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综合知识辅导:八物汤
妇科常用方及方歌-八物汤方歌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妇科常用方歌(1)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治经多早,清火滋水此方好,丹皮地骨黄柏芍,茯苓熟地嫩青蒿。
(2)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3)(小)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芎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
(4)艾附暖宫汤《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汤,吴萸引桂暖宫房,更有川断益肝肾,黄芪补气又扶阳。
(5)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6)乌药汤《兰室秘藏》乌药汤善调气滞,当归香附木香归,甘草协和调诸药,经后量少此方宜。
(7)逍遥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解郁理肝脾,有热丹栀可参酌。
(8)定经汤《傅青主女科》定经汤用归芍地,荆炭柴淮茯菟丝,经来先后期无定,脾肾亏虚肝郁宜。
(9)固阴煎《景岳全书》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
(10)举元煎《景岳全书》举元煎方专补脾,参术升麻炙草芪,补中益气功相若,气虚经多重剂施。
(11)保阴煎《景岳全书》保阴煎方用白芍,生熟二地淮山药,川断甘草柏和芩,血热阴亏功效好。
(12)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安冲汤可治血崩,海螵龙牡茜草根,地芍术芪川续断,固气滋阴疗效珍。
(13)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解毒四物汤四黄,芩连栀柏泻火强,芎归地芍能化瘀,血热经多疗效彰。
(14)失笑散《和剂局方》蒲黄灵脂失笑散,配伍精良效非凡,化瘀止血兼止痛,瘀阻经多服之安。
(15)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滋血汤治经衰少,精血亏虚四物疗,参芪淮茯益生化,气充血足经自调。
(16)归肾丸《景岳全书》归肾丸中归地苓,枸杞山萸重益精,山药杜仲菟丝子,补肾养肝健脾经。
(1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桃红四物寓归芎,瘀家经少此方通,桃红活血地芍补,祛瘀生新效力雄。
八物汤的功能主治

八物汤的功能主治一、八物汤的组成八物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以下八种中药组成:1.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2.白芍:有活血止痛、调经养颜的功效。
3.川芎:能活血通经、舒筋活络。
4.茯苓:有利水湿、健脾祛湿的作用。
5.桂枝:能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6.生姜:有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7.甘草:具有保护胃黏膜、解毒的作用。
8.大枣:有补气养血、健脾养胃的功效。
二、八物汤的功能主治八物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调经止痛:八物汤中的当归、白芍、川芎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
2.益气补血:八物汤中的当归、茯苓、大枣等药材能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贫血等症状。
3.调理经血:八物汤可以调理经血,改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过少等问题。
4.散寒温经:八物汤中的桂枝、生姜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经络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5.健脾祛湿:八物汤中的茯苓、甘草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6.养颜美容:八物汤中的白芍具有调经养颜的功效,可改善女性面部色斑、黯淡无光等问题,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7.舒筋活络:八物汤中的川芎具有活血通经、舒筋活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等症状。
三、用法用量八物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冲剂:将八物汤药材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去渣留汤,分两次温热服用。
2.药膏:将八物汤药材研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或凡士林,调成膏状,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
四、注意事项1.孕妇忌用:八物汤属于温补类药物,孕妇慎用。
2.月经期间禁用:月经期间禁用八物汤,以免影响正常的月经流动。
3.过敏体质谨慎使用:对八物汤中的任何一种药材过敏的人,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4.儿童慎用:儿童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随意使用八物汤。
以上是关于八物汤的功能主治的介绍,八物汤是一种多功能的中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以及调理身体的一些问题。
引火归元引火汤

引火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元引火汤是一道古老而传统的中药汤剂,自古以来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由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的,拥有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引火归元引火汤的方剂、药材选择、制作方法以及主要功效。
一、方剂介绍引火归元引火汤,又称八味归中汤,是由北宋医家张仲景创制的经典方剂,收录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
它主要针对中焦虚寒的病症,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
方剂中的药材组合经过严谨的搭配,相互协同,达到了理想的疗效。
二、药材选择1.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症状。
2. 陈皮:能够行气和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胸腹胀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3. 苍术:有健脾除湿、益气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不良、气血不足等问题。
4. 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消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淋证等病症。
5. 干姜:能够温中止呕、散寒,适用于胃寒呕吐、腹部冷痛等症状。
6.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除湿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久泻等疾病。
7. 甘草:能够调和其他药材的药性,同时也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8. 大枣: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脾胃虚弱、失眠等症状。
三、制作方法1. 将上述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2. 煮沸后,改为小火煎煮2小时。
3. 过滤药渣,取汤液倒入碗中,待其稍微降温后饮用。
四、主要功效引火归元引火汤是一款温中散寒的中药汤剂,具有以下主要功效:1. 温中散寒:引火归元引火汤能够温暖脾胃,散寒祛寒,改善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功能失调等问题。
2. 调理脾胃:该汤剂能够促进脾胃的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淡白等症状。
3. 去湿胀:引火归元引火汤中的一些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以减轻水肿、胸腹胀闷等症状。
4. 补益气血:该汤剂中的一些药材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疲乏、失眠等问题。
五、注意事项1. 本汤剂适用于中焦虚寒的病症,对于其他类型的病症可能不适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妇科常用方及方歌-八物汤方歌

妇科常用方歌(2)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治经多早,清火滋水此方好,丹皮地骨黄柏芍,茯苓熟地嫩青蒿。
(3)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3)(小)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芎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
(4)艾附暖宫汤《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汤,吴萸引桂暖宫房,更有川断益肝肾,黄芪补气又扶阳。
(5)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6)乌药汤《兰室秘藏》乌药汤善调气滞,当归香附木香归,甘草协和调诸药,经后量少此方宜。
(7)逍遥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解郁理肝脾,有热丹栀可参酌。
(8)定经汤《傅青主女科》定经汤用归芍地,荆炭柴淮茯菟丝,经来先后期无定,脾肾亏虚肝郁宜。
(9)固阴煎《景岳全书》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
(10)举元煎《景岳全书》举元煎方专补脾,参术升麻炙草芪,补中益气功相若,气虚经多重剂施。
(11)保阴煎《景岳全书》保阴煎方用白芍,生熟二地淮山药,川断甘草柏和芩,血热阴亏功效好。
(12)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安冲汤可治血崩,海螵龙牡茜草根,地芍术芪川续断,固气滋阴疗效珍。
(13)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解毒四物汤四黄,芩连栀柏泻火强,芎归地芍能化瘀,血热经多疗效彰。
(14)失笑散《和剂局方》蒲黄灵脂失笑散,配伍精良效非凡,化瘀止血兼止痛,瘀阻经多服之安。
(15)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滋血汤治经衰少,精血亏虚四物疗,参芪淮茯益生化,气充血足经自调。
(16)归肾丸《景岳全书》归肾丸中归地苓,枸杞山萸重益精,山药杜仲菟丝子,补肾养肝健脾经。
(1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桃红四物寓归芎,瘀家经少此方通,桃红活血地芍补,祛瘀生新效力雄。
(18)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加减八物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加减八物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
量
导语: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加减八物柴胡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
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加减八物柴胡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人参3钱,茯苓1钱,白芍1钱,地黄1钱,知母1钱,麦冬1钱,柴胡1钱,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经闭不行。
血闭不行,骨蒸潮热,脉虚者。
【用法用量】《医钞类编》有归身、淡竹叶。
【摘录】《女科秘要》卷四
虽然说加减八物柴胡汤的功效是非常显着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因此在服用这类药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
生活常识分享。
生地八物汤_医学心悟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生地八物汤_医学心悟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生地八物汤_医学心悟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生地3钱,山药1钱5分,知母1钱5分,麦冬3钱,黄芩1钱,黄连1钱,黄柏1钱,丹皮1钱5分,荷叶2钱。
(6)1.2.功效:中消。
(6)1.3.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67%:三黄丸 (6)2.1.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6)2.2.原方对照:生地3钱,山药1钱5分,知母1钱5分,麦冬3钱,黄芩1钱,黄连1钱,黄柏1钱,丹皮1钱5分,荷叶2钱。
(6)2.3.加:大黄、大黄、大黄、大黄 (6)2.4.减:生地、山药、知母、麦冬、黄柏、丹皮、荷叶 (6)2.5.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6)2.6.来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6)3.相似度60%:退热汤 (6)3.1.组成:黄芩、黄连、知母、黄柏、丹皮、甘草、木通、生地、白芍、当归。
63.2.原方对照:生地3钱,山药1钱5分,知母1钱5分,麦冬3钱,黄芩1钱,黄连1钱,黄柏1钱,丹皮1钱5分,荷叶2钱。
(7)3.3.加:甘草、木通、白芍、当归 (7)3.4.减:山药、麦冬、荷叶 (7)3.5.功效:白睛赤丝密布。
(7)3.6.来源:《眼科菁华》卷上。
(7)4.相似度56%:滋阴煎 (7)4.1.组成:熟地3钱,生地3钱,丹皮1钱,山萸肉2钱,麦冬1钱半(去心),知母5分(盐水炒),黄柏3分(盐水炒)。
八味汤标准配方

八味汤标准配方
八味汤是一道具有益气补血、调理身体的传统汤品,其配方精妙,药性温和,适合各年龄层人群饮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八味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当归10克。
2. 白芍10克。
3. 熟地10克。
4. 川芎10克。
5. 红枣10枚。
6. 熟地黄10克。
7. 熟地黄10克。
8. 枸杞子10克。
9. 红枣10枚。
10. 红枣10枚。
11. 红枣10枚。
接下来,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1. 将所有药材洗净备用。
2. 将所有药材放入煲中。
3. 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
4. 加入适量冰糖,煮至冰糖融化即可。
八味汤煲好后,具有滋阴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合产后调理、月经不调、气血两虚等人群饮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产妇、感冒发热者忌饮用。
此外,为了增加八味汤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一些食材,如枸杞子、红枣、桂圆等,这些食材不仅能够增加汤品的美味,还能够增加汤品的营养价值。
总之,八味汤是一道非常适合女性朋友饮用的汤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具有调理身体的功效。
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尝试制作一下这道美味的汤品,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一份保障。
秘传加减八味汤_松崖医径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秘传加减八味汤_松崖医径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秘传加减八味汤_松崖医径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8)1.1.组成: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黄连、黄芩、山栀、人参、甘草、犀角、京墨。
(8)1.2.功效:衄、唾、呕、吐血。
(8)1.3.来源:《松崖医径》卷下。
(8)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8)2.相似度67%:生地芩连汤 (8)2.1.组成:生地黄、黄芩、黄连、犀角、茅根、甘草、人参、桔梗、山栀、当归。
82.2.原方对照: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黄连、黄芩、山栀、人参、甘草、犀角、京墨。
(8)2.3.加:茅根、桔梗 (8)2.4.减: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京墨 (8)2.5.功效:鼻衄成流不止者;或热毒入营,吐血不止者。
(8)2.6.来源:《鲁府禁方》卷一。
(8)3.相似度67%:三黄丸 (8)3.1.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8)3.2.原方对照: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黄连、黄芩、山栀、人参、甘草、犀角、京墨。
(8)3.3.加:大黄、大黄、大黄、大黄 (9)3.4.减: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山栀、人参、甘草、犀角、京墨 (9)3.5.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9)3.6.来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9)4.相似度58%:秘传加减芩连四物汤 (9)4.1.组成:黄芩、黄连、当归、生地黄、白芍药、山栀、陈皮、白术、人参、甘草。
(9)4.2.原方对照: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阿胶珠、牡丹皮、黄连、黄芩、山栀、人参、甘草、犀角、京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