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兰亭序》鉴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兰亭集序》教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2、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2、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2、让学生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四、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鲁国兰亭所写的一篇序文。
公元353年,王羲之被鲍令追到兰亭山庄宴饮,因酒兴高涨,遂于兰亭山雪景之下,挥毫振笔,写下了这篇名篇。
2、艺术魅力分析《兰亭集序》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作品内容表现了王羲之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书法风格简练自然、雄浑丰润,以气韵生动、形神俱臻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境界和才华。
3、文化内涵《兰亭集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羲之在序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兰亭与兰亭集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对雅道高贵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热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起同心,解决难题。
《兰亭集序》也启示我们:要向着高尚的品德追求,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迎难而上,努力追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让这种文化永久传承,保持着隽永的生命力。
四、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艺术,让学生对书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介绍《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兰亭集序》的艺术世界。
2、理解和欣赏通过学习《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受到启示和感受美的力量。
3、表达和创作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份《兰亭集序》的作品,体验自己的书法创作过程,并在回忆中学习和发现美。
五、作业布置完成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的读后感,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兰亭序初中美术教案

兰亭序初中美术教案课程类型:美术鉴赏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兰亭序》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认识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兰亭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
2. 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原则。
教学难点:1.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2. 书法艺术的欣赏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序》的复印件、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中国古代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二、基本知识(15分钟)1. 教师讲解《兰亭序》的时代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如行书字体、结构布局等。
三、欣赏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展示《兰亭序》的复印件,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分析《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兰亭序》的欣赏心得。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尝试模仿《兰亭序》的字体,进行书法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书法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兰亭序》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认识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二、深入欣赏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兰亭序》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兰亭序》的深入理解。
三、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 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其他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兰亭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经历;2.掌握《兰亭集序》文字的笔画、构造及结构特点;3.领会王羲之考究的书法气韵和审美意境;4.通过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欣赏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造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兰亭集序》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兰亭集序》的作品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经历。
(2)《兰亭集序》文字的笔画、构造及结构特点分析《兰亭集序》的笔画、构造及结构特点,对其进行解析和归纳,模仿书写,并理解表现出的意境。
(3)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欣赏实践让学生通过观看《兰亭集序》的展示版、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的实践,了解《兰亭集序》的审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造诣。
2.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基本要素。
(2)教学演示法通过操作实例,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技巧,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奥妙。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分享自己对《兰亭集序》的心得以及艺术感受,通过交流与讨论,共同把握《兰亭集序》表现的意境。
3.教学流程(1)引入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启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正文1.了解《兰亭集序》及作者生平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2.掌握《兰亭集序》的笔画和构造特点通过讲授和实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中的笔画和构造特点。
3.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欣赏实践阐述《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等实践让学生深入感受与领会《兰亭集序》的审美意境及艺术之美。
(3)结语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及心得体会。
三、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和学生实操操作,用真实的感受来评价所学技能的掌握;2.通过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对《兰亭集序》意境把握能力;3.通过学习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想及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兰亭序教案模板

高中美术兰亭序教案模板第1篇:兰亭序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技能: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二、解题,介绍作者(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和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2.掌握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3.能够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写出具有类似艺术效果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王羲之和《兰亭集序》;2.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3.《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4.学生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写出具有类似艺术效果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2.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观察《兰亭集序》原作和范本,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并尝试模仿他的书法风格;3.组织集体和个体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和练习,同时也鼓励他们个人动手写字。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和讲解1.介绍王羲之及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2.展示《兰亭集序》的原作和范本,并讲解其中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
第二节: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和技巧1.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例如笔画刚劲有力、构图严谨、形神兼备等;2.分析王羲之的笔法技巧,例如宣纸的选用和处理、毛笔的选择和使用、留白的处理等。
第三节: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1.分发范本,让学生观察并模仿范本上的字迹;2.分组练习,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3.鼓励个人表现,让学生尝试用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第四节:分享和展示1.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在班内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全班观看,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了解程度;2.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创新性。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小论文;2.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观赏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和相关展览,并结合教学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本教案可以适用于高中、中学和小学艺术课的教学。
兰亭序美术教案初中

兰亭序美术教案初中教案标题:《兰亭序》美术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认识《兰亭序》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欣赏和分析《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兰亭序》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毛笔、宣纸、墨汁等绘画工具。
3. 学生的绘画材料,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4. 展示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展示板或投影仪展示《兰亭序》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你们了解《兰亭序》吗?知道它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吗?2. 学习《兰亭序》(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和作品的背景。
- 分析《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如线条的运用、结构的布局等。
- 欣赏并讨论《兰亭序》的表现手法,如运用墨色的变化、留白的运用等。
3. 创作《兰亭序》(25分钟)- 给学生提供绘画材料,让他们模仿《兰亭序》的艺术特点进行绘画创作。
-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墨色和留白等手法,表现出《兰亭序》的意境和氛围。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在创作中加入个人的想法和表达。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时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 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兰亭序》的重要性和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通过这次绘画创作,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美术馆,让他们亲身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
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绘画创作,可以选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兰亭序》的理解和创作的努力程度。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包括对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准确和灵活。
初中美术教案兰亭序

初中美术教案兰亭序教案标题:初中美术教案-《兰亭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美术创作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兰亭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条、构图、水墨渲染等。
3. 运用所学技法,创作符合主题要求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1. 《兰亭序》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画纸、毛笔、墨汁、水彩等绘画工具。
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兰亭序》的背景和艺术价值,通过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解读《兰亭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技法讲解(20分钟)教授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条的运用、构图的设计和水墨渲染的方法,通过示范和实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法。
4. 创作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以《兰亭序》为主题,运用所学技法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让学生选择绘画、书法、水墨等形式进行创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交流和分享创作心得。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欣赏和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艺术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更具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表现主题的能力、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创意的发挥等。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和展览,拓宽他们的美术视野,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兰亭集序美术鉴赏

兰亭集序美术鉴赏
1. 作者及背景
2. 字体特点
- 笔法精妙
- 笔势灵动
- 从笔势上看,字与字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关系。
笔画之间相互连贯,有着一气呵成之感。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句,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非常自然。
“地”字的末笔与“有”字的起笔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实线相连,但笔意贯通,就像舞者的动作之间有着无形的韵律连接。
整个篇章的字势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体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
- 结构多变
3. 整体风格
4. 艺术价值
- 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 文化内涵的体现
1. 画面意境的营造
2. 色彩与光影的暗示(从文字想象角度)
- 在色彩方面,虽然文字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色彩,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受。
“茂林修竹”可能暗示着翠绿的颜色,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而“清流激湍”或许是清澈透明的蓝色或白色,湍急的水流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从光影的角度看,“映带左右”表明了溪流与周围景物之间的光影互动,阳光洒在水面上,反射出波光粼粼的效果,而周围的树木、竹子等景物也会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整个画面充满了光影的变化和层次感。
3. 构图的体现(文字中的空间布局)
- 从构图上看,文中先描述了整体的山水环境,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这是一个大的空间布局,类似于绘画中的全景构图。
然后文中又提到“引以为流觞曲水”,这一细节将我们的视线聚焦到了溪流中的具体活动上,就像绘画中的特写镜头,从整体到局部,使画面既有宏观的气势又有微观的细腻。
这种构图方式使整个画面富有节奏感,避免了单调和空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鉴赏教案
xx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
学习书法鉴赏的方法。
重点: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了解行书。
难点:对兰亭序艺术风格的理解及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艺术特点。
学习书法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介绍王羲之的PPT(约3分钟)
提问学生;片中介绍的是谁?师;对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
知道王羲之的身世吗?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你了解哪些?
生答:。
师讲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后世又称王右军。
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天我们临沂市。
后迁居南京、绍兴。
少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他把魏晋以前的古体书法,总结发展为刚劲中正、研美流变的新书体,书法史上成为今体,他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千百年来后世书法家无不向王羲之学习,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
被后世尊奉为书圣。
在民间王羲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等。
王羲之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
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学习他的书法名篇《兰亭序》也就是第21课。
(板书课题:21、王羲之与《兰亭序》)
二、新授:
提问学生;对于兰亭序你们知道一些哪些信息?
1、欣赏兰亭序作品,(课件展示)提问:你觉得美吗?能读懂文意吗?你觉得和楷书有啥不同?
师重点讲解兰亭序艺术特点;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及其丰富的艺术美,兰亭序尺幅很小高24.5厘米,长69.9厘米。
兰亭序是王羲之感悟山水之美、宇宙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
正因为他的情深意厚,笔端天趣自成,也因为笔法精研犹如行云流水、诸美皆备。
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学生接着欣赏兰亭序,请找一找作品中雷同的字观察写的一样
不一样。
20多个“之”每个字写的都不一样,可见作者功力至深。
3、师读兰亭序文。
并解释文言,兰亭序不但是一件书法神品,更
是一篇幽美的山水抒情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
4、师介绍兰亭序的故事。
5、点击课件欣赏,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过程。
6、欣赏图片,中国书法圣地----兰亭园林风景图。
二、学生实践,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临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要练好楷书才能学些行书,师指出一些缺点,点评。
四、拓展;师总结;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
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
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书法、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