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解读

曼弗 雷德在欧洲是 一个反 抗者形 象 , 他 勇 于 同 黑 暗 的 现 实 作斗争 , 哪怕是最终失去生命 , 他 也 不 会 为 了苟 活 而 去 向魔 鬼 屈 服 。柴 可夫 斯 基 透 过曼 弗 雷德 , 揭 示 了 当 时 俄 国社 会 的 现 实 , 反
羡慕地说 : “ 曼弗雷 德和 浮士德 相 比, 其 优 点 在 于 曼 弗 雷 德 在 与 魔 鬼 的 斗 争 时 没 有屈 服 , 而浮士德则对魔鬼拜服在地 。 ”
四 、作 品 创 作 的 现 实 意 义
可 夫 斯 基 各 个 时期 的创 作 情 趣 、 精神和生活 情况等 , 是 柴 可 夫 斯
真 实写 照 。对 于 标 题 音 乐 , 柴可夫斯基深刻地将其 理解 为“ 音 乐 内容 为 本 , 文字说 明为辅” , 音 乐的标 题是音 乐表现 的重要手段 。 同
时, 他 还 创 作 了许 多优 秀的 标 题 音 乐 。在 交响 曲创 作 上 , 柴 可 夫斯 基 在 旋律 写作 、 标题音 乐、 配 器 方 面 都 有 了新 的 发展 。
戏 剧 音 乐 和 声 乐 音 乐 方 面 的发 展 , 还 是在器乐方 面的成 就 , 柴 可
然是标 题 性 的, 但 这 个 标 题 却 绝 不 可 能 形 诸 文 字 … … 交 响 乐 —— 一 切 音 乐 形 式 中最 抒 情 的 一 种 —— 不 是 正该 如 此 吗 ?交
作 者 个 性 和 情 感 的率 直流 露 和 音 乐 表 达 手 段 的成 熟 。
一
、
创 作 背 景概 要
彼得 ・ 伊里奇 ・ 柴可夫斯 基( 1 8 4 0 —1 8 9 3 ) 是 俄 国 著 名 的 音 乐家 , 也 是在 漫 长 的 西 方 音 乐 历 史 长 河 中 备 受 争 议 的一 位 作 曲
浅析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的民族性

贯穿在柴科夫斯基 的作品 中的。柴科夫斯基 是俄 国人一一 不多情 的俄 国人是罕 见的一
—
他 是浪漫 主义者 , 而唯情论是浪漫主义 时 代的生命血液 。 ” 我们遇到的是一位极其 多
常喜爱俄罗斯民歌 , 并且在收集俄罗斯 民歌 上花了大量的精力 , 他将 收集来 的民歌整理 出版。 不论 如何 , 音乐作 品中的 民族性的体现 是 1 9世纪作曲家 的作 品成功与否的一个相 当重要的因素, 并且这种 民族性决不仅仅是 指外在的和形式上 的民族性。我们决不能说 因为柴科 夫斯基 的音乐被世界所接受 ,因此 他就是 “ 世界的”而非 “ 民族 的” 。“ 当艺术 品的内部形式和色彩是 民族的 , 但其 内容是 普遍性的时候 ,就发生 了融化为真正 的世界 艺术的过程 。 和这种艺术相对立的是另一种 类 型的民族艺术 , 其 内容是片面的—— 因而 也 是没有意义 的——民族的 ,而形式是没有 色彩的世界性 的。 ” 身为艺术家的柴科夫斯 基正是用 民族性的色彩和语言 , 或者说是运 用 了俄罗斯 民族的 “ 魂 ”来完成一件件世界 艺术殿堂 中的艺术珍品。“ 1 9世纪的俄罗斯 文化是受到法 国和德国影响的混合体 , 音乐 艺术家们说柴科夫斯基只是 比 ‘ 极端 民族主 义者 ’的里姆斯基 一 科 萨科夫 、鲍罗丁 以及 穆索 尔斯基吸收了更多的这种 影响。与他们 不 同的是 , 他面对俄罗斯之外的影响并没有
企图借妖魔的力量逃避这些罪孽 , 但是对死 去恋人的思念紧紧缠绕着他的灵魂。 他受不 了良 心 的苛责 , 陷入无限绝望 的深渊。此乐 章将拜伦 诗的中心思想恰切地表达 出来 。 2 . 谐谑 曲,题为 “ 阿尔卑斯 山的精灵” , B小调 ,精神抖擞的甚快板。此乐章描写阿 尔卑斯 山 的精 灵悬 挂在飞 瀑间的美丽 彩虹 下 ,出现在曼弗雷德眼前的情景 。 3 . “ 乡村生活” , 速度加快的行板 , G大 调 ,回旋 曲式 。此乐章是 田园诗 , 描写 山民 的纯朴 、清贫和 自由 自在的生活场景。与描 写曼弗 雷德精神苦恼 、 烦闷的第一乐章形成 鲜 明对 比,明快的牧歌般 的风景画 , 心中一 无 阴影 , 是 山中生活 自由、淳朴、美好的写
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 1 中徘徊 。由于 为人生 J I 种 种 奥 秘 所苦 恼 ,被毫 无 指 望 的强 烈 痛 苦 和对 罪 恶 过去 的 回忆 所折 磨 ,他 忍受 着极 大 的精 神痛
苦 。曼弗 雷德 完 全 陷 入 神 秘 魔 法 的控 制 中并 威 严
地 同地狱的强 大势力相交往 ;他对热恋过但死去
到 ,对 于一 位 当代 作 曲家 的 评 价 ,个 人 看 法 的 因
从 民族 主义 方 面来 讲 ,柴 科 夫 斯 基 是 在 漫长
素起着重大作用 。另外我们 不应 该忽视 的是仍 有 许 多重要 的事实让我们有力的证明柴可夫斯基的 民族性 。 首先 ,柴 科夫 斯 基本 人 非 常喜 爱俄 罗 斯 民 歌 ,他 收集 了大 量 的 民歌 ,如 《0 俄 罗斯 民 3首 歌》 。其次 ,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 自己的许多作 品 中 ,我 们 最 熟悉 的 柴科 夫 斯 基 弦乐 四重 奏 如 歌
面。
全 曲最长 的部 分 ,从 2 1 9 小节 开始 出现 了全 乐 章 唯 一 的一 次完 整 的曼 弗 雷德 主题 ,由 弦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 加
这 种 艺 术 的影 响 ,而 后 又 热 衷 于 平 庸 浅 薄 的 成 功 。 著名 音 乐 学 家 贡 巴里 奥 认 为 :除 了他 的 大 约 十 五 首 风格 多变 的钢 琴 作 品 富 有 创 造 性 的 韵 味 之
科夫斯基看来 , 乐 内容是主要的 ,而文字 说明 爵 则起着辅 助作用 。每一首音乐的标题 都是表现整 首音乐的眼睛 ,当然在交响 曲的创 作上 ,柴科夫 斯基 在旋律 、写作 、标题音乐 、配器方面都有了 发展 。《 弗 雷德 》 是柴 科夫 斯基 非 常重 要 的标 题 曼 音乐作 品 ,可是 ,这部作品从 不同侧 面反映出柴
抒情性与戏剧性的交融

抒情性与戏剧性的交融摘要: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的分析可以看到:标题性音乐作品如果缺少了感情,那么它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同样,如果缺少了矛盾冲突,那么它就会变得平淡无奇。
《曼弗雷德》之所以那样富有感染力,是因为柴可夫斯基能够不着痕迹地将抒情性旋律与戏剧性冲突结合在一起,即在注重旋律线条委婉悠长,感情色彩浓郁的同时又形象化地表现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充分显示出他独特的创作才能。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抒情性;戏剧性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的哲理诗剧《曼弗雷德》作于1817年,“反映了在启蒙主义‘理性王国’因法国革命失败而破灭之后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剧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对知识和生活都已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他不愿再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一座堡寨中,一心寻求遗忘和死亡。
但是尽管内心如此沮丧,他依然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他退出生活为的是不同生活妥协,他拒绝向诸命运之神和众神灵之王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宁愿孤独地死去。
”①1885年,柴可夫斯基根据拜伦的这一诗剧创作了同名交响曲《曼弗雷德》,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戏剧配乐,而是一部独立的交响曲。
与诗剧原作相比,这部交响曲在结构上作了少许改动,原作为三幕诗剧,而此曲分为四个乐章。
一、《曼弗雷德》第一乐章抒情性与戏剧性分析在整部作品的四个乐章中,第一乐章可以说是悲剧性最强、思想性最深刻的一个乐章,因为它的主题是全曲的“心脏”,并且这一乐章将主题的变化发展到极致,整部作品都在围绕这一主题运动,它同时也是全曲中分量最重的一个乐章,它概括了乐曲的基本思想,是对曼弗雷德的心理描写。
柴可夫斯基为这个乐章所写的文字说明是:“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
由于他被人生种种奥秘的问题所苦恼,被毫无指望的强烈痛苦和对罪恶过去的回忆所折磨,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
曼弗雷德完全陷入神秘魔法的控制之中并威严地同地狱的强大势力相交往;但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能够满足他徒然追求的那惟一的‘忘却’。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二十二章 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

第二十二章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一、填空题1.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是《》,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他用一个固定的旋律来代表曲中的女主角,这一旋律他称为“”,在每一乐章以不同面貌出现。
【答案】幻想交响曲;标题/文字说明;固定乐思【解析】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03~1869)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首先体现在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中。
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均加上标题,用“固定乐思”代表曲中的女主角,并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
2.《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体裁),后改成交响曲,作品以英国诗人的长诗为蓝本,表现了当时青年的典型性格,用乐器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旋律。
【答案】中提琴协奏曲;拜伦;中提琴【解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中提琴协奏曲,后改成一部带中提琴的交响曲。
以拜仑的长诗为兰本,哈罗尔德式的青年在当时有典型性——既有对民主、民族革命的热情,又常常悲观失望,对生活感到厌倦。
中提琴既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乐思,又是一种主导音色。
3.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各乐章近似的一场,不仅有文字说明,还加入人声演唱。
【答案】戏剧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演唱劳伦斯神父)、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声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有标题和文字说明,还加进独唱和合唱,各乐章近似歌剧的一场。
4.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作品《浮士德的责罚》为,这部作品带有体裁和体裁的倾向,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答案】戏剧传奇;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浮士德的沉沦》为戏剧传奇,根据法国诗人纳瓦尔所译的歌德《浮士德》的情节而写。
这部带有交响曲体裁和歌剧体裁倾向的作品,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孤独与超越——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读解

二、音乐特征分析1.兼具回旋曲式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群众场面和人物的刻画是歌剧《卡门》的一大特色。
序曲以所描绘的“场景——人物——场景”顺序为基础,兼具回旋曲式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作为回旋曲式,A B A C(C1)A结构中,叠部A陈述三次,两个插部,符合回旋曲式的充要条件和基本的结构原则。
作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描写了斗牛场上激动的群众为斗牛士欢呼歌唱的情景;中间部分虽为乐段,但自身结构较大,由六个乐句组成,且变奏重复一次,大大增加了中间部分与两端的比重,描写了斗牛士英雄高大的形象,仿佛一场盛大的、惊心动魄的斗牛比赛即将开始;再现部为缩减再现,只再现了一个乐段,也符合复三部曲式缩减再现的结构原则,重现了人们欢呼的场面。
这种兼具不同曲式特点的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较为常见。
2.主题动机贯穿序曲中各乐段主题旋律起到了随着剧情而发展、贯穿整部歌剧的作用。
“斗牛士主题”在第二幕的“斗牛士之歌”主、副歌部分完整出现,在第三幕与唐·霍赛的二重唱和第四幕与卡门的二重唱中都有涉及,斗牛士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门主题”在序曲后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幕第五场,即卡门的第一次出场,它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和预示结局的作用;之后在第二幕第四场、第三幕、第四幕中均曾出现,象征着卡门生命危在旦夕,却从不退缩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她的宿命。
3.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卡门》序曲的音乐创作体现了强烈的西班牙民族特点和吉卜赛人的泼辣性格。
在尾声中,卡门主题动机以吉卜赛小调音阶为基础奏出。
吉卜赛小调音阶含有四个小二度、两个增二度:这个以小二度与增二度为特征的吉卜赛风格旋律在不同音区变奏,力度在p到ff之间交替变化,推动着音乐持续发展,表现出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在B乐段中,作曲家以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性旋律,将进行曲风格与西班牙舞曲风格相交融,对全剧起到引导作用,“斗牛士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结语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结语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流派。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主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纷纷谋求摆脱外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当时,音乐创作也力图摆脱外国音乐的控制,各国音乐家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性和斗争性融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流派——民族乐派。
他们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的赞美之意,使用民族音乐素材,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民性。
19世纪的民族乐派大概分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捷克、挪威和芬兰民族乐派。
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硕的民间音乐果实,其逐渐发展为伴随劳动的“劳动歌曲”。
到了中世纪,生产力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传唱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生活歌曲”已然出现,展现了人们的悲欢离合。
19世纪,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衍生出对俄罗斯和世界影响深远的“革命歌曲”。
10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俄国,开启了专业音乐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俄罗斯的专业音乐开始缓慢发展。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首先举起了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大旗,一生致力于本民族专业音乐的创作。
在此之后,“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等的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强力集团”是俄国进步青年作曲家组成的新俄罗斯乐派,也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柴可夫斯基是继格林卡之后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他与“强力集团”同属一个阶段,但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他的一生既经历了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时期,也承受着个人生活中无法言喻的苦难和压力。
他的音乐更注重于表达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着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并存的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七部交响曲等。
他的作品充分反映这时期音乐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渗透的特点,体现了俄国民主主义精神,也表现出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柴科夫斯基与《曼弗雷德》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与《曼弗雷德》交响曲赵君诚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102班 201010314068摘要:柴科夫斯基“世界性”的作曲家,他将民族主义深刻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间,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对于标题音乐,柴科夫斯基深刻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内容为本,文字说明为辅”。
在交响曲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在旋律写作、标题音乐、配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曼弗雷德》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曲式结构、配器手法、乐曲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同时,这部交响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
一、关于民族主义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倍受争议的一位作曲家。
而归纳其争议的中心,都是源自“民族主义”。
作为19世纪的音乐家,人们评价的标准会不经意间地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中的民族性”,这一点在非德奥作曲家的身上更被重视,大凡音乐史类的书籍谈到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的章节总是在“民族主义”之下。
对于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性,许多人都觉得柴科夫斯基有愧于俄罗斯民族,但仍有许多音乐家深深地爱着这位音乐巨人。
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就直截了当地宣布:“他(指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式的情感。
在一些民族主义的不太具体的表现方面,柴科夫斯基是彻底的俄罗斯式的。
我们感受到了他音乐中的民族性因素——那就是在他的音乐中有俄罗斯民族的“魂”!二、交响曲创作与标题音乐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了众多的经典音乐作品,他的作品设计各个方面的体裁,包括十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
在这其中,柴科夫斯基的七部交响曲贯穿了作曲家的一生,如同人生的路标一般,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各个时期的创作情趣、精神和生活情况等,是柴科夫斯基最为重要的作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