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背影歌颂父爱,一般是正面描写父亲的高教学重点可以通过默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去领悟课文在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品味文章朴素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教学难点:品味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新课讲解内容:一、课前预习(5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预习工作:1.用阿拉伯数字标准段序;2.用“□”圈画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确定读音;3.简要复述主要情节,或粗谈自己初读文章后对“我”或“父亲”的看法。

二、新课导入在平时作文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写父爱母爱类的文章,有人觉得容易写但写不出新意;有人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写不出来。

其实,你错了。

原本,你应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学一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然后,你就豁然开朗了。

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体会本文平实素朴的语言和细节中所流露的人间至爱至痛之情,获得心底的感动。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一:示读课文,引生入境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恐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我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说真的,当我重读《背影》的时候,我也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

《背影》为何能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扉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密码吧!----[示读课文]二:品读背影,感悟父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示读时,重复读此段】请生带着情感读此段,并设问:你能体会到此时此刻作者的心绪吗?在这种思念、牵挂与伤痛之中,作者最先想起的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请生找出第六段相关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背影为何具有如此的魔力,在这么多年之后还在我心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品读感动之因】【设计目的:这是本设计的切入点,以“买桔之背影”为突破口,从父亲买桔的动作、买桔背影的着装以及着装的背景入手,向全文寻找“父爱”,从平淡的语言与细节入手,让学生领会素朴外表下所深藏的爱之密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背影一、【教学目标】1.掌握“狼藉”“踌躇”“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文中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浓浓的父爱。

3.找出文中共提到几次“背影”,并试着去分析其中的深意。

二、【重点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1925年10月收到父亲的来信,读信的时候朱自清泪如泉涌,想起了八年前父亲给自己送行的情景。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朱自清写了《背影》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提示: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提示: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

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

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

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背影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背影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7.背影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显现的重要辞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硕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进程1.导入新课: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从头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今天咱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情感的聚核心,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楚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一起体会父子深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和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那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益处,专门是《背影》里所表达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样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3. 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形。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藉(jí) 簌(sù)簌典质(zhì)赋(fù)闲颓(tuí)唐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亏(kuī)空勾(gōu)留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4.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的要紧事件是什么?(2)本文显现了几回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①想念父亲,惦念背影 (第1段) 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6段) ③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6段) ④别后想念,再现背影 (第7段)父子深情5.重点剖析朗诵并分析、重点研讨(1)在送行进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①亲自送行②照看行李③讲定价钱④送子上车⑤拣定座位⑥吩咐儿子⑦嘱咐茶房⑧为子买橘(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什么缘故?买橘送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背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背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背影》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年前作者回家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明确: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2.精读课文:(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明确:四次(2)这四次“背影”各在什么地方?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你认为哪次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明确:第二次。

精读买橘子一段:a.找出文中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b.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c.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d.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e.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品味语言: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d.进去吧,里边没人。

e.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背影
附:知识
A: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某某省某某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现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仍然有朱自清塑像和自清亭。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B:《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

1925年,朱自清在清华教学的时候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信的内容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自己北上读书时父亲某某送别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于是写了这篇《背影》。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精品)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特殊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情,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实际,回报父爱。

教学重点研读买橘子片段,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探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父亲》。

同学们,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感动……) 是啊,“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背影》。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让学生简介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在扬州毕业,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箸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â) 奔(bēn)丧(sāng) 狼藉(jí) 簌(sù)簌颓(tuí)唐琐(suǒ)屑差(chāi) 使搀(chān)蹒(pán)跚(shān)迂腐(yū)栅栏(zhà)踌躇 (chóu chú)2、让学生简介作者朱自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朗读,回答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四、仔细研读,深入探究1、从哪些事或哪些语句中,你可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挚爱?(安慰儿子、亲自送行、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路上小心、嘱咐茶房、为儿买橘……)引导学生品读有关父亲穿着、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7 背影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的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朱自清的画像。

2课时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躯,当然也就会有背影。

在朱自清的眼中,他父亲的背影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难忘。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四次。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背影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你认为感人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教学新课(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①字音字形踌躇(chóuchú)狼藉(jiè)蹒跚(pánshān)赋闲(fù)籁籁(lài)栅栏(zhà)拭泪(shì)举箸(zhù)琐屑(xiè)颓唐(tuí)惦记(diàn)②字词辨析 藉(jiè)狼藉 卸(xiè)交卸籍(jí)书籍 御(yù)驾御③多音字辨析 差距jìn 禁忌 hùn 混乱禁 混jīn 弱不禁风 hún 混蛋 chā差距kōng 空想 cī参差不齐空 chà差得远kòng 空地 chāi 差遣(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

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

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

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

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

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

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

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

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

)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

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

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

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

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

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

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

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

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

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

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

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

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

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

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

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

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

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

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第一次――点题的背影1、黑色的背影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2、蹒跚的背影3.艰难努力的背影第三次――离别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第三课时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

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

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

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四、参考资料1.叶圣陶谈《背影》(《文章例话》)2.朱自清的“平常心”(《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陈孝全4.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刘彬荣、林琇珠5.《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唐嗣德6.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凌焕新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