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后无定期处方

合集下载

月经不调民间偏方奇效方

月经不调民间偏方奇效方

月经不调民间偏方奇效方月经不调凡是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称为月经不调。

辨证分型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月两潮者。

(1)实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2)虚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黏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肝郁化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或多或少,色红或紫,或挟有瘀块,经行不畅,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

(4)气虚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纳少便溏,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退后7天以上,甚至每隔40~50天一至。

(1)实寒型:症见经期延后,色黯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2)虚寒型:症见经期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喜热敷,按之痛减,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细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3)血虚型:症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少苔,脉虚细。

(4.气滞型:症见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做胀,苔正常,脉弦或涩。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

(1)肝郁型:症见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胸闷不舒,时欲叹息,郁郁不乐,嗳气食少,苔薄白,脉弦。

(2)肾虚型:症见经期或前或后,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则溲多,舌淡苔薄,脉沉弱。

4.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1)气虚型:症见月经淋漓不净,色淡质清,神倦乏力,心悸少寐,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2)血热型:症见经行持续不净,量少色红,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5.月经过多: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明显超过正常月经。

月经前后无定期针药结合疗效观察

月经前后无定期针药结合疗效观察

月经前后无定期针药结合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月经前后无定期针药结合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妇科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12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当归芍药散+薄氏腹针疗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当归芍药散进行治疗。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以及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1.67%,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无效率仅6.67%(5例),而对照组治疗无效率高达33.33%(20例),对照组的无效率远高于观察组(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对治疗药物出现过敏或其他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针药联合治疗月经前后无定期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方便简单易操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关键词】月经不调;月经前后无定期;当归芍药散;薄氏腹针疗法;疗效【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199-02月经不调在妇科临床是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特征为月经周期,经期,月经量、色、质等异常。

西药治疗月经不调主要是采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来调节月经周期以及促排卵,治疗方法单一。

近年来,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采用在无定期针药结合治疗月经前后,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妇科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120例,且全部患者均为月经前后无定期患者。

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观察组: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2.6±4.1)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14.2±5.2)个月;对照组: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33.5±3.8)岁,病程6个月~7年5个月,平均病程(13.4±5.4)个月。

月经前后无定期,如何用药?

月经前后无定期,如何用药?

月经前后无定期,如何用药?月经前后无定期是指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

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等。

如仅提前或错后3-5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月经前后无定期的发病原因是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

其病因多为肝郁、肾虚和脾虚有关。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临床常分为肝郁、肾虚及脾虚等证型。

在三八节来临之际,药店人应该按照月经的量、色、质及其他症状,对症介绍中成药。

肝郁证及常用中成药症状: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黯红或紫红,或有块,或经行不畅。

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胸脘憋闷,时叹息,嗳气少食。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常用中成药:逍遥丸、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用药举例——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本品能补肝体,助肝用,气血兼顾,调和肝脾多用。

药理作用为调节内分泌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保肝,增加肠蠕动等作用。

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达到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

肾虚证及常用中成药症状:月经或先或后,量少,经色黯淡,质清;或腰膝酸软,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常用中成药:鹿胎胶囊。

用药举例——鹿胎胶囊补气养血,通经散寒。

用于气血不足,虚弱消瘦,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寒湿带下。

本品适用于气血两虚,肾气不足所致的月经不调。

孕妇忌服。

服本药期间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感冒时不宜服用本药。

月经过多者不宜服用本药。

脾虚证及常用中成药症状: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色淡质稀,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常用中成药:归脾丸,薯蓣丸。

用药举例——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有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或前或后”、“月经愆期”、“经乱”、“乱经”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并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治法主张“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精选】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9)(有答案)

【精选】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9)(有答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方剂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从理论上详细剖析方剂的专书是A.《医方集解》B.《金匮要略方论》C.《医方考》D.《成方便读》E.《古今名医方论》【答案】C2、《灵枢•经脉》说“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指A.手少阴心经B.任脉C.冲脉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阴脾经【答案】D3、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来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

治疗应首选A.固阴煎B.六味地黄丸C.大补元煎E.归肾丸【答案】A4、疳肿胀的病机是A.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C.脾病及肝D.阳虚水泛E.脾病及肾【答案】D5、下列疔疮,容易损筋伤骨的是A.烂疔B.红丝疔C.颜面疔D.疫疔E.手足疔【答案】E6、患者外感风寒,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A.合谷C.太溪D.鱼际E.廉泉【答案】A7、患儿,2岁。

半年来经常泄泻,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大便稀薄,四肢不温,时有抽搐。

其证候是A.外感惊风B.痰食惊风C.脾肾阳虚D.土虚木亢E.阴虚风动【答案】D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营卫不和自汗证的主症A.时寒时热B.汗出恶风C.面色不华D.脉缓E.周身酸痛【答案】C9、阳痿属湿热下注者,治宜选用A.知柏地黄丸加减B.加味二妙丸C.龙胆泻肝汤D.虎潜丸E.当归芦荟丸【答案】A10、患者,女性。

心脏联合瓣膜病10年,发热1个月,体温37.2——37.6℃,厌食.消瘦.贫血貌。

确诊手段首选A.胸部X线片B.血培养C.心肌酶检查D.测定血红蛋白E.测定血沉【答案】B11、我国现存治疗肺痨的第一部专着是A.《太平圣惠方》B.《中藏经》C.《普济本事方》D.《十药神书》E.《肘后方》【答案】D12、脾虚之咳嗽,多表现为A.夜间咳甚B.咳声不扬C.咳声低微D.咳声重浊E.天亮咳甚【答案】E13、下列何为疟母的特点A.热偏盛者B.寒偏盛者C.由瘴毒所致D.疟邪久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E.疟久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答案】E14、患者,女,36岁,已婚。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是中医理论常考知识点之一。

1.月经先后无定期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出现经量增多如崩,或经
期延长,淋漓不净,即发展为崩漏病,即按崩漏治疗。

2.本病的特点是月经周期或先期或后期,在采用中药周期治疗时,选
择的周期天数应按正常周期即28天计算,再按不同时期进行序贯治疗。

3.本病治疗时还需参考年龄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

如本病发生于
青春期少女,其基本病理是肾气尚未发育健全,冲任气血尚未充盛,
血海蓄溢功能紊乱而出现月经或先或后,治疗是以补肾为主,逐渐恢
复肾和冲任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如本病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其基本病理是肾气已渐渐衰竭,冲任气血亦趋于衰弱,月经由紊乱而
至绝经,因此治疗当以扶助肝、脾、肾三脏,尤以扶肾为主,平衡肾
中阴阳,顺利地渡过更年期时期,而不是,也不可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4.本病治疗后3次以上月经周期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才算治愈。

治愈后还直九药巩固2~3月,预防复发。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减:
食少腹胀──加麦芽、砂仁、陈皮 月经量多──去生姜、当归,加乌贼骨、陈棕炭
肝郁型
主要症候 :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 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 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治疗法则 :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举例 : 逍遥散《和剂局方》 组 成 :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 加 减:
病因病机
肾虚──肾气不充,开合不利
冲任 气血 失调 血海 蓄溢 失常
脾虚──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
肝郁──肝气逆乱,气乱血乱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或长或短,但经期正常 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或疏肝解郁,
或调补脾肾,随证治之. 辨证分型: ㈠、肾虚型 ㈡、脾虚型 ㈢、肝郁型
肾虚型
主要证候 : 治疗法则 : 方药举例 : 加
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 耳鸣,腰痠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人参 山药 熟地 山茱萸 远志 炙甘草 五味子 菟丝子) 减: 腰骶痠痛──加杜仲、巴戟天 带下量多──加鹿角霜、沙苑子、金樱子 腰痛膝痠,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舌黯红,苔白, 脉弦细。治宜补肾舒肝,方用定经汤(当归、白芍、熟 地、柴胡、山药、茯苓、菟丝子、炒荆芥)
经来腹痛──加香附、元胡 挟有血块──加泽兰、坤草 有热──加丹皮、栀子 脘闷纳呆──加枳壳、厚朴、陈皮 兼肾虚──加菟丝子、熟地、续断
病例
刘某,女性,45岁,以往月经规律,近 一年因工作劳累.常感体力不支,倦 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月经周 期紊乱,或半个月一行,或2个月一至, 经行5—7天,量多,色淡,质稀.查舌 淡苔白、脉缓、无力.

如何用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

如何用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

如何用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一、中成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方法(1)左归丸:用于治疗经来前后不定,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腰痛如折,夜尿频数,四肢欠温,由于肾虚而致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妇科金丹:用于治疗经来前后不定,量少,色暗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肝肾不足所数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八宝坤顺丸:用于治疗月经前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淡或暗,有时有血块,神疲肢倦,纳呆食少脘腹或胸胁胀痛,情志不舒,大便溏薄,属于脾虚肝郁所致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柴胡疏肝丸:用于治疗经来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及胸胁乳房胀痛,惰志抑郁,善太息,或心烦易怒,口于口苦,属于肝郁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升水送服。

(5)加味逍遥丸:用干治疗经来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色暗红,有血块,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口干,喜饮水,属于肝郁化热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二、用药膳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方法(1)佛手柑粥:佛手柑2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佛手柑煎汤去渣,粳米加水适量煮成粥,加入冰糖及佛手汤,稍煮片刻即可。

每日可食2次。

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用于肝郁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10克。

沸水冲泡,代茶饮。

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用于肝郁型月经先后不定期病人。

(3)参苓粥:党参15克,白茯苓20克,生姜3片,粳米100克、将党参、茯苓、生姜先煎20分钟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粥。

每日1料,分2次服。

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用于脾虚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

(4)四味薯蓣膏:淮山药240克,枸杞子120克,鹿胶60克,胡桃肉240克,冰糖60克。

将鹿胶用蛤粉炒脆研末,其余四味文火蒸至烂熟,加入鹿胶粉和拌共捣为膏,防腐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