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一、血液和骨髓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菌血症、败血症和感染性骨髓炎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二)病人准备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过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或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2.应在病人发热期或寒颤时采集(三)标本采集1.血培养瓶领取:凭医嘱和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细菌室领取。

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类型的血培养瓶:如灰色瓶盖为普通成人培养瓶;粉红色盖为儿童需氧菌培养瓶;紫色盖为厌氧菌培养瓶。

2.将患者信息录入相应的血培养瓶条码中,并在作好病人姓名、科别、床号等标识。

2.采集方法: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或骨髓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3.标本量: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3~5ml,骨髓2~3ml,采血量足够则阳性率高,反之阳性率减低。

(四)注意事项1.抽血、抽骨髓和接种时,须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

2.从抽血、抽骨髓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

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怀疑血流细菌感染时宜在不同部位抽血2套,每套2瓶(需氧、厌氧各一瓶)。

4.怀疑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菌病的病人等,一般一日抽血三次培养,必要时需追加次数。

(五)标本送检和保存1.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一般不超过1h送交细菌室。

2.送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培养瓶打破或其它潜在性污染可能。

二、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鼻窦炎、肺结核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抗酸菌检查。

(二)病人准备1.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留取标本。

准备好无菌标本容器,贴上条码、标明标识。

2.住院病人应留取清晨起床第一口痰。

为减少正常菌群的污染,嘱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不要刷牙,除去鼻咽分泌物。

(三)标本采集1.一般病人用力咳出气管深处或肺部痰液,留于无菌标本容器内。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资料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资料

血培养采集次数
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 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 本。 原因: 血培养做1套的检出率为65%。 做2套和3套检出率的检出率分别为80%和90%。 单瓶的血培养检出率不高,而且结果很难临床解释。 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 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保存(15-30℃),切勿放冰箱保存。
骨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部位:骨髓穿刺法从髂骨采集标本。
采集时间:在用药前、发热初期或高热期
当骨髓炎时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抽取骨髓培养阳性率远 高于血液培养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
尿液标本的送检指征
1 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 2 肉眼脓尿或血尿; 3 尿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和/或亚硝酸盐阳性; 4 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 5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 6 膀胱排空功能受损; 7 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3 男性生殖系统表现
4 女性生殖系统表现
5 疑为下列疾病时需送检标本:前庭大腺脓肿、外阴阴 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急性子宫颈炎、急性盆腔 炎、急性尿道炎、急性膀胱炎、羊膜腔感染、产褥期感 染。
生殖道标本采集容器
无菌试管、男性拭子、女性拭 子
生殖道标本采集方法
1 尿道分泌物 ①男性:清洗尿道口,用灭菌纱布或棉球擦拭,采取从 尿道口溢出的脓性分泌物或用无菌男性拭子插入尿道内 2~4厘米取出分泌物。如无脓液溢出,可从阴茎的腹面 向龟头方向按摩,促使分泌物溢出。 ②女性:清洗尿道口,用灭菌纱布或棉球擦拭,然后从 阴道内诊压迫尿道,或从尿道的后面向前按摩,使分泌 物溢出。无肉眼可见的脓液,可用灭菌拭子轻轻深入前 尿道内,旋转拭子,采集标本。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立即送检,切勿冷藏!
编辑ppt
9
采血量
• 成人:8~10ml/瓶 • 儿童:1~5ml/瓶
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或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编辑ppt
10
采血次数和采血时间
◈ 只要怀疑血液感染,即刻采集 ◈ 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 24h内采集2~3次血培养 ◈ 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
编辑ppt
2
⑤采样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情形降至最 低。
⑥收集真正感染的病灶处的标本,且避免邻近区域 常居菌群的污染。
⑦采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标本。标本中不可添加防 腐剂。
⑧采样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如不能及时送 检,应将标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存放 一般不能超过24h。
编辑ppt
编辑ppt
19
◈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
病原体:革兰氏阴性杆菌 特点:
☆主要侵犯危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常引起泌尿生殖道、胃肠道、胆道及呼吸道感染 ☆大面积烧伤及严重创伤病人可发生铜绿假单胞菌
菌血症
☆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和DIC,甚至出现 多脏器功能衰竭
编辑ppt
20
◈厌氧菌菌血症
病原体:厌氧菌(常见脆弱拟杆菌) 特点
◈ 有菌血症的患者,不一定会出现临床症状, 也不一定需要抗生素治疗。
编辑ppt
14
根据细菌进入血液的机制不同,可分为 ◈ 暂时性菌血症:通常为人体正常菌群进入到血液中。 ◈ 间歇性菌血症:细菌来自血管外的脏器、组织或扩
散性感染(化脓性关节炎、腹膜炎、蜂窝组织炎), 断断续续将细菌释放到血液之中。 ◈ 持续性菌血症:通常为感染源直接感染血液系统。
G-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如何选择合适的保存温度?
答: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保存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细菌、真菌等可在4℃或-20℃冰箱中保存数天至数周;病毒等则需要 使用-80℃超低温冰箱进行长期保存。在选择保存温度时,应根据具体微生物类型和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问题解答与经验分享
如何确保标本运输安全?
答:在运输前应仔细检查容器是否密封良好,并使用足够的吸收材料包裹容器以防意外泄漏。同时,在运 输过程中应确保标本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并标识清晰以便实验室准确接收和处理。
结果分析
考虑患者为败血症,革兰氏阴性杆菌为致病菌。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尿路感染诊断思路探讨
1 2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查 体显示尿道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阳性。
3
诊断思路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 为尿路感染。进一步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以指导临床治疗。
保存时间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标本保存时间不同,应根据具体要求进 行保存。一般来说,细菌、真菌等可保存数天至数周,病 毒等则需要长期保存。
标本运输注意事项
保持低温
在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标本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以防止微生 物死亡或变异。
防止泄漏
运输前应检查容器是否密封良好,防止标本泄漏。同时,应使用 足够的吸收材料包裹容器,以防意外泄漏。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 的微生物学依据,指导合理用药。
微生物学检验目的
01
02
03
确定病原体种类
通过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 明确病原体种类,为针对 性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真菌
念球菌、曲霉菌、隐球菌、球孢子菌
厌氧菌
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三、临床意义
• 血液感染是一种危重的全身感染,对其进行病原菌的检验, 提供病原学的诊断极为重要。
• 当少量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为一过性,不繁殖或很少繁殖, 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者称为菌血症,若有全身 性炎症反应的表现称为脓毒症。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5.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间 • 只要怀疑血液细菌感染,应即刻采集。 • 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在1h内采集2~3
次做血培养。 • 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 采
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烧后1h进行。 • 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d,每天采2 份。 6.标本运送 • 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 肠球菌菌血症 近年来明显增多,约占菌血症的10%。常见泌
尿生殖道、消化道和腹腔感染的患者,易并发心内 膜炎。此菌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病情较重。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 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 主要侵犯危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可
引起泌尿生殖道、胃肠道、胆道及呼吸道感染。
第二章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二、血液中常见的病原体
种类
病原菌
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草绿 色链球菌、肠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阴道加特纳菌
革兰阴性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
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 沙门菌、不动杆菌、嗜肺军团菌、嗜血杆菌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2 本需要清除正常菌群和标签和申请单信息要完整
4
严格无菌操作
1.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临床疑似感染的患者, 必须先采集微生物标本送检, 再使用抗菌药物进
行治疗。
2.无菌部位的标本更具有临床价值, 有菌部位采集的标本需要清除正常菌 群和定植细菌才有意义。
应尽量送检无菌部位的标本, 尤其是血培养。有菌部位标本应避免 “正常菌群导致标本的污染”。人体很多部位, 如下呼吸道(痰液标本)、 鼻窦、皮肤伤口等处的正常菌群极易污染标本。因此, 从这些部位采集标 本, 要尽可能降低这些部位正常菌群或定植细菌对标本污染的可能性。有 菌部位的标本不是最理想的微生物标本。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总则
疾病的正确诊治需要以正确的病原学检测作为指导, 而正确的病原学 检测其前提是采集和送检合格标本。因此, 必须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 送, 避免因标本的不合格, 产生错误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而误导临床治疗。
微生物标本采集 基本原则
1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无菌部位的标本更具有临床价值, 有菌部位采集的标
粪便标本采集法
1.自然排便法
患者在干燥清洁便盆(避免使用坐式 或蹲式马桶)内自然排便后, 挑取有 脓血、黏液部分的粪便2-3g(液体粪 便则取絮状物1-3ml)放入无菌便盒 内送检。若无黏液、脓血, 则在粪便 上多点采集送检。此为常规方法。
2. 直肠拭子法
用肥皂水将肛门周围洗净, 将占有无 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插入肛门4-5cm (儿童为2-3cm)。棉拭子与直肠粘 膜表面接触, 轻轻旋转拭子, 可明显在 拭子上见到粪便。将带有粪便标本的 棉拭子插入运送培养基, 立即送检。 本方法仅适用于排便困难的患者或婴 幼儿, 不推荐使用拭子做常规标本。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样本的采集和转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样本的采集和转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细菌学和真菌学)检验标本采集和转运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医疗机构及其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48 尿液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指南WS/T 499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WS/T 442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WS/T 503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微生物学检验标本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Specimen本文件微生物学标本指临床病毒学、细菌学和真菌学检验(包括涂片镜检、培养、抗原、抗体和分子技术等)所用的标本。

3.2紧急检查标本STAT因疾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而需要立即处理的标本。

3.3采样拭子Sampling swab用于采集含病原微生物标本的拭子,由两部分组成:① 涂抹棒:柄部常为塑料或铝杆,柄部的一端是具有吸附作用的采样头,采样头材质包括脱脂棉、合成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人造丝和泡沫聚氨酯等;②手柄:位于柄部的另一端,也可作为转运装置(容器或管)的帽。

3.4转运Transport标本由采样地点运送到检验地点的过程,分为内部转运(如使用人工或气动传输等内部送样方式)和外部转运(如使用汽车、飞机或火车等外部送样方式)。

3.5转运容器Transport container用于盛放转运培养基和送检标本的容器。

该容器应无菌、无消毒剂及防腐剂、无污染、密封性好及透明以便于从外部观察。

当采样装置具备密闭功能,且能有效保护样本不被污染时,可作为转运容器运送标本。

3.6转运培养基Transport medium液体或半固体的培养基,用于保护和维持标本在转运期间(从标本采集后到实验室处理这段时间)的完整性。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快速运输
03
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缩短时间,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保持容
器密封、避光、防震,以确保标本质量不受影响。
0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的常见问
题及解决方案
采集方法不当
总结词
采集方法不正确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或样本质量下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详细描述
采集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正确使用采集工具,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不同种类的标本,应采用不同的采集 方法和注意事项。
尿液标本
尿常规检查
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酮体等成分,辅助诊断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等。
尿培养
用于检测尿液中的病原菌,如尿路感染等。
粪便标本
粪便常规检查
检测粪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寄生 虫等,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
粪便培养
用于检测粪便中的病原菌,如细菌性 痢疾等。
呼吸道标本
痰液检查
通过痰液中的细胞和病原菌,辅助诊断呼吸道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采集时机不当
总结词
采集时机不合适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详细描述
应根据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时机,如空腹采集血液、尿液等。同时,应注意采集过程中的 时间控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采集容器选择不当
总结词
采集容器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微生物死亡或繁殖受限,影响检验结果。
详细描述
量。
减少外界干扰
在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外界因 素的干扰,如避免过度挤压、避 免接触非采集部位等,以降低外
界微生物的混入。
采集后的保存和运
及时处理
01
采集后的标本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影响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