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组旧中国珍贵照片

合集下载

文史寻忆——包头驼运史略

文史寻忆——包头驼运史略

文史寻忆——包头驼运史略我国商代既有饲养骆驼的记载,古时称骆驼为橐(tuó)驼。

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包头人称之为“草上飞”。

骆驼天性耐寒耐饥,不惧风沙,且有苦渡征途,任重道远的特性。

一个好的骆驼,不吃不喝,可以日行八十华里,坚持五昼夜。

骆驼可食百草,只要不是闹草(有毒性的草),均可喂之,就连沙蒿也可喂食。

戈墜沙漠地带(亦称瀚海),除少数特殊耐旱植物外,一般植物不能生存,故养成骆驼可食百草的习性。

骆驼天赋的宽大蹄趾,是其他任何牲畜所不具备的。

碰到沙壁,骡马之类不得不绕道而行。

但骆驼不仅可以越壁而过,而且并不影响载重。

骆驼还有一个特殊适应沙漠地带的本能,就是在经过长途跋涉,体力大量消耗之后,恢复期比较短。

只要喂上好饲料,二十天左右就可以复膘八成以上。

骆驼这些独特的本能,使它自古以来就成为草原沙漠地区特殊的得力运载工具。

包头地区的驼运,是随着包头的商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清康熙时,皇帝命大臣范昭逵,勘察通往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驿站道路。

范昭逵为此曾先后四次来包。

驿站的建立,为内陆人民通往西北边陲开辟了途径。

清实行移民屯垦戍边政策后,内陆农民不断来包定居,各地商人也来包经商,加上包头地理位置的优越,逐渐从一个小村庄,向商业集散城镇发展。

到清雍正年间,包头已成为汉蒙人民交易之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村为镇,已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货物转运的中枢。

在经济落后的旧中国交通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骆驼便成为这一地区通向西北沙漠地区及蒙古地区唯一的特殊得力的陆运工具,与黄河水运相辅,为发展包头的贸易,促进内蒙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开展文化交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考,驼运路线大体上分北、西两路;北路通往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利国首都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合(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哈朗特)、科布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吉尔格明朗图),西路通往新疆、甘林、宁夏,青海以及陕西西北部地区。

旧中国的勋表制

旧中国的勋表制

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是军队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

解放军目前并未实行勋表制,但制服上有外观类似勋表的级别资历章,造成了学界和社会大众的一些误解。

一是分不清级别资历章与勋表的区别,一些权威媒体和专家称“级别资历章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佩戴的勋表的组成部分”,勋表“包括立功略章、级别略章、年度略章、服役略章”。

不少论著和媒体照搬照用,以讹传讹。

二是不理解“表”字的含义,一些论著望文生义地把勋表理解成“像表格一样”的勋章标志牌,把勋表板当做“一整块勋表”。

以上误解的产生,是不了解勋表制起源和发展。

勋表虽然源于西方,但在旧中国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3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中国勋表制度起源和发展的论著,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探讨和介绍不全面且存在不少讹误,因此该问题仍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史研究的空白领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对旧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和发展做一个梳理,试图澄清一些广泛存在的误解。

由于现存涉及勋表制的文字档案较为稀少,本文关于对于勋表制的研究不得不依托图片文献进行一些推测,有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勋表源于英国。

据考证,1642年英军就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勋章、奖章授予制度。

由于战事频繁,功劳较多的将士军服上容纳不下太多的勋章,如果全部佩带,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于是,英军把勋章的绶带叠成一个个小方块,固定在军服左上角,以此代替勋章本身,象征往日的荣耀。

英军的这一创新,渐渐受到西方各国的效仿,在穿着军常服时佩戴勋章略表的制度逐渐成为现代军事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勋表制度起源于晚清时期。

光绪年间,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政府为了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由总理衙门设计了宝星勋章,勋章外形呈星状,图案仿照清朝国旗,以龙为标志,也叫“双龙宝星”勋章。

但只颁发给外国人和清政府外务部官员、驻外使领官员(图1),没有形成系统的勋章制度。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7篇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7篇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7篇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广大观众参观、学习、享受中国文化的宏伟殿堂。

走进国家博物馆,一进门的中国通史雕塑还是挺让人震撼的,或者说古代中国的辉煌会瞬间吸引人的眼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今天星期五,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国博”。

一进大门,我就惊呆了!大厅非常宽广明亮,上面是亮晶晶的珠宝和瓦砾,下面是光滑的大理石。

我们先去了北厅,是“路易威登”的时光之旅,里面有好多名牌的皮包、大衣和鞋。

最早的皮包非常笨重,出行时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变小了,也轻便了!可万一被人偷了怎么办啊?最后人们又安装了锁,这样就成了像我们今天这样的皮包了。

我们还去参观了陶瓷展和佛像展,陶瓷的精美让人赞不绝口,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这可都是咱们中国的宝贝啊!我心里琢磨着。

有唐代的、有宋代的、还有明朝的等等。

我问妈妈:“你最就喜欢哪种样子的?”妈妈兴高采烈地说:“我最喜欢那个钧窑的。

”果然,非常美丽,既不像别的那么华丽,也不像别的那么通俗,真可以叫做先人给我们的礼物啊!参观完了陶瓷,我们又去了佛像馆,一进门,好像有一股古代浓厚的气息迎面扑来。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一尊佛像的头,虽然它不是保存的很完整,但是还是能看出来那种复古的气息,它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看着我说:“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在这次参观中,我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以后,我一定多参观博物馆,增长更多的知识。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国家博物馆也迎来了复苏的脚步。

国博重装运营后,《复兴之路》是国家博物馆重新运营的重点展出之一。

2020年3月27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安门广场附近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国外友邦的旅游人士,也有来自外乡的兄弟同胞。

而最热闹、队伍最长的当属国家博物馆的参观队伍,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虽然人多,但是井然有序。

在经过了2个小时的排队候,我进入了国家博物馆的主展区,找到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区。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李德范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存有一万三千余张敦煌遗书照片(其中包括一部分内容相同的翻转片和放大片),共一千五百余种。

这些照片,从1934年起至今,已存在了近70年,在中国的敦煌学历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现在却很少有人问津和研究。

这些照片是王重民先生和向达先生,于1934至1939年,奉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之命,赴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等地,搜集、整理流落于海外的敦煌资料时所拍摄的。

这期间,向达先生在1936年秋赴伦敦博物馆捡阅敦煌遗书时,因受小翟理斯博士的刁难,看到的卷子,一共才五百卷左右,当时只将重要的照了相。

1938年,向达先生曾去法国国立图书馆,携回的是数百万字的手抄资料。

因而,这些照片的绝大部分,应是王重民先生拍摄的。

敦煌遗书在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暴露后,一拨又一拨的英国、法国、日本、美国人等,纷纷拥至敦煌,劫走了大部分有价值的敦煌卷子。

直至1909年8月22日,中国政府的学部才给兰州的制台拍了《饬查捡齐千佛洞书籍解部并造象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的电报,要求把伯希和等捡剩的敦煌遗书送到北京。

在这过程中,不仅“捡齐”没有办到,却又在迁运中,遭到中国人自己的撕裂、私藏的摧残。

现在这批历尽磨难的敦煌遗书,全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但绝大多数是佛经。

正如王重民先生说的“现在我们要想研究敦煌的古书,最重要的在巴黎,其次在伦敦”。

因此,在受袁同礼先生委派去英、法等国家进行考察时,王重民先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致力于搜集、研究敦煌遗书等资料,为此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王重民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回忆当时王重民先生“终日埋头在敦煌卷子堆中,他还把伯希和劫去的卷子,选出较为重要的摄制显微胶卷”。

“去英国伦敦暂住,他又去伦敦博物馆借阅该馆藏的被斯坦因劫去的敦煌卷子”。

“到了巴黎,巴黎如画的风光和繁华的生活,都没有使他陶醉,最吸引的,还是被劫去的祖国瑰宝—敦煌遗书。

美国人镜头下晚清人民的窘迫生活,看完真的庆幸自己生活在新中国!

美国人镜头下晚清人民的窘迫生活,看完真的庆幸自己生活在新中国!

美国人镜头下晚清人民的窘迫生活,看完真的庆幸自己生活
在新中国!
晚清老百姓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很神秘,真的想象不出在哪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本组照片是由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拍摄,记录了晚清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图为卖糖葫芦的商贩和一个等待雇主的木匠)图为坐在的乡绅们和他们的随从,感觉牛气的不行啊!图为两个瘦骨嶙峋的乞丐,一个在吃东西,另一个在展示他的空碗!图为独轮车小贩,应该是当时帮人运送货物的人!图为道观门口的道士,没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图为在等待工作的苦力!图为街上卖草鞋的小贩!图为坐在路边休憩的小脚女人,居然在抽烟!图为三个背着粪筐的孩子!看完真的感谢新中国啦!。

徐肖冰透过硝烟的红色镜头

徐肖冰透过硝烟的红色镜头

徐肖冰:透过硝烟的红色镜头作者:余玮来源:《档案天地》2010年第04期倘若不是生于战乱纷飞的年代,徐肖冰的一生可能厮守在浙江桐乡那个虽已没落却也不失温馨的家庭,挑起长子对家庭的责任:亦或在上海滩做个有名的摄影师,执著于拍摄民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故事。

可是,从旧中国黑暗的背景下走出来,走向红色之都一延安,徐肖冰的命运从此与“红色摄影”相联。

由此。

他成为当时延安极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从事专职摄影工作的摄影师。

他的作品映现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写实了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也展现了炎黄子孙建设新中国的火热情景,展示了开国领袖的举手投足和动人风采,不失为中国革命史上难得的影像资料。

坐在徐肖冰家的沙发上。

听他回忆自己影像生涯中的故事,欣赏那些收藏动人瞬间的珍贵照片,简直就像置身于时空隧道,思绪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摇曳,对摄影大师的敬慕也从心底油然而生。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追忆着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向我们展示出一个虽显陌生却并不久远的过去。

(一)用生命换来的珍贵胶片翻开新中国的历史,就能发现一段真实记录新中国成长的黑白纪实片片段。

在纪实片中,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这一气势宏伟、激动人心的场面。

当时,夫人侯波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了快门,徐肖冰却扛着我党第一批购买的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一段光辉的时刻。

他俩双双成为永久历史的见证人。

在浙江省桐乡县“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纪念馆”里,就珍藏有当年记录这一瞬间的摄影机——这台型号为KC505,编号为N2529的德国产摄影机重10多公斤。

1945年,抗曰战争胜利后,徐肖冰、侯波被组织安排到东北,并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徐肖冰任技术厂长,侯波任摄影科长。

从此,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创业。

这合摄影机,就是在徐肖冰积极倡导下,从德国购进近10台摄影机的其中一台。

新中国生日

新中国生日

新中国生日新中国的生日九江市双峰小学刘海云教材分析:《新中国的生日》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的第一课时。

《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旨在培养儿童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国旗的知识,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知道广大人民通过辛勤工作建设了美好的国家;能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国庆,理解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从生活中小事做起,体现爱国情怀。

而第一课时《新中国的生日》,我把重点侧重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了解国旗、国歌这些国家的象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国旗等,懂得基本的礼仪与要求。

儿童的家国情怀是需要培养的,生活在今天的儿童,要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怀念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流血牺牲的先辈;要珍爱国旗,会唱国歌,在生活中从小事和细节处着眼,逐渐做到心中有国家。

学情分析:现在的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中国曾经的苦难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年代久远,而且因为年龄较小,阅读和积累有限,更增加了了距离感。

通过课前的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国庆、国旗、革命先烈认识都极为模糊。

对于国庆,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可以放假了,可以出去玩了,他们不清楚国庆节本身的含义以及国庆节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对于国旗,只停留在认识层面,对于五星红旗所包含的意义不清楚。

对于革命先烈,更是接触甚少,他们的脑海里有大量的动画卡通人物,却唯独少了革命先烈,甚至有一个班的孩子在看完《董存瑞炸碉堡》的视频后,还误以为是雷锋。

基于以上情况,我觉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迫切且必需的。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国家、国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课意在加以延伸,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与他们相适应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深情地缅怀革命先烈、充分认识国旗、知道国旗的意义,知道升国旗的基本礼仪,并能够自觉遵守,使学生深深地热爱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

张印泉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印泉照片背后的故事

专题 | FEATURE58 / Chinese Photography张印泉是我向来敬重的摄影界前辈。

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在新华社摄影部的研究室共事多年。

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摄影造诣,令人景仰。

他是研究员,摄影专家,对我教诲甚多。

1963年,“张印泉摄影艺术展览”在北京举办。

我有幸参与其中,与他亲密接触,从张老之口及其作品中,了解到旧中国摄影家艰苦跋涉的荆棘之路,特别是他谈及一些作品的拍摄过程,揭示照片背后的故事,使我茅塞顿开,体会到摄影创作的曲折和艰辛,认识到一幅好照片确实来之不易。

现在,选择几幅照片,略做介绍,希望能对读者了解张印泉有所帮助。

在张印泉的早期作品中,有一幅《莲塘清趣》,广受好评。

这是一幅酷似国画的作品。

照片拍摄于北海公园,时间是1931年,用老式的反光镜箱。

画面上,初夏的莲塘一角,近景是疏密有致的荷叶,上有燕子低掠而过,背景是一片烟水苍茫的空间。

作品看去有如一幅笔势酣畅、章法严密的水墨画,但又不失摄影艺术的特点,真实、鲜活,富有动感。

这幅作品,反映了拍摄者深厚的国画素养,以及迅速抓拍动态的熟练摄影技巧和功力。

张老讲,拍摄这幅作品时,煞费苦心。

他从荷塘走过,看见燕子穿梭来往,感到是个不错的题材。

经过认真观察,构思,选好场景和角度,调整好光圈、快门和距离,耐心等候。

拍摄的关键是要抓住飞掠的燕子,把它和荷叶同时拍入画面。

在那个年代,在相机性能落后、Stories behind Zhang Yinquan's Photographs张印泉照片背后的故事文/卫元理 Text by Wei Yuanli没有自动测距的条件下,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他要大胆尝试,力求突破,连续拍摄好几天,失败多次。

主要是燕子飞速太快,抓取不易,常常是以为抓住了,但底片冲洗出来一看,却是一片空白。

最后,他不看反光镜箱的磨砂玻璃,而是靠目测距离,直视燕子的飞入范围,准确判断,按下快门,终获成功。

当时,张老已加入北平画家组织的中国画法研究会,与画家秦仲文、吴镜汀、刘凌沧等熟识,他们常在一起切磋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 hand ‘this.style.cursor=hand ‘ ;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 ne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 ‘ http/p://eastday/dft 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1.jpg al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 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border=0>中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碰撞 (1905) 。

这种现象在其他殖民地也同样存在。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alt= Cli ‘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又一组旧中国珍贵照片历史不会开玩笑 却让你哭笑不得 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true;} 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 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5.jpg al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 o 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5.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但在独轮车上使用风帆则是更伟大的经典之作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window\nCTRL+Mouse;}"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 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35.jpg alt=""Click here to open;}"中国独轮车 (1905) 。

大家知道 , 中国人发明了独轮车, hand ‘wheel to zoom in/ou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35.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border=0> nCTRL+Mouse wheel to zoomin/out;}"城市的挑水人。

在十九世纪末,欧洲的城市已经有了自来水。

这是一个技术延迟的标记。

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 e.cursor= ‘ hand‘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true;}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8.jpgal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8.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云南的大桥。

伟大的经典之作,这是因为这张照片是法国摄影师Jacques Bacot 大约在1880 年拍摄的。

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 hand‘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in/out ;}"onclick(=!t"hifis.resized) {returntrue;}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9.jpgal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399.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border=0> nCTRL+Mouse wheel to zoomin/out;}"被太监环绕下的女皇(1908) 。

微笑的女皇,这是慈禧,击碎了太平军反叛的妇女,导致了义和团的兴起。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true;}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56507/node56770/n ode137273/images/00661400.jpg ‘ );}" alt="" 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 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00.jpg "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 border=0>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被烧的鸦片 (1911) 。

鸦片曾经被认为是大清帝国毁灭的 致命之物。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 n/out ‘ ;}"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01.jpgalt=""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0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 Click here to openborder=0>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宣传广告在中国也开始出现(1913).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this. 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 ‘ /eastday/dft p/node 56507/node56770/node137273 /images/00661402.jpg ‘ );}" alt="" src="/eastday/dftp/node56507/no de56770/node137273/images/00661402.jpg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宣传图片,法国汽车到达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