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

合集下载

《内经》与人体解剖

《内经》与人体解剖

《内经》与人体解剖《内经》对人体解剖知识,如脏器质地,大小,肠胃的容量及血管的长短等,都有详细记载。

尤其血液循环的概念,呼吸与脉博频率的比例等,远比西欧早得多。

《内经》巳明确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创始了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一一经络学说。

在疾病证治方面巳初步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对药性的理论,提出了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概念,以及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作用,并指出五味入五脏的原理,也就是后世归经学说的本源。

秦汉时代,医药又进一步迅速发展起来。

这时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其内容丰富广泛,所载药物许多都有确实疗效,如水银某某某疥疮,麻黄止喘发汗,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

而且很多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例如水银某某某皮肤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一一800年。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全书共载药365种,包括草,谷,米,果,木,虫,鱼,家畜,金石等。

其中植物药最多共有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同时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将药划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大都属于营养滋补的药品,如人参,甘草,枸等,中品药120种,有毒或无毒,可斟酌使用以控制疾病和补虚弱,如黄连,麻黄,黄芪,沙参等。

下品药125种,有毒或药性强烈,可除寒热破积聚,如大戟,芫花,乌头,狼毒等。

《本经》不仅对药物疗效作了总结,而且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等均作了一般记述,成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

对我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前人所积累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

经后人整理分为两大部份,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伤寒论》有严谨的理,法,方,药等蜜切结合的医疗规程,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临床上的运用。

直到现在仍为学习与研究祖国医学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论述了各种杂病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某某某等问题,为后世医学对杂病的某某某奠定了基础。

中医名言——精选推荐

中医名言——精选推荐

中医名⾔中医名⾔2、藏象2-1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2-2 《内经》之五脏,⾮⾎⾁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

--清恽铁樵《群经见智录》2-3 不明藏府经络,开⼝动⼿便错。

--清喻昌《医门法律》2-4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藏象。

--明张介宾《类经》2-5 ⼤⽓⼊于脏腑者,不病⽽卒死矣。

--《黄帝内经灵枢五⾊》2-6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

--明张介宾《类经》2-7 五藏受⽓于其所⽣,传之于其所胜,⽓舍于其所⽣,死于其所不胜。

--《黄帝内经素问⽟机真藏论》2-8 ⼩⼉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室,易寒易热。

--《颅囱经》2-9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钱⼄《⼩⼉药证直诀》2-10 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实则泻腑,虚则补脏六腑以通为⽤2-11 ⼦能令母实,母能令⼦虚。

--《难经七⼗五难》2-12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实。

--《黄帝内经素问⾦匮真⾔论》2-13 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难经五⼗五难》腑在表,脏在⾥五脏主藏精、⽓、⾎、神、津液六腑主受纳、传化2-14 脏寒⽣满病。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宜论》2-15 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16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各殊。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2-17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黄帝内经素问⽟机真藏论》2-18 六腑以通为⽤。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2-19 六腑以通为补。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2-20 恚怒⽓逆,上⽽不下则伤肝。

--《难经四⼗九难》2-21 肝⽓,肝风,肝⽕,三者同出⽽异名。

--清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2-22 肝受⾎⽽能视。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成》2-23 肝体阴⽽⽤阳。

--清唐宗海《⾎证论》2-24 ⼥⼦以肝为先天。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12、三焦:决渎与都水《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而《千金方·卷二十·三焦脉论第四》则云:“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

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

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

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千金方》云“三焦腑”之“论曰”,或源与《中藏经》者。

《中藏经·卷中·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①也,号曰中清之腑②,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又名玉海、水道。

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③,名虽三而归一。

有其名而无形者也。

亦号曰孤独之腑。

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

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

”【注释】①三元之气: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指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荣气,下焦之卫气。

”②中清之腑:黄作阵《中藏经校注》:“因三焦主持诸气而内清脏腑,故称。

”③三管、霍乱、走哺: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本为病名。

三管,又称三管反射,指胃气未定,汗出,食先吐,短气不续,语声不出等病证;霍乱,指上下隔绝、腹痛、洞泄、呕逆等病证;走哺,指大小便不利的病证。

因三管发上焦,霍乱发中焦,走哺发下焦,故作为三焦之代称。

”其论曰“有名无形”,或源于《难经·三十八难》。

《灵兰秘典论》决渎之官,非官职称谓。

《千金方》虽云五脏六腑官,然三焦腑无官称,若以功能而言,三焦“决通水道”、“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亦是管水之官,与膀胱腑“水曹”之官又不同,查阅有关官制,与此相同者有“都水使者”之官称,历代称谓不一,西汉初谓之“水衡都尉”。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概说
藏 象
最宝贵的器物
广义 泛指内脏

zà ng
喻指人体 的内脏 深藏于内
狭义
五脏
藏象


ng
贮藏

形象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象 表象
病理之象
狭义的脏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 脏 与 自 然 界 相 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血是奉养精神与形体最为重要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辅佐、辅助。
治节:治理调节。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 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 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 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给个痛快话吧 三焦到底是什么

给个痛快话吧 三焦到底是什么

给个痛快话吧三焦到底是什么三焦的名字虽出于《内经》,但对它的描述却不像其他十一脏腑那么具体,留下了极大的解说空间。

三焦真的不可捉摸吗?当然不是,本文就带你揭开三焦的那层似有还无的面纱。

关于三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焦是“有形”还是“无形”。

而持有“有形”说的人,对它的“形”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焦归属于藏象,那么三焦之论就要符合藏象理论的构建习惯。

藏象的构建习惯是什么?从临床出发;重功能,重气化,重意象。

既然三焦“有形”“无形”各执一词,难成定论,倒不如先放下“形”的争论,对其不存争议的“作用”作出归纳,再考虑能与这些“作用”相融洽的解释。

1.三焦的功能1.通行元气,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元气根于肾,由命门之火温蒸肾精所化生,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及五脏六腑,这就是“元气之别使也”。

《难经·三十八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那么,三焦不但是元气之别使,更能主持诸气。

如何主持诸气?我们细看:元气通过三焦布达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宗气以三焦为通路而下行,归丹田以资助元气;卫气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温煦、控制汗液排泄,护卫肌表;脏腑之气的升降运行,比如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脾气升、胃气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心气下达,肾气上蒸而成既济。

这些都是以这空虚的三焦为通路。

三焦实在是人体之气变化与升降出入的场所。

2.运行水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说明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牵涉到肺、脾、肾、肝等脏器的共同协调。

比如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肾主水,肝主疏泄,气行则水行。

水液代谢虽然由相关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是需要通道的,这个通道就非三焦莫属了。

为什么?水行有赖气行,水化有赖气化,气与水两者并非各自独立而行,独自而化,而是相互融化成若雾露状而发挥功用。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藏气法时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藏气法时

[分析]
1. 本段经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 阐明了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强调了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 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 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 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 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
2、十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十二脏腑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 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 故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3、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
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文中以心为君主及与诸官主次的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藏主宰的观点。 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 调,使人健康长寿。 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 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10、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1、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 盛装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
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 本,是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 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注释] 1、十二藏:即指十二脏腑而言。张介宾注:“藏,藏也。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 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 者。”

对治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实用的甘草泻心汤介绍

对治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实用的甘草泻心汤介绍

对治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实用的甘草泻心汤介绍师兄们好,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在中医中,「上热下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体质呢?今天为大家整理和分享有关人体三焦系统的养生知识和调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呢?因为上面动得太多。

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

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等等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而是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只是身体的部位,就如同咱们国家,中原地带,江南,东北之类。

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水液五谷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现在很多人的三焦都是不通的,气血也就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有大问题。

细一点讲就是三焦不通不能枢纽气机,此时脾气不升,胃气不降。

循环道路不通畅,导致肺气不能向下走,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温煦则呈现下焦寒凉,继而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阳虚体质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

而上热表现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等这一系列上有虚热的证候。

寒从脚下生,寒邪入体之后,元气不能上通下达,让肝肺工作将寒排除体外,而是存留在下焦,肝肾不能,这就引起了寒热症。

寒热错杂表现是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
《黄帝内经》其实早早就告诉了我们治疗的方法,上焦要升清,下焦要降浊,中焦要活通。

但是想要达到目的三个步骤,健脾、通经络,强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