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教学设计(四)

合集下载

罗盛教教案教学设计_4

罗盛教教案教学设计_4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3课时三、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懂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的经过,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理解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第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一、介绍时代背景:(2分钟)1、出示地图(课件):同学们,请看地图,与我国东北部毗邻的国家是----朝鲜。

它与我国只相隔一条“鸭绿江”,是我国唇齿相依的邻邦。

2、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他们想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我们中国。

10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25日,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经过二年零九个月的苦战,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3、导入新课:在将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中出现了许多英雄:有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有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有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盛教的事迹:二、揭题,课件出示课题和人物照片(齐读课题,读准“罗”的读音)(1分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4分钟)1、听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

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

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

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罗盛教的生平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罗盛教的生平背景和重要经历。

2. 理解罗盛教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尊重。

教学内容:1. 罗盛教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2. 罗盛教的学习经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 罗盛教的重要贡献和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罗盛教的生平背景和重要经历。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罗盛教的教育事业。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罗盛教教育理念的理解。

第二章:罗盛教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1. 了解罗盛教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分析罗盛教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罗盛教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罗盛教的“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3. 罗盛教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罗盛教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罗盛教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罗盛教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启示。

第三章: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2. 分析实践导向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2. 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3. 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罗盛教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的优势和效果。

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罗盛教的教育创新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罗盛教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2. 分析罗盛教教育创新的意义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罗盛教对教育创新的思考和探索。

2. 罗盛教在教育创新中的具体实践。

3. 罗盛教教育创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罗盛教(浙教版教案4篇)1

罗盛教(浙教版教案4篇)1

罗盛教(浙教版教案4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使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罗盛教的墓和碑文的投影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小黑板,罗盛教的像。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出示罗盛教的图象)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深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年他才22岁。

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

(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

)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罗-萝察-擦墓-幕、慕袖-油碑-牌扒-叭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本》第1题。

(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影片检查修改。

《罗盛教》教学设计

《罗盛教》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优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如线上教学、 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技术应用探索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尝试将虚拟现实、 增强现 实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罗盛教》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 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I
�,
_ ...

组织学生前往罗盛教纪念馆、 历史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 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开展主题演讲活动
鼓励学生围绕《罗盛教》相关主题进行演讲,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Hale Waihona Puke 以《罗盛教》为背景,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竞争意识。
实施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扮演罗盛教及其相关历史人物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 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教学内容拓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步拓展《罗盛教》相关的背景 知识,引入更多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案例,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教学评价完善
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引入更多噩化的评价指标,以 便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 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教学相长。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罗盛教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罗盛教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使学生了解《诗经》中的优秀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能够读懂并背诵《诗经》中的部分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创作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经》选集、课文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理解诗人离开康桥时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词《再别康桥》。

2.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别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再别康桥》全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感受诗人的情感。

3.分段解读《再别康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4.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全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5.学生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6.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第二课:《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理解诗人对乡愁的表达。

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词《登鹳雀楼》。

2.理解诗人对乡愁的表达。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让学生回忆自己离开家乡时的感受。

2.呈现《登鹳雀楼》全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乡愁的表达。

3.分段解读《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4.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全诗,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学生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6.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第三课:《静夜思》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静夜思》,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2.理解诗人对夜晚的表达。

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词《静夜思》。

2.理解诗人对夜晚的表达。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给学生展示夜晚的美丽画面,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呈现《静夜思》全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夜晚的表达。

《罗盛教》的教案教学设计

《罗盛教》的教案教学设计

《罗盛教》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罗盛教》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罗盛教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罗盛教》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如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

引导学生关注罗盛教的事迹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罗盛教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罗盛教、家人、同学等。

探讨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认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

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人物之间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章:情节结构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情节结构,理解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结构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从情节中汲取生活智慧,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探讨情节发展中的转折点及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情节中认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价值。

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梗概法,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结构。

运用因果分析法,让学生思考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情节结构的分析和感悟。

第四章:写作手法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9《罗盛教》-教学教案

9《罗盛教》-教学教案

9《罗盛教》-教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大致观察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于。

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导读的历史背景。

(出示罗盛教的图象)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温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遇险的朝鲜儿童儿童不幸牺牲,那年他才22岁。

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亲笔:“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人民永远共存。

”(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

(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

)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罗-萝察-擦墓-幕、慕袖-油碑-牌扒-叭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本》第1题。

(速度快的学长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人影片检查修改。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四要素去概括,先自学后全班讨论。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段,划出表示事情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的词句。

(自由划--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更正)(2)说话训练。

把以上的十二个内容连起来说说。

(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3)朗读训练。

(自由训练--指名读--全班评议--齐读)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本》1和“形近字组词”。

《罗盛教》教案精选五篇

《罗盛教》教案精选五篇

《罗盛教》教案《罗盛教》教案「篇一」罗盛教2的教案范文罗盛教2的教案范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第2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从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的经过,感受到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

(3分钟)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齐读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在朝鲜儿童掉入冰窟窿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路过这里,他是怎样奋不顾身救人的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第二段(30分钟)1、指名分节朗读。

师述:这三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的经过。

2、出示课件,思考:从这三幅图上看,罗盛教救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回答。

3、小组讨论,解决重点。

(1)完成《作业本》上第4题。

思考:这几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罗盛教在水里摸了好一阵子,也没摸到。

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

罗盛教是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2)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交流:A:为什么说摸字用得好?a、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

B、为什么说托字用得好?a、理解焦急、一会儿b、用拖拉好不好?(用拖和拉的话,谁在上面?)C、为什么说顶字用得好?a、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

b、理解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口气?c、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慢慢地露出水面d、理解使尽的意思。

师述: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叔叔三次钻入水中救崔,他全身被冻僵了,可他还是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点力气,把崔顶出了水面。

这三幅图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一定要把崔救上来)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指导朗读。

(罗盛教奋不顾身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出示课件:他听到叫声急忙向河边跑去。

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

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盛教》教学设计(四)
《罗盛教》教学设计之四牌坊小学王芙萍教学目的: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板书设计:罗盛教困难一次比一次大摸——托——顶体力一次比一次差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罗盛教生平简介(放教师录音)-----见教参第页导言: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再次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二理解课文,朗读体会:朗读课文(放学生录音)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默读思考。

师:请你说说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从那些地方体会的?师:罗盛教第一次救人时有什么困难?在书上画出描写罗盛教救人时动作的词语。

(冰窟窿水流急)(跳摸)(出示投影)对比读句子,说体会。

他在水里摸了一阵,也没摸到。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时间长?再读一读师:*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冰榻了)(钻托)*罗盛教怎样救人的?(钻托顶)(学生可以做一做托和顶的动作来体会词语)*他此时的体力有什么变化吗?(脸脖子冻紫)讨论:从摸----托-----顶这三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困难一次比一次大体力一次比一次差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师:再读一读师:请你示着读出紧急艰难的语气。

细研课文第自然段,体会这段话的写作顺序----------写作知识渗透(投影)步骤:学生独立按课文内容填空;括号里的词有什么特点?(动词按动作的先后顺序)(讨论发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师:这段话按照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连贯罗盛教(听道)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

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

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

他在水里(摸)好一阵,也没摸到。

三总结全文: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请你也试着为罗盛教烈士写几句话。

读一读你的题词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说说你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