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初中音乐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学设计1湘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学设计1湘教版1教学目标1.欣赏三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3.尝试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创编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自信地演唱,能较好地表现歌曲情绪。
个别同学的音准、节奏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4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二、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学生看课本,归纳出“绣荷包”的由来(个别提问,教师归纳)。
2、对比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从这两首民歌的唱词和旋律中,谈谈感受(探究交流,教师归纳)。
(1)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2)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学唱《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感(点拨)。
(3)随琴学唱歌曲 1-3 遍。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点拨)。
(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民歌有什么共同点?(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三)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请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节的旋律片段。
3、各小组展示,教师评价修改、指导完善。
评价与总结:欣赏、学唱都很积极,但创作与实践较难一点,大家掌握地不够好,应多练习“同头换尾”这一创作方式。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江苏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江苏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重庆市初二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词谱素材 全套教案

重庆市初二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词谱素材全套教案《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江苏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江苏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月儿弯弯照九州》课件湘艺版

歌曲特点
•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
现力强。
小调的概念
• 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 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 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 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小调特点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 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 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
月儿弯弯照九州-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月儿弯弯照九州-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本教案适用于《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2.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为第八单元:“民歌”。
其中,我们将以经典民歌《月儿弯弯》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3.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唱歌、动图、视频和故事等多种形式,了解民歌《月儿弯弯》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够唱一遍《月儿弯弯》。
弹奏一下附加乐器,如小乐器等。
3.学会用简单的乐器演奏《月儿弯弯》。
4.通过合唱、小合唱或者独唱等形式,愉悦地体验民歌《月儿弯弯》。
4. 教学重点1.了解民歌《月儿弯弯》的基本知识。
2.学会唱《月儿弯弯》。
3.学会演奏音乐课件中提供的简单乐曲。
4.合唱或者小合唱《月儿弯弯》。
5. 教学难点1.学生在合唱或歌唱过程中,协调好节奏和音高,保持合唱的和谐性。
2.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专心致志,确保乐曲的完整和流畅。
二、教学过程1. 热身1.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月儿弯弯》这首民歌。
2.通过唱歌、故事或者动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月儿弯弯》有初步的了解和印象。
2. 正式学习1.通过弹奏、演唱等方式,带着学生认识《月儿弯弯》的旋律和歌词。
2.向学生展示简单的乐曲演奏视频,并请学生跟随视频演奏。
3. 拓展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乐器并尝试演奏《月儿弯弯》的旋律。
2.学生分组演奏乐曲,并通过合作演奏,进一步熟悉《月儿弯弯》。
3.学生可以反复唱、演奏《月儿弯弯》,提高合唱和演奏的质量。
4. 总结1.结合课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月儿弯弯》这首歌的基本内容。
2.综合讨论,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乐器演奏进行评价,回顾乐曲演奏的过程。
3.帮助学生总结并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月儿弯弯》民歌的相关知识、旋律、歌词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体验并感受这首经典民歌。
乐器演奏部分,学生们能够尝试选择不同的乐器和技巧,完成合唱和演奏过程。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学设计1 湘教版

月儿弯弯照九州1教学目标1.欣赏三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3.尝试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创编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自信地演唱,能较好地表现歌曲情绪。
个别同学的音准、节奏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4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二、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学生看课本,归纳出“绣荷包”的由来(个别提问,教师归纳)。
2、对比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从这两首民歌的唱词和旋律中,谈谈感受(探究交流,教师归纳)。
(1)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2)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学唱《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感(点拨)。
(3)随琴学唱歌曲 1-3 遍。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点拨)。
(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民歌有什么共同点?(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三)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请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节的旋律片段。
3、各小组展示,教师评价修改、指导完善。
评价与总结:欣赏、学唱都很积极,但创作与实践较难一点,大家掌握地不够好,应多练习“同头换尾”这一创作方式。
课后反思:学生的乐感在逐步提升、加强,但这种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不能很好地保持。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学设计2 湘教版

月儿弯弯照九州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听赏、讲解、讨论、交流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4教学过程(一)各地小调赏析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欣赏《采茶调》(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江苏、云南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绣荷包》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民间小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2、教学难点: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欣赏《绣荷包》(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绣荷包》。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随乐学唱歌曲1-3遍。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江苏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江苏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授
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