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ppt课件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ppt课件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 方法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一种划分
1. 静力分析 2. 反应谱 3. 动力分析
• 第二种划分
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2.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 3.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4. 能力设计方法 5.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静力分析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 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P,该等效水平静力的 大小与地震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有关。其大小等于 结构重力荷载W乘以地震系数k,即:
3.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要给出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包括变形 和能量损耗的积累;
4. 计算原则要考虑到多种使用状态和安全的概率保证。
5. 由于动力理论在输入、模型、方法和原则等四个方面, 都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更明确的规定、更详细的计算, 从而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构设计。

•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反映地震作用,
•按能力谱法确定的需求位移未考虑结构损伤 和滞回耗能的影响。
4. 问题:对于结构性能状态的具体描述和计算,以及设计 标注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位移设计方法
用力作为单独的指标难以全面描述结构的非 弹性性能和破损状态,而用能量和损伤指标 又难以实际应用,因此目前基于性能设计方 法的研究主要用位移指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控制,称为DBD.
➢能力谱
注:
•能力谱方法用到依据“位移模式或分布力模 式采用推覆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基底剪力-顶 点位移关系”方法来确定能力曲线,该计算 方法假定结构弹性位移模式和弹塑性位移模 式一致,对此问题国际上尚有争论。
•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1. 基本思想:使所设计的工程结构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预 定的性能目标,而具体性能要求可根据建筑和结构的重 要性来确定。

简述桥梁结构的震害及主要抗震设计方法

简述桥梁结构的震害及主要抗震设计方法

主梁受压破坏 ,甚 至使 主梁坍毁 。 ( 桩墩震害 :桩墩的常见震害 为 2)
墩 台折 断、倾斜 、开裂 、下沉及混凝土 桥墩下部钢筋屈服 呈灯笼状 、 混凝土崩 裂 、压酥等。桩墩的倾斜有单向的 、八 字 的及倒八字 的; 桩墩 的开 裂处 主要在 桩桩的连结处 、 桩顶与盖梁连结处 、 桩
常使用; 位于一般地段 的二级公路工程
维普资讯
桩 柱式桥 台的桩柱倾斜 、折 断和开裂 , 重力式桥台胸墙开裂 , 台体移动 、 下沉 和转动 。桥 头引道沉 降 , 翼墙损坏 、开 裂 , 工缝 错位 、 施 开裂 以及 因与主梁相 撞而损坏 。 桥台的滑移与倾斜进一步使
2 桥 梁抗震设 防 目标
与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采用的三水准
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 , 从而加剧地 震灾害。 国 内外震害调查表 明, 在过 去的地
1 桥梁 结构震 害
桥梁是交通运输系统的枢纽工程
震 中, 有许 多桥梁遭受 了不 同程度 的破
坏 ,主要震害如下 : ( ) 台震害:桥 台的震害 主要表 1桥 现 为桥 台与路基一起 向河心 滑移 , 导致
( 支座震害 :支座的震害主要表 3) 现 为支座倾斜 、剪断 ,锚 固螺拴拔 出、 油毡支座从 梁底拔 出、 固定支座 的钢销
甘肃 、陕西等省造成重大人 员、 财产损
失。 在这次地震 中, 许多公路桥梁被震 塌, 造成道路阻断 , 给抢 险救 灾造成严
钉剪断及摆柱支座倾斜 、 压碎 , 简易辊 轴支座滚动脱落 、 活动支座脱 落及支座 本身构造上 的破坏等 。 ( 梁的震害:桥梁最严重 的震害 4) 现 象是 主梁 坠落 。落梁 主要是 由于桥
二 阶段 的抗震 设计 方法有所 不 同 , 目 前 ,我 国桥 梁抗 震仍 采用一次设计法。 G J 18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B 1 7 12 的抗震 目标 为: 经抗震设防后的铁路工

从汶川地震中桥梁震害看现行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_二_抗震设计与构造

从汶川地震中桥梁震害看现行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_二_抗震设计与构造

第27卷 第10期2010年10月公 路 交 通 科 技Journal of H i gh w ay and T ranspo rtati on R esearch and D eve lop m entV o l 27 N o 10O ct .2010收稿日期:2009 05 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90815027)作者简介:贡金鑫(1964-),男,河北衡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 (gong_j x vi p @eyou co m )文章编号:1002-0268(2010)10-0035-12从汶川地震中桥梁震害看现行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二)抗震设计与构造贡金鑫,张 勤,王雪婷(大连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摘要:结合汶川地震桥梁的破坏情况,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我国、日本、美国、欧洲、新西兰等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对于能力设计,我国规范、美国Ca ltrans 规范采用的超强系数相同,欧洲规范采用的值较大且考虑了轴压比的影响。

在延性要求、强度和变形验算方面,各规范的规定差别很大,考虑到过大的残余变形修复比较困难,日本规范规定了震后要求的最大残余变形。

在钢筋构造方面,美国规范对纵向和横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比较简单,我国、欧洲和新西兰规范的规定考虑了轴压比的影响,欧洲规范和新西兰规范还对纵向钢筋不被压屈提出了要求。

在其他抗震措施方面,各规范的规定也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桥梁工程;抗震;比较;规范中图分类号:U 442 5+5 文献标识码:ACo mparati v e S tudy on B ri d ge Se i s m ic Desi g n Approaches in D ifferent Specificati o nsBased on Survey of D i s aster inW enchuan Earthquake (2)Se is m ic D esign and StructureGONG Ji n x in ,Z HANG Q in ,WANG Xueti n g(Instit ute o f Structural Eng i nee ri ng ,D a li an U n i versity o f T echno l ogy ,Da li an L iaon i ng 116024,Chi na)Abstr ac:t Follo w ed the observation o f bridge da m age i n W enchuan earthquake ,a co m parative study ,wh ich put e m phasis on seis m ic desi g n approaches i n specificati o ns o fCh i n a ,Japan ,USA,Euro and N e w Zea land ,w as m ade based on Reference [1].It is indicated that (1)For capab ility desi g n ,the overstrength factor is the sa m e i n Ch i n ese specification and in US Ca ltrans specification ,and the larger overstrength factor is adopted consi d eri n g t h e infl u ence of ax ial co m pression ratio i n Eur ocode .(2)There ex ists great difference for the requ ire m ents of ductility ,streng th and defo r m ation in the specifications ,a m ax i m um residua l defor m ation requ ire m ent pr oposed in Japanese spec ification consi d eri n g the d ifficu lty to restore the excessi v e resi d ual defor m ation after quake .(3)Fo r deta ils o f re i n force m en,t the m i n i m um requ ire m ents o f transverse and long itudina l reinforce m ents are si m pler i n U S spec ifi c ation .The m i n i m um require m ents of re i n f o rce m ents depend on ax ia l co m pression rati o are specified i n Ch i n ese specification ,Eurocode and N e w Zea land m anua.l To prevent the long it u dina l reinforce m ent fro m bulking ,specific suggesti o ns are m ade i n Eurocode and N e w Zea land m anua.l (4)There are other d ifferences o fm easures to avo i d bri d ge being da m aged .Key wor ds :bri d ge eng ineeri n g ;earthquake resistance ;co m parison ;specificati o n公路交通科技第27卷0 引言文献[1]结合汶川地震桥梁的震害,对我国、日本、美国、欧洲、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在该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各国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桥梁抗震方案

桥梁抗震方案

桥梁抗震方案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的不断需求,桥梁作为连接交通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桥梁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抗震方案。

本文将从桥梁建设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和维护阶段综合考虑,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桥梁抗震方案。

一、设计阶段在桥梁的设计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桥梁的抗震性能。

1. 地震烈度评估:首先,需要对桥梁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进行评估,了解地震的频率、震级以及地震波特征。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可以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确保桥梁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2. 结构布局优化:优化桥梁的结构布局,采用合理的桥型和桥墩布置,以增加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比如,在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适度的曲线形式,减小主梁的跨度,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 使用抗震构件:在设计桥梁的结构时,可以使用抗震减灾技术,如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墩等抗震构件,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施工阶段在桥梁的施工阶段,抗震措施同样需要得到充分关注和实施。

1. 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桥梁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关键构件的安装和连接部分。

通过密实土方、控制加固浆料的配制比例、加强钢筋的质量监测等方式,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2. 施工过程监控:实施严格的施工监控,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抗震要求得到满足。

三、使用和维护阶段在桥梁的使用和维护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确保桥梁的持续抗震能力。

1. 定期检测和评估:定期对桥梁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发现桥梁结构的损伤或者变形情况,进行及时维修和加固。

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调整。

2. 维护保养工作:加强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清理桥梁上的积水、杂物等,防止对桥梁的结构产生影响。

定期对桥梁的防腐、涂漆等工作进行维护,保障桥梁的使用寿命和抗震能力。

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措施

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措施

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措施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桥梁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措施,以确保桥梁在面对地震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一、抗震设计1. 设计要素桥梁的抗震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周边地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基础结构形式,以确保桥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因地基沉降或滑动而受损。

同时,结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桥梁的振动幅度,采用减震措施来降低地震对桥梁的冲击。

2. 建设材料在桥梁的抗震设计中,建设材料的选择非常关键。

高强度的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可以有效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同时在设计中考虑结构的柔韧度,以增加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变形能力。

3. 结构形式桥梁的结构形式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多跨悬索桥、斜拉桥等结构形式相对于梁桥、板桥等传统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上更具优势,可以有效减小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应力和变形,提高桥梁的整体承载能力。

二、施工措施1. 施工工艺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合理控制建设材料的质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缺陷。

同时,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桥梁结构弱化,影响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2. 合理安排施工周期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周期也是确保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在地震多发期进行大规模施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确保桥梁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3. 施工质量监督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也是确保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保障。

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以确保桥梁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保障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措施对于确保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加强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断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为人们在生活中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

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设计方法

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设计方法

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设计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桥梁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桥梁的建设不仅要保证通行的安全和便捷,更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破坏。

其中,地震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自然灾害,因此,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设计方法非常重要。

桥梁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是根据桥梁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重要程度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区域地震破坏程度大小的参数,通常根据地震烈度将地震区域分为不同的等级。

重要程度则是指桥梁对交通和城市运行的重要性程度,如重要的交通干线上的大桥相较于城市内小桥的重要程度将更高一些。

一般情况下,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地震烈度较低的地区,如烈度为6度以下的地区;而四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如有可能经历8度以上地震的地区。

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并尽量减少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桥梁的设计方法中,抗震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设计师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选取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现代桥梁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材料,并结合梁、拱、索等结构形式,以增加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其次,考虑到桥梁在地震时的位移与变形,设计师会采用伸缩缝、阻尼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

此外,合理的桥墩和桥台布置、横向约束系统等也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桥梁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抗震设防。

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桥梁的结构完整和连接牢固。

此外,还需注意选取合适的施工技术和设备,避免因施工不当引起的结构损坏。

同时,在桥梁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

总之,桥梁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设计方法是保障桥梁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造成的破坏。

在今后的桥梁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标准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地震环境。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桥梁作为交通网络中的关键枢纽,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是确保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的关键。

桥梁在地震中可能会遭受多种破坏形式,如墩柱的弯曲破坏、剪切破坏,支座的移位、脱落,以及桥梁上部结构的碰撞、落梁等。

这些破坏不仅会导致桥梁无法正常使用,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次生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桥梁的破坏,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抗震设计。

首先,在桥梁的选址和布局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地震因素。

应尽量避开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选择相对稳定的场地。

同时,合理确定桥梁的走向和跨度,避免出现不规则的结构形式,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结构体系的选择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桥梁结构体系包括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构桥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上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例如,简支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相对容易发生落梁,但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连续梁桥整体性较好,但墩柱受力较大。

在构件设计方面,墩柱是桥梁结构中承受地震力的关键构件。

为了提高墩柱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增加配筋率、设置箍筋加密区、采用高强混凝土等措施。

同时,要注意控制墩柱的长细比,避免出现过于细长的墩柱。

对于支座,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类型,如减隔震支座,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能量的传递。

在计算分析方面,需要运用先进的地震分析方法和软件,准确模拟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响应。

常用的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

反应谱法计算简便,能够快速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但对于复杂结构可能不够精确;时程分析法能够考虑地震波的时间历程,但计算量较大。

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除了结构设计,还需要重视桥梁的构造措施。

例如,在墩柱与盖梁、基础的连接处设置足够的钢筋锚固长度,增强节点的抗震性能;在梁端设置挡块,防止落梁的发生;合理设置伸缩缝,避免相邻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相互碰撞。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

在交通建设中,桥梁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桥梁的抗震性能则是衡量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因此,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外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果。

国内相关标准主要包括《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B02-01-2014)和《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TB10620-2016)等。

而国外相关标准则包括美国的《桥梁设计规范》(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和日本的《桥梁设计规范》(日本道路桥梁设计规范)等。

三、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标准的内容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强度、刚度、能量消耗、变形能力、耐久性等。

具体来说,需要保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同时也需要保证桥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2. 抗震设计参数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参数、结构参数、材料参数等。

其中,地震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动周期、地震动加速度等;结构参数包括桥梁的跨度、荷载等;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强度等。

3. 结构设计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桥梁的整体性、稳定性、刚度、变形能力等因素。

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桥梁的跨度、荷载等因素来确定桥梁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同时也需要考虑桥梁的支座形式和支座位置等因素。

4. 材料设计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的材料设计需要考虑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抗震性能等因素。

具体来说,需要根据地震参数和结构参数来确定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并在设计中考虑混凝土和钢筋的抗震性能。

5. 施工设计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的施工设计需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具体来说,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6. 监测与维护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的监测与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的完善 1. 重视结构延性 2. 机振动理论的应用 3. 地条件的考虑
• 局限性
1. 伪动力理论。
2. 强震作用下结构体系反应往往超出弹性范围,此 时反应谱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3. 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 震过程巾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内力和变形 状态,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1. 基本思想:使所设计的工程结构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预 定的性能目标,而具体性能要求可根据建筑和结构的重 要性来确定。
2. 可明确描述结构性能状态的物理量:力,位移(刚度), 速度,加速度,能量和损伤。
3.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要求能够给出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 用下,这些结构性能指标的反应值(需求值),以及结 构自身的能力值。
• 动力理论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输入地震动参数需要给出符合场地情况、具有概率含意的加速 度过程X(t),对于复杂结构要求给出地震动二个分量的时间过 程及其空间相关性
2. 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应接近实际情况,要包括结构的非线性 恢复力特性;
3.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要给出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包括变形和能量 损耗的积累;
4. 计算原则要考虑到多种使用状态和安全的概率保证。
5. 由于动力理论在输入、模型、方法和原则等四个方面,都提出 了更具体的要求,更明确的规定、更详细的计算,从而可以得 到更可靠的结构设计。

•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反映地震作用, 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 ❖ 局限: 1. 当遭遇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此
• 按能力谱法确定的需求位移未考虑结构损 伤和滞回耗能的影响。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1. 在超过设防地震作用下,虽然非弹性变形对防止结构倒 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结构自身一会因此产生一定的损 伤,当非弹性变形超过结构自身非弹性变形能力时,则 会导致结构倒塌。因此,对结构在地震作用的非弹性变 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构损伤就成为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并由此产生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人们试图引进 反应结构损伤程度的某种指标来作为设计指标。
• 反应谱分析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 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 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地震时结构 所受到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S(T)/a为加速度反应 谱s(T)与地震动最火加速度a的比值,表示地震时结 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此理论创立时,一般认为结构是刚性的,故结构上任何 一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震动加速度,结构上各部位 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力是相等的。
• 地震反应谱是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 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地震动时频反应谱 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作用下的最大反应, 并按照周期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按照这种 方法可以对多条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并且获 得相应的反应谱,对一定数量这样的谱进 行统计分析,给出有统计意义的设计反应 谱。
4. 问题:对于结构性能状态的具体描述和计算,以及设计 标注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位移设计方法
用力作为单独的指标难以全面描述结构的非 弹性性能和破损状态,而用能量和损伤指标 又难以实际应用,因此目前基于性能设计方 法的研究主要用位移指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控制,称为DBD.
➢能力谱
注:
• 能力谱方法用到依据“位移模式或分布力 模式采用推覆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基底剪 力-顶点位移关系”方法来确定能力曲线, 该计算方法假定结构弹性位移模式和弹塑 性位移模式一致,对此问题国际上尚有争 论。
2. 从能量观点看,只要结构的阻尼耗能和体系的塑性变形 耗能和滞回耗能能力大于地震输入能量,结构即可抵御 地震作用
• 能力设计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于结构抗震能力贡献 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 坏机制的思想提出的,可保证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同时又使设计经济合理。
➢ 核心: 1. “强柱弱梁” 2. “强剪弱弯” 3. “强则强,弱则弱”
种方法无法应用。 2. 在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度的过程中,短周期结构的加速
度谱值比静力法中的地震系数大一倍以上,这就让以前 通过静力法设计的建筑物如何能够经受住强烈地震作用 无法得到解释。
•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
为了解决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渡的问题,构造延性被引入。
以美国UBC规范为代表,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讲反应谱法得 到的加速度反应值 降低到与静力法水平地震相当的设计 地震加速度 采用反应谱的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成为各 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 方法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一种划分
1. 静力分析 2. 反应谱 3. 动力分析
• 第二种划分
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2.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 3.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4. 能力设计方法 5.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 静力分析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 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P,该等效水平静力的大小与 地震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有关。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 载W乘以地震系数k,即:
4. 实际状态中的应用ຫໍສະໝຸດ 现有研究现状的脱节• 动力分析
动力设计理论是通过计算获得地震过程中结 构反应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一时间历程 (time—history),即采用时程分析法。时程 分析方法是通过输入地震波,直接计算结构 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动力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动的持时,还更进 一步地考虑了地震动过程中反应谱所不能概 括的其它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