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_一个人类学的解释
生态文明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基本概念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生态文明基本概念”。
那啥是生态文明呢?简单来说呢,生态文明就是咱们人类和大自然友好相处的一种状态。
咱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自然就像是咱们的一个超级大朋友。
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树、清清的水,还有各种各样可爱的小动物。
生态文明呢,就是要让咱们好好地爱护这个大朋友,和它一起快乐地生活。
比如说,咱们要爱护那些树。
树可重要啦!它们就像大自然的卫士一样。
夏天的时候,能给咱们带来阴凉,让咱们在热天里也能有个舒服的地方待着。
而且树还能吸走空气中不好的东西,让咱们呼吸的空气更干净。
要是没有树,那风沙就会到处乱跑,把咱们的眼睛都迷住,环境也会变得乱七八糟的。
还有那些清清的水呢。
水是咱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咱们每天要喝水,还要用水来洗脸、洗手、洗澡。
如果咱们不好好爱护水,把垃圾扔到河里、湖里,那水就会变得脏脏的。
这样咱们就不能喝干净的水啦,而且那些小鱼小虾也没办法在脏水里生活。
所以呀,咱们可不能随便往水里扔垃圾。
生态文明还包括爱护那些小动物。
小鸟在天上飞,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小猴子在树上玩耍,这些小动物都可有趣啦。
它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如果咱们乱砍树,破坏了它们的家,或者去抓它们、伤害它们,那它们就会很可怜。
咱们应该让它们在自己的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那咱们能为生态文明做些啥呢?首先呀,咱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在学校里,看到地上有垃圾,就赶紧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这样咱们的校园就会干干净净的,也能为生态文明出一份力。
在家里呢,咱们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要节约用水。
比如洗手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洗完手马上关掉。
还可以把洗菜的水留下来浇花,这样水就不会浪费啦。
出去游玩的时候,咱们也不能随便破坏大自然。
不要去摘那些漂亮的花,不要去踩那些嫩绿的小草。
如果大家都去摘花踩草,那大自然就不漂亮啦。
同学们,生态文明很重要哦!只有咱们好好爱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好好地对待咱们。
所谓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
诚然,人类发展又一次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阴影,人类文明又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
当人类还在陶醉在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速发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
在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
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使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顾名思义,是一种文明,一种和生态有着密切关系的文明。
如今,生态文明这个词经常被媒体、政府等提及,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我个人认为:从历史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十八大的讨论结果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我所关注的是生态文明中的发展一块,我个人认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内涵就是可持续发展。
在如今这个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无比严重的地球,生态文明的出现并被大力提倡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又是如何将其实施下去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拥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中国的古代是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出生态文明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贤人,他们大多都自己的独特思想,其中有很多贴近生态文明,贴近可持续发展的言辞,譬如:《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是说,把鱼塘弄干去捉鱼,怎么会得不到,但明年就将没有鱼了,这句话是讲人不能只顾一时,没有长远眼光,而去做一些鼠目寸光的事。
同样的,杀鸡取卵也有类似的意思。
虽然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是十分的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这些思想大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人们和政府才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而西方的大多数国家都已经经历了工业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发达国家,对于生态文明这个话题,他们国家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为全面地认识自然、自觉地尊重自然、积极地适应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公平地分配自然和科学地保护自然,以实现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之“三生”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而创造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积极成果的总称。
通常而言,生态文明重点是指人类社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环境容量、资源禀赋和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全面、有效、科学、合理地保护自然而创造的所有积极成果。
换言之,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而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
什么是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赵发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
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
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
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
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物种的适应与进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生态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倡导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同时,它也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包括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偶然性和必然性。
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生态学研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要适应环境,又要与环境保持平衡。
生态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表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需要保持适度的环境变化。
生态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不断否定旧事物、发展新事物的过程,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生态文明》 讲义

《生态文明》讲义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生态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它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决定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将受到威胁。
比如,严重的水污染可能导致饮用水短缺,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空气质量差会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生活。
2、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失衡,最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的经济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个物种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打破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活力。
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增加森林植被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矛盾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有限的资源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比如,土地资源的紧张、水资源的短缺等,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1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51 N o.5 2011年9月Journal o f Henan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ep.2011生态文明:一个人类学的解释郑慧子(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在如何理解 生态文明 的问题上,人类学的思想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或背景,离开了这个逻辑起点,就会使我们对 生态文明 的理解处在一种无根的状态。
正是通过人类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通常莫衷一是的或不确定的 文化 或 文明 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体。
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
这种结构作为一种结果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生态 作为一个限定词标志着构成文明的 观念系统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终将会促进人类的整个文明系统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塑造一个建立在多样性和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以及发展模式。
当前流行的两种生态文明观点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在这项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认识上的偏差,这些偏差根源于一些研究者忽略了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过程和结构的 文化 或 文明 在理解 生态文明 中所具有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学中图分类号:C912.4;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1)05-0042-06收稿日期:2011 03 06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研究 (2009BZX00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郑慧子(1959-),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一、生态文明研究中的两个流行的观点生态文明 问题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同时,从文化进化的角度看,它也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生急剧和深刻变化的一个标志。
生态文明 这一问题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已把 生态文明 的建设看成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战略性的问题。
目前,在有关 生态文明 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已形成了一些非常流行的观点。
一个广为流行的观点是,人们把 生态文明 看成是人类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加高级的新型文明形式。
在西方学术界,美国学者罗伊 莫里森(Ro y Mo rriso n)在他1995年出版的 生态民主 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莫里森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从当前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彻底地转向生态文明, 而建设这样一种文明就像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那样意义重大。
国内大多数论述也多是持有这种看法(也有一些学者在农业文明之前再加上 原始文明 作为文明演进的第一个阶段)。
作为一种变体,也有许多人采用象征的方式,把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这三个阶段依次比喻为 黄色文明 、 黑色文明 和 绿色文明 ,以此强调我们当代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以 绿色文明 取代 黑色文明 。
另一种也同样流行的观点是,许多人把生态文明看成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42Roy Morrison.Ecolog ical Democracy,South End Press,1995,4.Roy M orrison.Ecological Democracy,South End Press,1995,11.明形式之一。
然而,对于上述这些广泛流行的观点,我们发现研究者在如此说时并未提供与之相关的理论上的论证。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这些观点或者是不能成立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
它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基本方面:首先,从时间的角度讲,研究者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或者是将它们依次比喻为黄色文明、黑色文明和绿色文明,这样的划分事实上只是简单地和现象性地反映了文明变化的一个时间上的序列。
但是,问题关键在于,这个时间上的序列的划分却是在根本上违反了关于文明演进的分期标准应当满足的一致性原则,而那种以比喻的方式所给出的文明演进的分期,也只是满足了表面上的一致性,但却在实质上掩盖了文明演进分期标准的不一致性问题。
其次,从空间的角度讲,人们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相并列的存在形态,从文明作为一个系统的角度看,毫无疑问也是不完善的或不完整的。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人们对 文明 本身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或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达成共识,那么,现有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会阻碍我们对生态文明本应具有的深刻意义的全面洞察。
因此,由于存在上述一些基本问题,本文在这里试图通过对文明的一个简要而系统的考察,为 生态文明 的系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明长期以来, 文化 或 文明 这两个词,无论是在研究领域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不做严格区分的。
文化 和 文明 是对等的概念。
例如,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 mund Freud)在他1927年发表的 错觉的未来 中曾指出,他不赞同把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
在这里本文也遵从这个习惯,不对二者进行区分。
此外,这两个词似乎都是可以同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相联系的,而且,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它们的使用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但是,这并不表明 文明 一词可以没有一个统一和系统的用法。
所以,要对 生态文明 的本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就需要我们首先在对 文明 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而这种一致性的根源即在于,能够有一个使各种不同意义上的 文明 统一在一个系统中的概念框架。
事实上,作为一门学科的人类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适宜的概念框架。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在卓越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 ylor)的著作中看到。
泰勒在他的 人类学 人与文明研究导论 一书的 序言 中,生动形象地以挑夫宁愿增加一根扁担再来搬运货物来说明人类学这门学科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泰勒告诉我们: 正是由于这门研究人及其文明的科学,它把普通教育的零散学科联合成为一个更易掌握的整体。
研究和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研究者不能清楚地了解每一门科学或艺术因何而存在,它们在各种生活目的中拥有怎样的地位。
人类学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地位,毫无疑问,这是由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人类学中,除了体质人类学外,它的文化人类学部分就是以 文化 或 文明 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的。
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超越人类学。
因此,人类学的研究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便统摄了我们所讨论的所有具体的内容。
这一学科特质决定了在我们考察 文化 或 文明 时,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普遍意义上的逻辑起点或背景。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和方便地勾画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文明 或 文化 的形象了。
首先,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把 文明 或 文化 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时,其意义在于,它是相对于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而言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生存于地球上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
著名的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Theodo sius Do bzhansky)在他的 人类进化 一书中告诉我们,人类的进化是由生物学的或有机体的,文化的或超有机体的两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部分所构成的。
而美国著名的文化学家怀特(Leslie A.White)在这个问题上则给出了一个更为直接和确切的判断,他认为人是唯一的一种以文化的方式而生存着的动物。
这个事实是科学提供给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区别于所有非人43钱俊生、赵建军: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年第1期。
[法]维克多 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 文化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页。
E.B.Tylor,Anthrop ology:an introd uction to the stu dy ofman and civ ilization,Lond on:M acmillan and Co.,1881, Preface.Theodosius Dobzhans ky,Hu man E v olv ing,New Haven and L on don:Yale University Pr ess,1962,18.L eslie A.W hite, T he S ymbol:T he Origin and Basis of H u man Behavior ,Philosop hy of S cience,7(1940).类生命体的最基本的特征。
可以说,相对于非人类生命体, 文明 或 文化 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标志物,人正是通过这一生存方式或特质而与所有其他的生物种相区别。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之所以主张或强调要从这个前提出发来理解文明或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把人作为一个物种和其他生物种置于同一个自然环境中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文明或文化对人的意义以及其持久的结构性的变化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由此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直到目前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时所存在着的随意性。
这样,从基于进化的人类学的观点看,文明或文化就是人作为一个生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渐进获得的与其他生物根本不同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和适应机制。
正如其他动物是通过进化出来的特化的 身体器官 来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及其压力从而求得生存那样,人则是通过进化出来的文明或文化这一独特的生存方式,来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压力以求得生存的。
所以,文明或文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我们把文明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时,文明本身是由一组各具特定功能的子系统所构成的。
我们知道,泰勒最早给出了 文化 或 文明 的定义。
泰勒在他的著名的 原始文化 一书中说: 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这是一个包括了人类的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定义。
在泰勒的著述中他并未对他所讨论的内容给出进一步的分类。
这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可以说是在怀特的人类学研究中完成的。
这个分类工作最早出现在怀特的 能量与文化的进化 一文中,此后,怀特又在他的 文化科学 人与文明的研究 和 文化的进化 罗马衰落前的文明的发展 这两本著作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个分类体系。
在上述的著述中,怀特在整体上把文化划分成为一个由 技术系统 、 社会系统 和 观念系统 这三个相互作用的亚系统所构成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