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国际卒中大会热点速递
脑小血管病

CISS: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fication,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我国是脑小血管病大国
750 万 无症状卒中患者约有3750 万
中国现有卒中患者约
年龄超过45岁的人发生 无症状脑梗死的概率是
1/10
Stroke. 2011;42 Das RR,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ilent cerebral infarcts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Stroke. 2008(In press).
T1或FLAIR MRI显 示深部灰质或白质 结构腔隙改变(腔 隙性梗死)
梯度回波MRI显示 微小低信号(微 出血)
大血肿
SVD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脑血管病
•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 • 脑微出血
各类腔隙综合征
• 经典腔隙综合征 (单纯轻偏瘫、单纯感觉 障碍、构音障碍-手笨 拙综合征等) • 非典型腔隙综合征
腔隙性梗死·小血管病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病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主动脉弓
多病因
颅内外 大动脉
部分腔梗是穿支动脉疾病,以(小/ 微血管病变)为主,也有动脉粥样 硬化或心源性
无确定病因
检查欠缺
CISS历时3年,最终版本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2010年第七届世界卒中大会 date: May 24-27, 2011
Title: ESC 2011 – 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
国际知名会议汇总

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ency Medicine 国际急诊医学会议各位朋友、各位同事: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及急诊部门的所有同事,参加2010年6月9日至12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国际急诊医学会议。
2010年国际急诊医学会议(ICEM2010)是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两年一次的会议,本届会议是由新加坡急诊医学会主办。
这是第一次在新加坡,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地区所举行的世界性重要的国际急诊医学会议。
这次会议的科研项目涵盖在世界不同环境下所实施的多领域急诊治疗。
会议课题将通过高水平的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课程班等展现;也可以演讲方式及海报方式发表研究成果。
会议也将把所学的知识存档,将之传送给所有相关组织,以便继续发展会议期间所提出的概念。
我们也将举办一个商业展览,展出与急诊医疗有关的最先进的系统配备、药物和器材。
2010年国际急诊医学会议是一个建立国际联系,以及和旧友新知加强联系的绝佳机会。
届时将有超过60个来自不同国家的急诊医学机构参与,本届会议可谓2010年一个特具意义的国际活动。
筹委会将为所有的学术人员和临床人员,策划精采及富知识性的科研项目。
会议将展现急诊医学领域最好的一面——历来最多的世界知名急诊医学专家与领导、商家将齐聚一堂。
这将为科研和国际联系提供一个最高水平的论坛。
预计与会者将超过4000人,參与这项盛会的参展商家将获益良多,可借此扩大业务,与更多国际区域的科研人员和临床人员取得联系。
新加坡是世界上一个最小的,却是最美丽的国家,堪称“人间天堂”。
这个小岛国的资讯与网络遍及全球各角落,四通八达,它也是体验东南亚和远东地区之美妙和愉悦的通道。
我们期待您光临新加坡出席这项国际盛会,并借此机会和众多同事建立未来的合作伙伴关系。
让我们携手合作,使得2010年国际急诊医学会议成功举行!有你们的参与,我们方可将本届大会的主题:“急诊医学:“世界在迈进”推广。
联系方式:Jacqueline KingAdministrative OfficerIFEM34 Jeffcott Street, West Melbourne, Vic 3003, AustraliaEmail : Jacqueline.King@.auWebsite : 2、I MA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会议,介绍:拥有遍布全国的的60,000会员,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MA(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管理会计师组织,一直致力于支持企业内部的财会专业人士推动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表现。
凌峰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的重要任务, 2007年2月7日-9日,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07, ISC2007)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本次大会由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SA)、美国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神经外科医生大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CNS)和美国神经介入联合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共同举办,其目的旨在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争取在2010年将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讲述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告诉公众更多的防病、治病的策略,以促进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前沿凌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是一种高致病率和高致死率疾病。
约12%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就死亡,40%住院病人死于出血后一个月内,三分之一的病人遗有神经功能缺陷,只有少部分预后较好。
目前,对于已破裂的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血管内可脱性弹簧圈治疗或手术夹闭。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多中心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研究对两种治疗方法均适合的动脉瘤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安全和有效性的差别。
在本届卒中大会上,Peter A在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临床医生在某些动脉瘤的处理上已经达到共识,例如98%的MCA分叉部动脉瘤采用手术治疗而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00%采用血管内治疗。
世界卒中日:10月29日

世界卒中日: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10月29日看到卒中也许很多人并不明白这是什么,但是说起脑中风估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是的,卒中就是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当下在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那么,面对这么严峻的健康问题,国际社会上有设立什么来联合抗病?随我一起到节日大全去看看。
一、世界卒中日简介2016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
这份宣言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
宣言指出,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宣言指出,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如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20年卒中病例将增加1倍。
负责起草该宣言的大会主席之一stroke杂志总编hakinski在发言中指出:在美国,每45秒就发生1个卒中新发或复发病例,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
世界卒中日宣言着重阐述6项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各界力量预防卒中,把预防卒中和预防心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跨学科卒中医疗队伍;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教育公众主动参与;建立全球合作。
二、脑卒中的背景资料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脑血管论坛吹“新”风——2010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专题报道

脑血管论坛吹 “ ’ 新’ 风
一 一
2 l天坛 国际脑 血 管会 议专 题 报道 OO
口 本 刊 记 者 黄 灿
最 近公 布 的 我 国居 民 第 三 次死 因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血 管病 己跃 然 成 为第 一 脑 死亡要 因 , 以脑 卒 中造成 的损害为 重 。 尤 我 国现 有脑 血 管病 患 者 70 0 余万人 , 中 其 7% 缺 血 肚脑 卒 中 , 0为 且大 部 分 伴 随有 多 种 危 险 因素 , 为 复 发 性 脑 卒 中 的高 危 成 个体。 “ 际 上 , 中 是 一 种 可 预 防 可 治 实 卒 疗 的疾 病 , 只要 提 前预 防 和及 时 治疗 , 可 以有 效地 降低 卒 中的发 生率和 死亡 率 。 ” 首 都 医科 大 学天 坛 医 院 副 院长 王 拥 军 教 授 如是 说。 为了提 升 对脑血 管疾 病 的预 防 和 治疗, 年 6 4 7 国内外 著名 的 今 月2  ̄2 日,
管 病 诊 疗领 域 和 国内外 学 术 交流 的最 高
在 高峰论 坛上做 了精 彩报 告 ,他 在报
告 中 指 出 , 中 国 创 新 药 物 应 力 求 使 开 发 时 间 、 耗 损 率 减 半 , 降低 药 物 的 研
一 王拥军在会议 上做 二级预防血压管理报告。
水平 。 十年 间, IC T S 已成 为 我 国乃 至全 球 脑 血管领 域 最 重要 的学 术 活动 之一。
文版 的 首发 仪 式 。
业 和 各 医 院 资 源 , 加 速 脑 血 管 疾 病 创
绕 以下 几个方 面展开 工作 :①与 政府
建 立 对 话 平 台 , 促 进 卒 中 预 防 策 略 的
脑小血管病PPT幻灯片课件

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Warrfarin,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Involvement of T cell
5 www.eurostroke.eu
我国是脑小血管病大国
750 中国现有卒中患者约
万
3750 无症状卒中患者约有
万
年龄超过45岁的人发生
1/10 无症状脑梗死的概率是
Stroke. 2011;42
Das RR,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ilent cerebral infarcts in the
24%
脑微出血
脑白质疏松
7
小血管病变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主要原因
纵向社区调查表明血管性痴呆50%归因于小血管病
其他
混合型病变
大血管病
小血管病 8 The Honolulu Asia Aging Study[J].Neurology,1999,53:337-343.
Silent stroke增加卒中风险
脑白质高信号可使卒中风险增加3倍以上 痴呆风险增加2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
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3
(95% CI 2.6-4.4)
HR 2.0
(95% CI 1.6-2.7, P<0.001)
卒中
死亡
BMJ 2010;341:c3666 doi:10.1136/bmj.c3666
HR 1.9
(95% CI 1.3-2.8, P=0.002)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0解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0解读据卫生部最新公布的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且其发病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自2005年第一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广使用后,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的研究证据不断公布,同时考虑到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存在的种族、文化背景、用药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脑血管病专家在充分循证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2月将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 0版分二部分以期刊版方式率先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2期上[1,2]。
为我们在缺血性脑卒中及TIA的防治方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与时俱进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新的指南发表已近10个月,但我们发现在新指南推行及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偏差和诸多疑问。
现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
1 新指南的特点新指南在充分循证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强调了病因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认识是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所在,同时将科学的危险分层贯穿其中。
2 急性期的处理2.1 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除准备溶栓者应积极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 以下外,其余病人的血压在24h 内均应谨慎处理。
由于国内有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SBP≥220mmHg者仅占1.4%,D BP≥120mmHg者占5.6%[3],国外缺乏这方面的可靠证据,同时考虑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新指南将需要降压处理的血压阈值由原来的220/120mmHg调低到了200/110mmHg;同时指出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药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可于卒中24h后即开始恢复降压治疗,这一推荐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并充分体现了个体化的原则。
2.2 溶栓治疗:鉴于最新公布的ECASS Ⅲ的研究,新指南将溶栓的年龄由原来的18~75岁调整为18~80岁,同时将rtPA的静脉溶栓时间窗由3h调整至4.5h,并进一步强调了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2010卒中领域亮点拾贝

2010卒中领域亮点拾贝2010年第12期《Stroke》杂志刊登的系列文章堪称卒中领域的热点(Stroke.2010,41:2725),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临床医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卒中与房颤延长Holter监测能提高房颤检出率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房颤患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口服抗凝药物是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阵发性房颤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临床医生可能难以察觉。
Find-AF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的观察研究,该研究对28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患者进行连续观察。
入院时,这些患者的脑电图(ECG)显示15.7%的患者伴有房颤。
对其余患者进行延长的7 d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发现另外12.5%的患者伴有房颤,这明显高于任何24 h(4.8%)或48 h (6.4%)的Holter监测。
该研究表明,在窦性心律患者中进行延长的Holter监测,可以发现相当数量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
同时,这一发现也提示临床医生应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这项研究未讨论延长监测发现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但是强调了TIA和脑卒中患者延长监测房颤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房颤和卒中/ TIA,以进一步检查这个很常见但往往未得到充分检测的引发脑卒中的原因。
胡文立教授点评:在二级预防方面,由于心源性卒中和非心源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是不同的,因此准确区分它们非常重要。
当前,我们对心源性卒中的发生率严重低估,且临床主要还是根据入院心电图和既往病史判断有无房颤,而对窦性心率患者进行常规的24 h Holter监测来发现阵发性房颤的几率非常低。
我们在工作中也对大量的患者进行了常规24 h Holter监测,但发现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寥寥无几。
更长时间的监测大大提高了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但这种方法导致医生的工作量增加,如能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特征筛出高度可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再进行该项检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房颤患者的阳性检出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国际卒中大会热点速递
2010-03-03 12:56:00 来源:医学论坛网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伊龙王拥军赵性泉
刘丽萍
关键词:卒中;ISC;会议;神经
概念定义推陈出新疗法比较不断深入
第35届国际卒中大会(ISC)于2010年2月2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充满浓郁西班牙风情的圣安东尼奥落下帷幕,来自全球脑血管病及其相关领域的学者近3500人云集于此,通过900余个发言和壁报分享了近期脑血管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新进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参会专家应邀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撰写ISC现场报道,为广大读者第一时间呈现2010 ISC的热点。
热点发言:TIA与卒中新定义之探讨
2009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新定义与评价》一文发表于《卒中》(Stoke)杂志,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围绕TIA及整个脑血管病新定义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并成为2010 ISC最引人注目的大会发言。
哈佛大学医学院卡普兰(Caplan)教授从脑血管病发展史的角度回顾了脑血管病及TIA 的分类与定义,指出TIA的既往定义存在5个问题,即持续时间的认定,以及如何定义包括非局灶“全面”症状、24小时内残留神经科体征者、视网膜梗塞(栓塞)和影像学显示局灶性梗塞灶在内的4个概念。
Caplan指出,TIA与卒中均为急性缺血性综合征,但TIA早期复发风险更大,两者病因不同导致预后和治疗决策有差异。
TIA的诊断应包括:TIA发作的特征、持续时间、次数和频率;伴随症状;靶器官(眼、脑、脊髓)及靶血管损害的证据;既往缺血的病史特点以及潜在的病因(心源性、大动脉和血液系统原因等)。
斯坦福卒中中心主任格雷格·阿伯斯(Greg Albers)教授系统回顾了Stroke杂志发表的TIA定义及评价,对文中颇受争议的讨论部分提出了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
(AHA/ASA)的TIA新定义,即不伴有急性梗死的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发作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在TIA新定义的背景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卒中中心主任杰弗里·塞弗(Jeffery Saver)教授以2009年10月的AHA/ASA科学委员会文件为蓝本发表了“脑梗死的新定义”报告,通过回顾脑梗死认知和定义历程,并对照心肌梗死概念的阐述,指出脑梗死的新定义应符合TIA的组织学定义,即从“由缺血时间过长导致脑或视网膜细胞死亡”的组织学角度出发,放弃依据时间和症状来定义脑梗死。
至此,若从上述新的组织学定义角度出发,“脑缺血事件”应从传统的“TIA+症状性脑梗死”变为“TIA+脑梗死+无症状静息性脑梗死”。
一旦新定义被采纳,美国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将从原有的75万例新发病例增至105万例。
然而,专家们也一致认为,新概念的诊断会在社
区研究中遇到阻力和挑战,但是识别、筛选及合理治疗无症状静息性脑梗死患者,对减少卒中对当前公共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CREST试验:CEA与CAS难分伯仲、各具优势
研究名称: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剥脱术对比支架术的随机临床试验(CREST)
要点一览: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术(CAS)开通颈部狭窄动脉的总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较年轻患者置入支架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较高年龄患者置入支架后手术事件发生率较低。
●该试验的卒中和死亡发生率为临床试验最低水平。
背景简介:CEA与CAS均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常用非药物措施,对于两者孰优孰劣众说纷纭,争议颇大。
术者操作经验不一是既往研究设计的主要缺陷。
结果解读:CREST试验是比较CEA与CAS对卒中预防疗效的最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由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资助,在严格入选有经验的试验中心以及加强质控的条件下进行。
该试验入组2500余例有或无症状的颈动脉部分狭窄患者(80%的患者动脉狭窄大于70%),大多数患者随访了2.5年,部分患者已完成了全部4年随访。
据梅奥(Mayo)医院布罗特(Brott)教授报告,CEA和CAS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相似,但CREST试验中上述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治疗安全性均优于既往随机试验结果,且与患者有无症状无关。
治疗30天后,CEA和CAS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和4.1%,但前者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2.3%对1.1%)。
该试验还表明,患者年龄与预后差异相关。
对于年龄小于69岁的患者,CAS治疗预后略优于CEA;对于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则相反,表明老年患者更易从CEA治疗中获益。
此外,对有或无症状的患者分别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CEA与CAS组预后均无显著差异。
RE-LY研究:达比加群值得“信赖”
研究名称:随机评估长期抗凝治疗(RE-LY)试验的一项亚组研究
要点一览:
●在有卒中或TIA史的房颤患者中,达比加群与当前使用的抗凝药物具有相同的卒中预防效果。
●较小剂量达比加群较华法林的脑出血风险低。
●达比加群尚未在美国被批准应用,但已在其他国家被批准用于择期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栓预防。
背景简介: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复发的传统药物易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且治疗窗较窄。
华法林过量会引起出血,但用量不足会导致预防效果不佳,因此医生必须严密监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达比加群是一种新型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疗效与体重和年龄无关,且无药物相互作用,无须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结果解读:研究者入选了包括美国在内的44个国家951个分中心入组RE-LY研究的受试者,随机给予华法林(调整至药物治疗窗)或每日2次达比加群(110 mg或150 mg),中位治疗2年后,在有卒中或TIA病史的3623例患者中,华法林、小剂量和大剂量达比加群组患者卒中或其他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每年2.74%、2.32%和
2.07%)。
小剂量达比加群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华法林组显著降低,但与大剂量组无显著差异。
与华法林组相比,达比加群大、小剂量组出血性卒中风险均显著降低(风险比分别为0.11和0.27)。
CSPS Ⅱ研究:西洛他唑预防卒中复发占优
研究名称:比较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疗效的日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CSPS Ⅱ)
要点一览:
●抗血小板药物西洛他唑预防卒中复发优于阿司匹林。
●与阿司匹林相比,服用西洛他唑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较少新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
●西洛他唑在美国被用于缓解周围血管疾病相关的腿部疼痛。
背景简介:西洛他唑在美国仅被批准用于缓解周围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间歇性跛行性疼痛,而在日本被推荐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并被广泛使用。
结果解读:研究者入选发病26周内症状稳定的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37,每日2次口服西洛他唑100 mg)和对照组(n=1335,每日1次口服阿司匹林81 mg)。
结果表明,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西洛他唑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可使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率相对降低25.7%,且西洛他唑导致住院的出血性卒中或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1.7%对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