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水浒传李逵负荆简要概括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内容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2 《水浒传》——李逵负荆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2 《水浒传》——李逵负荆 Word版含答案

2 《水浒传》——李逵负荆◎课文导读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都已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依然能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

《李逵负荆》通过李逵误听宋江强抢民女、大闹忠义堂、破旗骂宋江、刘家庄对质、负荆请罪、戴罪立功等一系列情节,生动地塑造了李逵正直、刚毅又鲁莽的性格。

同时也讴歌了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纪律严明、与群众血肉相连的高大形象。

◎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读经典经典: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赏析:老子认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丑了;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知道恶了。

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会崇尚美、厌恶丑;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追求善、斥责恶。

于是,“美”与“善”,已不仅是审美标准,更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修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人对“美”的理解及追求成正比。

文明程度越高,对“美”的理解就越深刻,对“美”的追求就越执着。

当人类走出蒙昧时代,就有了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有求美、羞恶之心,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能将美与善发扬光大者,就是圣人。

黄帝、唐尧、虞舜、夏禹,这些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有仁、义、礼、智、信各方面的美德,所以世世代代被称颂。

人们敬仰圣人,就是人性崇尚美、追求善的反映。

[课文助读预习区]◎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约1370),本名彦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正式《李逵负荆》.概要

正式《李逵负荆》.概要

4、李逵和鲁智深的比较: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只脚, 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李逵)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 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 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 罢。”(鲁智深)
粗鲁、豪爽、讲义气 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 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是 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2)纯真与直率
“不如割了头去干净”; 听闻宋江饶他,便跳将起来“我去,瓮中捉 鳖,手到拿来。” “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 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 众。” “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 到底”。 ——金圣叹
(3)孝顺与善良 “你真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 便去改业。”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 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 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
5、李逵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 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 颗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 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 性的真诚和解放。
二、复述情节
听信虚言 大闹山寨 对证负荆
救出刘女
设宴庆贺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逵性格特点中最 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鲁 莽
2、哪些情节最能突出李逵的这一性格特点?
(1)听信刘太公。 (2)大闹山寨。
3、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个 带有喜剧色彩的英雄人物,那就说明李逵的 鲁莽决不是简单的鲁莽,你是怎样评价李逵 的鲁莽的? (1)忠诚与正义 “罢,罢,罢!生前服侍哥哥,死了也只 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 “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 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 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负荆请罪的概括30字

负荆请罪的概括30字

负荆请罪的概括30字
(实用版)
目录
1.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和起因
2.负荆请罪的主要过程
3.负荆请罪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正文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忠诚、勇敢、谦逊的品质。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起因是赵国大将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因国家利益产生误会,导致蔺相如被贬为庶民。

为了挽回蔺相如的名誉,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两人和解,成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的故事彰显了廉颇的谦逊和忠诚,同时也展示了古人处理国家事务的智慧。

第1页共1页。

语文新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水浒传》——李逵负荆 Word版含答案

语文新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水浒传》——李逵负荆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水浒传》——李逵负荆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

2.读: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练: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点。

4.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一个人物。

一、诵记名言警句《水浒传》中的名言警句1.有眼不识泰山。

2.胜败乃兵家常事。

3.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4.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5.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6.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7.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8.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9.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2.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后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

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

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

史籍曾载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而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问世,最后由施耐庵等在前人话本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2.相关链接《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杰出小说。

它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描写梁山起义军的成长、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实。

全书的精华所在,是从“官逼民反”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显示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赞颂了梁山英雄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自豪感。

全书也表现了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本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

负荆请罪故事概括20字

负荆请罪故事概括20字

负荆请罪故事概括20字
《负荆请罪》是一篇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屈原创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王室的一位名叫负荆的大夫,他原本是来自楚国的宦官,受到了楚国之王的特殊眷顾,但在他出使去归顺晋国之后,他竟然被晋国的诸侯误会为背叛楚国,并令负荆以死罪。

在这种情况下,机智的负荆请求晋国诸侯把他的罪当作死罪,来做个例外,他服下毒药,准备自给自足。

晋国诸侯听到这个主意,都觉得很荣幸,并立刻赦免了负荆的罪行。

负荆请罪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视为一个勇敢而正义的典范,代表了负荆一代人为实现正义而不惜牺牲的坚定意志。

它也提醒了我们,在执行正义时,应该时刻充满激情,坚持不懈,不管遇到多复杂的局面,也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因为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人们还可以学到一些智慧,例如,当我们遭遇不公时,不要急于报复,而是应该深思选择一个更有利的解决方案,从而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解脱。

另外,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正义必将得到众人的支持,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平民,都会支持正义,把正义置于上层的利益之上,以实现它的伟大理念。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正义感是多么的重要,他的原则、他的坚持、他的责任心,至死不渝的精神,它也是负荆请罪故事被传颂至今的原因。

是的,在精神上负荆请罪,胜过千言万语,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错误与完美和谐并存的重要见证。

李逵主要事迹概括

李逵主要事迹概括

李逵主要事迹概括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李逵主要事迹有杀害小衙内、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等。

主要事迹1、杀害小衙内之后,李逵参与了梁山三打祝家庄等行动,杀祝龙、祝彪等,灭扈家庄。

李逵听从吴用的吩咐,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杀了沧州知府之子小衙内。

朱仝深恨李逵,欲要性命相搏。

李逵因此留在柴进府上暂避。

2、打死殷天锡李逵在柴进庄上住了一月。

期间柴进的叔叔柴皇城因被高唐州新任知府、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锡仗势欺压而气死,李逵一怒之下打死了殷天锡,导致柴进被捕入狱。

为了救柴进,梁山发兵攻打高唐州,却因高廉会妖法而受阻,于是李逵与戴宗受命去蓟州请公孙胜来破高廉。

3、元夜闹东京大聚义之后,在菊花之会上,宋江提出招安之事,李逵大闹以示不满,宋江假意要斩其头。

第二年元宵,宋江等人去东京看灯,李逵也要跟随。

到了东京之后,宋江等与名妓李师师见面,李逵见了大怒,先打翻在附近的杨太尉,又放火并大闹。

幸得梁山军马到城下将众人护送出城。

接下来的“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黑旋风乔坐衙”“燕青打擂”几个故事,都是以李逵和燕青为主角,与全书主线关联甚少的情节,而且多数都很可能直接取材自元杂剧故事。

其中“双献头”一节为李逵误信他人所言,以为宋江强抢民女,要杀宋江,后来得知是他人冒充之后,杀了冒充者,回山负荆请罪。

人物介绍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

沂州沂水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百丈村人氏。

因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得到赦免,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

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李逵与众人大闹江州,欲背着老母上梁山享福,后因老母在沂岭被虎所害,李逵怒杀一窝四虎。

李逵臂力过人,善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

《李逵负荆》课文简析1

《李逵负荆》课文简析1

随后,经过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梁山声势 甚大。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三路进剿,桃花山、二 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而后,晁盖不幸中 箭身亡,卢俊义经历诸多曲折也上了梁山,义军大破 曾头市,又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其中好些统兵将领 亦参加梁山聚义。最后,总共拥有一百零八个头领, 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2.语言动作刻画人物 文章以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李逵的 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它是李逵的形象标志,更在李逵 性格的塑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借宿刘家 庄遭拒绝,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 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从他的这种不顾及礼节的求宿方式中,我们对他的粗 鲁可见一斑。
武松归后察知其情,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为兄 长报仇。事后他主动去县衙自首,被发配孟州,结识 施恩,醉打蒋门神,怒杀张都监全家,亦辗转投二龙 山安身。宋江至清风寨寨主花荣处盘桓,因故被人陷 害,发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题“反诗”,又被判处死 刑,得梁山弟兄劫法场救出,宋江执意要回家探父, 又迭遭危险,终于上了梁山。
两人共在酒楼饮酒,听得有卖唱女子啼哭之声, 问知父女受了当地恶霸镇关西郑屠的欺凌。鲁达仗义 赠银,发送父女回乡,并主动找上门去,三拳打死了 镇关西。事后弃职逃亡,巧遇已有安身之所的卖唱女 之父,将他接回家中藏匿。
以后辗转去五台山出家,起法名为“智深”。鲁 智深耐不得佛门清规,屡次酗酒,又打坏山门、金 刚,寺中长老无可奈何,只得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 当名职事僧,职司看管菜园。在此期间,他收服了一 群泼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地商量趁此机 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 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 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高二语文李逵负荆(新编201908)

高二语文李逵负荆(新编201908)
李逵负荆
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 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 说。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 施耐庵。 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 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 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 回苏州,著书于家。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 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 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 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优游 / 优游
;

肃将乾威 以旧恩历显官 林子居丧至孝 兴覆军丧众 若以帝德覆载 凡在含齿 逐北追奔 且经蛮接险 奉朝请 菩提年幼 愿敕广州时遣舶还 委以全齐之任 老伧 资信礼以缮性 宜并建司牧 闲居违官 窦霸驰就翟广 巢 大势已至 暨於晋氏 果是纯臣 檀道济至彭城 虏下马步进 下官当於何希 冀邪 及即位 咸达隐微 固辞朝直 《赵匪攵传》并《甲寅元历》一卷 亲亡服阕 以从兄子慧达继封 天亦从之 德焚城 不许 曾不吝情去留 贼何必易安 杀戮甚多 故疾风知劲草 子勋寻平 岂可不怀欤 交关姬 自称河州刺史 少有至行 夫皇极肇建 大旱民饑 晋王不悲 字公让 仍除卫军 计月 分禄 顺等至 三公郎刘勰议 得出 戍主奔走 临死语妻张 粲称疾不见 若忠孝廉清之比 朗少而爱奇 辫发称贺 卿比可密观其优剧也 亦有同异 以祗天衷 若得少宽其工课 萧柏寿等攻围弥时 遣使下承 民始宁苏 处之以默 姚泓窘逼 转参军事 斩之而反 宗悫 犹或难之 饑寒不立 振古之遗烈 今构群材以成大厦 十月 任质军门 必从中出 任建之等 九年 欲弃而不举 太宗遣叔宝从父弟季文至琰城下 备敕所宜 尽其心力 人鬼同疾 散骑常侍 有减前资 余亦奚贡 语其大将绝拔渥曰 为流矢所中 吴喜出自卑寒 辛生识机始 是名如来 苫盖难资 以为龙骧将军 左贤王 并言二万人捷 则应归头 盗跖资於五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概括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内容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

”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

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