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治 疗 研 究 进 展
邵文彬 朱丽红 ,
(. 1陕西 中医学 院中药 教研室 , 陕西 咸 阳 7 2 8 ;. 10 3 2 陕西 中医学 院妇产科教研室 ,陕西 成 阳 7 2 8 ) 10 3 关键词 :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 中医药治疗 ; 究进展 研 中图分类号 :2 9 7 3 2 R 5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57 ( 06 0 —09 0 10 2 6 2 0 ) 1 09— 2 弱是主要病因 , 血瘀是病理基础 , 出临证及现代诊断手段 指 均证明了血瘀 病理的存在。而侯 冬梅 通过研究 证 明, 除 肝 胃不和型外 , A C G患 者均有 显 著 的全血 黏 度异常 , 明 呈 显高黏状态 , 微循环障碍 , 胃黏膜存在瘀 血的病理改变。指 出这与气虚、 热邪 、 阴虚 、 阻所致 血瘀 证有 内在联 系。樊 瘀 学 中。 认 为 : 。 木克 土 , 郁失 调 , 肝 即可 导致 脾 胃功 能紊乱 , 而出现肝脾 ( 不和证 , 出从肝论治 。 胃) 提
决定性 因素 ; 七情所伤致气血失 和、 络脉瘀阻 ; 药物因素、 慢 性浅表性 胃炎是常 见病 因。戴建 良 则认 为 C G多见 肾 A 虚或夹有肾虚证 , 临床从 肾论治 , 分为肾阴虚 、 肾阳虚、 肾阴 阳两虚三型。吴 红梅 认 为外 邪犯 胃、 七情 内伤 、 胃虚 脾 虚, 肾气逆欲上凌心 , 欲作奔 豚者 。方 中用茯苓 伐肾气 , 桂 枝泻奔豚 。用大枣十 五枚 , 大枣入脾 经 , 既滋脾 土以制水 , 又协调心 肾阴阳, 十五位居 中土 为枢纽 , 可协 调南北 东西 , 在这里重在 调节上 下之 水火 , 加强 协调 心 肾阴 阳的作用 。 而本方是《 伤寒论》 中唯一一个用十五枚大枣的方子, 所以 用数 量来发挥协调脏腑关 系作用 的方子非此莫数 。
2017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

,2010,51:229-23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定义: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
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消化 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另有中医内科学等
8 杨晋翔主编.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中医内科学.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11
近期主要 学术论文
1 杨晋翔,邱岳,李志钢.中医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10.51:244-245. 2 杨晋翔,彭继升.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干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9):639-641. 3 杨晋翔,王婧,刘美颖,等.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素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2):136-137. 4 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等.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J]. 北京中医药,2008,27(5):348-350. 5 杨晋翔,李志钢,邱岳,等.BMSC向肝细胞分化及重建肝功能的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5.中医临床学科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研究,2008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学奖。2008-B2Y-J-003。
6.《董建华论治胃肠病经验》(第一作者)2011年9月获北京中医局 首都燕京医学论坛优秀论文。
7.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表达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第一 完成者)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一等奖。
[5] 李玉奇。以痈论治102例萎缩性胃炎临床总结。中国医学报,1981,2(2) [6] 甘淳。消胃痞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
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9-0038-03㊃名师高徒㊃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马㊀骏,段永强,巩子汉,白㊀敏,王㊀斑(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20)摘要㊀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㊂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㊁难治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㊂王教授认为:肝胃不和㊁中阳不足㊁脾胃气虚㊁胃阴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疏肝和胃㊁温中健脾㊁健脾益气㊁滋阴益胃为大法,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㊂对王教授自拟经验方进行阐释,并举其临床验案,探讨其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㊂关键词:王道坤;中医师;慢性萎缩性胃炎;疏肝和胃汤;温中愈溃汤;化瘀消痞汤;枳壳益胃汤;名医经验;验案中图分类号:R573.3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9.13㊀㊀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㊂王教授临床专攻脾胃病,寄于医林六十余载,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病因病机不同等特点,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疗效显著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㊂现将王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㊂1㊀自拟经验方1.1㊀疏肝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5g,白芍15g,消痞散30g,炙甘草6g,陈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5g,香附10g,川芎10g,开胃散40g,化瘀散6g,和胃散60g,生姜3片,大枣3枚(劈)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主治:胃脘及两胁胀满疼痛,疼痛拒按,常随情志不畅而加重,嗳腐吞酸,或呕吐未消化食物,烦躁易怒,矢气少,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弦或弦数㊂本方由四逆散加香附㊁川芎合二陈汤加苏梗化裁而成,适用于长期情志抑郁㊁肝胃不和,久而胃络受损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㊂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因情志不舒导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从而形成肝胃不和之证㊂黄元御言: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 木荣而不郁,土弱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㊂ 又云: 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土湿脾陷,抑遏己土生发之性,疏泄不畅㊂ 一般情况下,木克土利于脾胃的生发,倘若肝气郁滞或疏泄不及,则克伐脾胃,脾胃伤而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养,导致腺体萎缩㊂王教授据此提出肝宜疏㊁胃宜和的治疗原则㊂本方运用具有疏肝和解作用的药物,以达到疏解肝胆㊁和解胃肠的目的,十分适用于肝胆疾病所致的消化道疾病[1]87㊂1.2㊀温中愈溃汤药物组成:红景天15g,黄芪15g,白芍15g,桂枝12g,吴茱萸6g,黄连各6g,煅瓦楞40g,蒲公英12g,化瘀散6g,和胃散40g,炙甘草6g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温中健脾㊁抑酸止痛㊂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揉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乏力,倦怠嗜卧,甚则手足不温,常泛吐清水,劳累或遇冷加重,纳呆少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胖兼有齿痕,苔白,脉弱㊂该方乃王教授根据敦煌‘辅行决“古医方中的建中补脾汤[2]431合佐金丸及乌贝散加减而成㊂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的胃痛隐隐㊁绵绵不休㊁喜揉喜按㊁手足不温等临床表现病机为中阳不足㊁脾胃失养,故法当建其中脏,使纳运健则气血自生㊂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荣则痛;寒凝胃脘则中焦气机不得宣通,不通则痛㊂然通法中有分别也,如不足者助之则通㊁有余者泻之使通㊁调气和血亦通之等㊂补其不足,温其凝寒,气得宣通,故痛自止㊂治予温中愈汤,以补促温,以温助补,针对中阳虚弱之胃痛十分稳妥[3]㊂1.3㊀化瘀消痞汤药物组成:党参15g,干姜6g,白术15g,炙甘㊃8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草6g,枳实12g,黄连6g,姜半夏15g,黄芪12g,茯苓12g,麦芽12g,厚朴10g,化瘀散6g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痞㊂主治: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少食,嗳气频作,形瘦乏力,懒倦嗜卧,劳累或饮食不慎则加重,舌淡胖大,苔腻,舌下静脉青紫迂曲怒张,脉沉细㊂本方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为基础,加枳实㊁半夏㊁化瘀散等化裁而成㊂方中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炙甘草㊁黄芪健脾益气,培补中焦;王教授认为痞结于中焦,气机壅滞不通,必渐与痰食交阻,故以枳实㊁厚朴㊁黄连㊁半夏燥湿化痰,行气消痞,辛开苦降,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化瘀散化瘀通络㊂全方共奏健脾和胃㊁活血化瘀㊁理气消痞之效㊂1.4㊀枳壳益胃汤药物组成:枳壳15g,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5g,白芍15g,芦根15g,石斛12g,龟板(先煎)15g,行气散12g,生姜3片,大枣3枚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滋阴益胃,佐金平木㊂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断,口舌干燥,渴喜冷饮,心烦低热,或胃脘嘈杂,形体消瘦,易饥,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㊂枳壳益胃汤为王教授临床常用方剂,本方以清代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的益胃汤合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行气助下之枳壳(或枳实)㊁滋阴益肾之龟板及泻火生津之芦根㊁石斛而成㊂全方滋中寓清,清中寓补,共奏养阴和胃之效㊂王教授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有濡养周身之力,若胃阴充足,则诸脏之阴得养;反之,胃阴不足,则机体脏腑枯萎㊂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故最易津亏而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日久则胃脘腺体萎缩㊂治以益胃汤,直补胃阴;佐以滋阴益肾之龟甲,使先后天互滋㊂胃腑阴柔阳舒,经通络疏,则疼痛之疾消于无形㊂王教授用药精细如斯,临床疗效自然显著,诚如‘新脾胃论“云: 枳壳益胃治津伤,沙参玉竹斛冰糖,麦地花粉及芦根,养阴益胃是良方㊂ [1]1002㊀辨证分型,汤丸结合王教授临证多年,逐渐形成以汤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创制了许多针对本病行之有效的新方;配合发掘敦煌古医药文献,创制出了萎胃灵系列中成药㊂王教授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㊁缠绵难愈等特点,主张 辨病与辨证互参㊁治疗和护理并重㊁汤丸合用 ,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自拟经验方成药巩固疗效[4],正应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 ㊂中药汤剂在临证中可灵活化裁,更加切合病情,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中药丸剂在疾病后期可巩固疗效,起渐消缓散之效㊂两者结合,以求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疾苦㊂王教授中药丸剂(或胶囊)有以下几种:① 萎胃灵 1号,以敦煌医方平胃丸[2]425-426(蜀大黄㊁当归㊁土鳖虫㊁防风㊁蜀附子㊁干姜㊁人参㊁藁本㊁玄参㊁苦参㊁桔梗)为基础方化裁,具有益气活血㊁温里升阳㊁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气虚夹滞者;② 萎胃灵 2号,以石龙芮丸(石龙芮㊁萎蕤㊁枳壳㊁麦冬㊁甘草㊁菌桂㊁山药㊁干地黄㊁石斛㊁女麹)为基础方化裁,具有滋胃阴㊁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脾胃阴虚者;③ 萎胃灵 3号,以敦煌医学卷子‘辅行决“大补脾汤[2]424(人参㊁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白术㊁麦冬㊁五味子㊁旋覆花各一两)为基础方,具有温中补脾㊁补益心气之效,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心脾气虚者㊂用法:每次各3粒(丸者各1丸),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㊂为方便患者记忆,王教授将其总结为 3(粒), 3(次),3(30min) ㊂此外,王教授在给药的同时嘱患者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易消化食品,忌食生冷㊁辛辣刺激之物㊂3㊀病案举例患者,男,50岁,2018年6月17日初诊㊂主诉:胃脘及腰背胀痛3年,伴胃脘烧灼1年,加重2个月㊂现症:胃脘及腰背胀痛,伴胃脘烧灼,空腹及晚间时较重,甚者可致牙酸,胃脘疼痛难忍导致失眠,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饮水,纳食不馨,形体清瘦,大便偏干㊁2d1行,小便色黄,舌淡红㊁有齿痕,苔黄腻,舌下静脉屈曲怒张,脉沉细㊂胃镜检查示: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角病变㊂病理检查示:(胃角)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伴糜烂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郁气滞㊁胃络失养㊂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方用疏肝和胃汤加减,处方:柴胡15g,炒白芍15g,消痞散30g,炙甘草6g,陈皮12g,姜半夏12g,茯苓15g,开胃散(包煎)60g,香附10g,川芎10g,化瘀散(分冲) 6g,和胃散(包煎)60g,玄明粉(分冲)10g,刘寄奴15g,白及6g㊂7剂㊂每日1剂,以姜㊁枣为引,水煎,早晚饭后l h温服㊂同时嘱患者畅情志,按时服㊃9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药,忌食辛辣刺激和生冷坚硬食物㊂6月24日二诊:胃脘胀痛明显改善,晚间疼痛已可耐受,精神转佳,但脐周疼痛,按之呃逆,胃脘烧灼及口干口苦均有减轻,牙酸未作,食欲稍好转,大便已不干,但排便不畅,小便正常,舌淡红㊁有齿痕,苔薄㊁黄腻,脉沉细㊂上方加川芎15g,续服7剂㊂后在此方基础上稍作加减,继服70余剂,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提示转为慢性浅性表胃炎㊂此后,给予萎胃灵I号丸,每次1丸,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景芪愈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㊂半年后随访,患者未见明显不适,饮食㊁精神均好㊂按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增加,使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情志致病的人数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㊂‘沈氏尊生书㊃胃痛“云: 胃痛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㊂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言: 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㊂ 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可导致肝郁气滞反乘脾土,影响到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胃气壅滞中焦则腹胀腹痛㊂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无明显原因和诱因,无不良饮食嗜好,无家族遗传史,病情迀延反复,王教授认为其精神压力较大,证属肝胃不和㊁壅滞气机,不通则胃痛,故治予疏肝解郁㊁理气和胃之法㊂‘血证论“云: 肝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㊂ 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㊃肝部“中言: 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㊂ 王教授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强调气机失调为患的重要性,如: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侮脾乘胃,气机失调,郁滞中焦,则易出现胃痞㊁嗳气腹胀㊁胃痛及两胁胀痛等症㊂方用疏肝和胃汤,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为基础方,具有疏肝解郁㊁和胃止痛之效㊂后期给予具有理气消胀㊁化瘀愈溃㊁和胃止痛功效的萎胃灵I号丸㊁景芪愈溃胶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增生者,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㊂4㊀小㊀结王教授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获得了显著疗效㊂笔者总结王教授临证经验发现:其一,王教授勤求古训,谨守病机,辨证精准,师古不泥古,故能圆机活法,效果卓著,诚如其在‘医宗真髓“中言: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多实践,熟生巧;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名医昭㊂ [2]2王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视病因,谨查病机,采撷众长,创制疏肝和胃汤㊁温中愈溃汤㊁化瘀消痞汤及枳壳益胃汤等新方,拓宽了临证思路㊂其二,王教授不但创制新方,而且挖掘敦煌古医方制成院内制剂萎胃灵系列㊂王教授临证善于汤丸结合,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丸药巩固疗效,纵观其临床方案,无不体现其 分型明确㊁虚实必辨㊁痰瘀细审㊁汤丸结合㊁未变先防 为主导的治病思想㊂其三,王教授非常重视顾护正气,宗‘素问㊃评热病论篇“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之要旨,主张扶正祛邪㊁标本兼治,如:采用枳壳益胃汤治疗证属胃阴亏虚者,以北沙参㊁麦冬㊁生地黄㊁芦根㊁石斛重补胃阴㊁扶其正气,同时以白芍㊁枳壳佐金平木治其标;采用化瘀消痞汤治疗证属脾胃虚弱㊁气滞血瘀者,以党参㊁干姜㊁白术㊁炙甘草㊁黄芪㊁茯苓健脾益气治其本,以枳实㊁黄连㊁姜半夏㊁麦芽㊁厚朴㊁三七粉理气活血治其标㊂此外,王教授临证十分重视 和 法,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皆 以和为贵 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 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病因病机复杂,但根本在于脏腑气血阴阳偏胜偏衰,故以疏肝和胃汤㊁枳壳益胃汤和其肝胃,以温中愈溃汤㊁化瘀消痞汤和其脾胃,且又灵活不拘,方能臻于至善㊂参考文献:[1]王道坤,新脾胃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王道坤,尹婉如.医宗真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3]尚海平,王道坤.建中愈溃汤辨治胃痛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58-59.[4]常建平.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4.通信作者:段永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730000, dyqgs2008@∗基金项目: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 王道坤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0 59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XMZ031)收稿日期:2019-07-16;修回日期:2019-12-05(编辑㊀颜㊀冬)㊃04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定义: 定义: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 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 现。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施治棘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 痞满” 手。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 嘈杂” 腹胀”等范畴。 嘈杂”、“腹胀”等范畴。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虚者:温补脾胃。 虚者:温补脾胃。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王少华[13]则认为 :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寒热互济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除嘈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 麦冬、 白芍、 4组对药:黄芪—麦冬、柴胡 白芍、白 组对药:黄芪 麦冬 柴胡—白芍 甘草、 芍—甘草、黄连 厚朴 甘草 黄连—厚朴
[10] 10]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孙国峰;何小分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33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1]。
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范畴。
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专治等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有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孙国峰;何小分
【作者单位】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318;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_周萍

2. 3 脾胃湿热夹瘀型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 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致病之 由,多由纵恣口腹,喜 好 辛 酸,恣 饮 热 酒 …… 复 餐 寒 凉 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临床表 现有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 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 蕴,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 脘疼痛,痛势急迫,恶心; 热毒上壅,故见口干口苦,口 渴; 湿热伤脾碍胃,纳运失职,故见纳呆; 湿热下注,则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证 属脾胃湿热夹瘀; 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佐以活血 化瘀; 治疗常用清中汤、半夏泻心汤、藿朴夏苓汤、三仁 汤等方剂加减化裁; 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制半夏、干 姜、茯苓、草 豆 蔻、白 豆 蔻、陈 皮、黄 芩、党 参、柴 胡、甘 草、大枣、丹参、红花、延胡索等。 2. 4 胃阴亏虚夹瘀型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 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若因热而 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临床表现有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 便干结,舌黯红少津,脉细数。邪热伤阴,胃阴不足,胃 失濡养,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阴虚津亏,上 不能泽口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则大便干结; 热扰 心神,则五心烦热; 舌黯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亏虚夹 瘀之象。证属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兼夹瘀血。治以养 阴益胃,和中止痛,佐以活血化瘀; 治疗常用沙参麦冬 汤、益胃汤、一贯煎等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北沙参、 麦冬、玉竹、石斛、生地、杭白芍、当归、白及、生甘草、枸 杞子、川楝子、黄连、柴胡、黄精、延胡索、焦栀子、田七、 红花等。 3 病案举例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综 上所述 ,近 年来 中 医药治 疗 C A G的临 床大 致有 如下 几个 特征 : ①病 因病 机方 面 , 病 因多 与感 受外 邪 、 内伤 饮食 、 情 志 失调 相关 , 病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肾相关 , 病 性不 外 虚实 两端 , 虚为脾胃 虚弱( 气虚或阴虚 ) , 实为实邪内阻( 食积 、 气滞 、 血瘀 、 痰湿 、 外 邪) , 病 机关键 为脾 胃升 降失 职 。② 辨证分 型方 面 , 尚没 有统 一 的 标准 , 但 中医药 治疗 C A G无 论 采用 辨证 分 型 , 中 药或 针 药结 合 , 均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大大 提高 了治愈 好转率 , 疗 效优 于西 药 , 且 副作 用小 , 逐 渐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理 论体 系 , 极 大地 丰 富 了临 床 治疗 C A G 的经 验 。③ 临床 科研 设计 方 面 , 尚不够 严谨 合理 , 很 多 临床 研究 不设 对照组 , 更极 少双 肓设 计 , 使 中医药 在 C A G辨治 中 的 良好效果 缺 乏说服 力 。④ 对 于本病 的研究 多 以临床 研究 为 主 , 为 了增 强 中医对 本 病研 究 的客 观性 , 应 加 强实 验研 究 , 从 微观 上
其 辨证 分 型存 在 较 大 的差异 。但 以脾 胃虚 弱 、 肝 胃不 和 、 脾 胃湿 热、 胃阴不 足 、 胃络 血瘀 五 型居 多 。王发 渭教 授l l l 常将 本病 分 为 4 个 基 本证 型辨 治 : 脾 胃虚弱 证 、 肝 胃不 和证 、 湿 热 壅阻 证 、 肝胃阴 虚证 。 李春 婷教授 【 队 为本 病宜 辨证论 治 , 一般分 4 型: 气虚 血瘀 、 肝 胃不 和 、 脾虚湿 热及 胃阴不 足 。徐 景藩 教授 认为 C A G 的主要 证 型有 三 , 即 中虚气滞 证 、 肝 胃不 和证 及 胃阴不 足证 。 即使在 疾病 的稳定 期 , 也应按 此 辨证服 药 , 方 可取 得逆 转之疗 效 。 3 中医药 治疗 3 . 1中草 药治 疗 3 . 1 . 1 疏 肝健 脾 和 胃法 : 苏民 采 用 疏 肝健 脾 和 胃 、 理 气止 痛 的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 ol.(7) No.17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A clinical study on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the Er’shen Sancao decoction龙毅(三台县精神病院,四川三台,621100)中图分类号:R 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7-0082-02 证型:ID【摘要】目的:观察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四川三台县中医院在2012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虚温热证患者41例,全部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出现的副作用。
结果:16例患者治疗显著,23例患者治疗有效,仅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
结论: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症状恢复快,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二参三草汤;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效果研究【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Er’shen Sancao decoction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41 patients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ere given the Er’shen Sancao decoc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6 cases of significant, 23 patients effective, only 2 invalid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Er’shen Sancao decoction has a very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for 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 high safety, and can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The Er’shen Sancao decocti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ixu Shire syndrome; Effective stud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7.046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也是一种多发性疾病,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非常容易恶化成癌症。
随着中医的发展,中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副作用小,治疗费用低,容易被患者接受。
本文研究了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四川三台县中医院在2012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属脾虚温热证4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全部采用中药的方法治疗。
入选标准:患者均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且得到临床胃镜的确诊。
患者的症状主要有胃痛、反酸、食欲不振、口干、喜冷、乏力、大便溏稀等。
排除患有急性胃疾病和其他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疾病,并且患者可以配合本次的研究。
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在35~50岁之间。
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并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1],胃镜检查见患者胃黏膜呈现灰白、灰绿色,黏膜间以红白相间为主,严重有白色斑块。
排除标准:患有急性胃炎,胰腺炎,心脏病、高血压等器官疾病。
中医辨证[2]诊断:患者脾虚、湿热、食积等,并伴有乏力、口干症状。
1.3 治疗方法所有的患者均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处方剂量如下:太子参10g,丹参10g,仙鹤草15g,甘草5g,白花蛇舌草15g,黄芪10g,炒白术10g,薏苡仁15g,用水煎服,150mL/次,每天的早晚餐后30min服用,连续服用12d。
1.4 治疗效果评价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且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反应,若患者的病情完全恢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黏膜得到了修复判定为治疗显著;若患者的胃黏膜得到了部分修复,并且临床症状好转判定为治疗有效;若患者的镜检结果与治疗前相同或是出现病情的恶化判定为治疗无效,并且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上看,16例患者治疗显著,23例患者治疗有效,仅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出现了恶心、乏力、嗜睡的不良反应,在调整药量后不良反应消失。
-83-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卷第17期3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在胃镜检查下可见患者的胃黏膜呈苍白状,固有腺体的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异常等。
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
中医观点认为,患病部位在胃,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肝、脾脏等其他器官,病本为脾虚或胃阴亏损,标实在于湿热、食积、血瘀、痰凝等,从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治疗时间漫长,容易反复发作。
因此,在治疗中应以健脾益气、除湿清热、解毒祛瘀等为主,故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
方中太子参和黄芪为君药,性平补肺阴、健脾胃、缓解心悸、咳嗽等病情,能够益气健脾、解渴定喘,并且太子参和黄芪合用能够增强药性[3]。
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和炒白术为臣药,性温,入于胃,能够补气血、祛湿热、生津止泻、定痛止吐等;白花蛇舌草是清热解毒、活血利尿的良药,对于扁桃体炎、阑尾炎、尿路感染等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仙鹤草为佐药,性寒,入心、肝,可以调经脉、除燥热、活血化瘀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着轻微的血液循环障碍,采用仙鹤草可以减少血液的黏稠,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湿热血瘀,其与太子参、黄芪相辅相成,在健脾益气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并且其与白花蛇舌草合用,可以减少患者癌变的风险。
甘草,性平,味甘,入于脾胃,可以祛热止泻,调节其他药物的药性和药效。
因此采用二参三草汤,可以去湿气、增强脾胃的动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降低复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副作用少,治疗的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58-65[2]陶秀良,李国成,王艳,等.胃镜和病理诊断对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5): 59-60,749-753[3]金素美.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效果[J].四川中医,2013, 19(3):202编辑:段苏婷编号:ER-14121900(修回:2015-06-15)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疗效分析A curative analysis of treating diabetes by the Yiqi Yangyin Huoxue Huayu therapy刘剑钢(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洛阳,471003)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7-0083-00【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69例。
对照组予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降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加减治疗。
结果:两组FPG、2hPG、HbAlC治疗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lC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2型糖尿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Yiqi Yangyin Huoxue Huayu therapy on diabetes II. Methods: 138 cases of diabetes I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69 cases in each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insulin hypoglycemic;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insulin hypoglycemic plus the Yiqi Yangyin Huoxue decoction. Results: The FPG, 2hPG, HbAlC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FPG 2hPG, HbAl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Yiqi Yangyin Huoxue decoction on diabetes II is obvious.【Keywords】Diabetes II; The Yiqi Yangyin Huoxue decoction; Effect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7.0472型糖尿病发病主要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发病率逐步增高,为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必需使血糖控制达标。
但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得到良好控制。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应用中药联合西药可使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现将经验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