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谈对联》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对今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对今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对今》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摩登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2. 探讨古代智慧对当代生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3. 培育同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认同感。

导学内容:1.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2. 中华传统文化与摩登文化的联系和差别。

3. 古代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迪。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同砚们将看一段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并观看古代智慧的应用途景,引导同砚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度的了解和熟识。

第二步:导学1. 请同砚们以小组形式谈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

2. 让同砚们比照中华传统文化与摩登文化,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3. 通过案例分析古代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迪,引导同砚沉思古代智慧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拓展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道德观念、人际干系、文化传承等方面,引导同砚深度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第四步:实践1. 设计一个小组任务,让同砚们结合所学内容,创作一份呈现古代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的场景剧本。

2. 让同砚们选择一个古代智慧的故事,重新演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设力。

第五步:反思通过一次小组展示和谈论,让同砚们分享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的理解及体会,激发同砚们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认同感。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深度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熟识到传统文化与摩登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同时也体会到古代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期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不忘历史,珍爱文化。

第二课时导语:《古对今》是一部著名的电视剧,通过古代与摩登的比照,呈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本导学案将引导同砚们从剧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援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并沉思历史与现实的干系。

一、剧情梗概《古对今》主要叙述了一位摩登女护士穿越到了古代的故事。

在古代,她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尽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四周的人和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对联导学案一

对联导学案一

对联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2、学会对对联教学重点懂得如何对对联教学难点在给出上联或下联的情况下,能对出下联或上联。

一、对联定义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

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

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工对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

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

如: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2、宽对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

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

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

我们称其为宽对。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基本常识,把握对联特点2.学会猜对联,写对联3.感受对联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学重难点】1.了解对联基本常识,把握对联特点2.学会猜对联,写对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松对柏,柳对花。

紫萼对红葩。

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

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二、问题导学什么是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现代汉语词典》)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名。

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

民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

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

三、互动点拨(重难点)律诗讲究对仗工整,律诗中至少有一句是对仗句,请找出诗中对仗句并归纳对联特点。

对联的特点:(拓展资料)Array①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四、检测反馈1、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A.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B.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C.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D.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2.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3.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改前: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水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6《古对今》第一课时(教案)2023

6《古对今》第一课时(教案)2023

6《古对今》第一课时(教案)2023教学内容《古对今》是一篇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对联教学文本,旨在通过趣味性强的对仗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中的对偶修辞技巧。

教学内容涉及对仗的基本概念、古今对联的对比分析,以及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创作对联。

课程将选取《古对今》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对联,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对仗的修辞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对仗知识创作对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联,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对仗的准确运用:学生需要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创作中恰当运用对仗,包括字数、韵律、意义上的对称。

2. 对联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对联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理解其深层的审美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对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教材:《古对今》教材文本。

3. 练习本:供学生创作对联时使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筑中的对联,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课程。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对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对仗的含义。

3. 实例分析:分析《古对今》中的经典对联,讲解其修辞技巧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联的内涵和创作方法。

5.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7.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对联的文化价值和创作要点。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列出对联的基本结构、修辞技巧、文化内涵等要点,同时展示几个经典的对联实例,方便学生理解和模仿。

作业设计1. 对联创作:学生独立创作一副对联,要求结构完整,对仗工整。

2. 文化探究:学生选择一副自己感兴趣的对联,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含义。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对联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估学生对对仗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联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班级第()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2.学会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

课前准备1.收集你感兴趣的两副对联,写在下面。

2.自主预习(1)对联最早被称作什么?有什么来历?(2)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招生考试。

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3)如何区分上下联?如何贴对联?互动探究对联有何规则?我们应该如何对对联?牛刀小试显身手——对联练习1.连一连连线找出下联1.人梯巧搭登攀路 A.水深不乏破浪舟2.学海无涯勤可渡 B.阵阵渔歌卷春风3.山高自有人行路 C.雨滋桃杏万户红4.风吹杨柳千门绿 D.书山有径志能攀5.点点轻舟腾巨浪 E.心血勤浇栋梁材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上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答案:3.【2018湖北黄石】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

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盛世山高声随月亮歌临风【答案】4.联系《岳阳楼记》拟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作业:每小组找一道对联中考题,下节课派代表展示。

规则一:题目不能与其他小组相同。

规则二:组内至少有三个成员能流利地解答。

综合学习《走进身边的语文——对联趣谈》教案

综合学习《走进身边的语文——对联趣谈》教案

走进身边的语文——对联趣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感目标: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2、难点: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二)介绍对联简史: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三)对联趣事:(四)欣赏对联: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1.猜数字联: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横批:南北——没有东西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2.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3.判断下列对联是写在哪里比较合适的: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玩具厂)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五)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些对联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对、联的字面意思。

A.字数要等,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结构相当D.意义相关,上下联也不是随意的E.平仄相对,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六)练习接着我们来练习一下:1、先来简单一点的,选择题:1楼台藏绿柳( D ) A.前树夕照明2斜阳鸟外落(B ) B.新日树端生3木落山觉瘦( C ) C.雨晴天似高4远渡孤烟起( A ) D.篱落露红桃2、对联修改:(再一次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使之组成对偶句。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活动背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接受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它,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对联等)。

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女主持人一名。

四、活动过程:1、由律诗导入对联2、对联历史介绍(学生多媒体展示)3、对联特点: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

传统的作法是:竖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4、学生表演对联小品——《秀才斗财主》。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赖账不给钱。

于是在开张之日秀才到场,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在众人哄笑之际,财主气坏了。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5、古对联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往今来谈对联》学习目标: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通过分析对联,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联系中考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材料一《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都是文言虚词。

材料二史上第一副对联史上第一副对联相传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材料三对联欣赏1.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

2.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3.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4. 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根据上述材料,试总结一下对联的内容、形式都有哪些特点,能说多少说多少。

参考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春联春联是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它的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色彩。

除上下联外,还多了个横批,它是对上下联内容的高度概括。

横批贴在门楣正中,面对大门,上联贴在大门右侧,下联贴在大门左侧。

春联示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横批:春到人间。

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

横批:紫气东来。

仿照给出的例子,完成以下练习。

1、杨柳迎风绿;梅花扑鼻香。

这副对联字数相等;上联中的杨柳、迎风、绿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下联的梅花、扑鼻、香词类相当;结构上杨柳、迎风绿和梅花、扑鼻香也是一一对应的;绿是四声,属于仄声,香是一声,属于平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仄起平收”。

2、祖国江山好;神州面貌新。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3、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4、科学能致富;技术可兴家。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5、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6、学问藏今古;知识汇中西。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7、残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8、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9、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春雨润物,长城内外百花香。

这副对联;上联中的分别是词,和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上和也是一一对应的;是四声,属于声,是一声,属于声,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律,即上联的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的一字用平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1.在横线①②处分别填入诗句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015西城期末]作为现存楹联最多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不少皇帝亲笔书写的楹联。

比如涵远堂楹联“①,东洲云海落樽前”就是康熙的作品,上下联虚实相应,既空灵超脱,又气势磅礴。

霞芬室楹联是乾隆的作品,上书“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②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整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别有意趣。

这些楹联直接记录了当年最高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当时时代风貌的重要线索。

A.①西塞山前白鹭飞②”B.①西村晨钟鸣古寺②。

”C.①西山晴雪曙色新②,”D.①西岭烟霞生袖底②”,2.根据文字内容和表达需要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015海淀期末]十年牵线,巧匠做好媒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该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能工巧匠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做媒”,终于牵好了这条南水北调的“红线”。

这条输水干线跨越千里,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开挖渠道,在郑州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后到达北京、天津,汩汩清流缓解了北方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A.丹江引水,京津清泉来B.输水北上,千里通渠长C.千里开渠,南水泽北地D.一渠清水,润泽千万家3.如果用一副对联说说学习对联的收获或体会,不合适的一句是()[2015石景山期末]A.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B.书香校园厚学养;楹联文化润心田。

C.行尽百川才晓江河之美;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

D.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

4.对联不仅讲究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而且还讲究上下联要音调和谐,仄起(三声、四声)平落(一声、二声)。

下面是关于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015昌平期末]__ _ ,草屋老树相因依。

A.石潭白鱼相追逐B.石潭白鱼自出没C.石潭白鱼急出没D.石潭白鱼径追逐5.在年级举办的“诵读古代诗文,感受先贤情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内容。

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白居易游钱塘湖,喜看早莺争暖树;A.柳宗元游小石潭,凄神寒骨景幽邃B.欧阳修上醉翁亭,后天下之乐而乐C.王安石登飞来峰,浮云难掩赤子心D.文天祥过零丁洋,甘愿丹心照汗青6.爸爸的一位学者朋友通过网上微博传给他几幅画,爸爸想根据这几幅画回赠朋友一副对联,请你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2015房山期末]A.岁寒三友松柏鹤;光映八方日月星。

B.岁寒三友松竹梅;学富五车诗书画。

C.岁寒三友诗书画;同窗数载松柏鹤。

D.学富五车诗书画;光映八方日月星。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出句:柳丝系落日对句:芳草接暮鸦(居士)归燕剪流霞(小小)每组试拟一副对联,符合图意加20分,不合对联要求不扣分。

对联试拟:夕阳无限好,晚霞分外明。

几多风雨心难老,无限情意手犹牵。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万里旅途,绝无半点负心。

对联的基本知识①字数相等。

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③结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④平仄相对。

现代汉语中,阴阳都为“平”,赏去都为“仄”。

但是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关于传统文化2.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手法叫“回文”,把相同的词或句子,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

例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依据此种手法,把下面句子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

(每空1分)①客上天然居,。

(注释:居——饭店)②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6.习近平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请你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选出下面匹配不正确的两项()(2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相关诗句A.春节贴春联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清明节赏花灯扫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D.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重阳节登高赏梅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