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配伍及处方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针灸处方(精品课件)

最新中医针灸处方(精品课件)

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ﻫ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面肌痉挛: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一、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 用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 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主讲人: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选穴原文 ◆ 配穴方法
★ 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 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 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 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 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

配穴方法
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 同名经配穴
(一)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围绕受病 肢体、脏 腑、组织、 器官的局 部取穴
“腧穴所在, 主治所及”
目疾、耳病取风池; 牙痛取太阳或上关; 鼻病取上星或通天; 痔疮取次髎或秩边等。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 及某些器质性病变。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穴名
肩髃 曲池 八邪 水沟 环跳 委中 足三里 三阴交 阳辅 行间 劳宫 少商
功能
祛周身四肢经络风邪 祛周身四肢血脉风邪 祛风邪,治手臂风 熄内风,祛外风,治中风,头面 风。 祛四肢、腰、腿、经络之风邪 祛经络风邪,治头、项、腰、背、 腿、膝之风 搜周身四肢之风邪,熄内风 祛血中风邪及全身四肢之风 搜四肢之风邪 祛膝间风 祛手掌风 祛风熄风治小儿喉风

耳 鼻
合谷、太冲、行间、光明、足临泣、肝俞
中渚、外关、风市、绝骨、足临泣、肝俞 合谷、列缺、少商、肺俞

牙齿 咽喉 颈项 肩胛 腰背 胸部 胁肋 上腹 中腹 小腹
合谷、通里、内关、大陵、商丘、照海、心俞
二间、合谷、内庭、解溪 鱼际、少商、合谷、内关、列缺、照海 列缺、后溪、昆仑、绝骨 合谷、外关、后溪、条口、阳陵泉 水沟、后溪、委中、殷门、昆仑、申脉 内关、太渊、尺泽、足三里 内关、外关、支沟、太冲、行间、阳陵泉、足临泣 内关、公孙、足三里、梁丘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 太溪、复溜、委中、三阴交
温中散寒,暖肠胃 温下焦,暖子宫 发散表寒 温下元,暖肝寒 暖肝寒,温下元 温中散寒,暖胃肠 温肾,暖下焦 温暖脏寒 温肺经之气 (灸)温中暖胃肠,助 阳散寒 助阳散头寒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功能 调理诸阳之气
调理肺气 降肺气、开气机
调理胃气 开肺气、降逆气
调理肺气 降逆气
升阳益气 调心气、降浊气
行血中之气 运行腑气
运脾气和胃气 疏通三焦、膀胱之气 行气导滞、降肝胆逆气 通脉气、利肺气、降逆气
开胸气降冲气
分门
穴名
功能
曲池
舒理பைடு நூலகம்经之气
曲泽
清肺胃,止呕血
三阴交
通经行血,养阴补血
血门
以理血、调 血、活血、 活血为主, 功能为治疗 血病。
胃肠疾患:三脘、气海、 天枢、内关、足三里
视物昏花:风池、翳明; 舌强不语:风府或哑门; 胃脘疼痛:至阳或胃俞; 前阴有疾:次髎或肾俞; 肩背疼痛:中府; 脊柱强痛:人中; 肛门脱出:气海; 腰骶损伤:膻中等。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 Acupuncture therapy
2、远部取穴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八风
以搜风祛风
为主。
囟会
大敦
祛风邪,治腿、脚风 祛风寒,治鼻塞头风
舒筋祛风
足三里 三阴交
阳辅
搜周身四肢之风邪,熄内风 祛血中风邪及全身四肢之风
第四章 针灸处方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 Acupuncture therapy
根据经脉的循行 分布、交叉交会 和腧穴的分布、 功能及特异性, 结合疾病涉及的 脏腑、病情的标 本缓急
分析病因病机 明确辨证立法
适当的腧穴和刺灸、 补泻方法
针灸配穴处方
有法有方、配 穴精炼、酌情 加减、灵活多 变
功能 清肺热 清肺热、利气 清肺热 清实热 清气热,清头目、鼻中热 清头目热 清三焦、膀胱、肾热 清热散表 清五脏及身热 清血热 清泻肝热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课件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课件

2、远部取穴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远道刺
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 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残缺,面口合谷收。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头 面
部位
前额
头部
侧头 后头
选穴 三间、合谷、内庭、解溪 中渚、外关、侠溪、足临泣 后溪、养老、昆仑、申脉
中极
胃俞Acupunctu利re湿t、he化ra湿py
功能 祛湿 化湿燥湿 行湿 燥湿 行湿、利湿 利湿、化湿 化湿、渗湿 利风湿 利风湿 化湿、利湿 燥湿 行湿 化湿、利湿 利湿、燥湿
经验选穴
• 纠偏方: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 • 百会、风府、风池(上部);肩髃、曲池、合谷(中部);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 冲等(下部)。 • 病在上部选用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穴。 • 病在中部选用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穴。 • 病在下部选用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穴。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胃痛可取三脘 咳喘可取天突、膻中 心痛可取巨阙、膻中
对于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 来看,更加适宜。
各种关节
疼痛、痿 证以及扭
局部选穴

伤、皮肤

病、腱鞘 囊肿、甲

状腺肿大
配穴时重视局部同时要着眼于整体,局部与整体 相结合。
分门 穴名
功能
穴名
功能
合谷 清气分热及头面诸窍热 阳陵泉
清肝胆热
支沟
清三焦热
足三里
清六腑热
悬钟
清三阳及脑髓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清骨蒸痨热

针灸处方配穴

针灸处方配穴

针灸处方配穴针灸处方配穴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选配2个或2个以上腧穴组合而成的用穴方案。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严密组织,进行配穴处方,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以期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谓的“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目的。

配穴方法,可发挥其协调补充作用,相得益彰。

配伍后的穴位其作用远比单个穴位的作用要强,疗效要好。

所以说,配穴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的疗效密切相关。

依据中医经络辨证的理论,本文试就临床上的配穴规律探讨如下。

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脏腑经脉的腧穴配合成方,这种处方方法实质就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如肺病咳嗽可取腧穴肺募中府,并配合本经之尺泽、太渊、鱼际;脾病腹泻可取本经的三阴交、太白相配;肝脏病证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可同时泻本经的太冲、行间等等,均属此法的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部位,后指背腰部位。

前后配穴是指用位于前后部位的腧穴进行配伍。

因为前属阴,后属阳,前后相配,可以调整阴阳的气机以治疗脏腑的疾病。

常用的俞募配穴法即属此法。

但在使用时尚有主次之分,如治脏病使用此法,则以俞穴为主穴,以募穴为配穴;治腑病使用此法,则以募穴为主穴,以俞穴为配穴。

如胃脘痛前取募穴中脘为主,后取背俞、胃俞相配。

另外,《灵枢·官针》所提的“偶刺法”亦属本病范畴。

偶刺法应用时是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

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取穴也不限于俞穴和募穴。

如胃脘疼痛者,腰部痛点在梁门,则可取梁门与背部相应点胃仓相配。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部位。

针灸配穴处方ppt课件(1)

针灸配穴处方ppt课件(1)
子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 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虚劳咳嗽,症见体弱羸瘦者,除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及肺的背俞穴外,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经的原理, 另配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及背俞穴,如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培土生金;
—— 内
中冲(


心包井


) )



——










——






嗳 气 、 泄 泻 —— 足 三 里 ( 胃 合 )
h
26
井穴—主治五脏六腑的急症、重症、以及精神魂魄异常诸症。有泻热、开窍、醒神等作用。
按五荥穴输—穴主治主脏腑病、经对脉症的热选症。用有泻热止痛作用。
输穴—主治发作性疾病及关节炎。有疏通经气、通络止痛作用。
21
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
四、特定穴特殊的治应疗作用用的腧穴。
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
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h
22
定义: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五输穴 的 井 、 荥 、 输 、 经 、 合 五 组 穴 位 。
内容:共60个穴位。
h
23
五输穴
按五输穴主病对症选用 子母补泻法
h
14
(一)按经配穴
交会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 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法配穴。 前额部和偏头部位有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会,那偏正头痛可取分属二经的头维、阳白、率谷、内 庭、足临泣;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疾病 牙痛、面瘫、阳明经头痛
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经 头痛 耳鸣、偏头痛、胸胁痛 失眠、多梦
手 合谷 后溪 支沟 神门
足 内庭 昆仑 阳陵泉 太溪
• 子母经配穴法:
– 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 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病机 虚劳咳嗽 肝阳上亢
表现
体弱羸瘦
头晕、头 痛、目赤
疾病
交经取穴
偏正头痛 足少阳胆经阳白、率谷、足临泣 足阳明胃经头维、内庭
髀枢部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秩边、承扶
足少阳胆经居髎、阳陵泉
刺灸法的选择
• 1.疗法的选择 • 2.治疗时机的选择 • 3.操作方法的选择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刺与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 临床上应有所区别。例如实热证一般只针不灸,虚寒证就应 少针多灸。因此,针灸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病症酌情施术。 选择用针、用灸,或针灸并用,决定用多针少灸或才少针多 灸,方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脱肛
百会、气海、长强、承山、足三里
遗尿
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尿闭
中极、三阴交、合谷、阴陵泉
肾绞痛
中极、京门、水泉、肾俞、三阴交
痛经
关元、地机、三阴交、足三里
皮肤瘙痒
血海、曲池、合谷、太冲、三 阴交、风市
目赤肿痛
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太冲、行间
鼻塞、流涕
迎香、印堂、上星、通天、风池
耳鸣、耳聋
耳周穴、风池、中渚、外关、悬钟、足临泣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 及某些器质性病变。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按腧穴距离病位的远近分类 1.病位局部处方:病位的局部或邻近
2.病位的远端处方:
《玉龙歌》: 3.远近结合处方:

双穴方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内关, 后溪—申脉, 足临泣—外关, 列缺—照海
原络配穴 俞募配穴
多穴方
采用一定的规律将多个(三个以上)的穴位

三、宋金元时期—配穴处方理论不断发展及处
方大量积累 《太平圣惠方》:1.记载3~7个腧穴组成的处
方36首;2.最早记述火针处方。 《针灸资生经》(王执中):1.载方387首; 2.根据病因选穴,重视压痛点的应用。 《针灸摘英集》(元代· 杜思敬):处方47 首,且方中每一穴位均注明针刺方法。 《卫生宝鉴》(元代· 罗天益):针灸医案 15则,配穴处方为主,辨证组方,首创阐 明方义。
单穴方—平衡针灸





1.升提穴 2腰痛穴 3.急救穴 4.胃痛穴 5.偏瘫穴 6.鼻炎穴 7.牙痛穴 8. 明目穴 9.醒脑穴 10.臀痛穴 11.肺病穴 12.痔疮穴 13.胸痛穴 14.降糖穴 15.踝痛穴 16.咽痛穴 17.颈痛穴 18.指麻穴 19.感冒穴
组合在一起。 靳三针 特定穴
针灸歌赋—配穴的宝库
以歌赋形式记载、传授,流传针灸的理论和
实践,实为针灸之一发明,它简明扼要,重 点突出,易读易记,不少用之临床效如桴鼓 。 如《玉龙歌》中“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 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 安”这种先针承浆,后针风府的方法,用于 落枕项强,风火牙痛,屡用屡效。

针灸歌赋—配穴的宝库
《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
《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
、《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 《杂病穴法歌》
第一章 概论
本章主要介绍:
处方分类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组方规律 特定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第一节 针灸处方分类
一、按腧穴数量分类
针灸穴位的配伍及处方
导论
一、什么是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是研究和阐明针灸处方的组成法
则、组方规律、穴位配伍意义、使用方法及 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针灸处方:是在辨证沦治思想指导下治疗疾 病的最佳穴位组合。它有明确的组方法则、 明确的刺灸方法和明确的使用范围。它是针 灸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







20.痛经穴 21.面瘫穴 22.神衰穴 23.痤疮穴 24.疲劳穴 25.乳腺穴 26.肩背穴 27.耳聋穴 28.肩痛穴 29.腹痛穴 30.过敏穴 31.肘痛穴 32.癫痫穴 33.精裂穴 34.肾病穴 3 5.腕痛穴 36.头痛穴 37.降压穴 38.膝痛穴
头部疾病


1、 头部 头风——囟会、玉枕。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百:指百症赋) 偏头痛——悬颅、颔厌。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百) 头痛——强间、丰隆。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百)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百)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百) 瘿气——浮白。 瘿气须求浮白。(百)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标:指标幽赋)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法应。(席:指席弘赋) 头风——神庭。 神庭理乎头风。(玉赋:指玉龙赋)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问题
你在临床上取穴是否使用针灸处方
你知道多少针灸处方 你知道哪些古典针灸处方
二、针灸处方学发展简史
(一)春秋战国至东汉—萌芽到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1.针灸处方240余首;2.以经络辨 证为纲,循经取穴为主;3.处方组成以单穴为主, 多穴处方少见;4.注重选用特定穴。 《难经》:注重五腧穴的五行配属,提出“虚者 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伤寒杂病论》:倡导针药并用,记载针灸处方 10首,主张根据阳证和阴证的不同分别采用针和 灸的方法,即“阳证用针,阴证用灸”。

二、晋唐时期—针灸处方大量记载 《针灸甲乙经》:针灸处方56首 《脉经》:1.137首;2.提倡五腧穴、俞募穴配伍 应用;3.提出针刺补泻方法。 《肘后备急方》:针灸处方129首,急症处方109 首,其中灸方9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科针灸处方 461首,并方后注明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 壮数。 《黄帝明堂灸经》:首次记载儿科病针灸处方, 载灸法处方48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明清时期—处方数量急剧增加,配穴理论趋
于完善 《针灸大全》(明代· 徐凤):载方248首 《针灸全生》:408首 《针灸聚英》(明代· 高武):56首 《神灸经论》 (清代· 吴亦鼎):147首 《类经图翼》:129首 《针灸逢源》(清代· 李学川):310首

《针灸集成》 (清代· 廖润鸿):252首 《针灸大成》(明代· 杨继洲):载方266首,具备 了针灸处方的完整形式。
1.单穴方 2.双穴方
对穴、八脉交会穴 3.多穴方:由3个或3个以上的腧穴组成。
单穴方


退热穴:曲池,胸闷穴:膻 中,调心穴:内关,急救穴 :人中,神衰穴:脐中精神 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五、近50年来—长足发展
1.编辑了本科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 2.《实用针灸处方学》 3.《中国针灸处方学》(南京中医学院:肖少卿。 1982年撰写,1998年出版) 4.《针灸处方学》(北京中医学院:王岱.1990年 出版) 5、《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1994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