛经等法宝须收拾置放收藏于干净之处,不用时可用黄色或红色的布遮盖、包好。
5、要常修忏悔法,以忏除过去诸恶业、过失。
夫妻生活中存在邪淫吗?答:存在。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与夫妻以外的第三者有性关系,属于邪淫;与合法的妻子(或丈夫)的性生活,则完全不存在邪淫的问题。
但从佛法的观点看,夫妻之间仍然可能发生邪淫的问题。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云:“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
……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因此,夫妻间有下列行为者,可视为邪淫:(1)、非处:既不按人道行房,而是于口道、小便道、大便道行淫;(2)、非器:如使用“性保健品”、催情药物等;(3)、非时:父母死亡忌日,不得行淫;月经期中,妊娠期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学佛受五戒居士还应在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
古代和尚真的不吃肉吗 他们都有什么禁忌呢

古代和尚真的不吃肉吗他们都有什么禁忌呢本文导读: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的宗教不一样,习俗就不一样,就像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的人民大多数都是信仰佛教的。
从以前几千年前到现如今,我们国家依然有保持着这个信仰,就像今天中国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会习惯烧香拜佛,这是佛家形式的一种,大家都会在佛祖面前祈求平安,这是一种寻求自我安慰的行为,不管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灵的存在,可是我们国家的人们信佛就是有这么久远的历史了。
佛教最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接受的,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宗教随着时间的逝去也慢慢被传到了中国,宗教多元化的抨击使我们国家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们都有,不过要说什么是最多人,那肯定是佛教了。
古代很多帝王都是很信仰佛教的,我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有写道唐僧取西经这个典故吗?事实上这是真实存在的,在唐朝,唐朝的帝王已经对佛教是非常重视了,正是一个统治者对于这些宗教信仰都表明了这样的明确态度,才会导致下面的老百姓也非常拥护佛教。
讲到佛教,不得不提的是在古代会有很多寺庙,寺庙里面住的都是僧人,他们就是佛教弟子。
在江湖上,谈论武功高低的时候,不是还会出现一个门派叫少林派的吗?这些迹象都表明了以前佛教的地位。
那么他们当和尚是不是会有什么禁忌的呢?确实是有的,他们最主要的是要戒色戒欲。
众所周知,只要你是出家当了和尚的人,那你就不得接近女色,意思就是你不可以结婚生子,就连跟女子私下来往也是大罪。
古时候对于这些禁忌是特别强烈要求的,他们有明文规定,不能就是不能,就算他们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大家都唾骂声都会把你们害死,流言蜚语的可怕不是只有现代社会才有的。
第二点戒欲就是说,当了和尚的出家人就不能有欲望,他们出家人讲求的是无欲无求,欲望又包含了很多种,其中食欲就是出家人最不能碰的底线。
看过历史或者这些题材的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僧人是不能吃肉的,他们都是吃素的,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是吃素,就连到民间去讨要饭菜,老百姓也明白他们是不能吃肉,只可以吃素这个道理的。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东西,你一旦结婚了,就会被束缚住,佛教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观,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的婚姻观篇一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
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
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
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
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
……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会喜欢你。
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
”这时,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
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
揭秘震惊的尼姑内幕 明代少年入寺精尽人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震惊的尼姑内幕明代少年入寺精尽人亡导语:尼姑属于一群脱离尘俗、皈依佛门的出家人,理应不再留恋红尘,并与世俗隔绝,在庵院中与青灯、佛卷、木鱼为伴,过一种清修的生活。
从明代的尼姑属于一群脱离尘俗、皈依佛门的出家人,理应不再留恋红尘,并与世俗隔绝,在庵院中与青灯、佛卷、木鱼为伴,过一种清修的生活。
从明代的史料记载来看,在整个尼姑群体中,确实不乏恪守佛门规矩之人。
在佛教经典中,一般称尼姑为“优婆夷”,民间则俗称“师姑”。
而在明代正统的法律条文或典章制度文书中,则称之为“尼僧”或“尼姑”。
如明代的法律条例规定:“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剏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卫充军,尼僧女冠入官为奴。
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
嘉靖六年(1527)奏准,“尼僧道姑,发还原籍出嫁。
其庵寺房屋土地,尽数入官。
这是官方记载称出家皈依佛教女子为“尼僧”或“尼姑”之例。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的盛行,乃至佛教的世俗化,③无疑对尼姑的清修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则是尼姑不再局蹐于庵院一隅,而是走出庵院,进入民间,与民间闺房女子或家庭妇女结缘,进而成为民间妇女与外界交通的媒介。
更有甚者,尼姑在与世俗民间交往的过程中,恋世情结日深,宗教情感日淡,进而出现了超脱佛门樊篱的“淫尼”。
这不仅是明代宗教史上的新动向,更是明代社会演进历程中出现的新的历史转向。
在论及尼姑出家原因之前,不妨将明代官方对尼姑出家年龄所作的规定稍作梳理。
关于女子出家为尼的年龄,明代的法律作了基本的规生活常识分享。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邪教,应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脱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没有情欲。佛教中告诉我们男女「成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触,假如在欲界六层天之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只有「心淫」没有「身淫」。
第一,释尊在此中所说的断淫是指正淫还是邪淫?这一点争议很多,很多修行者认为在家居士不断夫妻关系,修行不会有成就,这些人就是认为释尊所说断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个人所了解应该是指断邪淫而言。但因为阿难是出家众,本当断正邪二淫,释尊在此经是对阿难所说,当然不会特别强调断邪淫。
第二,此中释尊说断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断淫的意义是指要断除男女或夫妻间的淫欲行为吗?我个人认为好象不是如此,释尊在这段话最后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的真义是什么?我个人所了解,淫机的机就是机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机会都没有,那要怎样做才有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除无始以来的「淫业」,淫业不除,要「使淫机、身心俱断」那才是蒸砂成饭(不可能)。此外,什么是「断性亦无」的意义?我所了解是不要执着有淫欲之实性可断,淫欲本空无,没有体性,无可断者,只要不执着,若执着实有淫欲可断,则想得菩提希望渺茫。总结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释尊教我们对淫欲的看法是:观淫欲如梦幻而不执着其有体性,要修行断除淫业,也要断邪淫。(出家人断正邪二淫) 佛教或一些自认要出离世间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诱惑力太大,使人产生「执着」的力量太大,人一旦着迷,不但脱不了轮回,甚至伤生害命,造下恶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女色而坠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一般凡人那能逃脱淫欲的关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叙述情欲之事,可见情欲之事对人之影响力之大。因此,释尊为让人了脱生死,只好制戒劝人远离淫欲之诱惑,不要贪着淫欲,应该节欲,但并不是教要「断」欲、禁欲。也许禁欲(如出家众自愿如此)对某些人修行较有帮助,但并非人皆如此,每个人因缘不同、愿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对他不一定有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
佛教有很多禁忌戒律,其中不得结婚就是其中一条。
为什么出家之后就不可以结婚了呢?接下来请阅读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佛教知识。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戒律要求
出家人有一个戒律就是不结婚,很多人对此不是很理解。
认为结婚与否与出家不出家有什么联系那。
另外,性也是人之常情,禁欲应该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允许出家人结婚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一、世务纷争,本身与佛学道理就是相违背的。
这里简单讲解,佛学讲六道轮回,世务纷争就是使人六道轮回无法出离的原因。
其二、色情,更多的是感情的瓜葛。
而感情色彩,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最大的阻碍。
所以要远离。
其三、对于家庭财产的执着,与家庭成员的执着,同样是六道轮回的原因。
也就是内心中无法放下,总是有这些方面的挂碍。
同样无法出离六道轮回。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无法去做无私的奉献。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为人们讲解的道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大家都要按照去做的。
是一种人生的具体行动。
也就是无私奉献的行为。
有一句话叫做“即为人师,世为人范”也就是说既然给大家讲道理,自己首先要
做的到。
所以菩萨有句名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是自己如果做得无私奉献,就一定会侵犯到家庭的利益,侵犯到妻子、孩子的利益。
自己虽然做的是好事,但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不是修行人,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一定会不理解。
所以,出家人慈悲为怀,为了不侵害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不结婚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从根源上说,和尚不结婚是佛教基本教义的体现。
佛教的教义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即苦谛(说世间的苦)、集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和道谛(说灭的方法),这四点统称为“四谛”。
而所谓的苦,就是人在没有悟道之前,执着于六道轮回之间(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再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之间升降无穷)。
因此佛教徒所追求的解脱就是要摆脱这六道轮回的命运,达到无爱无嗔的涅盘境界。
如果结婚就是执着于六道中的人道,就等于甘愿沉沦于六道之苦,与佛教苦集灭道的基本教义相违背。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宁心
(1)他们以为凡是学佛的都不能结婚,此实不知佛教徒有四众弟子的类别:①出家的二众,②在家的二众。
出家二众是僧尼,是须绝对遵守佛教的戒条而不可结婚的,但在家二众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夫妇的正常结合,佛教是许可的,并不加以禁止;如果说是禁止的话,那不过是禁止他们,除了正常的夫妇关系外,不得再去做非礼的事而已。
在家佛弟子,既然可以公开结婚,岂不与普通不学佛的人一样,可以生男育女吗?这样说来,所谓学佛不结婚可以灭种的问题,应该是就不成为问题了。
(2)他们又说:“佛教常说,出家无家室之累,出家是清净无染,出家比在家好。
果如是,谁不愿学好呢?人人都愿意学好,人人都不要结婚,人人都想去出家,假使真的这样,岂不是又要灭种了吗?”这忧虑的产生,是在“假使”两个字上,而不在佛教教理的本身上;因为你所说的,人人都去出家,这不过是“假使”而已。
要知“假使”只是“假使”,而不是事实,因为事实上,没有看见人人都去出家;可见“假使”和“事实”,是不相符合的。
例如说“假使”你是土匪,当然就要捉去坐牢,而事实上你并不是土匪,怎可把你捉去坐牢呢?所以用“假使”两个字而加一罪名在佛教身上,这实在是有欠公允的。
(3)一般的人们见到出家的僧尼不结婚,于是就把眼睛专注在僧尼身上,觉得僧尼不结婚,是很奇怪的!于是就忘记了除僧尼之外,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的男女,都是不结婚的。
这不是我的乱说,而是一个社会事实。
你如不信,请去调查一下就知。
千千万万不结婚的男女都不会灭种,而万中数不到一个的极少数的僧尼,说他们会灭种,这岂是公平之论?如果说者午夜扪心想一想,恐怕自己也会觉得不平吧?一笑。
(4)一个国家,当然都希望他的种族繁荣的,如果觉得不结婚是要不得,会灭种的话,国家为什么不禁止人民出家呢?虽许可出家而仍不逼迫他们去结婚呢?国家既不禁止人民出家,可见少数僧尼不结婚,是不会影响种族的生存的。
再说,不但佛教的僧尼不结婚,即天主教的主教神父和修道女也是不结婚的,为什么不听说他们是灭种的呢?况且佛教传到中国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长时期间,都
有僧尼住持佛教的,没有看见中国的人种灭了;而现在的锡兰、缅甸、暹罗、安南等,都是佛教国,都有僧尼,也没有看见他们灭种。
所以说僧尼不结婚就会灭种的话,实在是杞人忧天,大可不必的。
(5)请诸位再想一想,现在的世界上,有那个国家,在他的法律上,曾规定了要把全国的男女,一对一对的,一个都不漏的,替他们配合起来?事实上既不能做到这一步,只好让人民各自的自由结婚。
不然,勉强的要大家结合起来,等到有了子女的时候,政府里岂不要负担他们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诸位认为对不对?
(6)我再来讲个笑话:不结婚就没有子女,这是必然的;但结了婚,并不一定就有子女。
不信,请看结婚多年的,并且还有三妻四妾的,仍是不生子女,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可以用法律去处罚他们吗?你为什么不替国家生男育女?要知他或她实在也没有办法呀!结婚不能保证必生子女,那就只好听其生育自由吧,勉强不来的。
(7)佛教的僧尼出家,不是国家、家庭,以及谁人逼迫他们出家,完全是各人自己的意志如此的。
佛徒的志愿出家,和普通社会上一般男女持独身主义者一样,完全是自己欢喜的,丝毫没有逼迫性在内。
既是自己愿意不结婚,愿意遵守出家的戒条,理当尊重他们的意志。
假使要他们结婚,那他们又何必出家?因为在家是一样可以信佛学佛。
明白了这个意思,那一切疑团自然都可解决了。
(8)一般俗人的脑筋中,以为子女越多越好;其实现在各国,尤其是英国,都在提倡节育,这也是事实,谁人都知道的。
不然的话,人
口过多,生产不够,如过去的日本和英国,以及现在的苏俄,要侵略人家的地方,虽然说是为经济,然而究竟是为人口。
试问这样一年一年的增加人口,不开拓殖民地,生活怎样可以够支配呢?因此僧尼不结婚,不但不会影响国家,并且可以藉此调剂生活,这也是事实。
以上种种的说法,都是依照世间情理上来说的,知道一点僧尼不结婚的原因,如果要再进一步说法,那就要说到僧尼本身上的事情。
(9)僧尼的意志是要洁净的。
试想想:一结了婚,男女的房事,一般人都以为是很普通的事,但在意志爱洁净的人看来,那种污秽龌龊,实在无法形容的,这是谁人都知道的。
谁愿意去做这肮脏的事?尤其是婴孩的屎尿,那更是无法去嗅闻。
(10)僧尼的意志是爱寂静的。
试看世俗人家,生下了子女,那种哭哭啼啼、吵吵闹闹、打打叫叫的情形,虽说一般不觉得怎样,但在爱静的人看来,实在是受不了的。
不但爱静的人如此,其实儿女多了的人家,有时父母也会发出怨声的,不过没有法子罢了!一个意志爱静的人,怎肯随便结婚自找麻烦?
(11)僧尼的生活是很简单的,如果一结婚,就由不得你自己做主了;什么装饰品、化装品、娱乐费、车马费、交际费,一概都需要了;等到生下孩子,又要养育费,大一点又要教育费,再大一点又要男婚女配的婚嫁费,一家人这样多,难免不病,又要医药费。
所以世间的人,除了稍富裕者外,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弄得叫苦连天无法自拔的。
(12)僧尼的内心,是要戒除贪念的。
人家想做官,而僧尼就绝无其念;人家想发财,而僧尼就无财可发;人家可穿各式各样华丽的服装,
而僧尼就不可以;人家可以大嚼其酒肉,而僧尼就不可以。
住的是不要屋租的寺院,嚼的是菁菜根,穿的是坏色衣。
试问你一结了婚,无论如何,你也过不来僧尼的这种淡泊生活。
(13)僧尼有僧尼应守的规则。
例如学校有学校的校规,你不去这个学校里读书,他当然不问你;你如要进这学校里读书,你只好乖乖的遵守校规,你不能够问他为什么。
他可以答你:“我们的校规就是这样,谁叫你进来读书?那有不守校规的学生?”军队也是一样,军队有军纪。
例如弟兄们不能带家眷,你不能说:“为什么你们官长可以带家眷,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这是没有理由说的,只好照他的军纪去做罢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不饮酒、不吸烟、不食肉、不看戏、不赌博、不结婚,这都是我们僧尼和普通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是佛教为佛徒所特制的教规。
你只可以好好的照它那样去守,不由你问它是什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