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乳杆菌新种在中国的再发现
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长郡中学;衡阳市八中;永州市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县一中;由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郴州市一中;岳阳市一中;联合命题娄底市一中;怀化市三中;邵东市一中;洞口县一中;九江市一中;南昌市二中。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包括1014个与人类肠道相关的常驻微生物,多数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
大多数微生物都位于消化道的远端,其生物量超过每克含量1011个细胞。
饮食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关系,除了宿主分娩方式、健康状况、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外,大概50%以上菌群多样性受饮食营养的影响。
饮食因素是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最有效调节剂,肠道微生物反过来影响营养的吸收、代谢和储存。
碳水化合物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关系,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能量的主要来源,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谷薯类和一些水果与蔬菜,由于其改变肠道菌群的能力非常强,碳水化合物可能是被研究最深入的饮食成分。
碳水化合物有两种类型:可消化和不可消化。
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被酶降解,例如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
一经降解后,这些化合物将葡萄糖释放到血里并刺激胰岛素反应。
研究发现,食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的受试者增加了双歧杆菌的丰度,而补充乳糖的受试者增加了有益短链脂肪酸的粪便浓度,这个发现是很出乎意料的,因为我们经常认为乳糖是潜在的胃肠道刺激物,比如乳糖不耐受。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者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第五章 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对新资源食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和日常卫生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卫生部根据评估委员会的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等进行行政审查,做出是否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决定。
在评审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报产品为普通食品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做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三条 新资源食品审批的具体程序按照《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等有关规定进行。
使用范围
乳制品、保健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质量规格
性状
冷冻干燥粉末
嗜酸乳杆菌活菌数≥3.0×1010cfu/g
水分≤4.0%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如菌液,则水分>80%
3.中文名称:低聚木糖
英文名称:Xylo-oligosaccharide
主要成分:木二糖—木七糖
基本信息
来源:小麦秸秆
结构式:
分子式:(C5H10O5)n,n为2-7
第六条 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
第七条 申请新资源食品的,应当向卫生部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产品质量标准;
(五)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的安全性资料;
使用范围:各类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布拉氏酵母菌的研究现状_李晓颖

58微生态新技术布拉氏酵母菌的研究现状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李晓颖 李凤娟 田玉虎 王 静 谷 巍江苏长江桂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坤琳(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通讯作者:李晓颖。
收稿日期:2013-3-25。
摘 要 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 )是酿酒酵母的亚种,临床研究证明,其制剂对急性腹泻、抗生素引起的腹泻等疾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文章对布拉酵母菌作用的作用机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作用机理;应用中图分类号:S8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14(2013)04-0058-031 背景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抗生素的使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抗生素的发现曾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使得病原菌的抗药性大大提高,抗感染治疗已经陷入耐药危机之中。
于此同时,抗生素的使用也使动物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菌群失调,进一步导致肠上皮细胞的代谢调节水平和生理功能紊乱,从而使畜禽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过度繁殖而造成肠道感染。
因此,在抗击肠道感染的过程中,选择可有效防治肠道菌群失调,而又无毒副作用的微生物活菌制剂,将成为畜牧业的研究热点。
2 布拉氏酵母菌研究进展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都能生存和繁衍,具有很强的产酶活性,而且还能产生丰富的B 族维生素、谷胱甘肽、麦角固醇、氨基酸和未知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数千年前,酵母菌已被用于腌菜、酿酒和烤制面包等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
酵母菌也是饲料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微生物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将酵母的菌体蛋白应用于反刍动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酵母菌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深化,上世纪20年代新发现的布拉氏酵母菌不仅具有普通酵母能提供营养物质的特性,还能提高肠道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抑制病原菌生长和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等作用。
德氏乳杆菌

生物名词
目录
01 发现及特性
03 在工业中的应用
02 主要亚种及特性 04 面临的氧胁迫
基本信息
德氏乳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长杆,无鞭毛,无芽孢,菌落圆形,乳白色,边缘整齐,化能异养性,兼性 厌氧,不液化明胶,可利用纤维二糖,果糖,葡萄糖,蔗糖,海藻糖。接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耐酸,喜温, 生长温度30-40℃。为德氏乳杆菌作为一种D-乳酸发酵菌种,该菌株可以产较高光学纯度的D-乳酸,但其最佳的 发酵温度为37 °C。当培养温度达到40 °C左右时,D-乳酸的产率显著降低。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与嗜热链球菌在乳中共同培养时其产酸能力及菌种数量都比单独在乳中培养时高, 表明这两种菌存在着协同作用。这两种菌各自的代谢机制可利用彼此释放的物质满足自己代谢的需要。嗜热链球 菌可以提供甲酸盐及二氧化碳刺激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而保加利亚乳杆菌能够合成胞外蛋白酶降解原料中的 蛋白从而为缺少该种酶的嗜热链球菌提供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及小肽类物质 。
酸奶味美适口与其特殊的风味密不可分,酸奶的风味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原料奶本身所含有的风味物 质;(2)原料乳中的某些物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形成的风味物质;(3)发酵时产生的风味物质前体,在贮藏过程 中产生了新的风味物质。例如:发酵剂代谢碳水化合物生成乳酸、两酮酸、丙酸、乙酸、甲酸;分解氨基酸产生乙 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无机酸不仅具有特殊的味道还可以赋予酸奶爽口感,除此之外,还能和 醇类物质反应生成具有香气的西旨类,例如: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酷等。按照酸奶的香味可以将酸奶分为:醛香 型和酮香型。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发酵,代谢产物以乙酸为主属酵香型发酵乳;单独或结合使用 丁二酮乳链球菌和梓檬明串珠菌作发酵剂的代谢风味物质主要为丁二酮,属酮香型发酵乳。在我国酵香型酸奶居多。 研究进一步证实:作为影响酸奶风味的乙酸、双乙丑、挥发酸以及酸性物质等关键挥发性物质,两两间的相关性显 著。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来自人类排泄物中的新属新种-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

来自人类排泄物中的新属新种-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摘要在研究人类排泄物中的菌群时,我们分离出了一个菌种,这个菌种是严格的厌氧的,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并且呈现多样性的球菌形态。
从系统发育看,相对的16S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研究表明未知的菌群是柔嫩梭菌亚属rRNA簇的一个成员。
并且与来自人类和猪的排泄物的一些rDNA表现了密切的关系。
和这种已分离未知菌体关系最近的已命名的菌体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以前的Fusobacterium prausnitzii),并且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的16sRNA序列表现出接近9%的分离比,Anaerofilum agile 和 A. pentosovorans与未知的菌体表现了第二亲密的关系(序列分离率接近10%)。
基于表型和系统发育的考虑,这个不寻常的球状菌体被归类为一个新的属和种-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
这个模式菌株S.variabile叫做BI T(=CCUG 47106T=DSM 15176T)。
1.简介相对小亚族16S 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尽管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人类胃肠道是由大量的多样性厌氧细菌构成的,但是随着独立培养研究的到来,尤其是16S rDNA群落的分析,这种多样性的范围才开始被揭露(例如[1,2])。
这和其它的一些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的菌种迄今为止还未被分类学所描述[1-3]。
尽管可能是由于许多的这样“隐蔽物种”是不可培养的,但是更可能是由于要把一些其它的菌种描述成特征明显的实体是困难的,因而在过去逃避了描述。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正被看做一种从环境中筛选潜在的新奇的物种多样性的有力工具。
的确,最近几年,同时利用这种分子诊断工具和培养方法已经导致了来自人类排泄物许多新颖的菌种的描述[例如,4-8]。
益生菌的探索历史

益生菌的探索历史∙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
他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
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蒂赛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菌(当时称为分叉杆菌),他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的乳酸菌。
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类。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
通过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
他在其著作「延年益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
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
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
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
我国首次分离得到新乳杆菌 助推益生菌食品升级

I 44位专家加盟DUS )则试技术委员会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近期,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 组织召开了 2020年度DUS 测试技术委$ 员会年会。
会上表决同意聘请中国中$ 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等1 4位专家为DUS 测试技术委员会特聘委员。
黄璐琦介绍,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 一个瑰宝,中药材在我国有特色、有优< 势。
但与农作物种业相比,中药材种业t 才刚刚起步,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中 t 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DUS 测试近年来逐{ 步得到中药材育种家的重视,但与中药 { 材种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中药材植物{ DUS 测试指南数量还远远不够。
“希望[ 我的加入能够推动中药材植物DUS 测试<的发展。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 种测试处副处长邓超表示,打好种业 “翻身仗”,品种是关键。
DUS 测试即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是 我国《种子法》对申请品种保护、审定和登记品种的法定要求,也是国际通行 的品种管理基本技术依据。
DUS 测试为品种发放“身份证”,是品种管理的“第一道关”。
DUS 测试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新品种测试处处 长陈红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系统已经建立了包括1个测试中心、27个分中 心、6个专业测试站的DUS 测试体系,为品种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为 新品种权保驾护航。
但这些测试机构以 大田作物测试为主,且测试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此次聘用的14名专家中,有多名药用植物、食用菌、蔬 菜、花卉等物种的专家,以及计算机视 觉、分子技术、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加入将有助于提升DUS 测试体系 技术力量,有助于加强优势、特色作物DUS 测试技术研究,有助于DUS 测试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必将为DUS 测试更好服务种业管理。
”据了解,DUS 测试技术委员会是测 试理论、技术、科研、仪器设备、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技术组织,下设大田作物组、蔬菜组、观赏作物组、果树组、信 息技术组、生物技术组和工具创新组等7个技术工作组,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15年成立,至今已成立两 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编 码 :1 0 . 1 3 3 8 1 / j . c n k i . m . 2 0 1 5 0 7 0 0 1
X U Y i n g ,S U S e n — s e n ,D A I F u — y i n g ,P A N Q H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u b l i c H e a l t h ,C h e n g d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C h e n g d u 6 1 0 0 8 3 ,C h i n a ; 2 .D e p a r t m e n t f o P a t h o g e n i c B i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C h e n g d u 6 1 0 0 8 3 , C h i n a ; 3 .D e p a r t en m t fC o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 o
A 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T o i s o l a t e a n d i d e n t i f y t h e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s p .f r o m e g r e t S f e c e s .Me t h o d s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s t r a i n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u s i n g t h e P C R— b a s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 C o n s e r v e d g e n e s o f t h e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s p .,i n c l u d i n g 1 6 S r DNA,r p o A a n d r e c A,w e r e c l o n e d a n d s e q u e n c e d .B i o c h e m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t h e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s p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u s i n g t r a c e b i o c h e mi c a l t u b e a n d r o u t i n e b i o c h e mi c a l t e s t . Re s u l t s A s t r a i n
中国微 生态 学杂志 2 0 1 5年 7月第 2 7卷第 7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Mi e r o e c o l o g y , J u 1 . 2 0 1 5 , V o 1 . 2 7 N o . 7
7 4 5
・
论 著 ・
粪 便 乳 杆 菌 新 种 在 中 国 的再 发 现
戴 雨珂 ,王 海娟 ,余 小平 ,许 颖 ,苏森森 ,代 富英 ,潘 渠 1 .成都 医 学院公 共卫 生系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8 3; 2 .成都 医学 院 病 原生 物学教 研 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0 8 3 ; 3 .成 都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检验 科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8 3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 白鹭粪便中的乳杆菌 。方法 使用乳杆菌 P C R快速检 出技术 检出 白鹭粪 便样 品中
的乳杆菌 。将乳杆菌 的保守基 因 1 6 S r D N A、 r p o A和 r e c A克 隆测序 ,并 进行序 列分析 。使 用细菌微 量生化 管和常规生化试验测 定 乳杆 菌 糖发 酵 产 酸等 生 化特 征 。结果 从 白鹭 粪 便样 品得 到 1株 乳杆 菌 菌株 F Z B 1 ,其 1 6 S r D N A基 因和粪便乳杆菌 A F L 1 3 — 2的 1 6 S r D N A基 因最 相似 ,相似性为 9 9 . 2 % 。R p o A的氨基 酸残基序列 比对结果表 明:该菌株和姬 鼠乳杆菌 、 动物乳杆菌 、 鼠乳杆 菌的亲缘 关系 最近 ,其相 似性分别 达到 了 9 7 . 1 %、 9 7 . 1 %和 9 6 . 7 % 。该菌株 的 R e c A氨基 酸残基 序列 和粪便 乳杆 菌完 全相 同 ,和姬 鼠乳杆 菌、 动物乳杆菌 、 鼠乳杆菌 的 R e c A氨基酸残基序列有较高 的相似性 ,分别 为 9 1 . 9 %、 9 1 . 5 %和 9 1 . 5 % 。生 化鉴定结果表 明:该菌株符合乳杆菌属和粪便乳杆菌 的生化特征 。结论 种质资源库 ,证 明了粪便乳杆菌的广泛分布 。 关键词 :粪便乳杆菌 ;1 6 S r D N A;r e c A; r p o A;益生 菌
我们从 中国的 白鹭粪 便 中分离
鉴定到 了一株粪便乳杆菌 ,这是 2 0 1 3年在南非发现的新种 。粪便乳杆菌在 中国的再次发现 充实 了乳杆 菌
T h e r e d i s c o v e r y o f n o v e l s p e c i e s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f a e c i s i n C h i n a D A I Y u — k e , WA N G H a i - j u a n , Y U X i a o — p i n g ,
Ch e n gd e ge,Ch e n g du 61 0 08 3,Ch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P A N Q u , E ma i l : p p q l o v e @1 2 6 .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