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潞水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科普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它与我们生活中的碳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
-简要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知识,如碳的化学性质、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
-介绍本节课将围绕碳及其氧化物展开学习,强调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验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碳及其氧化物知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2.教学内容:
-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反应原理和应用。
-环保意识、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
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熟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碳相关的现象,如碳燃烧、碳酸盐的形成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1.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复习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学难点:1.对单元知识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2.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依据及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复习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的方法。
(2)能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用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
【复习难点】探究实验室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引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碳的单质及化合物都有了哪些认识?仔细回顾并梳理一下。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比较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找出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知识模块二 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可燃性⎩⎪⎨⎪⎧完全反应:C +O 2=====点燃2CO 2不完全反应:2C +O 2=====点燃2CO 还原性:C +2CuO=====高温2Cu +CO 2↑ 知识模块三 二氧化碳的制取1.实验室制法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验装置:教材P115图6-12。
反应原理: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操作步骤:参考过氧化氢制氧气。
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工业制法:CaCO 3=====高温CaO +CO 2↑知识模块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 常温下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常温下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型复习编写课时2月日使用改正时间月日集体备课时间1.加深认识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加深认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知识与技质和用途,加深认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能2.进一步稳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术和计算技术。
教课过程与方1.经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归纳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目标法 2.经过典范和练习,认识第六单元的题目种类和解题方法。
感情态度 1.建立理论联系实质的看法,能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质问题。
与价值观2.培育谨慎周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态度。
要点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联系。
环教课识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节情景形成单质和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翻阅教材,认识第六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含碳的单质和创那么,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由碳化合物,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设元素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呢?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特点。
【温馨提示】你知道吗?①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②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列举你所知道的含碳物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气体是;④拥有质,看谁说得又快又准又多。
可燃性、复原性的气体化合物是;⑤能惹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⑥能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⑦汽水、雪碧等碳酸饮猜中含有的能产生泡沫的物质是。
⑧建筑人民英豪纪念碑的资料是;过渡:上边这些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有哪些相互联系呢?它们之间又怎样相互转变合作沟通、小组合议:呢?⑴写出各样含碳物质的化学投影展现:式,并合理布局。
⑵假如一种含碳物质能生成CO另一种含碳物质,请用箭头把①④⑤它们连结起来,并注明反响条件或所需其余物质的化学式。
C②③ CO 2⑧CaCO3⑶试试成立第三单元知识结⑨⑩构。
⑥⑦巡回指导:H2CO教师参加小组活动,个别问3知识点 1:教师展现学生的设计方案,写出上边所示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共同问题共同解决。
①②③④要⑤师生互动,找出最典型、最⑥合理的知识构造。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C 、CO 、CO2、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并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3.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C 、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复习难点: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准备: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烧杯、稀盐酸、水教学方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最新人教版中考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doc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情概览碳的单质的性质和用途1.碳的单质(1)金刚石、石墨、C 60(2)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与用途(高频考点)【备考提示】(1)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可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强。
常用于水的净化、防毒面具、制糖工业脱色制白糖。
(2013·云南普洱)(2)白糖和红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将红糖脱色为白糖。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注意: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CO 2与CO 的物理性质2.CO 2与CO 的化学性质(高频考点) (1)CO 2化学性质①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如图实验说明:CO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②与水反应CO 2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做如下实验:;③与碱反应A. 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验CO 2 。
B. CO 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④CO 2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之前,应先做灯火实验(2)CO 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CO ②还原性CO③毒性CO 有剧毒,它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
【备考提示】(1)CO 2和CO 由于分子构成 的不同,使得它们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2)防止煤气中毒可采取的措施有安装排气良好的烟囱并注意室内通风 ,有人说在煤炉旁放上一大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这种说法不对,因为 煤气难溶于水。
(3)C 、CO 、CO 2之间的转化关系:3.CO 2与CO 的用途 (1)CO 2的用途(2)CO 的用途①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 ②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4.CO 2与CO 的鉴别与除杂 (1)两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二氧化碳的制取1.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工业上常用煅烧 石灰石 的方法制取CO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高频考点)(见实验解读栏目)温室效应与 “低碳”生活 1.自然界中CO 2的循环2.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危害: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 减产。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2)

设疑启发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
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实验装置,会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的操作。
探疑互动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固体CO2俗称。
化学性质:1.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无毒。
2. 与灼热的炭反应:CO2 + C =3 .与水反应:溶于水的CO2少部分与水反应生成H2CO3 CO2 + H2O =(因此,CO2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H2CO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 CO2 +H2O)4.与碱反应: CO2 + C a(OH)2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CO2 + NaOH=工业制法:高温加热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实验室制法;药品反应原理:CaCO3 + 2HCl =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的装置实验室制法操作步骤:同氢气实验室制法。
收集方法:,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验满方法注意事项:a.药品选用,b.操作。
)对图中装置和药品的;其次考虑发生反应的仪器选择和连接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考虑产物的收集方式是否合适。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生疏。
每到冬季,农田里排排温室和塑料大棚里春意盎然,碧绿鲜嫩的瓜果蔬菜花繁叶茂。
为什么户外冰天雪地,而温室内却温暖如春呢?原来温室顶棚和四周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能够透进太阳光的短波辐射,而室内地面反向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或塑料薄膜),这样热量就被留在室内,因此温室里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出许多。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二. 重点、难点
1.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2. 二氧化碳跟水、跟石灰水的反应。
3. 学会应用和前面所学知识对比来学习新知识,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 具体内容
本节知识分为碳单质和二氧化碳两部分。
第一部分:碳单质
1.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
有哪些碳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
无定形碳都包含哪些类别?有什么物理性质?为什么?
2. 碳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它的化学性质和氢气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点?
3. 思考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一种物质吗?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金刚
石和石墨之间可以转化吗?
第二部分:二氧化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需要了解什么?
2. 化学性质呢?
3. 用途是什么?
【典型例题】
[例1] 向盛有黄绿色氯气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小块活性炭(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原因是木炭具有__________作用。
答案:黄绿色消失,水面上升;吸附。
解析:注意吸附性引起的现象。
[例2] 利用图中装置可完成物质的制取、性质、除杂等多种实验,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一个实验的名称:_____。
保持原装置的形式不变,将双孔橡皮塞改为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还需用到的实验用品可自选),则又能完成某些实验,如(写化学方程式)____。
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b____;c_____。
答案:H 2 + CuO △
Cu + H 2O ,碳还原二氧化碳; C+2CuO 高温
2Cu+CO 2↑,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
解析:注意试管口的单孔塞和双孔塞的变化。
[例3] 水煤气的组成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它们可由水蒸气和灼热的焦炭反应制得。
在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
A. 氢气
B. 一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焦炭
答案:D
解析:注意还原剂应从反应物中找,应是得氧的物质。
[例4]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气体判错误的是( )
A. 一定是二氧化碳
B. 一定不是氧气
C. 可能是二氧化碳
D. 可能是氮气
答案:A
解析:注意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的物质不只有二氧化碳。
[例5]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 2应选择的药品是( )
A. 石灰石、稀硫酸、浓硫酸
B. 大理石、稀硫酸、浓硫酸
C. 石灰石、稀盐酸、浓硫酸
D. 纯碱、稀盐酸、浓硫酸
答案:C
解析:注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
[例6] 除去CO 中混有少量的CO 2,其正确的方法是( )
A.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石灰水
B.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将混合气体与灼热的木炭充分反应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纯净水
答案:A
解析:注意什么方法能把杂质除尽。
[例7] 如图进行实验,X 是一种常见的气体,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或碳粉,或者是两者的混合物。
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结合水后产生蓝色物质。
(1)若X气体为CO2 ,D口逸出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则A处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若B装置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装置中出现浑浊,则X气体是__,A处黑色粉末是__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答案:
(1)C;CO2 + C 高温
2CO;
(2)H2;碳和氧化铜;H2+CuO △
Cu+H2O;C+2CuO
高温
2Cu + CO2↑
解析:注意每个反应的产物的特点,注重考虑元素守恒
[例8] 将C和CuO的混合物30g,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为25.6g,求剩余固体中Cu的质量分数。
答案:50%
解析:运用差量法。
【模拟试题】
1. 防毒面具滤毒罐内盛放的物质是()
A. 石墨
B. 活性炭
C. 焦炭
D. 生石灰
2. 下列物质中,碳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 CaCO3
B. CO
C. CH4
D. C
3. 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固体单质是()
A. CO2
B. C
C. H2
D. CO
4. 碳和碳的化合物是物质世界中最庞大的家族。
(1)请写出碳单质的某种物理性质__________(要求写出一种);设计实验或举出应用实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
(2)请写出碳单质的某种化学性质_________(要求写出一种);写出化学方程式或举出应用实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
B. 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
C. 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其含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6.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乙醇被用作内燃机中的燃料
D. 铝用于制造电线
7.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
②都具有还原性
③都易溶于水
④都能跟碳反应
⑤都是气体
⑥都是氧化物
⑦都可用于灭火
⑧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
A.②④⑤⑧
B. ①③④⑤⑥⑧
C. ①④⑤⑦⑧
D. ①④⑤⑧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银不是银②干冰不是冰③铅笔不含铅④金刚石不含金
A. ①④
B. ②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9.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化学式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的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 它是一种单质
D. 它是一种混合物
10. 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A. 冰和干冰
B. 二氧化碳和干冰
C. 金刚石和石墨
D. 冰和水
11. 区别H2 O2 CO2三瓶无色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 测定三种气体密度大小
B. 将三种气体通入水中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 将三瓶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二氧化碳制备干冰是一种物理变化
B. 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死亡,是一种有害的气体
C. 在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试液会变红
D.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由于密度小于空气
【试题答案】
1. B
2. C
3. B
4.(1)石墨有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2)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5. D
6. C
7. D
8. D
9. D 10. BD 11. C 12. BD
【试题解析】
1. 活性炭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2. A中为+4;B中为+2;C中为-4;D中为0,因为是单质。
3. 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固体”、“单质”。
4. 注意碳单质的种类很多,可以任选。
答案不唯一。
5. 与实际生活的知识联系:二氧化碳不是空气的污染物,所以不用监测;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促进作物生长。
6. 利用可燃性。
7.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性质”。
9. 写出化学式的都表示纯净物。
10. 注意C中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两种不同单质。
11. 三种气体的鉴别问题都是首先选择燃着的木条。
12. 二氧化碳不是有害气体,其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