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 over IP技术在全省地市节目回传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IP切换矩阵在IPTV系统架构中的应用

IP切换矩阵在IPTV系统架构中的应用

新媒体在我国迅猛发展,IPTV 作为新媒体家族的重要成员,承载着数字广播电视发展新方向。

本文介绍了利用最新IP 化网络技术与设备、检测分析手段,确保IPTV 互联网电视传输安全的方法。

IP 流切换矩阵 IPTV PCR PSI/SI 安全播出IPTV 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基于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用户端提供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新媒体技术,是依托数字电视播控为信源基础,通过对基带SDI 信号进行编码,或对TS 流进行解复用后,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上利用IP 协议提供数字电视业务的系统。

传统的ASI 切换器和交换机无法实现基于传输流的IP 保护切换需求,IP 传输流应急切换和信号调度成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对传统数字电视信号多频道高标清播出,有利用SDI 矩阵、延时器和周边集成板卡组合形成的总控调度系统,IPTV 又有何“神器”,来实现它的切换应急、信号调度、延时输出等功能呢?以湖南IPTV 集成播控分平台为例,本地直播节目编码信号通过SDI 矩阵引入主备基带信源进入IPTV 编码系统;此外,从卫星上接收央视以及各卫视频道的直播信号作为央视直播信号的备份,所有高、标清信源均有主备,确保安全。

本地在播电视节目引入采用H.264信源编码,以三层UDP 组播方式,其中标清码率是2.5M ,高清码率8M ,超高清12M ,固定码率(CBR )方式,码音频。

针对IPTV 编码业务系统架构,IP 切换矩阵在网络拓扑中置于编码后下游输出,将所编码的TS 流主、备信号提前置入IP 流切换矩阵中,当主路编码信号出现断流等情况,IP 切换矩阵可及时发现问题,精确判断,自动切换路,为排除故障节省大量时间,及时恢复节目信号传输,无需在众多编码服务器上查询定位任务,重新配置输出(如图1)。

在以央视CNTV 集成播控一级平台为主信源,卫星接收编码备份的TS 流转码系统架构中,IP 流切换矩阵的网络拓扑既可置于系统上游转码服务器前端,对转码信源提供主、备信源输入安全(如图务器后端,确保转码后主、备路输出安全(如图根据本,又确保安全角度出发,将IP 切换矩阵置于网络流程系统架构末端(即输出端)为最佳方案选择。

IP微波在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中的运用分析

IP微波在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中的运用分析

IP微波在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本文就IP微波在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具体论述了相关概念及传输过程中会存在的问题和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微波通讯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多类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广播电视的传输效率和安全。

在此背景下,IP微波传输技术应运而生,它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并且能够适应各种需要。

【关键词】IP微波数字地面电视传输【正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保证节目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就需要更高要求的传输技术。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1.1数字IP微波传输的含义IP微波技术是基于高频通信技术发展而来,其基本原理是通过IP协议实现各种IP协议的变换,最终获得定向记录的数据。

其中,内部装置部分以室内放置为主,外部部分则可置于内外,中频光缆则主要用于整合两片面板的讯号,当讯号开始传送时,则需要经由中频电缆传送至接收天线。

该技术是以IP协议为媒介平台,实现各种真假难辨的IP信息包格式转换,实现数据的定向传输。

该技术可以方便地到达互联站点区域,因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各种混合数据处理工具对传输信号进行切割,并结合接收设备的传输天线进行放大,与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融合,将整个数据打包后发到接收端,利用设备实现传输数据的转换,从而完成信号数据传输过程。

1.2地面数字电视的概念地面数字电视是一种电视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电塔将信号传送给观众,而地面上的数字电视技术则是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撑,同时也要有一个地面接收口,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它需要一个机顶盒来完成模拟信号的转换。

二、分析IP数字微波应用的相关问题。

IP数字微波技术是卫星与数字信息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传输多媒体数据、图形、字幕等,传输灵活、发展空间大,能够迅速定制电视节目,让节目的播放内容更清楚。

在此过程中,有必要确保数字信号的品质,尤其是在信号传送时,采用数字微波隔离技术,从而提高信号传输频率,减少失真。

论数字网络广播IP流和TS流的异同

论数字网络广播IP流和TS流的异同
@LB
吴志祥(论数字网络广播 (^流和 -% 流的异同
! 中国有线电视"!"#$ 年第 % 期
未授权频点无法
干扰& 未 授 权 号 码
无法 广 播& 进 而 为
整个广播系统增
加了 安 全 性& 使 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急广播更加
可靠)
8F! 5 多 平 台 兼
容性
现国 内& 全 国
大 部 分 县 # 市$*
镇* 村 仍 使 用 老 的
箱也依旧可以 使用/80 )
8F3 5低成本可运
行性
在成本投入
方面& 升 级 后 的 系
统& 减 少 了 很 多 不
图 #5数字应急广播系统拓扑图
必要 的 设 备& 并 且 兼容了老的广播
A>灵声智能应急广播系统市场远景
系统&终端音 箱 依 旧 可 以 使 用& 大 大 降 低 了 二 次 投 入
8F#5稳定安全可靠
=>数字 #&流网络广播功能介绍 (^网络广 播 是 把 普 通 广 播 的 模 拟 信 号 转 换 为 数
字信号&在 (BKNRBNK网上进行传送的广播系统&即将模 拟信号经过采集*量化*编码后&按照网络协议在网络 上进行传输的广播方法) (BKNRBNK广播是按照固有的 算法&将实时采集的模拟音频转换成数字格式的音频 文件# 如 ;^3$ 或存储在硬盘上的音频文件&通过 (B] KNRBNK网络按照 (^数据打包格式的形式将音频数据发 送到 (^广播接收端上&然后网络广播终端数字信号还 原成音频信号&经过功放驱动喇叭工作) 每个 (BKNRBNK 广播终端都是一台具有音频编解码和网络通信功能的 设备&并且都有自己的独立 (^地址&像普通计算机组 网一样&按照 -&^a(^标准协议进行通信)

广播电视节目监测管理系统在宁海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

广播电视节目监测管理系统在宁海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

广播电视节目监测管理系统在宁海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作者:陈泽华王海峰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8期一、项目概况根据国家广电总局与国家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通知》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认真实施中央和我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全省开展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启动地面数字电视无线数字化工程。

宁海县广播电视台在完成一期工程的同时,综合宁海县的地理分布区域和前期实地考察情况,决定在杜鹃山、茶山林场、岔路镇王爱山、深圳镇望海岗四个地方设立无线数字化覆盖发射站进行全覆盖补点,完成中央12 套电视节目以及省、市、县3 套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工作。

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区域的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网络,实施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是进一步巩固提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听好广播、看好电视的重要举措,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加快发展的公共文化事业、拓展宣传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区域的监测项目,如何结合当今主流的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实现发射台站安防监控、周边环境、发射设备、信号监测的融合统一,实现“联通、整合及提升”的融媒体建设要求,达到“台站无人值守、中心把控全局”和“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定位故障及快速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本项目最大的难点及挑战之一。

二、系统设计与应用2.1 台站智能化监测融合原理原有台站中的节目信源、发射机、动力环境、信号监测、安防和预警系统作为系统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汇聚,给无人值守的机房为快速发现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达到以上系统设备的联通整合,我们统一制定了发射台站信息化协议,在协议的基础上对发射台站业务进行了信息化梳理,确保安全播出的业务流程通过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来完整实现。

关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广播电视行业广泛采用。

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信号传输,更高速度的数据传输,更可靠的传输服务,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效率和质量。

研究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

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信号干扰、传输距离限制、设备成本较高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数字微波传输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开展关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探讨,以期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更好的传输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概述、应用、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揭示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关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效率。

通过对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我们也希望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促进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作用认识,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数字微波传输技术概述数字微波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它使用微波频段来传输数据和信息。

与传统的模拟微波传输技术相比,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稳定的传输质量。

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点对点传输和点到多点传输。

DTMB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在黑龙江省的实际运用

DTMB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在黑龙江省的实际运用

作者简介:孙文坡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804台工程师DTMB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在黑龙江省的实际运用孙文坡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804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90【摘要】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旨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进行中央、地方广播电视节目覆盖。

本文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组网过程中涉及到的卫星单频网、微波单频网、本地单频网或多频网覆盖方案进行了系统解读,为省内各地广播电视部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DTMB卫星单频网【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751(2018)06-0016-042015年,中央地面数字无线电视广播覆盖工程启动,计划用短时间,在黑龙江省构建2个频道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同时播出省、市、县的广播电视节目。

计划实现中央电视台12套标清节目及省市地方节目19套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

为兼顾全国各地开展本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需要,中央电视台12套采用AVS+信源编码,标清节目打包复用成2路码流。

分别在2个不同地方的地面数字电视频道中播出。

为节省频率资源,中央覆盖工程采用省级单频网为主,区域单频网或多频网为辅的地面数字电视组网方式。

在已完成的中央覆盖工程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方案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每个发射台站规划了2个地面数字电视频率,黑龙江省里规划用1个地面数字电视频率确保此次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的顺利实施。

1DTMB 和单频网的优势1.1单频网概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够有效抵抗无线信道的多径干扰,确保数字--55电视信号的接收质量。

因此,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可以通过组建单频网来实现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是由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处于同步状态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组成的网络,以相同的频率,在可控的时刻发射相同的节目,以实现对特定服务区域的可靠覆盖。

1.2DTMB的优势DTMB是我国研发、制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是指利用网络IP协议将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到用户终端,实现用户对节目的收看。

首先是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内容分发。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方式是通过电视台的天线或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传输,用户需要调频或者调台进行收看。

而采用网络IP技术后,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用户只需要连接网络就能收看到节目。

这样不仅方便了用户,也提高了节目传输的效率。

其次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功能。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是单项传输的,用户只能被动收看,无法参与到节目中。

而网络IP技术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节目互动,例如通过投票、评论等方式参与节目。

这样可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提高用户黏性。

再次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是面向广大观众群体进行传输的,节目内容是相对统一的。

而网络IP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等信息,系统可以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样可以提高用户对节目的满意度。

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

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点播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节目进行观看。

还可以通过网络IP技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时移功能,用户可以随时回看节目。

网络IP技术还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高清传输,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

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有很多,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增加互动性,提供个性化服务。

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和广泛。

城市小区无线视频回传解决方案

城市小区无线视频回传解决方案

城市小区无线监控及回传解决方案一、无线监控及回传方案1.1 方案设计根据城市小区视频监控和回传的具体需求,经过详细分析,我们提供以下方案设计:需要在市区内对某一区域的小区进行视频监控,监控的区域在5km半径范围内。

设计将小区无线系统分为无线监控接入和无线网络回传两部分。

无线监控部分共有10个监控点,每个监控点的带宽需要2Mbps。

在监控点附近需要找一个制高点,制高点和摄像头之间利用无线网桥进行连接。

将WCPE架设在摄像头附近的制高点上,通过有线方式接收到网桥传来的视频信号,实现无线监控接入部分。

无线回传部分由WPCE将收到的视频信号,通过无线的方式回传给中心点的WAVION基站。

中心点的WAVION基站实现视频汇聚,可以通过网线或者光纤连接机房交换机,从而将汇聚的信号传送给监控中心。

设计共使用1台WBS-5800 Wi-Fi全向基站完成城市小区无线监控接入和无线回传。

同时,使用10对BHM5网桥作为摄像头和制高点的连接,使用10台WCPE与中心基站进行无线连接,中心基站以全方向360°对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10个监控点的视频进行汇聚。

前段BHM5网桥与摄像头进行有线连接,制高点处的BHM5与WCPE进行有线连接。

监控中心基站可以提供25Mbps的回传带宽,满足10个监控点共约20Mbps的带宽需求。

监控中心基站和制高点WCPE建议安装在区域内的高处及视野良好的位置,有利于取得最好的监控回传效果。

平面示意图如下:城市小区无线监控回传系统示意图网络拓扑图如下:城市小区无线监控回传系统拓扑图设备配置清单: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 波迅无线基站WBS58002 波迅无线网桥WBS5800-BHM53 波讯无线客户端WCPE WBS5800-WCPEP54 浪涌保护器5 浪涌保护器1.2 方案配置说明根据下列无线网络方案详细配置,可以满足城市小区无线监控网络的需求。

设计共采用1台波迅WBS-5800 Wi-Fi全向基站,实现各监控点无线摄像机的联网和视频数据回传,实现统一监视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线电视》2016(11)CHINA DIGITAL CABLE TV·技术交流·中图分类号:TN9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022(2016)11-1283-03作者简介:詹晓涛(1971-),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解码与信号传输,E-mail :hzxtzhan@163.com 。

TS over IP 技术在全省地市节目回传中的应用□詹晓涛(浙江广联有线电视传输中心,浙江杭州310012)摘要:阐述了广电领域广泛应用的TS over IP 技术,介绍了浙江省网地市电视信号回传采用的两种方式,着重论述基于TS over IP 技术的回传方式并分析比较了两种方式的特点,指出未来的节目传输向IP 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TS over IP ;电视节目回传;IP 传输Application of TS over IP Technology in City /County Program Backhaul to Provincial Networks□ZHAN Xiaotao(Guanglian Cable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Cen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Hang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S over IP technolog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recent years 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wo ways adopted in the television signal of cities returning to Zhejiang provincial network at present.Emphatic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V returning method based on TS over IP technology.Then 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thod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 transmission mode to IP transmission in the fu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Key words :TS over IP ;television program backhaul ;IP transmission引言目前在我国广电领域中,地市广播电视节目的回传大多采用基于ASI (异步串行接口)的方式传输。

对于一条完整的ASI 传输链路,在发送端,需要经过复用、适配、分配等环节,将DS3信号送入SDH 传输网,在接收端,又要经过相反的过程,最终还原出SDI 信号供电视台和省级电视节目监测中心使用。

期间涉及的环节较多,系统结构复杂,不利于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并且要消耗大量的同轴电缆、光纤等资源,成本较高。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业务不断推进,IP 协议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IP 传输压缩视频技术渐趋成熟和完善,基于TS over IP 的信号传输模式得到广泛关注。

由于以太网技术的高互联性,方便的组网能力和网络管理性能,IP 流本身的便利性和接口的通用性,配置普通的交换机就可以取代传统的复用、适配、分配等环节,不仅可以使整个节目传输系统变得简洁高效,降低了投资成本[1],而且调度的灵活性与扩展性也得到了提高,由于整个传输链路简化,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也变得快速准确。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设备生产厂商在主要产品如编解码器、复用器、适配器,在ASI 接口的基础上配备了IP 接口,为广播电视分发传输部门引入基于IP 传输的系统集成架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1TS over IP 技术简介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IP 技术的网络视频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这种网络视频流传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Microsoft 的ASF 、RealTime 的Real Media 和Apple 的Quick Time 为代表的格式,采用压缩后的视频流直接进行传输;另一种是在数字广播电视领域里采用的,将压缩后的视音频TS流进行适当的格式转换,变成IP流进行传输,这就是TS over IP。

在广电领域里,TS(传输流)流主要用于传输数字电视节目压缩后的视音频以及一些数据信息,其分组长度一般为188或204个字节,经过MPEG-2、H.264或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标准编码后的视音频数据均可被封装成TS分组,以ASI流形式传输。

TS over IP是将数字视音频ASI传输流进行协议封装后,在IP 网络中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对传统数字电视网络中引出的数字电视码流进行业务模式转换和传输协议转换,使数字电视节目以适合宽带IP网络运营的形式输出[2]。

实现TS over IP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协议封装和打包策略,以最大程度实现高效性和可靠性。

DVB组织于2000年10月专门成立了IPI特别工作组,制定TS over IP、IP over DVB中关键技术的相关标准,其中的RFC2250草案推荐使用RTP协议作为封装TS包的第一层网络协议。

RTP是一个端到端的实时数据传输协议,提供同步、时序、帧结构、丢失检测、加密和来源辨识等多种服务,既可用于实时数据的组播服务,也可用于单播业务。

由于它采用了时间戳(利用90kHz精度的PCR)、序列号和其他一些应对时序问题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实时数据在IP网络上传输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延迟和抖动问题,因此RTP具备了在IP网络进行端到端实时传输数据的能力。

对于第二层封装协议,RFC2250草案推荐采用TCP协议或UDP协议,考虑到UDP协议具有更好的伸缩性,更适用于组播且在IP网络中传输实时视音频数据时,对时效性的要求要优先于高可靠性,此外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所提供的数据重传机制,在网络拥塞时会进一步加剧拥塞状况和数据延迟,综合以上几方面,一般采用UDP协议进行实时数据的第二层封装。

为了使数字电视节目最终能以IP流的形式输出,必须使用IP协议进行最后一层协议封装,RFC2250草案要求IP流中须包括TS流中的PAT和PMT表,如有SI信息,可在单独的IP流中传输。

根据PSI/SI信息不同,不同的节目设置一个独立的IP地址或主机端口。

协议转换模块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以便与下一代IP网络兼容。

IP帧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为1500字节,因此IP包最多可以封装7个TS包。

图1为整个TS over IP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协议转换模块首先将TS包封装在RTP包中,RTP包又被封装在UDP包的负载中,UDP包最后被封装在IP包的负载中,经过3层协议封装,最终形成TS over IP流输出,接收端的处理程序与此相反。

图1TS over IP结构2浙江省地市节目回传采用的两种方式浙江省各个地市的电视信号回传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内容,即新闻素材的回传和地市1套的电视节目回传。

从最早的模拟信号回传发展到现在的数字信号回传,所有的信号传输业务都由浙江广电主干传输网承担,该网是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省级广电MSTP光缆干线网,由北环、南环、西南环、宁波舟山环路及省中心市区环路组成,承担着中央及省两级广播电视节目的下传、地市新闻素材和电视节目回传及数据传输等众多业务。

目前各地市电视信号的回传采用两种方式,下面分别介绍。

2.1传统的ASI传输链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各个地市的新闻素材回传以及大型直播节目(如体育比赛、文娱演出、重要活动等)的现场信号回传,基本思路是将各地市信号回传的ASI码流经过复用适配形成45M的DS3码流,通过全省SDH光缆传输网,由省中心节点统一接收后,发往浙江台新闻中心供编播使用。

为了对整个SDH传输平台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节省带宽资源,以2 3个地市为一组,将所有地市的回传码流组合成4个打包流,分别为:①湖州、嘉兴为1个打包流,②舟山、宁波、绍兴为1个打包流,③金华、衢州、义乌为1个打包流,④台州、丽水、温州为一个打包流。

具体的传送流程是:以舟宁绍打包流为例,舟山要上送的新闻视音频信号经过MPEG-2编码后,输出ASI码流,经过复用适配后形成一个45M的DS3码流,对接到SDH传输设备的45M板卡的DS3端口,该码流传输到宁波站点,由宁波SDH设备的相应45M端口输出,经过适配后,输出舟山ASI码流,与宁波的新闻ASI码流一起输入宁波的复用适配设备,形成一个新的DS3码流,再通过SDH传输网到绍兴,按照同样方式与绍兴的新闻回传信号汇聚,最终形成一个包含有舟山、宁波、绍兴3地信号的DS3码流,传詹晓涛:TS over IP技术在全省地市节目回传中的应用《中国有线电视》2016年第11期输到省中心站点。

4个打包流由省中心站点统一接收后,转换为ASI 码流,通过光端机发往省台新闻中心。

2.2以TS over IP 方式回传除了新闻素材需要回传到省中心,各个地市还需要上传1套本地的电视节目,以供省网监测中心使用。

随着视音频压缩码流IP 化传输和应用的普及,基于IP 传输的节目回传方式不仅可以使整个传输架构变得简洁高效,还可以节省SDH 传输网上宝贵的带宽资源,为此我们对各地市的电视节目回传采用基于TS over IP 的方式。

具体方案是:每个地市的第1套新闻综合频道节目经MPEG -2编码后,在编码器内部经过协议转换和IP 封装,从编码器的IP 端口输出TS over IP 码流,该IP 码流输出至当地的交换机,由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输出至当地SDH 传输设备的以太网透传板的一个端口,将IP 数据映射到SDH 帧的净负荷中,通过全省SDH 传输网,以点到点的以太网专线(EPL )方式将该IP 码流传输到省中心传输设备的千兆以太网处理板。

所有地市的IP 回传码流都汇聚到省中心的这块千兆以太网处理板,经该板处理后,IP 回传信号输出至省中心的汇聚交换机,并通过该交换机以光信号的形式传送到省网监测中心,由省监测中心统一接收,解码成SDI 信号后监看各地市的电视1套回传信号。

整个地市IP 回传系统如图2所示。

图2省网地市IP 回传与传统ASI 传输链方式所需要的复杂冗余的系统架构相比,基于TS over IP 技术的节目回传方式只用1台交换机便取代了码流分配器、复用器、适配器等多个设备,不仅使整个回传系统变得简洁高效,降低了投资成本,也节省了SDH 传输网的带宽资源,并且使系统运行变得更稳定可靠,系统维护变得更简单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