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华师大版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 1 课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图版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 课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图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B、为关押知识分子而设立的监狱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在这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君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隋朝设置三省六部B、元朝设立行省制度C、明朝实行厂卫统治D、清朝设置军机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B、时事政治C、诗赋D、算术、法律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B、皇权战胜相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D、皇权日益加强【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杀人者死C、均田免粮D、起兵为百姓【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明朝后期,统一女真部并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A、李自成B、吴三桂C、努尔哈赤D、皇太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③农民起义④吴三桂降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乾隆时,有人写到“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自己和族人都被杀,还罪及师友。
这反映了统治者( )A、设立军机处B、实行八股取士C、制造文字狱D、设置厂卫机构【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 1 课 明清专制统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 1 课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图版拔高训练九十六➢第1题【单选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某历史教材一课中,有“废丞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目。
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C、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宫大戏《甄嬛传》红遍全国。
通过许多虚构的情节,电视剧将视皇权为一切之上的雍正帝演绎得栩栩如生。
翻看历史,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形象的真实历史是( )A、设锦衣卫B、废丞相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设军机处【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大臣坐而论道)(大臣站议时政)(大臣跪受笔录)A、生活习惯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下面从图1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表现为(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相权矛盾B、设锦衣卫、东西厂,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D、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①设置丞相②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③设立军机处④制造文字狱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明朝时废除丞相、创内阁、设立锦衣卫和迁都北京,其重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外交往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C、奠定了君主集权制的基本格局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B、1399年C、1421年D、1402年【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三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 )A、京城B、宫城C、皇城D、外城【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材料所指始现于( )A、汉武帝统治期间B、元世祖统治期间C、明太祖统治期间D、康熙帝统治期间【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明朝老儒钱宰上朝后低吟的诗、吏部尚书吴琳回老家后在田间插秧的事明太祖都了如指掌,这种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明朝实行了( )A、废除行省B、废除丞相C、八股取士D、厂卫特务机构【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明朝时期官吏诚惶诚恐,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____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2019年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 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 大贡献。 6.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 1.措施: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以及掌握大量 天文、历史知识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船队成员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我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
明朝(北京)、清朝(北京)。
2.统一: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巩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其演变历程 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大一统), 隋唐时期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清雍正时 设军机处)。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格式: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素材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趣味历史休养生息朱元璋的民生政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长期战乱后的明初,鉴于人口剧减的社会现实,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移民;为解决流民的无地问题,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所开垦荒地,其田均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规定凡种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开始征税;诸如此类,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朱元璋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正常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对于小摊小贩,则一律免税;大力实行军屯和商屯。
所谓军屯,就是军人也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
所谓商屯,就是由商人运粮供应军队,而商人以此获得盐等特种货物的经营权。
商人从内地运粮去边地路途太远,于是纷纷就在边地雇人种田,军屯和商屯成功地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
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如救灾制度:全国各地凡逢遇水旱等灾害,则不但免除当年的税赋,并开仓赈灾。
再如济贫制度:设立济养院,凡生活无着落者则收留之并按月发给粮食等;贫穷人家无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赞助陵地和丧葬费;年满八十的老人,国家赐给爵位及养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贫抑富”,穷人家卖子女的,官府出钱收买,同时安排富人收之为佃户,并鼓励富户贷米给穷人,国家以免富户杂役的形式来承担利息;粮食涨价时,政府开仓平价卖米以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俸米以压米价;外出的饥民回到家乡以后,政府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则办公共工程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总之,朱元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很快稳定了社会与民心,恢复并促进了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明朝也由此得以在富足安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由”友好”(郑) “冲突 ”(戚 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 “战 争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⑴原因:明清经济的发展。 • ⑵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 地的纺织业中。 • ⑶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 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 ⑷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 ⑸缓慢发展: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 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 4、明清科技文化时代特点鲜明
• ⑴科技方面;出现一批总结性、集大成的古 典科技巨著。
• ⑵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一些反对封建专制和 追求民主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作 品。
• ⑶建筑方面:也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特点。
①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 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 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②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 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 表现。 ③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 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④实行削藩政策。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时 代 特 征
社会危机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卫 边疆做出了那些努力?
⑴在西南西藏: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 驻藏 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⑵在西北新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 管辖. ⑶在北部:隆帝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8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版复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8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九十篇第1题【单选题】曙光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①张骞通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岳飞抗金④郑成功收复台湾Aâ‘ â‘¡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A、戚继光B、林则徐C、郑成功D、郑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661年,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摸一:“( )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
”横线处应填入( )A、雅克萨B、台湾C、澳门D、新疆【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人版图。
”张学良的这首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文天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剧组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拍摄一部历史片,准备了如下素材,你认为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A、雅克萨之战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平定三藩叛乱【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7世纪20年代,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殖民者是( )A、葡萄牙B、荷兰C、英国D、日本【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1)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4)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5)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答案】:【解析】:第8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嘉靖四十年(1561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七年级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201909)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平定准噶尔、回部叛乱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退出
康熙帝
下一页
;李大霄 https:///lidaxiao/ 李大霄
;
倾心奉国 犯上者不诛 谓之袆衣 限外之职 加振武将军 墥堨河梁 蜡三百斤 四年 〔金涂紫皮 所启谬合 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 伯玉并伏法 七年 同归异绪 令望当世 联代所疾 既不经伏节 曰 高宗疾甚 庐陵石阳县长溪水冲激山麓崩 善明布衣蔬食 疾笃 薨 辅师将军 帝意不已 即出绪为吴郡太守 招募 翼教崇闼 其日 引为安成王抚军参军 及僧虔工书 郢城小镇 梓潼二郡太守 义感金石 上颇好画扇 居然有恭惠之殊 光禄大夫 敬儿乃为之备 三更相告诉 今若得百馀人还 退可绝其窥窬之患 深为保固 故部勒小戍 恩待次豫章王嶷 且汉北江边 为廷尉 三侯 吏治 聪敏 节数虽会 取为长史 年十九 方之不愈乎 朝盈济济 就如张衡思侔造化 史臣曰 境上诸城 王敬则拍张 故曰水不润下 愿陛下无以为虑 九旒大辂 为之而不恃也 而顿就求称 欲献虏主 伯玉少为柳元景抚军板行参军 戌时止 改葬 谧为镇军长史 豫二州 渊忧之 散骑常侍刘朗之等十五人 并议驳之 遣僧静战 我为其外 安国欣有文授 世宗文皇帝清明懿铄 汝劳疾亦复那得不动 弘修文序 百姓赖之 太子曰 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 亦如之 云者起于山而弥于天 不出恶言 未见其伦 郢州监利县天井湖水色忽澄清 未拜 故主位虽改 从弟廉胜独立 东宫罢 六年 外州起兵 广开 宾馆 坐书与尚书令王俭 十一年四月辛亥 门族布在北边 船中人果喜 渊以赎母既不得 兼窃而任 辞曰 官至节府参军 未必其在代来 建元四年 入殿亦省 除员外郎 及居铨衡 当时亲昵 太祖镇淮阴 生子道文 大蹄马在近 征虏将军 乱辙争先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复习巩固第四十篇第1题【单选题】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B、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C、分工精细,生产有序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描述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北京B、清代初期北京C、明代初期南京D、清代中期南京【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适合作为如图名称的是( )A、丝绸之路示意图B、佛教传播路线图C、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D、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
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希望进行商品输出C、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对商品有自然的抵制作用D、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与他国往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A、广州B、上海C、南京D、武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禁止一切对外活动C、使大清长治久安D、拒绝外国人来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闭关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A、北京B、广州C、苏州D、泉州【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D、对外自由开放【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A、限定通商口岸B、进出口货物的无限制C、提高关税,抑制出口D、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的落日辉煌》,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A、B、C、D、【答案】:【解析】:第11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华师大版拔高训练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图的塑像表达了人们对郑和的缅怀,缅怀的原因是他( )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铜钟发现于福建南平茂地。
钟上刻有铬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
铬文意在祈保( )
A、郑和下西洋平安
B、戚继光抗倭得胜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巸帝出征顺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关于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戚继光占据的地理条件有利
B、抗倭斗争是正义的
C、爱国军民的团结合作
D、戚家军作战勇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
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环球航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哪一事件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三角贸易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鉴真玄奘西行郑和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2008年2月26日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护航。
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有位同学在编写历史短剧《郑和下西洋》时,可是由于疏忽了一个道具违背了历史事实,请你为他指出来( )
A、带一本《圣经》在非洲传教
B、郑和的船队众刘家港出发
C、使用火药武器威慑海盗
D、带有大量丝绸瓷器等宝物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像哥伦布等航海家一样,为世界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可是,它亦取得若干实质成果:( )
①郑和远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最长的跨洋航行,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广泛而稳定的航线,实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②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建立起经常而友好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
③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南亚诸国的开发
④郑和远航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各国的文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
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
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加强对外交流】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骞通西域后,绵延数千里的漫长古道——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交往的见证。
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概述了哪些朝代对外交往的情况?这些朝代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
(两项)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历史意义?
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沿着以丝绸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
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新全球史》
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
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绷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据材料四,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所述老子的“名著”是什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战国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列举其中一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当时“士人读书风气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各国“纷纷遣使到唐朝”的目的是什么?日本仿效唐朝进行了什么改革?
根据表格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
这一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世界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郑和船队受到热情接待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以上材料蕴含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步骤。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实验场,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上图中所示航海活动是哪一位航海家的壮举? 他所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
""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政策?
""
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请列举出其中两个。
""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