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大雪是怎样形成的

合集下载

冬季大雪的天气现象解读

冬季大雪的天气现象解读

冬季大雪的天气现象解读大雪是冬季最为寒冷的天气现象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许多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冬季大雪的天气现象,本文将从形成原因、气象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形成原因1. 气温和水汽条件大雪往往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低且水汽充足的结果。

当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时,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雪花的概率增加。

2. 大气扰动冬季的天气系统较为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较强锋区、暖湿气流的抬升和上升运动等,都会促使大雪的形成。

二、气象特点1. 雪量大、密度高大雪的降水量较大,雪花较为细小,密度较高。

在一定时间内下的雪量较多,可能会形成积雪,给交通、生产、生活等带来严重的影响。

2. 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相较于小雪,大雪的降水时间较长,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降雪时间长可能导致积雪更为严重,降雪期间出行需谨慎。

3. 气温低大雪常伴随低温天气,降雪期间气温下降,给人们的出行增加了难度。

同时,大雪过后的气温也会更低,道路结冰现象严重,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三、对生活的影响1. 交通受阻大雪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积雪导致道路湿滑,车辆行驶缓慢,甚至出现交通拥堵。

雪后的结冰更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2. 生活困难大雪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如积雪堵塞门窗、堆积在屋顶,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受损或坍塌;冰冻的雪花降低了热量的保温效果,增加了暖气的使用量。

3. 农业损失对农业而言,大雪也会给作物生长带来影响。

大雪覆盖作物,会给作物的生长、保护和收获带来一定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灾害性损失。

四、预防应对与安全意识1. 预防措施在大雪前,应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准备好必备物资,确保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于可能积雪的建筑物,及时清理雪花和冰冻,防止建筑物的受损。

2. 出行安全在大雪期间,尽量避免外出,减少交通事故的风险。

若需外出,应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并提前了解道路情况,遵守相关的交通规则。

3. 防寒保暖冬季大雪期间,应注意保暖,穿戴足够厚实的衣物,以防寒冷天气对身体的伤害。

大雪的气候特征与形成原因

大雪的气候特征与形成原因

大雪的气候特征与形成原因大雪是冬季的主要降雪类型之一,与其他降雪相比,大雪在气候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大雪的气候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一、气候特征1. 降雪量大:大雪通常指降雪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雪过程。

它往往带来稠密的雪花、大范围的积雪,给交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 低温条件:大雪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寒冷地区,如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这种低温条件有利于冷空气流通和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3. 持续时间长:与其他降雪相比,大雪持续的时间较长,通常在几个小时到几天之间。

这导致了大范围的积雪,给交通和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4. 风力较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降雪,大雪往往伴随着较小的风力。

这是由于大雪通常发生在冷空气稳定的条件下,风力较弱。

5. 运动轨迹较稳定:大雪的运动轨迹一般比较稳定,沿着冷空气的路径移动。

这意味着大雪一般具有较大的覆盖面积,可能影响到多个地区。

二、形成原因1. 冷空气的侵入:大雪的形成通常与冷空气的侵入有关。

冷空气会带来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使得水汽凝结成雪花并降落到地面。

2. 水汽的来源:大雪通常需要足够的水汽供应才能形成。

这些水汽来自于海洋或湖泊等水域的蒸发,或者在冷水域遇冷凝结。

3. 地形因素:地形对大雪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山脉和高地可以产生地形抬升和降温的效应,从而有利于大雪的形成。

4. 湿度条件:相对较高的湿度也是大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湿度较高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雪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5. 不稳定天气条件: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例如冷暖空气交汇、冷空气塞道等,通常会导致大雪的形成。

这种天气形势下,冷空气可以被提前激活,从而形成大范围的降雪。

综上所述,大雪在气候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形成主要与冷空气侵入、水汽来源、地形因素、湿度条件以及不稳定天气等因素有关。

了解大雪的特征与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大雪带来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运行的正常进行。

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与机制

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与机制

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大雪天气是指降雪量较大的雪天气象现象。

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寒冷冬季的高纬度地区,大雪天气可能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了解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对于预测和应对这种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环境条件以及大气动力学等相关因素,来探讨大雪天气的产生机制。

一、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大雪天气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 湿度:湿度是大雪天气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当温度下降至接近或低于冰点时,相对湿度升高会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雪花。

2. 气温:较低的气温是大雪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气温低至冰点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的几率增加,从而形成大雪天气。

3. 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对大雪天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上升受到限制,水蒸气凝结成冰晶的几率增加,从而形成大雪。

二、大雪天气形成的机制大雪天气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大雪天气形成的一般机制的简要介绍:1. 水汽供应:在大雪天气形成之前,需要有足够的水汽供应。

水汽可以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蒸发,并通过气流传输到目标地区。

2. 水汽凝结:当水汽达到目标地区时,遇到较冷的空气,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冰晶。

这个过程称为凝结核的形成。

3. 上升运动:大雪天气需要有适当的上升运动来支持冰晶的发展和增长。

上升运动可以通过地表低气压、暖锋、冷锋等天气系统的移动和相互作用来实现。

4. 冷却过程:上升运动会导致空气冷却,使得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冰晶。

同时,冷却过程还有助于增强上升运动,形成更强的降水。

5. 升温层:大雪天气的形成还受到升温层的影响。

升温层位于高空,其中的温度上升可以导致降水形式由雪转变为雨。

三、环境条件对大雪天气的影响除了上述原因和机制外,环境条件也对大雪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与环境条件相关的因素:1. 地形:地形对大雪天气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大雪的气象特征和形成原因

大雪的气象特征和形成原因

大雪的气象特征和形成原因大雪是一种常见的降雪天气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降雪量较大、时间持续较长以及对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

下面我们将就大雪的气象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气象特征1. 降雪量较大:大雪是指在24小时内,降雪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

相比于小雪和中雪,大雪的降水量更为可观,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困扰。

2. 持续时间较长:大雪通常持续时间较长,降雪开始的时间比较早,结束的时间比较晚。

这使得大雪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

3. 基本温度较低:大雪往往伴随着较低的温度,这是由于冷空气南下或者低层暖湿气流与高层冷空气相遇形成的。

低温使得降雪更易凝结并积聚,加重了大雪的降水量和威力。

4. 能见度低:大雪天气下,降雪密集且颗粒较大,导致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能见度明显下降,对行车和航班等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二、形成原因1. 气压系统异常:大雪多由于冷空气活动带来的气压系统异常引起。

在冷空气南下时,低温结构不稳定,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使得水汽凝结并形成云团,最终转化为大雪。

2. 水汽资源丰富:大雪的形成与大范围的水汽源有关。

冷空气带来的水汽与暖湿气流碰撞形成云团,其中蕴含着充足的水汽资源,促使大雪的形成。

3. 上升气流助推:在大雪形成过程中,上升气流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地形因素或者气流力场的调整会形成上升气流,使得水汽更容易凝结、降水,并因此形成大雪天气。

4. 温度适宜:大雪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般来说,冷空气接触到暖湿气流后,冷空气中的水汽将凝结为雪花并逐渐下降,如果温度过低,水汽会凝结为冰晶而非雪花,如果温度过高,则会导致降水形式为雨而不是雪。

综上所述,大雪的气象特征包括降雪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基本温度较低以及能见度低等。

其形成主要与气压系统异常、水汽资源丰富、上升气流助推以及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关。

了解大雪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大雪天气的预防和适应,确保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雪花的大小与颜色

雪花的大小与颜色

雪花的大小与颜色冬天我们常看到雪花,那么雪花有多大呢?事实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间。

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重量,大约3000~10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

有位科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一立方米的雪,约有60~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

在非常寒冷时形成的雪晶很小,几乎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金刚石粉末似地存在着。

据研究,温度对雪晶大小存在影响:当气温为-36℃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7平方毫米;当气温为-24℃时,平均面积是0.034平方毫米;气温为-18℃时,平均面积是0.084平方毫米;气温为-6℃时,平均面积是0.256平方毫米;气温为-3℃时,雪晶的平均面积增大到0.811平方毫米。

可见,温度越低雪花就越小。

人们似乎有种错误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产生于有些文学作品中描写天气严寒时用“鹅毛大雪”来形容。

其实“鹅毛大雪”是气温接近0摄氏度左右时的产物,并不是严寒气候的象征。

相反,雪花越大说明当时的温度相对比较高。

三九严寒很少出现鹅毛大雪,只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时,才有可能下鹅毛大雪。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一颗雪花,而是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而形成的。

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像我们指甲那样大小,称不上鹅毛大雪。

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下,雪花晶体很容易粘合在一起。

尤其当气温接近0摄氏度,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粘合能力特别大,往往成百上千朵雪花粘合成一片鹅毛大雪。

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人们经常用“像雪一样白”来形容一个物体很白,雪都是白色的么?在红海一带,历史上多次记载有血雨。

血雨就是下红色的雨。

我国冰川学家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研究冰川时,曾遇到红雪。

这是因为印度洋西南季风有时带来很多细小的红色水藻附在雪花上降落下来,把雪映得红艳艳的,好像天女撒落的红色的花瓣。

寒露鹅毛大雪

寒露鹅毛大雪

寒露鹅毛大雪鹅毛大雪是寒露节气的特色天气现象,也是我国中部和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降雪形式。

它标志着随着阳光的减弱、温度的下降,大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

本文将介绍寒露节气的由来以及鹅毛大雪的气象特点。

一、寒露节气的由来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其时间大约在每年的10月8日左右。

寒露节气的名称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始冷也。

滋味寒冷,此为寒露之节也。

”在这个时候,夜晚的露水逐渐由温热转为寒冷,意味着冬天的临近。

二、鹅毛大雪的特点鹅毛大雪是寒露节气中的典型天气现象,通常出现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

它之所以被称为鹅毛大雪,是因为雪花细小而蓬松,看起来像鹅毛一样轻盈飘扬。

1. 天气变冷随着寒露节气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开始变得寒冷。

白天虽然还有些温暖,但夜晚的气温已经明显降低,这为鹅毛大雪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 雪花细小鹅毛大雪的特点之一是雪花的粒度比较小,雪花之间距离较远,宛如飘扬的鹅毛。

这种雪花在飘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风力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雪花飞舞景象。

3. 资料来源以上资料来源不胜枚举,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气象专家研究成果以及历史文献等。

三、鹅毛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鹅毛大雪虽然美丽,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 交通受阻鹅毛大雪往往会给道路交通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由于雪花细小且蓬松,容易飘散,尤其是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雪花会堆积在道路上,导致路面湿滑甚至结冰,给行车和行人出行带来很大的难度。

2. 农作物受灾鹅毛大雪在农业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寒露鹅毛大雪的降临意味着冬天的临近,而这对脆弱的农作物来说是一种威胁。

暴雪给作物生长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农田受损、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发生。

3. 灾害防治鹅毛大雪也需要加强相关的灾害防治措施。

寒露节气降雪量大、范围广,对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各地要加强冬季抗雪保畅工作,保障人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

描写下鹅毛大雪的诗句

描写下鹅毛大雪的诗句

描写下鹅毛大雪的诗句描写下鹅毛大雪的诗句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下面介绍一些形容鹅毛大雪的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由来:鹅毛大雪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二、其他:1、《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3、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8、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0、唐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11、张孜《雪诗》: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12、宋代黄庭坚《咏雪诗》: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13、宋·张元《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14、陆游、《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15、陆游《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佩玉姗姗霭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

雪是怎么形成的

雪是怎么形成的

雪是怎么形成的
雪,是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降水形式,以其洁白无瑕的身姿和静谧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那么,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为您揭开雪形成的神秘面纱。

一、水蒸气凝华成云
雪的形成过程开始于大气中的水蒸气。

当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到冷空气时,会逐渐冷却并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这些水滴或冰晶不断聚集,逐渐形成更大的云团。

二、冰晶的形成与增长
在云中,温度会继续下降,使得部分水滴开始冻结成冰晶。

这些冰晶不断吸收周围的水蒸气,逐渐增长变大。

同时,冰晶之间会相互碰撞、黏附,形成更复杂的结构。

三、雪花的形成
当冰晶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降落到地面,成为我们所称的雪花。

雪花的形状各异,有六角形、星形等,这取决于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四、雪花的降落与堆积
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会受到风的影响,使得它们在空中飘散。

当雪花落到地面时,会逐渐堆积形成雪层。

随着降雪量的增加,雪层会逐渐增厚,形成我们常见的雪景。

总结起来,雪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水蒸气的凝结、冰晶的形成与增长、雪花的形成以及雪花的降落与堆积。

了解雪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雪景,还能对气象成因和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鹅毛大雪是怎样形成的?
◆水汽条件对形成大雪十分重要
水汽条件越好,雪花也会越大。

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空中的水汽条件比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雪范围和降雪量要比湿度小的北方地区要大,有时漫天飞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

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一场大雪曾达到了52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强冷空气过程容易形成大雪
天气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否则即便高空有雪,到了中低空,因为温度高于0℃,也会在空中融化,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

每年因我国北方较早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北方地区先有降雪。

但我们知道,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范围深厚的云层才是孕育大范围降雪的地方,而那些步伐稳健的寒潮或强冷空气的南下,为出现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温度条件。

强劲的干冷空气把大范围的暖湿空气抬升到凝结高度,制造了宽广深厚的云层,往往使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

但有多篇文章指出:空中的温度在0℃以下并接近0℃时,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很容易使许多雪花互相联结起来,形成较大的雪片,以湿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这一说法,进一步说明了,"鹅毛大雪"既不是高纬度严寒地区、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的专利,也不是严冬1月的专利。

在我国处在偏冷周期时,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仅在北方,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大雪天气也是十分正常。

80年代以来我国转入了偏暖周期,但并非说明偏暖周期的具体年份中就没有强冷空气。

只要有稳健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即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会出现鹅毛大雪天气,如2003年11月6至7日,北方数省市的大雪过程。

◆温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

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xiao,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

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

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几乎肉眼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之为干雪。

◆大雪不是高寒地区的专利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偏暖周期,鹅毛大雪在许多地区比较少见了。

在人们的想象中,好像只有在高纬度的严寒地区,在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才是"鹅毛大雪"的故乡。

我们在描述冬天的寒冷时,有时爱用“鹅毛大雪”来形容。

说到鹅毛大雪,往往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鹅毛大雪是高纬度严寒地区的产物,而实际上并不是越寒冷就越容易形成鹅毛大雪。

这里我们不去细说雪花具体的形成过程,只是大概地说说形成大雪的相关因素。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查明千差万别的雪的结晶形式以及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中气温的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雪花多次合并形成雪片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单个雪花,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甚至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

我们见到的从天空中降落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