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20世纪30年代王造时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20世纪30年代王造时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20世纪30年代王造时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述论作者:刘是今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费边社会主义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派。

王造时是当时费边社会主义的积极主张者和宣传者。

在他的思想中,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改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统制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统治,决定了王造时的设想缺乏实现的空间和机会。

关键词:王造时;20世纪30年代;费边社会主义;述论作者简介:刘是今,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南长沙 410004)王造时,江西安福人,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王造时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曾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但是在1930年代,王造时堪称是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政治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其极富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为当时的知识界所瞩目。

对这一时期王造时的思想进行勾勒和梳理,可以丰富我们对费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能为研究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新的内容。

一、从《新月》到《主张与批评》费边社会主义,又称费边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的一个社会主义派别。

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意识,费边社会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主张运用和平的手段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最终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其温和渐进的特点,赢得了中国“稳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欢迎和追捧。

正如后来胡适所谈到的那样:“中国的士大夫阶级中,很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今日世界大势所趋;其中许多人受了费边社会主义的影响。

” [1 ] (2374)。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前往费边社会主义的大本营——英国,学习、研究费边社会主义。

王造时正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典型代表。

1929年,王造时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

同年8月前往英国,进入了伦敦经济学院,作为研究员师从当时费边社最有名望的理论家——拉斯基。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即有生命力的、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发展。

历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学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对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呼唤。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已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个尖锐的问题。

为了实现“救亡图存”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的真理。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海国图志》的作者,近代中国著名爱国思想家之一,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

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变法图强,重振国威以洗刷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

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师夷”和“制夷”,如果说“悉夷”、“师夷”是手段,那么,“制夷”则是目的,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还以俄国彼得大帝为例来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俄罗斯摆脱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始抗衡欧罗巴洲各国”,俄国“人犹雄悍,未谙西洋技艺”。

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演进与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演进与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演进与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演变和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对等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探究,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思考,规划和构建人类社会主义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的初期发展社会主义思潮的传统始于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

那时候,社会主义者们只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一些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劳动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在生产中实行计划经济和建立新型的国体等种种主张。

虽然这些理论被当时的资产阶级所视为无稽之谈,但是这并没有阻挡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社会主义思潮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并在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中期发展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会演变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中期发展期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

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苏联和中国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

1961年莫斯科会议和1965年所谓公共财产原则的争论划分了苏联和中国的路线差异。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世界经验得到大力推广。

这为全球第三个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条迈向国家自由、民族独立和人民福祉的发展之路。

第三章:九十年代至今的社会主义思潮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思潮再度遭到了挑战。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了,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然而,这并没有消灭社会主义思潮。

在九十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优越之处。

在21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又开始逐渐复苏。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龙源期刊网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2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政治、信仰危机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日益削弱;而这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了“孤岛繁荣”的奇迹,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彰显;在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陡然增加。

这些因素构成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诱因。

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完成“一五计划”和欧美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1933年间达到高潮。

其后,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而逐渐趋向低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

概言之,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大致可以分为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以及追求社会主义三个既有联系而内涵又各有不同的层次。

与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相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带
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气息和缺少理论上的建树两个显著特点。

高三历史《共产党宣言》试题

高三历史《共产党宣言》试题

高三历史《共产党宣言》试题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

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居于A.经济的迅速发展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说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承认马克思对资本家与工人生产分配不均现实的分析,《资本论》合理地和科学地解释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导致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直接原因,所以斯班反对贫富分化差距过大,在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现实情形下,斯班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故答案选C,A B D三项是资本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而非资本主义弊端的表现。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内容2.一篇历史论文的关键词含有“社会主义运动”、“妥协”、“制度设计”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论文的题目不可能是A.《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B.《1791—1875年法国宪法频繁变更的历史分析》C.《浅谈辛亥革命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D.《联合国的建立与挑战》【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运动”即与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有关;17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1689年基本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当时的英国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出现。

故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马克思曾经预言,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有许多值得总结的方面。

以下是我对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

一、民主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民主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人开始关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民主选举来选举领导人,建立民主的国家机构,实现政权的民主化。

二、科学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科学思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倡导用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演论”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还主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普及科学知识。

三、近代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近代化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化理念,认为近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近代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近代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社会主义思想。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主义的理想。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工人阶级革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文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

在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他们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与封闭,主张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六、民族精神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还包括了强调民族精神的思想。

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状况,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努力。

高中历史论文案例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思潮与文化转型

高中历史论文案例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思潮与文化转型

高中历史论文案例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思潮与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思潮与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思潮与文化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潮流和文化变迁两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思潮与文化转型。

一、思潮的变迁1. 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深重压力,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在这一背景下,公羊学、资治通鉴等思想逐渐兴起,倡导以新思潮代替传统观念。

两弹一星、单细胞生物、百姓生活为内容的维新思潮迅速在知识界和社会中扩散,并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2. 革命思潮的兴起辛亥革命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还催生了一系列革命思潮。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使得近代中国开始追求自由与民主,种种革命思潮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崛起,一时间社会变革氛围弥漫。

3.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思想和理论也开始向社会主义倾斜。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探索方式的浮现,无一不在思想潮流变迁中彰显出来。

二、文化的转型1. 文学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文学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新诗运动、白话文运动等文学运动,使得古文辞的排斥逐渐流失,文化开始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表达。

这种转变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变迁,同时也提升了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

2. 艺术文化的多元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不仅反映在文学方面,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方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碰撞与融合。

这种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的艺术面貌焕然一新。

3. 思想文化的批判性转变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经历了由盲目崇拜到批判性思考的转变。

在旧社会中,传统思想的霸权地位一度压制了创新思想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收稿日期:2006-07-10作者简介:谭庆辉(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 71 -论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谭庆辉1,廖妙军2(1.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衡阳县岣嵝乡中心学校,湖南 衡阳 421200)摘 要: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思想界在继五四运动后又一次掀起一股社会主义思潮。

从学理、内涵、影响三个方面对这股思潮的历史地位进行考察。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学理;内涵中图分类号:K261,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71-03一、社会主义的学理考察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想体现了明显的学理化趋势。

甘蛰仙在1922年曾指出,所谓思想的学理化就是思想“受科学的洗礼”。

“把科学的精神,明明白白告给大众,总觉是近四年思想界的最大特色。

”[1]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载体得以传播的,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

因此,在逻辑上,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自然带有深厚的学理色彩。

事实亦是如此,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追随者与反对者展开了几次激烈地论争,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之争”等,社会主义者对反对者的诘难均一一作了学理回答。

这些论争把社会主义思潮一浪接一浪地推向高潮。

当时进入论战的流派非常庞杂,有实用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流派。

三次论战的论文共计151篇,参加论争的人数多达90人。

李大钊早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对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的血肉联系作了初步阐述,指出这三者“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3](P50)。

在与“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李大钊对胡适的改良主义予以尖锐地批评,坚持了中国问题应“根本解决”的革命主张。

李达在《社会主义论战》中对社会主义的目的作了简洁的解释,他说:“社会主义简单说起来,就是救经济上的不平均的主义。

”[4]蔡和森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惟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

”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客观的,必然的”[5]。

他们不但牢牢抓住了社会主义这一革命理论武器,而且渐渐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尽管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与诠释显得有些青涩、稚嫩,但他们显然已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丰富的内涵与广袤的外延。

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内涵到外延的发展,体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渐进,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体现了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比之下,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理上却显得非常浅显,也没有出现如五四时期的有关社会主义论战。

那些社会主义追求者对社会主义解读与诠释显得非常苍白与单调。

尽管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唯物辩证法也被广泛应用。

然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与诠释几乎局限于“计划经济”这一特定领域,苏联就是他们心中完美的社会主义。

1933年初《东方杂志》“新年梦想”142篇征文中,虽然有20多篇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诉求,但只是强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地位。

同年7月《申报月刊》的“现代化论战”26篇征文中,虽有8篇明确表达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向往,但作者也未能对社会主义展开充分的学理论证。

“中国的现代化,自然要排斥殖民地化与资本帝国主义的个人主义化,而采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因为现代化已不是帝国主义的时代,而是打倒帝国主义的时代了。

”“所以我们处在世界经济恐慌的狂潮中,处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四面楚歌中,只有学苏联实现五年计划的孤军奋斗,应当用国民资本来促进。

”[6]这句话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自由经济的结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但可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同样,当时《读书杂志》上的“中国社会史论战”53篇论文中,虽然有一部分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但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却未能从他们的文章中得以完整、系统地体现。

作者们大多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如孙倬章说:“中国的革命,是必然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亦是必然的。

”“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变态的资本主义)已发展了,无产阶级已发展了,只残留上层建筑物的封建势力,此即为半殖民地的特征,帝国主义统治的特征,因为我们已证明资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72 -本主义发展了,无产阶级已发展了,所以我们应主张由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民权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由民权革命转变到社会革命,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

”[7]刘镜园则主张在中国实行根本的社会改造,追随苏联的计划经济道路。

他们这种论点没有超过五四时的前辈们,只是注入了计划经济这一时代元素。

事实上当时思想界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不少,但没有几人从学理的层面系统客观地解读、诠释过科学社会主义。

因此20世纪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理上是远不及五四时的社会主义思想精深(至少没有超越)。

二、社会主义内涵的考察五四时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的成立和几次有关社会主义的激烈论战,使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追随者对许多理论问题的学理阐释与诠释,使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内涵已非常丰富。

五四时期有人竟谈到了社会主义与人生的密切关系,如说:“使人类烦闷的就是物质生活的贫穷——内含实质的贫穷与社会的贫穷,与性的生活不圆满——内含无偶生活与怨偶生活。

现在想解决人生的烦闷,自然先得把这种病根划除;划除之法,我以为除实施社会主义,没有别法。

”[8]30年代初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则显得有些单调。

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无非就是“计划经济”,苏联无疑就是社会主义的化身。

“计划经济”在当时确实牵引了世人的心弦。

“‘经济统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现在变成了时代的标语,世界议论的洪水了……皆鼎沸于论坛,酿成一般经济学教授不在讲坛上纵谈‘经济统制’就不足以显其本色的样子。

”[9]社会主义追随者对计划经济进行孜孜不倦的解读、诠释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倡导中国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

然而他们漂浮于“计划经济”的洪流之上,纠缠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之间,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解读,尤其忽略了对社会主义模特——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的理性剖析,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

“誉之者尊为天堂,而毁之者则诋为地狱。

爱之者目为乐园,恶之者则斥为洪水猛兽,扰乱世界之怪物。

”“在毁誉两种绝对相反之观察下,苏联成为一谜。

其真相遂为世人所不易知。

”[10]当时社会主义信徒自然是热情洋溢地立于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旗帜之下,对苏联计划经济的主观偏好和对资本主义固有的批判情结成了他们洞悉社会主义的两道屏障。

除了论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实行人类的平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势在必行之外,他们几乎没论及社会主义与人生观、社会主义与家庭、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关系等问题。

罗吟圃算是当时思想界社会主义追随者中的佼佼者了,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仍限于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自由的理解,他说:“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含义是废除生产机关的私有制,尤其是主张社会大众应该握住国民经济的最大高权,如土地、铁路、矿产、银行等。

社会主义并不是绝对的劫夺个人的自由,而是主张个人要自由,应该在以社会全体的自由为前提的范畴内。

资本主义社会里头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人才得享受自由,但在社会主义里面,真正的自由却是人人得享受的。

”[11]这种对自由的理解显然没能超过五四时期的前辈们,且不如前辈们富于学理。

五四时陈独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是资本家“自由虐待劳动者”,造就的是“自由的资本阶级”,劳动阶级的枷锁镣铐是“自由主义将他带(戴)上的”。

“德谟克拉西到(倒)成了资产阶级护身符。

”[12]李大钊则在《自由与秩序》中说:“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是秩序中的自由;我们所顾全的秩序,是自由间的秩序。

”[3](P438)可能是因为思想界失去了梁启超那样的生花妙笔,少了李大钊、陈独秀一样智慧四射的思维,多了一把国民政府的文化枷锁的缘故,30年代初期思想界的社会主义思想丧失了五四时空灵的思维与致密的学理,注定了其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单调。

三、社会主义历史影响的考察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由于社会主义思想找到了新文化运动这一犀利载体,并且历经了三次论战的“冶炼”,加上非常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为之进行了孜孜不卷的笔耕、言传,因而社会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一跃成为思想界的一门显学,迅速汇成了一股奔腾的思想洪潮。

因此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社会主义流派纷繁庞杂、思潮浸淫洋溢,“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13]。

更重要的是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造就了大批领军人物。

五四时期不少知识分子由于把社会主义当作价值目标来追求,因此他们在研究、宣传、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转变,即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中国第一代社会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毛泽东、恽代英、蔡和森、周恩来等人,他们在建党和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浸染了大批知识分子,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为后世的社会主义思想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0世纪30年代初期思想界的社会主义思想未能获得如新文化运动那样的犀利载体,缺乏如《新青年》那样有影响的宣传阵地,也未能出现如五四时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论争,流派亦不如五四时期庞杂。

又由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抗日浪潮逐渐掩盖了社会主义的呼声(客观地说,在国共武力对峙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宣传容易拉大国共两党的距离是不利于团结御侮的)。

因此社会主义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如五四时期的滚滚洪流,没能成为30年代的主流思想。

谭庆辉,廖妙军:论20世纪30年代初思想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73 -另外,30年代初思想界谈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在于寻找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避免中国重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覆辙。

“余谓社会主义之将至,因解决今日经济问题,稍有常识者皆作此答案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