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化学能与电能1、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t电极是该装置的正极B.该电池发生的正极反应为:O2 + 4e? + 2H2O = 4OH?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NO?2e?+O2?= NO2D.固体电解质中O2?向负极移动【答案】B【解析】2、下列有关化学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电池只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燃料电池能将全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锌银电池比能量大,电压稳定,储存时间长D.一次电池包括干电池和蓄电池【答案】C【解析】蓄电池不但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放电),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充电);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率超过80%,但不可能100%转换;蓄电池可重复使用,属于二次电池。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Cu片作正极、Fe片作负极,相互连接后插入到CuSO4溶液中,Cu片上有Cu析出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放出气泡速率加快【答案】C【解析】A选项中将相互接触的Fe片与铜片,浸入同一电解质溶液中,Fe片作负极不断溶解,Cu片作正极,H+在Cu片上得到电子形成H2,故A正确;B选项中可以构成Fe-Cu、CuSO4溶液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Cu2++2e-===Cu;负极反应为Fe-2e-===Fe2+,故Cu片上有Cu析出,正确;C选项中将Cu插入FeCl3溶液中时,发生化学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而不是铜片上析出Fe,故C选项不正确。
D选项中Zn粒和稀盐酸加入CuCl2溶液,Zn置换出的Cu附着在Zn的表面,在稀盐酸中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从而加快了产生H2的速率。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和电极反应的产物及原电池的应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电极反应的实质。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1、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
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可采用的是()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C.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 H2O(g)D.再通入n mol CO和2n mol H2(g)【答案】B【解析】因化学平衡的移动,不可能使反应物或生成物完全反应。
A项升温,平衡向右移动,但CO(g)与H2O(g)不会完全反应,故c(H2)不会增大一倍;B项增压,平衡不移动,只要使体积变为原来的12即可;C项再通入n mol CO(g)和n mol H2O(g)也不会完全转化为CO2(g)和H2(g),故c(H2)不会增大一倍;D项再通入n mol CO(g)和2n mol H2(g)时,平衡左移,但不可能使c(H2)增大一倍,故选B。
2、下列物质的制备,符合工业生产实际的是()A.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漂白粉B.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烧碱、氢气和氯气C.将氢气和氯气混合后点燃,产物用水吸收制备盐酸D.将SO2和O2的混合气加高压后,通过接触室,制备SO3【答案】B【解析】Cl2通入石灰乳中制漂白粉;H2和Cl2混合后点燃易爆炸;SO2和O2在接触室内常压条件下生成SO3即可。
3、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将少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 : SO2+2ClO-+H2O=SO32-+2HClOB.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CO2+H2O+2C6H5O-→2C6H5OH+CO32-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恰好使SO42-沉淀完全:2A13++3SO42-+ 3Ba2++6OH-=2Al(OH)3↓+3BaSO4↓D.向氯化铝溶液中投入过量Na:Al3++4Na+2H2O=AlO-2+4Na++2H2↑【答案】D【解析】4、物质A分子式为C10H20O2,实验表明A 在热的稀硫酸溶液生成B和C,C在一定条件下连续氧化为B,由此判断A的可能的结构有( )A.6种 B.4种 C.3种 D.2种【答案】B【解析】C为5个碳的醇,且能连续氧化为羧酸,故C的结构有4种,故A的结构为4种。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B.煤的干馏可分离出煤中含有的煤焦油C.石油的分馏和食盐水的蒸馏原理上是相似的D.石油经过分馏得到汽油是纯净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错误,不选A;B、煤干馏生成煤焦油,是化学变化,所以煤中不含有煤焦油,错误,不选B;C、石油分馏和食盐水的蒸馏都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物质的,原理相似,正确,选C;D、汽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错误,不选D。
考点: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顺反异构体B.1,3-丁二烯可以作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C.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时,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温度D.常温下,将苯酚加入到少量水中有浑浊,滴入适量NaOH溶液后浑浊消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碳碳双键C原子与两个H原子相连,所以没有顺反异构体,故A正确;B、1,3-丁二烯可以可以发生聚合反应,所以能作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故B正确;C、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时的温度时170℃,水浴加热不能达到该温度,故C 错误;D、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常温下,将苯酚加入到少量水中有浑浊,滴入适量NaOH溶液后,苯酚与NaOH反应生成易溶的苯酚钠,所以滴入适量NaOH溶液后浑浊消失,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3.下列烷烃中,既能由烯烃加氢得到也能由炔烃加氢得到的是( )A.2甲基丙烷 B.2甲基丁烷 C.2,2二甲基丙烷 D.2,3二甲基丁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2-甲基丙烷,2号碳上只含有1个H原子,只能由烯烃加成得到,故A错误;B、2-甲基丁烷,在3和4号碳上均含有2个和3个H原子,可以由烯烃和炔烃加成得到,B 正确;C、2,2-二甲基丙烷,2号碳上无H原子,既不能由烯烃加成也不能由炔烃加成,故C错误;D、2,3二甲基丁烷,2,3号碳上只有一个H原子,可以由烯烃,但不能由炔烃加成得到,故D错误,故选B。
河南省信阳一高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暑假化学自学自测考点专练:化学反应的能量问题(解析版)

河南省信阳一高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暑假化学自学自测考点专练:化学反应的能量问题(解析版)1、高铁酸盐在能源、环境保护等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用电解法制高铁酸盐(已知高铁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总反应式为Fe +2H2O +2OH -=====通电3H2↑+FeO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铁为阳极,H2SO4为电解液B .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6H2O+6e -===3H2↑+6OH-C .阳极附近溶液pH 变大D .铁失去3 mol 电子可以在阴极得到33.6 L 氢气【答案】B【解析】2、已知1g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kJ 的热量,表示H 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 2(g)+21O 2(g)=H 2O(l) △H =-akJ/mol B .H 2(g)+21O 2(g)=H 2O(l) △H =-2akJ/mol C .H 2(g)+21O 2(g)=H 2O(g) △H =+akJ/mol D .H 2(g)+21O 2(g)=H 2O(g) △H =+2akJ/mol【答案】B【解析】3、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 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 2O 、CO 2转变成H 2、CO 。
其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CeO 2没有消耗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C .右图中△H 1=△H 2+△H 3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32—+2H2O【答案】C【解析】正确的应该是△H1=---(△H2+△H3),这里是考察盖斯定律。
4、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知2H2(g)+O2(g)= 2H2O(g);△H=-483.6 kJ/mol,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B.已知C(石墨,s)= C(金刚石,s);△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含2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aq);△H=-57.4 kJ/mol 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1、乙烯(CH2===CH2)和丙烯()按1∶1(物质的量)聚合时,生成聚合物乙丙树脂,该聚合树脂的结构简式可能是()③—[—CH2CH2CHCHCH2—]n—④—[—CH2—CH2—CH2—CH2—CH2—]n—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①③【答案】A【解析】乙烯与丙烯的加成方式有两种,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所以①②选项符合题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起居室地面装修用瓷砖B.大多数涂料为天然涂料C.涂料有天然涂料和合成涂料D.聚乙酸乙烯酯乳胶漆是通过缩聚反应制备的【答案】C【解析】并不是只有起居室的地面装修用瓷砖,如厨房、卫生间的地面也采用瓷砖装修,选项A不正确;大多数涂料为有机高分子材料,选项B错误;聚乙酸乙烯酯乳胶漆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备的,选项D错误。
3、金属的使用是人类拓展自身能力的标志之一。
人类利用几种常用金属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金、铜、铁、铝,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A. 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B. 金属的熔沸点高低C. 金属的活泼性强弱D. 金属的导电性强弱【答案】C【解析】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酒精和硝酸银溶液均能使蛋白质变性B. 乙烯和二氧化硫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 水晶项链、光导纤维、玻璃、瓷器等都是硅酸盐制品D. 反应AgBr+KI = AgI+KBr能在水溶液中进行,是因为AgI比AgBr更难【答案】C【解析】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氮化硅、氧化铝均为高温结构材料B.汽油、乙烯均为石油分馏产品C.明矾、漂白粉均为自来水消毒剂D.光导纤维、涤纶均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答案】A【解析】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污水处理中的化学方法有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等B.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在身体有炎症时可以自行服用C.玻璃、陶瓷、水泥、光导纤维的化学组成都是硅酸盐D.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对维持生命不是很重要【答案】A【解析】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化学反应速率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温度 ②压强 ③催化剂 ④浓度 ⑤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A .①②③④⑤ B .⑤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 .反应物的浓度 B .反应温度 C .催化剂 D .反应物的性质 【答案】D 【解析】3、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23H N +32NH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逆正)()(32NH v N v =B. 单位时间内mol 3H H -键断裂,同时mol 2H N -键断裂C. 2:3:1)(:)(:)(322=NH H n N nD.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答案】D 【解析】4、下列各组反应(表内物质均为反应物)刚开始时,放出H 2速率最大的是( )编号 金属(粉末状)物质的量 酸的浓度 酸的体积 反应温度A Al 0.1mol 18.4mol/LH 2SO 4 10mL 60℃B Mg 0.1mol 3mol/L H 2SO 4 10mL 30℃C Fe 0.1mol 3mol/L H 2SO 4 10mL 60℃D Mg 0.1mol 3mol/L H 2SO 4 10mL 60℃ 【答案】D 【解析】5、对于反应A(g)+3B(g)2C(g),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v(A)=0.01 mol/(L ?s)B 、v(B)=0.02 mol/(L ?s)C 、v(B)=0.60mol/(L ?min)D 、v(C)=1.0mol/(L ?min) 【答案】A 【解析】6、反应2SO 2 + O 22SO 3 经一段时间后,SO 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 ,在这段时间内用O 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s),则这段时间为( )A. 0.1sB. 2.5sC. 5sD. 10s 【答案】C 【解析】7、t ℃时,将2 mol A 和1 molB 气体通入体积为1L 的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发生反应:2A (g )+ B(g) xC(g),2 min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变),剩余了0.8 molB,并测得C 的浓度为0.6 mol/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的状态,生成C 平均反应速率为0.3 mol/(L ·min )B . X= 3C .若继续向容器中通入少量氦气(设氦气和A 、B 、C 都不反应)后,该化学平衡不移动D . 若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则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8、已知:CO 2(g )+3H 2(g )CH 3OH (g )+H 2O (g ) △H=-49.0 kJ·mol -1。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从实验学化学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石油分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B .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加热,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C .在乙醇中加入钠可产生氢气D .浓HNO 3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贮存在避光、低温处 【答案】B【解析】A .蒸馏的原理:通过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所以温度计水银球要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故A 正确;B .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加热,不反应,故B 错误;C .乙醇与钠反应产生氢气,故C 正确;D .硝酸见光易分解变质,为了防止分解将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并贮存在避光、低温处,故D 正确; 故选B .2、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是一种容积精确的仪器;②不宜贮存溶液; ③不能用来加热;④使用之前要检验是否漏水。
这些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 ② ③ ④ B .② ③ C .① ② ④ D .② ③ ④ 【答案】A 【解析】3、将标准状况下的a LHCl (g )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 -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4.22a mo1·L -1 B .22400ab mol·L -1C .a ab 5.3622400+mol·L -1D .aab 5.36224001000+mol·L-1【答案】D 【解析】4、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解析】A 观察时没有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 演示合成氨的方法可行,但检验氨气应用湿润的pH 试纸;D 氯气的收集方法错误,集气瓶中的导管应长进短出.5、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蒸馏烧瓶中盛约1/3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自来水中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D.收集蒸馏水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答案】B【解析】6、下列实验操作或检验正确的是()A.收集氯气 B.转移溶液 C.模拟工业制备并检验氨气 D.用海水制少量蒸馏水【答案】D【解析】A.氯气比空气重,应采用长管进气,短管出气,错误;B.移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错误;C.检验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错误;选D。
河南省信阳一高高二化学下学期暑假自学自测考点专练

化学与资源开发1.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由“碳素燃料文明时代”过渡至“太阳能文明时代”(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的转换形态)。
其中“低碳经济”是核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B.利用太阳能蒸馏海水进行海水的淡化C.避开公共交通的拥挤,倡导自驾出行D.海水和淡水交汇处安装半透膜,利用水中电解质浓度的差异进行发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海水淡化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不经济实用,故选B考点:化学与能源点评:本题倡导绿色能源,少使用化石燃料。
属于化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常考题。
2.从海水中提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把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成石灰;②在引有海水的水渠中加入石灰,经过沉降,然后过滤得沉淀物;③将沉淀物与稀盐酸反应,然后结晶、过滤、干燥;④电解获得产物。
根据上述提取镁的全过程,没有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答案】BC【解析】从海水中提取镁所发生的反应依次为①CaCO3高温CaO+CO2↑②MgCl2+Ca(OH)2====Mg(OH)2↓+CaCl2③Mg(OH)2+2HCl====MgCl2+2H2O④MgCl2通电Mg+Cl2↑3.有关化石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因此地球上的蕴藏量也是无限的B.化石燃料虽然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有限,但形成化石燃料的速度相当快,所以化石燃料相当于是无限的C.化石燃料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所需时间也较长,但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无限的D.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且又都是经过亿万年才能形成的非再生能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且又都是经过亿万年才能形成的非再生能源,所以需要合理开采,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判断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主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下列反应中一定释放热量的是()A.中和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答案】A【解析】2、”焓”是指()A 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B 反应热的变化C 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D 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答案】A【解析】3、下列事实与其对应的方程式解释均正确的是()A.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5SO2+2MnO4-+2H2O====5SO2-4+2Mn2++4H+B.1molN2与3molH2在某密闭容器中反应放出73kJ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3NH3(g)△H=-73kJ/molC.将AlCl3溶液与Na2S混合产生沉淀:2Al3++3S2-===Al2S3↓D.0.05mol/LNaH2PO4溶液pH<1的原因:NaH2PO4=Na++2H++PO3-4【答案】A【解析】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B.一定条件下,将0.5mol N2(g)和1.5molH2(g)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C.2H2(g)+O2(g)═2H2O(g)△H=﹣571.6 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 ﹣1D.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CO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2(g)═2CO (g)+O2(g)△H=+283.0 kJ·mol﹣1【答案】A【解析】解:A.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则铵根离子、铝离子、硫酸根离子、钡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2:2:4,离子方程式为: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故A正确;B.1mol N2(g)和3molH2(g)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不会生成2molNH3(g),放出的热量小于38.6kJ,故B错误;C.H2与O2发生反应过程的燃烧热应该是1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D.燃烧热是指燃烧1mol物质生成稳定的产物所放出的热量,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1,即2CO(g)+O﹣1,互为可逆反应的过程焓变的符2(g)=2CO2(g)△H=﹣566.0 kJ·mol号相反,数值相等,所以2CO2(g)=2CO(g)+O2(g)△H=+566.0 kJ·mol﹣1,故D错误.故选A.5、已知:C(s)+H2O(g)=CO(g)+H2(g) △H=a kJ/mol2C(s)+O2(g)=2CO(g) △H=-220 kJ/mol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96和462 kJ/mol,则a为()A.-332 B.-118 C.+350 D.+130【答案】D【解析】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s)+H 2O(g)=CO(g)+H 2(g) △H=a kJ/mol ,②2C(s)+O 2(g)=2CO(g) △H=-22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2得到热化学方程式O 2(g)+2H 2(g)=2H 2O(g) △H =-(220+2a )kJ/mol 。
由于反应热等于断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新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则496 kJ/mol +2×436 kJ/mol -2×2×462 kJ/mol =-(220+2a )kJ/mol ,解得a =+130,选D 。
6、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晶体,主要反应为:Ur -+Na +NaUr(s);第一次关节炎发作往往在冬季,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B【解析】7、反应()()g H g I 22+()g HI 2mol kJ H /9.14-=△。
温度为1T 时,平衡常数();431=T K 温度调至2T 时,()74.482=T K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 由1T 到2T 是降温过程C. 1T 时,增大()()12,T K H c 不变D. 2T 时,()g I 2的转化率比1T 时小 【答案】D【解析】8、下列各选项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SO 2+O 22SO 3 ΔH =-196.6 kJ/molB .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mol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D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答案】B【解析】热化学方程式要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A 错;放热反应ΔH 为“-”,吸热反应ΔH 为“+”,D 错,ΔH 的单位为kJ/mol ,C 错。
9、已知中和热的数值是57.3 kJ ·mol –1。
下列物质反应时,产生57.3 kJ 热量的是……A .稀HCl 和稀NaOHB .1.0 mol ·L -1 HCl 和1.0 mol ·L –1 NaOHC .500 mL 2.0 mol ·L -1 HCl 和500 mL2.0 mol ·L –1 NaOHD .500 mL 2.0 mol ·L -1 H 2SO 4和500 mL 2.0 mol ·L -1 Ba(OH)2【答案】C【解析】10、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为:C(s)+H 2O(g)→CO(g)+H 2(g)-131.4 Kj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总和B .CO(g)+H 2(g)→C(s)+H 2O(l)+131.4kJC .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 mol H 2(g)吸收131.4 KJ 热量D .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体积CO(g)吸收131.4 KJ 热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题中信息知合成水煤气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可判知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同时知生成1molH 2时需吸收131.4KJ 的热量,故A 项错、C 项正确、D 项错;B 项中H 2O 为液态,故B 项错。
1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 2(g)=====SO 2(g);ΔH =-297.23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SO 2(g)的能量总和大于1 mol S(s)和1 mol O 2(g)的能量总和B.1 mol SO 2(g)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 S(s)和1 mol O 2(g)的能量总和C.S(g)+O 2(g)SO 2(g) ΔH =-Q kJ/mol ,Q 的值大于297.23D. S(g)+O 2(g)SO 2(g) ΔH =-Q kJ/mol ,Q 的值等于297.23【答案】BC【解析】S(s)+O 2(g)===SO 2(g) ΔH =-297.23 kJ/mol 是表示S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根据“放热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1 molSO 2(g)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S(s)和1 mol O 2(g)的能量总和,则B 项正确,A 项错误;根据盖斯定律,S(s)+O 2(g)===SO 2(g)可以看做是通过“S(s)===S(g)(此过程是吸热的,设焓变为ΔH 1,则ΔH 1>0)”与“S(g)+O 2(g)===SO 2(g)”两个过程实现,反应热等于两个过程的热效应的叠加,即:-297.23 kJ/mol =-Q kJ/mol +ΔH 1,则Q >297.23。
424 ) C .+l940kJ/mol D .﹣l940kJ/mol【答案】D【解析】解:△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结合图表中 键能数据和反应中化学键的判断进行计算,△H=414KJ/mol×4+4×155KJ/mol﹣(489KJ/mol×4+4×565KJ/mol)=﹣1940KJ/mol ,故选D .1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l)+O 2(g)=SO 2(g) ΔH =-293.23 kJ/mol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s)+O 2(g)=SO 2(g),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93.23 kJ/molB .S(g)+O 2(g)=SO 2(g),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3.23 kJ/molC .1 mol SO 2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总和大于1 mol 硫和1 mol 氧气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之和D .1 mol SO 2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 硫和1 mol 氧气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之和【答案】C14、下列反应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铝片和稀硫酸反应B .Ba (OH )2·8H 2O 与NH 4Cl 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答案】B【解析】解:A、铝片和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铝化合价升高,氢化合价降低,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属于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故选B.15、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O2(g)△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的燃烧热为566kJ/molB.如图所示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kJ/molD.CO2(g)与Na2O2(s)反应放出452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4(个)【答案】C【解析】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mol,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故A错误;B.图象中的焓变应是2molCO燃烧的反应热,图象中物质的量和焓变不统一,故B错误;C.热化学方程式为2Na2O2(s)+2CO2(g)=2Na2CO3(s)+O2(g)△H=﹣452kJ/mol,CO2(s)多一步变气体吸热的过程,所以本题放出的热量就少于452kJ,即△H>﹣452 kJ/mol,故C 正确;D.Na2O2(s)+CO2(g)=Na2CO3(s)+O2(g)△H﹣226kJ/mol,每有1molNa2O2(s)反应,转移1mol电子,放热226KJ,反应放出452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2×6.02×1024(个),故D错误;故选C.16、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冷却、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