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秋[1286]《中国物质文明演变》章节测试第三篇:用 答案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1)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

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单元测试卷_含答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单元测试卷_含答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元文明多彩生活单元测试卷_含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计28分)1、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2、我国“杂交水稻之父”是()。

A.李修平B.袁隆平C.邓小平3、在欧美国家,人们迎送宾客和朋友时流行()。

A.拥抱礼B.贴面礼C.握手礼D.双手合十4、两河流域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和洪水的斗争中,学会了修堤坝、引渠灌溉、发展农业。

A.幼发拉底河和印度河B.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C.印度河和尼罗河D.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5、人类的早期文明出现于()。

A.大河流域B.高原地区C.群山山脉6、请你在以下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四大古文明的一项()。

A.古巴比伦文明B.古希腊文明C.古印度文明7、下列哪一种舞蹈不是拉丁美洲的舞蹈()。

A.苏格兰凯利舞B.探戈C.伦巴二、填空题(共5题,共计20分)8、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珍惜、()。

9、“(),美人之美,(),天下大同”。

10、远古先民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从渔猎到()的伟大变革。

()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1、()地区整个冬天看不到太阳。

12、人类的文明史是由()共同创造的。

三、判断题(共5题,共计20分)13、建筑文化与各地自然环境、国家、民族以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

()14、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15、有“神农氏”之称的是黄帝。

()16、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17、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

()四、连线题(共1题,共计5分)18、连线。

中国自由女神唐代书法家斗兽场黑人领袖万里长城美国颜真卿古罗马曼德拉五、简答题(共3题,共计15分)19、请举例说说我国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20、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以具体行动保护文化遗产?21、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让人们想起很多传染病的流行。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5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探奥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5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探奥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据今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出土的骨器有很多磨制光滑且有钻孔、刻纹和许多所谓的“装饰品” “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带的鸡心”据此可知此时期()A. 精耕细作模式已有雏形B. 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C. 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D. 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带的鸡心”可以看出山顶洞人时期已产性了古朴的审美观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的信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技术冶炼技术问题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性别地位的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2.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意在强调()A. 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 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答案】C【解析】3.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 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A. 博大精深领先世界B. 源远流长持续稳定C. 一脉相承豆古不变D. 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稳定性中国文化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 A选项排除中国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因素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 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吸收外国文化因素 D选项排除4.原始人类开始用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A. 距今约170万年前B. 距今约20万年前C. 距今约1万年前D. 距今约7000年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因此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CD两项故选B6.1953年河南安阳殷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 83座有殉贝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这说明当时()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排除故选C7.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 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 这反映出楚人()A. 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 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C. 重视传承华夏文明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先”可以得出楚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被认为是“荆蛮”的楚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并没有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和重视华夏文明的传承材料没有关于不同文明融合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8.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答案】D【解析】材料中“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说明布罗代尔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古今之间联系这样便于发挥历史古为今用的学科特征故D正确ABC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排除故选D9.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A. 京师图书馆B. 巴尼拔王图书馆C. 亚历山大图书馆D. 天一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10.汉朝以前端午节习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 据此可知()A. 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B. 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C. 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D. 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答案】D【解析】11.西安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没有出土()A. 公共墓地B. 石器工具C. 青铜礼器D. 精美陶器【答案】C【解析】商代我国能够冶炼青铜新石器时代我国还没有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C符合题意ABD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入早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礼乐制在西周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C13.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中国先民的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而不是对宗族观念的强化故排除B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夏、商、周三族而不是“各族” 故C说法不合适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延续故排除D故选A14.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 作者意在说明()A. 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 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 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D. 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了”表明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起源早于商代故D项目符合题意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颧项、帝誉、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A. 维护宗法制度B. 加强中央集权C. 增强文化认同D. 巩固政治联盟【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有助于强化各民族的共同意识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故C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涉及的并非政治制度故排除B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6.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A. 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 社会出现等级分化C. 手工业技术水平高D. 已出现奴隶制国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 故A错误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故C错误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故D错误17.从193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考古团队已经对四川广汉三星堆进行了整整37次发掘每次发掘都会获得新的成果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疑惑以至于很多网友感言“其他考古是越挖越明白只有三星堆是越挖越糊涂” “糊涂”的主要原因是()A. 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没有交流B. 多次发掘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 遗址中未发现有价值的一手史料D. 没有类似甲骨文的信史确认【答案】D【解析】三星堆遗址本身尚未发现任何文字后世记载本身的可靠性存疑不能把后世记载与考古发现对号入座因此 D项正确据考古发掘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着交流排除A项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史料文物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的真相有更深入了解而不是模糊了历史真相排除B项和C项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18.(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答案】类型遗迹遗物墓葬技术手段测定【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图片中“祭祀遗存曲”“墓葬集中分布区”“铸铜作坊”等信息概括类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手段和测定”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方法依据材料二“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等信息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的信息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思考回答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答案】(1)内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原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逐渐觉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可以得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从“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 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从“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 可知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从晚清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冲击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缺乏近代主权意识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入手从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民族观念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角度回答【答案】(2)历史背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障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冲击旧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 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等多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20.(1)依据材料一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20.(2)材料二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答案】(1)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解析】(1)思想根据材料“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即物穷理”进行归纳即可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科技成就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答案】(2)形式文人(写意)画特征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内涵民本思想【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竹图》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写意根据材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知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阶段综合测评(第五、六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导学号:14322298】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百家争鸣”推动了学术性文章的发表,表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C项符合题意。

] 2.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万象更新图》,有一首长达四页的“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在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14322299】A.作家杨沫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万象更新图》创作时代背景不同B.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万象更新图》创作背景相同C.反映了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生活,贯彻“双百”方针D.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C[根据题目信息“1956年”“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可推断与“双百”方针有关,故C项正确;《青春之歌》创作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双百方针”结出的硕果,与《成象更新》创作时代背景相同,《红灯记》等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故A、B两项错误;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因此D 项错误。

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

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汉能够动员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黄河大堤,得益于中央集权下强大的中央权威,能够有效的调动全国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工程,C正确;公元11年到汉明帝时期,生产力水平并未有根本变化,排除A;汉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郡国并行制,因此汉明帝时期修筑黄河大堤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文化心理认同并不能直接转换为行动力,而且这种文化心理认同并不是形成与汉明帝时期,排除D。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共和派领袖甘必大强调共和派 任务就是“要让农民知道,是大革命让他们成了公民和产业的主人.而在国家危难时刻,那些王位觊觎者们总躲在一边”。这说明甘必大在宣传法国大革命的功绩,其意在引导农民认同大革命、认同共和制度,故D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其政治信仰,故A错误;材料重点不是为了揭露拿破仑的本来面目,故B说法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巴黎公社,故C错误。
8。邮票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图1(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邮票(1957年)和图2(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纪念邮票(1969年)所示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B。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C. 全国交通网络正在形成D。 经济建设的调整卓有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7年武汉大桥建成,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即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A正确;两座大桥的建设属于交通建设成就,而非重工业领域的成就,排除B;两座大桥都是跨长江大桥,因此不能证明全国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排除C;国民经济调整在1962年就初见成效,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苏维埃代表团在列宁直接指导下,运用机智灵活的外交策略成为热那亚会议的胜利者,打开并进而巩固了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新局面。会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与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1268 参考答案 2019年春

《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1268  参考答案  2019年春

《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1268 部分答案2019年春第一篇:食1.表明农业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阶段的是 BA.大面积稻田的出现。

B.石镰、蚌镰等农具的出现。

C.粟、等农作物,已成了早作业农业的主导。

D.石梨农具的出现。

2.不仅采集的源起有文献记载。

而且先民的采集活动亦有相当多的文献记载。

例如《诗》一开篇的《关雎》中 D 涉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窈窕淑女,钟鼓乐之C.窈窕淑女,琴瑟友之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D 。

A.茶马司的设立,是为了梳理茶马贸易。

B.茶马交易,多在边境要塞,源于民间自发。

C.从宋朝设立茶马司起,一直到清初,历朝持续了1000年。

D.宋时边塞开设“茶马互市”。

4. “为综合贸易之道,横贯农耕与游牧”说的是茶叶贸易通道中的 C 。

A.川陕古道B.丝绸之路D.晋商驼道D.茶马古道5.小米、石镰、磨盘的出现表明了 C 。

A.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火种阶段。

B.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铁梨牛耕阶段。

C. 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D. 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阶段进入火耕阶段。

6.“偶为老僧煎茗粥,字携修绠溪清泉。

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鹊无声夜向澜”这句佳句出自 D 。

A. 王安石B.陆游C.白居易D.苏东坡7. A 人对茶的品鉴之细致,已上升为茶艺。

A.宋B.明C.元D.清8.赵孟尭曾 B 被世人称作宋皇家所绘茶之绝唱。

A.《文会图》B.《斗茶图》C.《品茶图》D.《玉川煮茶图》9.西北游牧的羌人,其字源便是“羊人”,上为羊,下为人。

其先祖是 B 。

A.炎帝B.皇帝C.太昊D.瑞瑣10. D 被认为是中国歌曲之祖且是典型的农作之歌。

A.《皇娥》B.《白帝》C.《诗》D.《击壤歌》11.我国秦巴山优势茶叶产销之中心是 B 。

A.普洱B.襄阳C.羊楼洞D.安化12.广德茶捐是 C 。

A.茶马司署凭证B.茶马交易凭证C.官茶通关凭证D.百姓植茶凭证13.万里茶路的起点是 C 。

西南大学历届章节测试1286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西南大学历届章节测试1286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人们对天的敬畏体现于对神的祭祀2.治理天水的目的是用其利,而避其害3.水的由来基本靠天4.农耕发明后,先民充分认识到了水与农耕密切相关2、“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谚语体现了先民充分认识到()1.天道有常,不因人事而变2.水与农耕的关系3.水与人的关系4.水的由来基本靠天3、既是行业底线,又是道德底线的是_1.克己守礼,各行其是2.从业者怀揣敬畏之心,不欺师灭祖3.实事求是,诚实不欺4.祭拜、崇奉行业神4、坎儿井产生的原因不包括_1.地广人稀2.皑皑雪峰连绵的天山3.干旱酷热的气候4.荒凉广袤的戈壁5、西汉《淮南子》《史记》都认为总领灵渠开凿者是_1.徐伯2.监禄3.李冰4.白英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火之所以可取,是因有天火之故2.燧人之皇是从“观天”起,才完成取火的3.自然之火是种,人为之火是果4.燧人氏,风姓,简称燧人7、燧皇之所以钻木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__1.看到森林自焚,体悟到木实藏火2.看见裸露地表之煤炭等因地表压力而引发自燃3.看见动物尸中之磷自燃4.看到鸟啄木生火星8、“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是_的谚语。

1.藏族2.白族3.回族4.蒙古族9、白茶之乡是_1.镇平2.安吉3.平利4.安康10、《月令》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故称“冬月”,又因其是十二地支之端头,又叫“子月”,而从正月1. E. 一月份2.九月份3.七月份4.十一月份11、坎儿井由_组成。

1.水涵、暗渠、陡门、堰坝2.水涵、陡河、暗渠、堰坝3.竖井、陡河、暗渠、堰坝4.竖井、暗渠、明渠、涝坝12、燧皇之所以钻木取火是因为()1.看到鸟啄木生火星2.看到森林自焚,体悟到木实藏火3.看见裸露地表之煤炭等因地表压力而引发自燃4.看见动物尸中之磷自燃13、“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出自柳宗元的_______。

1.《读书》2.《梓人传》3.《觉衰》4.《早梅》1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来看,印刷之纸在前,印在后2.印刷,纸加上墨,便是现代意义上的书了3.纸发明后,才有了捶拓、雕版的逐渐问世4.雕版印刷的实物,迄今发现的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的南齐之捺印佛像1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1.班因其为鲁人,所以称之为鲁班2.的众多成就,首先源于极善从物的天地系统中去识物、格物,继而,才巧作3.有建筑工程,其掌墨师多是石匠4.、箱革等行业所崇奉之祖师是鲁班16、商星是东方七宿中的()1.心宿2.氐宿3.角宿4.亢宿17、后世东汉的王符的__________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谈农耕与国家的关系。

4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演变含答案

4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演变含答案

思想解放、精神财富、思想文化、科技创新【考点回顾】一、灿烂的青铜文明(七上P20)----夏、商、(西)周时期在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包括“青铜器”、“农业和畜牧业”、“甲骨文”等物质文化。

(一)、青铜器:司母戊鼎(商)---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精品;三星堆青铜文化(商周)---成都平原(二)、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详见P41第8课)。

(埃及最早象形文字)二、中华文化的勃兴(七上P41、46)-----春秋战国时期(一)、中国汉字的演变:---------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儒、法、道、墨、兵代表及主张(略,教材识记)(二)、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4、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附】思考:哪一派的思想最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发展潮流?(法家)【附:百家争鸣于今天的借鉴意义】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三、昌盛的秦汉文化(七上P87、92)------秦汉时期1、司马迁和《史记》2、造纸术3、张仲景与华佗4、佛教和道教5、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七上P118、1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祖冲之和圆周率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齐民要术》四、农历1、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备受重视。

(原因)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源于夏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御马监
弼马温
“马政”
司马
13.
关于“开卷有益”之话,说法错误的是_
陶渊明所开之“卷”,是现代意义上的书
其所谓的“卷”本义是膝盖后之脚弯
此话出自于《与子俨等疏》
东晋时期,印刷术尚未发明
14.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战国文字的“医”,便是会治病的巫
“病”之因,人食五谷也
生老病死是人生历程,病不可免
“病”“医”皆是战国文字
一、
单项选择题
1.
威雷台出土之青铜马,即著名之________。
“天马”
“龙马”
“马踏飞燕”
“汗血宝马”
2.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体系中,提出“德”为“阳”,而“刑”为“阴”,因此,他主张_________。
德阳刑阴
德刑兼备
德辅刑主
德主刑辅
3.
司马迁在《河渠书》中,概括了大禹治水之精要,其关键是_
随山浚川பைடு நூலகம்
15.
下列对于战争的认识有误的是_
战争催生了众多用于攻防的技术发明
战争的本质是新旧鼎革,且与庙算密切相关
从古至今,都无法根绝战争
战争必定带来伤亡
16.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出自柳宗元的_______。
《读书》
《梓人传》
《觉衰》
《早梅》
17.
《月令》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故称“冬月”,又因其是十二地支之端头,又叫“子月”,而从正月算起,是指______。
纸发明后,才有了捶拓、雕版的逐渐问世
印刷,纸加上墨,便是现代意义上的书了
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来看,印刷之纸在前,印在后
入河渤海
任土作贡
水行载舟
4.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_
奠定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辨证施治的先例
西汉中医的集大成
中医最初的著作
5.
中医最早的著作是_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6.
岐黄之术是指_
祝由术
奇门遁甲术
巫术
中医
7.
花甲之年指的是______。
四十岁
六十岁
三十岁
五十岁
8.
关于邗沟的说法有误的是_
10.
关于“吃五谷,生百病”这句谚语说法有误的是_
“病”之因,食五谷也
诊治病,要辩证施治
生老病死是人生历程,病不可免
吃五谷的人,皆免不了生病
11.
下列关于庙算说法有误的是_
庙算在周朝已成定制
察是算之始,算之轴,算之纲
庙算主要用于国家用兵打仗之事
庙算意即告祭于祖庙,议并决于庙堂
12.
而无论养马,用马,朝廷均有制度。都设专职官吏负责,这便是_
一月份
九月份
七月份
十一月份
18.
西汉《淮南子》《史记》都认为总领灵渠开凿者是_
徐伯
监禄
李冰
白英
19.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谚语体现了先民充分认识到( )
天道有常,不因人事而变
水与农耕的关系
水与人的关系
水的由来基本靠天
20.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雕版印刷的实物,迄今发现的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的南齐之捺印佛像
邗沟是人工开凿的渠水
为隋朝炀帝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邗沟南起盱眙之南的长江,北达扬州以北的淮河
乃吴王夫差欲称霸而运兵所开凿的运河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治理天水的目的是用其利,而避其害
人对天水的态度是一要利用二要治理
大禹治水的关键是吸取了父亲鲧失败的教训
所谓因势利导,其中因是关键,是治理之前提、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