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腾飞大陆)详解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这一记载A.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B.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C.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D.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2.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

“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4.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

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5.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

”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

这种现象说明A.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B.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C.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D.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7.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8.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23 古代中国的农业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23 古代中国的农业教案
考点训练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答案 A
解析 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不能充分证明“全国”,故B项错误;因为缺少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仅仅按照材料,不能判断“最发达”,故C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故D项错误。
6.(2015·扬州期末)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2)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腾飞大陆)

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腾飞大陆)

4.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⑴有利因素: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积极性 ③农民的辛勤劳动 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⑵不利因素: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②封建剥削的沉重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社会的动荡。
5.评价: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社会发展经济基础;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 国落后的根源;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横县二高:腾飞大陆
考纲解读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读: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发达的古代农业
铁犁 ①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______ 牛耕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 _______ 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 程的不断兴建, ___________
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铁犁牛耕 (开始)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耦犁、犁壁 代田法 一年一熟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耕作技 术)
翻车
隋唐
宋朝
曲辕犁 (完善)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明清
答案:B
回答词
(
抓题眼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发达的古代中国的农业(共56张PPT)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发达的古代中国的农业(共56张PPT)
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农作物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 麦(五谷)桑、 麻等
命题趋势 侧重于不同时 期国家农业政 策的变化、农 业发展的阶段 性特点,农业 发展的影响; 古代手工业的 成就、经营模 式及其特点
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概念: 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 系的总和。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的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 特点——农业发达、手工业先进、商业繁盛; 发展轨迹——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走向落后
图示解史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3)农田水利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__都江堰__,汉朝出现 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__筒车__, 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 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 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 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 慢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知识结构梳理
农业起源: 耕作工具、方式、技术: 农作物品种: 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 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 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②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__男__耕__女__织___”式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__经__济__基__础___。
③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 的_井__田__制__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横县二高:腾飞大陆
考纲解读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读: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发达的古代农业
①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__铁__犁__ __牛__耕___,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 程的不断兴建,__精__耕__细__作___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 成熟。
(1)依材料一和三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期及原因。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 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 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பைடு நூலகம்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 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 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 耕经济的主体。
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
个 手体工生业产也形日态益过小渡家,庭化与。倡一导个农家业庭生内产“小男家子庭力化耕相,配“春女分秋子散战纺国性绩开”始,,
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
耕经济的主体。
封闭性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李群《农业科技史》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整 地”等信息说明了 农业技术非常细 致。
史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 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 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 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教你读史]
史料三表明农具有了 质的改进,推动了耕作技 术的发展。
主题二 小 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脆,弱朝性令而暮
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
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闭性)
③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脆弱性)
④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 心态和民族性格。 (落后性)
(3)依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 素与不利因素?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 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 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 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 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 耕经济的主体。
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的农业
[概念阐释] 1.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 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 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 了土地生产率。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 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 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2.时间及形成的原因: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
①生产工具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2)依材料一、二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
[辨析比较]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
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
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教你读史]
主题一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根据所给史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
史料一 “夫范、中 行氏……将耕于齐,宗庙 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史料中的关键词对解题很重 要。
史料一中“畎亩之勤”说明 牛耕技术的出现。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 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 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 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 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垄作法
(开始) (耕作方法)
都江堰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耦犁、犁壁 代田法 一年一熟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曲辕犁 (完善)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耕作技 术)
一年两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