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泻下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2. 泻下剂多有苦寒之性,不宜长期使用 ,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注意事项
1. 注意药量,避免过量引起腹泻等不良 反应。
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腹痛等胃 肠道反应,以及乏力、心 悸等全身症状。
应对措施
1. 若出现胃肠道反应,可 减量或停用,并观察症状 变化。
3. 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情 况,应及时就医,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目录 CONTENTS
• 泻下剂的概述 • 泻下剂的组成与功效 • 常用泻下剂的介绍 •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泻下剂的概述
泻下剂的定义
01
泻下剂:指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 、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等作用的 一类方剂。
02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 热内结等需要泻下的人群。
禁忌人群
孕妇、身体虚弱者、脾胃虚寒者 、年老体衰者等,以及患有肠道 器质性病变的人群应慎用或禁用 。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泻下剂 ,如丸、散、汤剂等,遵循医嘱或说明 书规定的剂量和用法。
3. 使用泻下剂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油腻食物。
2. 若出现全身症状,应立 即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结词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用于通便、排毒,缓解肠道压力,减轻病情。
详细描述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如肠梗阻、便秘等,泻下剂能够软化粪便、润滑肠道,促 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对于肠梗阻等紧急情况,泻下剂有助于清除 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肠道压力,缓解病情。

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7章)泻下药

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7章)泻下药

2-3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 主要分布在肝、肾和胆囊,在肝脏进行氧化和 结合代谢。
药 大黄蒽醌衍生物主要由粪便中排,约50%在体
理 内被破坏。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成分: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最强
中 特点:
药 药
口服,6-8小时排出软泥状便。
理 煎煮10分钟,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7章)泻下药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泻下作用药理分类。
中 2.掌握大黄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活性成分、现代 药 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药 理 3.了解番泻叶、芦荟、大承气汤主要药理作用。 学
第一节
中 药
概述



定义?
中 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肠道、促

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
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泻下作用。
(2)保肝利胆
成分:大黄
特点:
中 保肝: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
药 抑制乙肝抗原、促进干扰素生成、解氨毒、促进
药 肠道毒物排出。
理 利胆:促进分泌、促进排出、疏通(胆管、肝

内毛细胆管)瘀积、促进舒(奥狄括约肌)缩 (胆囊平滑肌)功能,降低黄疸指数。
中 血中必需氨基酸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加;
药 抑制体蛋白分解,减少 BUN的来源;
药 理
促进尿素、肌酐随尿排泄;
学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6)对血液系统影响
A 止血
成分:d-儿茶素、没食子酸为其有效成分。
特点:缩短出血时间,见效快。
中 机制:
药 药 理
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 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第7章 泻下药

第7章 泻下药
寒积便秘+附子、干姜等温里祛寒之品(温脾汤); 热结便秘兼气血亏虚+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黄龙 汤); 肠燥津亏+麻子仁、杏仁等润肠通便之品(麻子仁丸)。
还可用于多种胃肠积滞之证。 还可用于多种胃肠积滞之证。
2.里热证
能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可用于多种里热病证, 无论有无便秘,均可运用。
3.血证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 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 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 候,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 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大黄《本经》
【来源】本品为蓼
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 茎。
【性能】 性能】 有毒。 苦,寒。有毒。 归大肠、 膀胱经。 归大肠、胃、肺、肾、膀胱经。
【功效】逐水退肿, 功效】逐水退肿, 利尿, 利尿, 消肿散结。 消肿散结。
【应用】 水肿、臌胀。 1. 水肿、臌胀。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
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症, 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 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3.中病即止
第一节
攻下导滞药
凡泻下作用较强,能攻下通便,荡涤积滞,以治疗 便秘及胃肠积滞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攻下导滞药, 又称泻下攻积药,简称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 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此外, 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泻下剂简介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

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第一节寒下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

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则导致气滞血瘀,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

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精)《中药药理学》第七章 泻下药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七章 泻下药PPT课件

(4)利尿、改善肾功能
大黄酸、大 黄素、芦荟 大黄素po.
利尿 Na+,K+ ↑
抑制肾髓质Na+,K+-ATP酶
大黄
改善肾衰动物模 型的指标异常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肯定
▸ 泻下---- 肠道氨基酸吸收减少 ▸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 ▸ 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 --- BUN来源↓ ▸ 促进BUN、Crea随尿液的排泄 ▸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煎煮和炮制方法 久煎蒽苷水解 继发性便秘、鞣质“泻剂结肠”
临床上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绝大多数有长期服用接 触性泻剂如大黄、酚酞、番泻叶等病史,开始时多为 小剂量偶而服用,逐渐演变为长期应用,到后期则是 靠大剂量泻剂维持排便,不服泻剂不排便,形成“泻 剂结肠”(肠黏膜、平滑肌和肠内神经病变)。
(2)保肝、利胆
大黄
急性胰腺炎 动物模型
促进病理损伤的恢复
抑制多种胰酶的分泌
急性胰腺炎
疗效迅速可靠
急性胰腺炎 (AP):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轻者:胰腺水肿 重症胰腺炎:胰腺出血和坏死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AP发病初期:胰酶激活 胰腺自身消化
AP重症化:胰腺缺血、微循环紊乱、肠道细菌移位、胰 腺感染及氧自由基损伤等
大黄
多种原因致实验性 肝损伤动物模型
肝细胞肿胀、变 性、坏死↓;转 氨酶↓
机制: 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和肝细胞再生; 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大黄
疏通肝内毛细胆管 胆汁分泌↑、胆红素排泄↑ 促进胆囊收缩,松弛奥狄括约肌 胆汁分泌↑
黄疸指数 简称胆红素浓度。黄疸指数12毫克/100芦荟)、 牵牛子苷(牵牛子)、巴豆油(巴豆)、 芫花酯(芫花)

方剂学-泻下剂 PPT课件

方剂学-泻下剂 PPT课件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生姜、大枣——和胃补脾,扶助胃气
甘草——和中,调药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9g 芒硝4.5g 功效: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 热结津亏证

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温下·大黄附子汤
下 剂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大黄----泻下通便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佐


分述

寒下剂 温下剂
润下剂 攻补兼施剂
逐水剂

分述·润下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 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分述

寒下剂 温下剂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使用注意事项
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 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 免表邪内陷。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 体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 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 加大剂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 成丸剂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 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 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 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 厥于 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02 小 承 气 汤
小承气汤概述
小承气汤,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 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 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大承气汤功用主治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 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方义
大承气汤运用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 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泻下剂详解

泻下剂详解

第四十四页,共68页。
配伍特点: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第四十二页,共68页。
病机:阳虚传导无力,精亏肠失濡润
治法:
温肾阳
而助传导
益精血
以润大肠
第四十三页,共68页。
配伍意义
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当归——养血润肠 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泽泻——降泄肾浊 升麻——轻宣升阳
(君)
(臣)
降泄下行
以(助佐传) 导
降中寓升 清升浊降
“痞”是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 “实”是指肠道燥粪与热邪互结,而见便秘、 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拒按。 ③煎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作业: 热结津伤,方中为何未用滋阴之药?
第十二页,共68页。
1、原则:痞、满、燥、实四症
一、含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
肠道积滞,荡涤湿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 疗里实证的方剂,通称泻下剂。
(泻下药、通便攻邪、里实证)
二、立法依据 :胃肠属于六腑,六腑之气以通降为顺。
《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实者,散而泻之。”
三、特点:
1、组方多用大黄。
概述
代表方:大承气汤(一级)、大黄牡丹汤(二级)
2、温下—温里散寒、攻积通便—寒冷积滞证
代表方:温脾汤(一级)
3、润下—润肠通便导滞—肠燥积滞证
代表方:麻子仁丸(一级)、 济川煎(二级)
4、逐水—攻逐水饮—蓄水重证
代表方:十枣汤(一级)
5、攻补兼施—攻邪扶正—正虚里实
代表方:黄龙汤(二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厥
神疲少气
舌苔焦黄或焦黑
脉虚
胃 肠 燥 结 , 气 血 不 足 。
方解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枣
攻下阳明热结
补益气血 润肠通便
宣开肺气
调和中焦
配伍特点
攻补兼施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 属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2.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逐水
十枣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枣十枚
【用法】
1.散剂,十枣汤水送服。 2.清晨,空腹服药。 3.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4.药后可糜粥自养。
【功用】
攻遂水饮
【主治】
悬饮
水饮壅盛 停于胸胁
咳唾胸胁引痛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短气

心下痞硬胀满
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解散寒凝
补益气血,扶助正气
配伍特点
温补泻下并用。
【临床应用】
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于 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润下 麻子仁丸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子仁二升 芍 药半斤 枳 实半斤 大 黄一斤 厚 朴一尺 杏 仁一升
蜂蜜
丸剂,口服。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
2.使用注意 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及
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 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方剂鉴别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硝黄枳朴
泻 热 通 黄枳朴 便
硝黄草
峻下 轻下
缓下
返回目录
大黄牡丹汤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芒硝三合(9g) 冬瓜仁半升(30g)

干呕
头痛目眩
舌苔滑
脉沉弦
【主治】
水肿
水饮壅盛
泛溢肌肤
一身悉肿

腰以下肿甚

腹胀喘满
二便不利
【方解】
甘遂 大戟 芫花 大枣
经遂之水
攻逐水饮 脏腑之水
胸胁之水 缓和药物毒性 益气护胃 培土治水 邪正兼顾
【临床运用】
1.使用注意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 不可久服。
2.渗出性胸膜炎、腹水等水饮壅盛属于实 证者方可应用。
清肠利湿,消肿排脓
配伍特点
泻热通便 活血散瘀 清利湿热
临床运用
1.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 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2.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 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 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 热瘀滞者。
温下 温脾汤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与用法】
脉沉实
发热
便秘 腹胀 腹痛




主治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
色纯青
其气臭秽
症 状
脐腹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
脉滑实
主治
(3)里热实证之热厥、 痉病或发狂 。
方解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
行气通便 消除痞满
配伍特点
峻下 泻下、行气并用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 下法的代表方。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明 陶华《伤寒六书》
组成与用法
大黄(9g) 枳实(6g) 当归(9g) 甘草(3g) 大枣(2枚)
芒硝(12g) 厚朴(6g) 人参(6g) 生姜(3片) 桔梗(6g)
水煎服。
功用
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
色纯清
或大便秘结
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身热口渴 谵语
大黄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炙甘草各二两(各6g)
水煎服。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
阳虚寒积证。(冷积便秘)内停
便秘
腹痛
脐下绞结

绕脐不止

手足不温
口不渴
苔白
脉沉弦而迟
【方解】
大黄 芒硝 附子 干姜
人参 当归 甘草
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第七章 泻下剂
概述
定义
药 物--泻下药 作 用--通便、泻热、逐水 适应证--里实证
分类
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攻补兼施
适应范围:热结--便秘,伴壮热烦渴,苔黄脉 数等。
寒结--便秘,伴畏寒肢冷,脘腹冷 痛,脉沉。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脾约证)
胃津 肠液 燥不 热足
燥结内成
脾约
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

舌苔微黄
方解
麻子仁 杏仁 大黄 枳实 厚朴 白芍 蜂蜜
润肠通便
轻下热结(小承气汤) 滋养阴血 缓急止痛 润肠通便
配伍特点
攻润结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润肠缓下剂,泻下作用较为和缓。 孕妇慎用,不可久服。
2.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属 胃肠燥热者,均可应用。
燥结--便秘,伴肠燥津亏等里实证。 水结--水肿,腹胀,二便不利
使用注意
1.若兼有表证者,应视表里证的具体情况,先表 后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弱、津血不足、孕妇、经期妇女禁用。 3.泻下剂易伤胃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服药期间宜食易消化食物。
寒下
大承气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水煎服,芒硝后下。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右下腹疼痛拒按
甚或局部肿痞
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恶寒
自汗
苔薄黄腻
脉滑数
右 下 腹 疼 痛
病机
湿热蕴滞肠中,气血壅滞。
方解
大黄 芒硝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泻热通便 活血散瘀
活血逐瘀
软坚散结 清热凉血 润肠通便
大黄四两(12g) 厚朴半斤(24g) 枳实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水煎。 先煎厚朴、枳实, 后下大黄, 芒硝溶服。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伤寒 热入阳明
温病
邪热与燥屎互结 津液受损
大便不通
频转矢气
脘腹痞满
腹痛拒按
症 状
按之则硬
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溅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
或焦黑燥裂
济川煎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组成与用法
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 升麻 一钱半(4.5g)
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汤剂,水煎服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 小便清长
证 候
腰膝酸软 头目眩晕
舌淡苔白 脉沉迟
方解
肉苁蓉 --温肾益精,暖腰润肠
温润
当归 --补血润燥,润肠通便
补肠 肾通
阳便
牛膝 --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
枳壳 --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泽泻 --渗利小便而泄肾浊
升麻 --升举清阳
配伍特点
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 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