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1840-1912晚清统治时期1、一次变法:戊戌变法(103天,百日维新,代表人物:谭嗣同、康广仁、康君、杨深秀、杨锐、刘光第)2、一次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师,金师同文馆,一次留洋(刘步蟾组织者)代表人物;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3、二次革命: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团体:兴中会,政党:同盟会,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府,法规:临时约法)。
4、N个不平等条约1)最早(1840)签订的是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3)索赔最多的《辛丑条约》,4亿5000万两白银,亦称《北京议定书》,八国。
4)开发口岸最多的是《天津条约》,10个口岸。
中英、中法5)割地最多的是1858年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
5、四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2)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1、一大会议(1921.7.23 上海)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加强军队中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2、二次运动1)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3、二次复辟1)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发生,结束于1916年2月25日的一场闹剧。
2)张勋复辟: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中国近代史

四、十年内战
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井冈山会师(朱德毛泽东) 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
共产党发展壮大
长征
国民党围剿
西安事变 内战基本结束
一、南昌起义:1927、8、1 (八一建军节由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井冈山会师:1928 年4月,朱德、毛泽东, 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六、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23日
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
(4)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国民党指挥不当
四.新文化运动1915 1、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的旗帜 4、刊物:陈独秀在上海《新青年》 5、内容后期: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 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 革命 6、性质: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影响: 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七七事变(全面爆发)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共产党敌后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国民党正面 台儿庄战役
抗 日 胜 利
美国原子弹 世界反法西斯帮助 苏联进军东北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 炮轰沈阳城,九· 一八事变爆发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摘要: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二、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四、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正文: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 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外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部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被动走向主动。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和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 概念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2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
中国近代史讲解

中国近代史讲解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丑条约(1840-190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走向了一个悲惨的时期。
18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造成了对社会的极大动荡,太平天国失败后,中国还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此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国力,采取了改革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884年至1895年,中国与法国的战争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第二阶段: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1895-1911)戊戌维新期间,一批官场革新派推出一系列变革,包括设立新式的海陆军、新学堂以及新的行政机构。
然而,由于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戊戌维新最终失败。
此后,慈禧太后又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1905年,清政府发起了维新派的党人招考和立宪讨论,但都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终于在1911年爆发,袁世凯执政,随后曾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日本支持之机成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对其进行了背叛。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1911-1937)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掌权,开始了着重东北问题和统一中国的政策。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接着于1927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大规模革命行动基本失败,随后中国共产党脱离地下状态,开展进攻性的土地革命。
日本于1931年占领了中国东北,此后中日战争就开始了。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动荡而疆界分明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导致灾难性的国际和内部局势,但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
这段历籍也为我们的未来指明了需要避免的错误和对我们自身的认识,以及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二、主要事件和时期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强,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是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失败了。
4.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封建专制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同时,这次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6.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则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三、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㈠列强侵华史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起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致白银外流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割地: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目的) 中国失败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海盗式扩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60-1862):1862年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感想: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40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及议定书 7万影响: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黄海海战:1894 邓世昌威海卫战役:1895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割地:中国领土主权再次遭破坏,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加深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设工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开埠通商:大大便利列强经济侵略(二 )、近代化的起步㈠四大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求富”为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1862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原因: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鸦片战争结果:《南京条约》 过程 俄割占中国领土 东北 第二次鸦片战收复新 疆 关条约》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洋务运动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原因意义 影响中国近代 史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西北背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主张: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公车上书(1895)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强学会(1895)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政治:裁撤冗员(打击旧势力),启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 经济: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文化教育:创办报刊杂志,改革科举制度,设立中小学堂(有利西方科技文化传播)标志:戊戌政变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显著作用)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兴中会:(1894)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05)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民报》革命纲领阐发(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武昌起义(1911,10)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原因:⑴袁世凯势力强大;⑵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⑶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口号(民主科学时代)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㈡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社会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促使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创办大生纱厂等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轮船、火车、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申报(1872 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 上海) 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称谓,代之“先生”“君”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京师同文馆 1862)戊戌变法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清末拟定《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詹天佑:1905—1909年,修筑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侯德榜:20世纪20年代制出纯碱,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魏源:鸦片战争时期 《海国图志》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戊戌变法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兴起结果:失败意义戊 戌 变法 兴起 高潮辛 亥 革 命新文化运动社会文化生活(辛亥革命后) 失败新式教育的开端 近代科学家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族工的发展严复 百日维 新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阶段(5,4—6,3):中心在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近代史
前言
中學會考中國歷史科將於2001年施行新的命題模式,其中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入了歷史評論題。
新命題模式的誕生,不但改變了學生的考試形式,對於中史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命題模式,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在過往兩年的教學中,我嘗試在教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加入了歷史評論題的練習。
我曾以工作紙、小組討論以及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評論題的訓練。
由於班中人數較多,老師一方面要兼顧課堂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對學生的意見加以整理和引導,容易顧此失彼。
因此小組討論的效果通常難以預料,而工作紙和課堂討論的形式則較為理想。
學生由過去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逐漸開始對歷史課題作較深入的思考。
有時學生能夠提出一些富有創意的看法,的確為歷史課堂的教與學雙方都帶來不少啟示和樂趣。
我希望能整理歷史評論題的命題模式、答題技巧和評分標準,讓學生對評論題有較為清晰的概念;再以清代歷史的十個課題為本,列舉出不同類型的評論題目及其答題重點,以便在日後的教學中,能與學生作更深入、更多角度的討論。
歷史評論題的基本類型
甲. 歷史人物
一.評價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功過。
二.說明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角色、責任或作用。
三.比較兩位或以上的歷史人物,要求考生選出較為符合題旨的一位。
乙. 歷史事件
一.比較兩個或以上的因素,問哪一個對歷史事件有最大影響力。
二.評價歷史事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或社會的正/負面影響。
三.評價歷史事件中的政策或措施的正/負面意義。
丙. 史家評論
一.針對試題提供的史家評論,考生提出自己的立場,並闡述理據。
戊. 其他
一.評價某個時代的文化/經濟/政治表現是進步還是落後。
二.提供一個預設身份,讓考生在某個歷史時期或事件中作出抉擇。
歷史評論題之答題技巧
✧立場鮮明:無論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見解,均須先於首段明確定下立場,切
勿搖擺不定,模稜兩可。
✧言之成理:問題乃開放式,並無標準答案。
只要能自圓其說,推論合理,持據
充分,當可取得高分。
✧持之有據:不可流於空論,須有史料證據支持,內容才會堅穩、充實。
✧言簡意賅:毋須長篇大論,只要有足夠推論和例證即可。
提及有關史實時,不
必詳細評述,只須舉其大要或綱目即可。
字數宜以80-120字為準。
✧首尾呼應:段首須先確定立場,以作引啟;段末宜重申立場以為收結。
歷史評論題之評分準則
清代歷史評論題舉隅
一.清初之統治政策
1.你認為高壓手段能鞏固清室對中國的統治嗎?試抒己見。
2.假如你是明朝的遺民,你會接受滿清的懷柔政策嗎?試抒己見。
3.對於清代執政者而言,高壓懷柔政策是否治國良策?試抒己見。
二.鴉片戰爭
1.有言:「此場戰乃中英文化不同而導致。
」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2.有說中、英鴉片戰爭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雙方都要負上責任。
你同意嗎?試
抒己見。
3.有說鴉片戰爭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三.太平天國
1.假如你是當時的人民,會否支持和參與這場運動?為什麼?
2.「太平天國的改革埋下了其敗亡的伏線。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試抒己見。
3.試評價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
四.英法聯軍之役
1.1856年至1860年間的英法聯軍之役,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你是否同
意這種說法?試抒己見。
2. 你認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何者的影響更深遠?
五.洋務運動
1.有史家認為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
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2.有說洋務運動是一場徹底失敗的改革。
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3. 你認為洋務運動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略)
六. 中日甲午戰爭
1.你認為清廷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誰人要負上最大責任?試抒己見。
2.李鴻章曾說:「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日)人全國之師」,實為甲午戰敗的主因。
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3.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落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七.列強勢力範圍之劃分
1.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宣言」是否對中國有利?試抒己見。
2.你認為「門戶開放」政策的實施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帶來好處還是壤處?試抒己
見。
八.戊戌變法
1. 有說百日維新是洋務運動的延續,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2. 有說維新派應為百日維新的失敗負上最大責任,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3.假如你是康有為,為使計劃成功,你有甚麼忠告給當朝皇帝?
九.義和團貿八國聯軍
1.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支持,你認為會否爆發義和團事件?試抒己見。
2.有史家認為義和團運動是極端仇外的民族主義運動,為中國帶來動亂。
你同意
嗎?試抒己見。
3.你認為太平天國與義和團,何者對清朝的損害較為嚴重?試抒己見。
十.孫中山先生之革命運動及中華民國之成立
1.你認為孫中山應該讓位給袁世凱嗎?試抒己見。
2.有說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整的革命運動,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3.你認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否僥倖?試抒己見。
參考書目:
1.梁國雄、區達仁、胡志偉:《新世紀中國歷史資料評述題》(上冊)。
香港教育圖書
公司,2000年,初版。
2.余炎光、黃振邦、梁偉漢:《互動中國歷史》(四下)。
文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0年,第一版。
3.關卓峰、徐子遙、林燕霞:《新編簡明中國史習作簿》(4)。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初版。
4.張志義、文永光、何盛圖:《會考中史應試訓練》(甲部下冊)。
卓思出版社,1999
年10月,初版。
5.翰林出版社:《教育專訊》。
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