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的组合体。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 宗兆锋,康振声主编《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2
❖ 高必达主编《植物病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03
教材
❖ 教材:陈利锋等人主编,农业植物病 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哪些? 3、防治植物病害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 (3)病害发生的结果,植物生长和繁衍 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对病害理解的两种观点
❖ 1、经济学观点:判断某植物是否得病主 要是看其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是否受到了 损害。(碎色郁金香、茭白茎部膨大等)
❖ 2、生物学观点:从植物出发,认为只要 植物正常代谢过程受到干扰或破坏,导致 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即是发生了病害。
❖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 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
四、植物病害系统
❖ (一)自然植物病 害系统
1. 寄主植物;
2. 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寄主和病原以外 的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气象和土壤因素);
3. 病原生物;
寄主
病害三角
环境
(寄主病原物结合体)
病原物
(二)农田植物病害系统
一、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 社会重要性: ❖ 经济重要性: ❖ 直接损失:产量(据FAO统计,全世界每年因病害
造成的损失平均达10-15%,相当于2000亿美元), 质量,防治成本 ❖ 间接损失:产后病,消费者的开支增加,对中间消 费者的影响。 ❖ 生态重要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限制种 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恶化等)。
二、病因分析
❖ 1.生物因子(动物和昆虫除外):特点是群 体发病时不均匀,有发病中心.具有侵染性 和传染性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机器人焊接
机器人去毛刺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其操作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并可对三个和三个以上的轴 进行编程。它可以是固定式或移动式。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 工业机器人包括操作机和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 所谓操作机是一种机器,其机构通常是由一系列相互铰接或相对滑动的构件 所组成。它通常有几个自由度,用以抓去或移动物体。
数控加工中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示教板
用于输入控制命令 或控制程序
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操作机各关节 内伺服电机的运动
操作机
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实现 各种复杂运动。每个关节内 有电动机和减速器
电机底座 轴壳
减速器
滚子轴承
基座
本课程的几个特点
涉及面广 关系多─因与诸多先修课关系密切。 要求多─强度、刚度、寿命、工艺、重量、安全、经济性。 门类多─各类零件,各有特点,设计方法各异。 公式多─计算多,有解析、半解析式、经验、半经验的及定义式。 图表多─结构图、分析图、原理图、示意图、曲线图、标准、经 验数表。
模块化——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大约是在20世纪 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形式。它产生的背景同产品和工程的复杂程度增高 有极密切的关系。高度现代化的舰船武器系统、大型装备、航天器和电子设备 等高度复杂的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快速生产向传统的设计方式和生产模式提出了 挑战。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研制的舰船武器系统、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已经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而英国从60年代后期就应用模块 化概念开发武器系统。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美国首先出现了标准电子模块, 美国海军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这一技术。
重任。
大量地设计制造和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机器,可大大加强促进国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实 地 地 形 图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是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关系理 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 •他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 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 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他的 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区域分析与规划-图书馆)
•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
理学是从区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 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 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
和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 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 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 黄虎国
第1章 绪论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有悠久的历史。 •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断变化 •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关注全球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空
间重组,重视文化的多样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P399)成为人文地理学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又一 重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 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 相互结合,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 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显著作用。
•地球表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人类生存活
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 •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 •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干扰和影 响越大,出现了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等因素改变了 自然界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加快?)。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统一的综合体,
第2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是指
19世纪中叶以前。 •这个时期基本上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 元前9世纪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地 理学的祖师(特洛伊)。之后,希罗多德(历史)、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都有人文地理和 人地关系的阐述。 •地理考察和哲学-军事扩张、商业活动,扩大了地 理视野。
•古希腊的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前192)
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Geo为地球, graphe为描述。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 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 德国伟大的文学巨匠——歌 尔〃李特尔(1799-1859),是近代地理学的开山 德,这样评价洪堡和他的兄 弟,他们是“天神宙斯的一 大师。 对优秀子孙。”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著有三十卷《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 五卷,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 并强调整体研究。
•地理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广义),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三个部分(狭义)。
地理学学科体系:
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 通论 地理 地貌学 气候学 水文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海洋地理学 疾病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 人口地理 聚落地理 农业地理 文化地理 工业地理 社会地理 交通运输地理 政治地理 商业地理 行为地理 信息业地理 旅游地理 军事地理
(三)综合性
•它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现象内容繁
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地综合,从总体性进 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 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 结论。 •人文地理学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 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 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决定了人文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社会学、 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等有密切关系。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认同在文化景观与人文地理学中的含义是一个 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理特性,是对场所精神的 适应,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 的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延边大学图书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 人文地理学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P22 通过认同该地方,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 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说景观(P33)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和符号的话, 那么,我们有理由说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 份证。
古代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19世纪上半叶为止 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二战结束 二战以后 以描述现象为中 心内容 形成学派,分化 出很多分支学科 “革命”时期, 引入哲学方法, 研究领域多元化
现代地理学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
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 科学。
• 地球表层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
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 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 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 人文地理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地域人

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 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 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 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 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 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 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 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 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 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 经济建设服务。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区位理
论学派。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首先创立 了农业区位论,此后韦伯(1868-1958)创立了工 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 学说,还有廖什(1906-1945)建立了市场区位理 论。 •区位理论思想对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乃至实 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人文地理学的许多
学术思想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从德国形成并向世界 各国传播的。 •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18441904)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地理环境对人 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 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因此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是无法割裂开来研 究的。 •脱离了人类活动的纯自然环境和脱离了自然 环境的人类社会都是不全面的。 •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 展战略,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主导趋势是全球
化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呈现相互渗透、 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格局,世界经济日益成为 全球性的空间经济系统。 •全球化趋势将带来各个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的全面转型,以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张为特征 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的多样 化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全球化时代的多样化 总是处于国际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
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 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 学。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 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 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来阐明地理学的人文 方向,这并不是解释人地关系的正确方法。 •认为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 志的层层揭示,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重大缺陷。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
人文地理学进入近代时期。 •李特尔之后,地理学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 关系,寻求科学的解释。 •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有: • 一是关于地球的记载文件呈天文数字增加,寻求复杂
• •
现象的答案引发地理学的发展。 二是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其他学科取得的学术成就, 迫使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向更合理的归纳和解释,阐 述其因果关系,并提供对事物日益精确的描述。 三是其他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一些新的学术 思想引入地理学理论体系中。
国内学者的观点
李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 旭 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 旦 结构。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 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张 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 文 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 奎 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施吕特尔(1872-1952)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理表面可以通过感
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他 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 观(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之前存在的景观) 转变成为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的 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吴 传 钧 陆 大 道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 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 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