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组 织细胞分为三类。
11
细胞周期与细胞再生能力
连续分裂的细胞 休眠细胞 终端分化细胞
又称为周期性 细胞
又称G0 期细胞 丧失分裂能力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再生能力强
较强潜在再生 没有再生能力 能力
⒈不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 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男性 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 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这些细 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
15
⒊永久性细胞
属于这类的细胞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 胞及心肌细胞。不论中枢神经细胞及周围神 经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 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但这不包 括神经纤维,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 损的神经纤维有着活跃的再生能力。心肌和 横纹肌细胞虽然有微弱的再生能力,但对于 损伤后的修复几乎没有意义,基本上通过瘢 痕修复。
4
组织修复、创伤愈合,最基本的 是有赖于组织细胞的再生增殖。细胞 和组织损伤后,由周围存活的同种细 胞进行增殖,以实现修复的过程,称 为再生。
5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 的再生潜能
6
终端分化
细
G0期
胞
周
期
M
与
细
G2期
G1期
胞
再
生
S期
能
DNA合成期
力
7
在生理状态下,静止细胞处于G0 期。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 程长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 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 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16
脏器损伤后主要依赖于实质 细胞的再生增殖,同时间质成分 对再生修复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只有实质和间质协调再生,才能 实现良好的修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创伤是指由于外界力量作用于人体,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对于创伤的治疗,传统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方法。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方法和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中医对于创伤的治疗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创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创伤导致了体内的气血失调和经络堵塞,而人体内的气血和经络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医治疗创伤的重点在于调理气血、畅通经络,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创伤的目的。
二、西医对于创伤的治疗在西医中,对于创伤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
西医可以通过手术修复创伤组织,以恢复其功能。
同时,西医还运用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来减轻痛苦和预防感染。
这些方法在创伤的立即处理和急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西医治疗常常侧重于单一病因病机的解决,缺乏综合调理的观念。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能够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经络观念和治疗手法可以帮助西医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创伤后的气血和经络的失调问题。
而西医的精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可以为中医的疗效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基础。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常常以中医为主,辅以西医手段,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调理气血,再结合西医的手术修复和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
这些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可以显著缩短疗程,减轻疼痛,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提高康复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973 计划 2010 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和各领域排序

良好 良好
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良好
中国地震局 良好
教育部
良好
—8—
人口与健
第一承担单位
依托部门
1
特征捆绑和不变性知觉的脑认知 2005CB522800 功能成像
陈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 2006CB503800 的基础研究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
符淙斌 唐启升 杨志峰 姚檀栋 陈衍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
依托部门 水利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验收 结果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项目名称
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与方 法
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 (SPSO)应用基础研究 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 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
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器件与工 艺基础研究
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 研究
项目首席 科学家
第一承担单位
胡事民 清华大学
依托部门 教育部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验收 结果 优秀 优秀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 11 —
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
排序 1 2 3 4 5 6 7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2006CB504300 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
2006CB504400 2005CB523000 2005CB523200
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性复苏

• 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 • 输入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Co2,增加呼吸负荷
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允许性低血压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高血压 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允许性低血压
低血压 ?
• R13.1:对于没有脑损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1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时
惊奇地发现
➢ 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 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 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 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必迷信新技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 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 较好的效果
Trauma)
➢ 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
➢ 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 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创伤性凝血病分类
获得性 凝血病
稀释性凝血病 功能性凝血病 消耗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已知的发病机 制
获得性凝血病
稀释性凝血病
创伤性出血 大量输液
功能性凝血病
低体温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 R23:推荐尽早检测并采取措施维持凝血功能(1C)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 R25. 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推荐监测血浆离子钙水平并维 持在正常范围。(1C)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创伤学基础研究各种创伤的处理和恢复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及防控策略
感染风险评估
根据创伤类型、部位、污染程度等因素,评 估患者感染风险。
抗生素应用
创面处理
及时清创、彻底清洗伤口,去除异物和坏死 组织,减少感染源。
根据创面污染程度和感染风险,合理选择抗 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02
01
免疫支持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骨折
01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
关节脱位
02
及时复位,固定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脊柱骨发症,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生殖器官及会阴部创伤
1 2
睾丸损伤
止痛、预防感染、保护睾丸功能。
阴茎损伤
清创缝合、止血、预防感染、保护阴茎功能。
3
会阴部裂伤
清创缝合、止血、预防感染、保护会阴部功能。
05 康复期管理与心理支持
疼痛管理策略
物理疗法
采用热敷、冷敷、电疗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 。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情况,合理选择镇痛药 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法减轻患者的 焦虑和恐惧,从而缓解疼痛。
功能锻炼指导
早期康复锻炼
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力训练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范
早期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识别MODS。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等诱因,防止MODS进一步发展。
器官功能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措施,维护器官功能。
损伤控制

原因
腹腔内脏器官水肿、腹膜炎或 胰腺炎引起大量渗液、胃肠严
重扩张、复苏时大量输液
损伤控制理论的实施方法
救命手术
这推荐使用填塞、直接外科手术、 局部止血措施、主动脉钳夹(ⅠC)
快速关腹
ICU复苏
损伤控制性复苏
计划性再手术
救命手术24~48小时期间 取出填塞/全面探查/解剖重建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20162016损伤控制性复苏从复苏容量到复苏凝血目录目录cconcents112233起源理论基础损伤控制性复苏11起源起源把把存活率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放在中心地位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起源损伤控制性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operationdco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不同与常规手术亦不同于一般急诊手术不同与常规手术亦不同于一般急诊手术起源核心战争可追溯到可追溯到2020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雏形推荐每家医疗机构对创伤出血患者实施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救治流程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22理论基础理论基础7418这电镜下ph74人血小板的内部结构呾形态改变影响血小板聚集酸性环境下功能性凝血速度呾强度均显著降低酸中毒严重创伤患者一般入院时已经存在凝血病inr平均为18
Jurkouich等报道,病人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以下,死亡率 将从40%增加到100%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 4.6℃ 功与否并不依赖手术恢复 解剖关系
Burch等定量监测创伤后剖腹手术中病人的体温丢失,发现即使对静 脉输液、麻醉吸入气体及空气对流毯等均施行加温,病人剖腹手术 中每小时的体温丢失量至少为4.6℃
损伤与修复实验报告结论

损伤与修复实验报告结论根据损伤与修复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损伤与修复是一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创伤和环境变化的适应反应机制。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对损伤与修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首先,损伤对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切割、灼伤等方式对组织进行了损伤,观察到受损组织发生了断裂、坏死、出血等现象。
这些损伤不仅对组织本身的结构造成破坏,还可能导致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受损组织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下,受损组织能够逐渐恢复并修复。
首先,损伤后的组织会通过增生和分化来填补损伤部位,形成新的细胞和组织。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生物分子的参与,如干细胞、增殖因子等。
其次,受损组织还会通过重建基质、修复血管等方式,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最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瘢痕组织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导致功能不完全恢复或畸形。
最后,损伤与修复的效率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因素都会对损伤的程度和修复的进程产生影响。
年轻、健康的个体具有更强的修复能力,而老年、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的修复过程可能较为缓慢或不完全。
此外,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也会对修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损伤过于严重,组织的自愈能力可能无法完成修复。
总之,损伤与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我国多肽抗氧化系统研究获新进展

光通信是 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 其可利用激光产生 的光 粒子束对信息进行编码 。 该技术使用了纤细的光纤而非厚重 的电缆,却能 以更高 的速度传递更多的信息数据 。事实上 , 并非只有 IM在开发高速、低耗的光电部件 。多家公司、大 B 学都在研制 以硅为主要材料的光电部件 , 以期提高芯片的性 能,并致力于缩 小光通信部件 的尺寸 ,以使这一技术能集成 在微 处理器 中。业 内人士表示,未来 l 0年,光通信技术将 引领下一波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各主要机构和客户所 成 使用 的主流计算技术。 科研人员表示 ,I M的雪崩光电探测器是 同类仪器里最 B
所蒋建新带领 的国家 9 3“ 7 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 的 基础研 究”项 I组 ,围绕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 征、内源性细 q 菌及其毒 素移位 、 伤后 感染 易患机制 、早期预警诊断与防 创 治新措施进行 了系列研究 。 该课题研究了近 两万例创伤感染 病例 , 国内首次揭示体 内常驻细菌及其毒素导致创伤后感 在
开 蛋 白质 “ 乙酰 化 修 饰 ” 的机 理 之 谜 , 为破 解 蛋 白质 修 饰 将
问进 行了信 息交换 。这不仅可大幅提 高芯片的通信速度 , 还 能显著降低 能耗 。相关报告发表在 2 1 0 0年 3月出版 的. 自 《 然 》杂志上 。 这一名为 “ 纳米光子雪崩光 电探测器”的设备,由 目前
规律 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基础 。 此项研究鉴定出大量 乙酰化修饰蛋 白质 , 譬如在人的肝
脏细胞中有超过 10 0 0个 蛋白是被 乙酰化修饰的 ,其中超 过 9 0个是新发现 的,改写了传统概念 ,具有里程碑意义;首 0 次发现乙酰化 普遍 能修饰代谢酶 , 并且能调节代谢通 路及代 谢酶的活性。在代谢器官如肝中代谢酶可被高度 乙酰化 。 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一、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制约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一是伤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二是重要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障碍,尤其是功能性修复障碍。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并发症以及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性修复。
业已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机体内不仅发生严重损伤性反应,而且机体抗损伤性反应明显减弱,两者的严重失衡是导致创伤后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其中缺血缺氧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病理生理变化。
过去研究主要强调机体损伤性反应,从“治”的角度,寻找解决伤后并发症的措施。
对机体抗损伤性反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因为这样,目前缺乏阻断或减轻创伤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造成伤残的常见原因分别为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骨愈合障碍、体表大面积创面的疤痕过度增生(尤其是重要功能部位)。
近年来,人们对这些重要组织受损后进行再生修复的细胞、分子机制和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因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尤其是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许多过去难以达到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目标将成为可能。
本项目将在前五年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一批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如何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和损伤组织修复质量两个核心问题,拟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⑴创伤早期机体自身抗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器官功能障碍、感染的关键调控环节;⑵创伤后几种重要组织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和促进其功能性修复的新措施,减轻重度脑创伤后脑组织进一步损伤的关键技术与理论。
总体思路如下:创伤后并发症及伤残发生的基本过程伤残 严重创伤 全身反应局部反应 ↓组织修复“结构”修复 功能修复 修复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二)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重点进行四方面研究:1、严重创伤早期内源性抗损伤反应的启动机制和调控作用主要研究严重创伤早期抗损伤保护反应的启动机制、变化规律;揭示抗损伤性保护反应在预防或减轻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探寻通过增强内源性保护机制防治严重创伤早期损害的新措施;2、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与感染易患性研究主要研究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发生的机理及其预防感染的调控途径;揭示严重创伤后感染易患性与遗传背景差异性的内在联系,筛选出影响脓毒症发生的“易感基因型”;结合机体自身保护机制的调控作用,探讨综合防治创伤感染的新措施。
3、重要组织修复障碍的机制与重度脑创伤救治研究主要研究皮肤创面修复细胞表型改变与修复结局的关系(重点是疤痕增生的机制与诱导汗腺再生研究);结合骨骼发育,筛选参与骨折修复的分子靶标,寻找促进难愈性骨折愈合、防止骨不连的新措施;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雪旺氏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生长的调控措施;明确重度脑创伤后早期防止脑组织继发性损伤和促进其功能康复的关键技术与分子机制。
4、成体干细胞对创伤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探讨创伤微环境因素(壁龛细胞对话及体液因子等)对成体干细胞参与组织修复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建立干细胞安全扩增新技术,并进行功能修饰,使干细胞既促进创伤愈合,又具有抗感染和降低免疫原性功能,以增强其促修复能力;明确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关键技术与机制。
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1、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贯彻以预防创伤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愈合质量为主的指导思想,以解决降低严重创伤伤死和伤残率为研究目标,进一步阐明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的关键基础理论,揭示与伤残相关的几种组织过度修复或修复障碍的分子机制,提出相应的创新理论。
提出预防和早期治疗创伤并发症,以及促进损伤组织实现结构和功能重建的新措施或方案,力争使严重创伤的治疗水平取得新突破,从而使我国创伤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2、进一步提高烧伤等优势领域的研究水平,加快具有坚实基础的交通伤、复合伤为代表的常见创伤的研究步伐,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密切结合,达到国际先进,某些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3、以“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带动我国创伤医学研究的基地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科学家,特别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临床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青年创伤研究队伍。
(二)五年预期目标1、揭示创伤后内源性保护反应的启动机制,确认一组最早参与内源性保护性反应的转录调节因子和蛋白质,为上调内源性保护反应提供分子靶点。
明确内源性保护反应对创伤后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和感染的负调控作用和机制。
提出“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始动学说”。
2、进一步明确严重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创伤血清因子、T细胞等对组织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以及创伤后体内是否存在功能特异的“免疫抑制分子”,并了解其结构、功能和细胞来源。
明确一组与创伤感染易患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谱,并阐明其功能意义。
3、从发育学、比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皮肤组织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过度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关键调控因素,力争研制出既促进创伤愈合又减少纤维化(瘢痕愈合)的的新措施或药物。
4、利用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筛选参与骨折、周围和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的分子靶标,初步阐明FGFRs、NgR、NGF等分子在骨折、周围和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提出1-2项促进骨折(特别是难愈骨折)、外周神经损伤和大脑损伤修复的新措施。
5、阐明创伤条件下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相关机制,验证成体干细胞与周围细胞对话决定其分化的理论假说。
建立成体干细胞安全扩增的技术体系。
建立增强成体干细胞向伤部迁移定植、向功能细胞分化、以及通过修饰成体干细胞以降低其免疫排斥反应和增强抗感染能力的技术体系。
建立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关键技术。
6、在国际本领域主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5-100篇,其中IF>10的相关期刊发表论文5-8篇,申请10-15项发明和实用专利。
三、研究方案(一)总体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可行性业已研究表明,严重创伤从受伤至出现并发症都要经历创伤反应期,这一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一定时间(数小时至数天),还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甚至可预防性。
创伤反应固然十分复杂,包括损伤性和抗损伤性两大类,但从主动减轻创伤后继发性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的角度看,研究抗损伤性反应(内源性保护反应)显得更为重要。
细胞缺血缺氧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引发创伤并发症的两个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
组织损伤或缺失后再生修复障碍是伤残的原因,常见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骨愈合障碍、体表大面积创面的疤痕过度增生(尤其是重要功能部位)。
因此,本项目在前一个973项目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一批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抓住抗损伤保护反应和天然免疫反应,深入研究减轻或防止创伤后细胞缺血缺氧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以降低并发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围绕与伤残密切相关的几种重要组织损伤,系统研究促进其功能性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或防止其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促进其功能康复的关键技术与机制。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严重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伤残率提供创新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防治措施。
在技术路线上,本项目坚持机制研究与防治研究相联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对应、创伤医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思路,首先,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新理念,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新技术,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的综合层次上深化研究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的基础理论和组织修复障碍导致伤残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其次,充分利用前一个973项目建立的严重创伤病人标本库和临床研究基地,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紧密结合,确保我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临床,即从临床走向实验室(From bed to bench);第三,突出应用基础研究,结合高新生物技术(如干细胞研究、分子设计与重建、蛋白质重组、组织工程技术等),探索早期防治严重创伤并发症和降低伤残的新措施,确保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从实验室返回临床(From bench to bed)。
可行性上,近十余年来,项目参加单位一直致力于创伤基础研究,国家曾多次重点投入。
通过一批重大项目,曾提出了系列创新理论(如复合伤的“复合效应”理论、火器伤的“血流扰动”学说和“远达效应”理论、冲击伤的“过牵效应”机制等)以及多种临床救治技术(如早期切痂和大张异体皮开洞嵌入小片自体皮移植治疗严重烧伤、早期肠道喂养、选择性肠道去污染防治创伤感染、膈神经、多组神经及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等)。
特别是前一个973项目的研究,在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发生机制和损伤组织修复均有创新性发现,为本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工作基础。
在研究条件上,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拥有目前国内一流的创伤模拟和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为本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研究队伍上,我国创伤医学领域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工科学人才相整合的优秀团队,其中不仅有基础研究的学术带头人,而且还有临床创伤专家,包括多名院士,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计划学者。
曾有多人在国际上获奖,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通过十余年来的合作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已完全具备多单位、跨学科联合公关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项目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题瞄准创伤医学研究前沿,抓住了制约目前创伤医学研究的“瓶颈”问题,几十年来,项目各参加单位不仅已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基础,而且在研究队伍和实验条件上均具有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实力。
因此,通过5年的联合攻关,本项目完全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使我国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二)创新性点1、以机体内源性抗损伤保护机制为切入点,提出并阐明内源性保护机制受损是启动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感染的中心环节,即“内源性保护机制始动学说”,建立治疗创伤并发症的“预防医学”新理念。
2、以吞噬细胞为核心,率先提出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和遗传背景是决定创伤感染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阐明创伤后感染发生的启动机制和关键调控环节,为防治创伤感染提供新思路。
3、揭示创伤后几种重要组织修复障碍的分子机制,阐明“以细胞损害为关键环节愈合诸因素失调”致创伤难愈的新学说,并应用细胞、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实现皮肤、骨骼等组织功能性修复,如建立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技术。
(三)课题设置围绕上述四个研究内容,设臵五个课题,分别为:课题一:内源性保护反应减轻严重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筛选反映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启动的标志转录调节因子基因或蛋白,分析其表达调控方式和相关信号途径, 以及这些蛋白早期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骨架相关蛋白在细胞内源性保护反应启动中的作用;研究与血管舒缩功能和细胞抗损伤作用有关的细胞内源保护系统和保护分子在严重创伤后的启动和变化规律,血管平滑肌细胞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研究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源保护机制提高严重创伤后血管低反应性的措施;研究内源性保护反应对创伤后血管通透性的调控作用机制,寻找改善缺血缺氧所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方法;研究内源性保护反应对缺血缺氧过程中细胞能量代谢、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探讨天然食物成份、中药成分、特殊营养素对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的调控作用及保护效应,筛选几种有效的外源性抗损伤物质,研究形成增强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防治严重创伤缺血缺氧损害的新措施,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