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之李柏文书
九年级语文上册《物候诗四首》

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的诗 句是__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3、用了一个典故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 忠心的诗句是_愿_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羌黄
【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
笛河
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二 首 ( 其 一 )
。
知 。
苏 轼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 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 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 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 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 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 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 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 “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 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 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 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 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 4、学会赏析句子。(从炼字、修辞、 内容等)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行楷书的的形成及字体定义——兼论早期行楷书书迹的字体特征

行楷书的的形成及字体定义——兼论早期行楷书书迹的字体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关于行楷书的形成时间,可以分为“行楷书”这一概念的形成时间,即行楷书被人意识到成为独立于行书、楷书之外的第三种字体的时间,和早期遗迹中行楷书在书写者笔下萌生的时间这两个维度进行讨论。
“汉魏之交,分隶初变真、行。
”1汉魏之际,基于实用且便捷的需要,隶书在新书体的兴盛下逐渐解体并发生讹变,对笔画的快捷处理使书写者无意间形成了自然的连笔现象,隶行即展现于此。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隶书入楷的过渡阶段,在隶书的俗写体中,隶楷出现在历史舞台。
行楷书亦在字体特征的融合之中萌芽于此时,表现为体兼行楷的面貌。
目前问世的行楷书研究多以其实用、便捷为方向,而非从书法艺术角度探究其艺术价值,“行楷”的概念也相对模糊。
本文由分析行楷书概念的形成入手,试为行楷书确定其定义,并分析早期行楷书书迹的字体特征。
1.2.行楷书概念的形成及定义“行楷”概念的崭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2其中,“真行”则为“行楷”。
此为对“真行“概念的最早记载,但唐代对真行的材料记载依然凤毛麟角。
至宋,真行的概念逐渐被世人接纳并记录于笔下,《新唐书·艺文志》就曾记载唐太宗购入王羲之真行书迹之事:“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
”3同时,黄庭坚分别在《书王右军兰亭草后》及《跋兰亭》中推《兰亭序》为“真行书之宗”,并提出诸儒皆列智永为“真行之祖”,对真行书的讨论可谓一时间兴起并广为传承。
可以说,唐代虽为真行书的成型期,亦不乏以行楷书示人的书家,但唐书严谨的法度却限制了真行书的大范围推广;而宋代“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创作环境,以及书家对于书写性情及意趣的自由的追求,都极大的给予了真行书广阔的发展空间,行楷书到宋代达到了空前发展。
【精品】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一、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
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
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
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
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
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
”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
”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
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亦雅相器重雅:甚,很B.窃觇之觇:察看C.帝尝从容谓导曰从容:镇定自若D.导忝荷重任忝:有愧于,辱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能力。
出城别李贺诗词赏析

出城别李贺诗词赏析
出城别李贺诗词赏析
出城别李贺唐
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
不闻今夕鼓,差慰煎情人。
赵壹赋命薄,马卿家业贫。
乡书何所报,紫蕨生石云。
长安玉桂国,戟带披侯门。
惨阴地自光,宝马踏晓昏。
腊春戏草苑,玉輓鸣辚。
绿p 网缒金铃,霞卷清池漘。
开贯泻蚨母,买冰防夏蝇。
时宜裂大袂,剑客车盘茵。
小人如死灰,心切生秋榛。
皇图跨四海,百姓拖长绅。
光明霭不发,腰龟徒甃银。
吾将噪礼乐,声调摩清新。
欲使十千岁,帝道如飞神。
华实自苍老,流采长倾湓。
没没暗齰舌,涕血不敢论。
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秦。
六郡无剿儿,长刀谁拭尘。
地理阳无正,快马逐服辕。
二子美年少,调道讲清浑。
讥笑断冬夜,家庭疏筱穿。
曙风起四方,秋月当东悬。
赋诗面投掷,悲哉不遇人。
此别定沾臆,越布先裁巾。
别有味道的楼兰残纸!

别有味道的楼兰残纸!残纸与孔侍中帖比较▲楼兰出土西晋十六国简纸书迹研究一、曹魏末期至西晋前期木简书迹楼兰遗书含纪年的简纸有魏“景元、咸熙”、西晋“泰始”等年号。
晋武帝司马炎265年末废魏改晋,年号“泰始”,边远的西北地区信息不畅,仍沿用曹魏“咸熙”年号,楼兰简纪“咸熙二年、三年”者,即西晋“泰始元年、二年”(265、266年);写有晋武帝年号的从“泰始二年”一直到“泰始六年”,另有少量西晋“永嘉”(307—313年)纪年残纸。
楼兰简纸文书里时代最早的木简之一——魏景元四年简(沙木738,263年)属较成型的行书字迹,其笔画较多规律性的行书化钩连,末笔具下引、牵发之姿,比如“景、索”下的“小”、“兼”下的“灬”连成“一”[2]。
其成熟的字形笔画等比稍晚几年的泰始年间简书并不逊色。
有“泰始”纪年的几件木简中,有些或出于一人手笔,如沙木725、728、729、735、736,孔木50、65等;纪年为“咸熙三年”的孔木51、64亦为同一人所书。
这几件简书代表当时较典型的西北民间墨迹形态,它们走出早期楷、行书“多体混杂”的时代,其今楷、行书体态大致定型了,一望而知是行、楷书,而非东汉末那种既楷且隶的不成熟状态。
二、西晋后期残纸墨迹自西晋初木简到西晋末残纸,仅越过40多年,但新体成熟脚步颇快,楷、行书构形的集体性转变大体完成。
新体另一明显标志是字态一律左倾(单字左低右高)。
西晋间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书写材质变化:简牍日渐退出,纸质渐成主角,楼兰遗书中,木简大多属曹魏及西晋前期之物。
三、楼兰西晋简纸与郴州西晋简牍比较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时间为西晋惠帝(290—307在位)时期,与西北楼兰西晋简纸处于同期。
郴州西晋简以楷书为主,楼兰西晋简纸以楷、行为主。
拿郴州西晋简与楼兰木简比较,它们楷化进程大体相当,笔触上,西部书迹显得厚重,秃钝型笔画较多,郴州简则秀逸端庄;结字上西部墨字各式各样、良莠不齐,郴州晋简则工整规范、今楷技巧似更熟练——这并非地区性演进的差异,而应归于书写技术上。
那些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

《李柏文书》

《李柏文书》《李柏文书》当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时,日本人大谷光瑞正在伦敦留学。
斯文·赫定在罗布沙漠之中发现古代中国的边城楼兰一事,在当时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斯坦因随后在1900年-1901年的首次中亚探险,也因所获颇丰而震惊了欧洲。
受到欧洲人西域掠宝的感染,日本人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掠宝行列。
大谷光瑞是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教派的第22代长老。
他在从伦敦归国的途中,于1902年8月,和其他人一起在俄国组成商队,进入喀什,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调查。
在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他盗割了一些壁画,运回了日本。
1908年,大谷光瑞又一次派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到新疆。
他们从北京到达蒙古乌兰巴托,横穿蒙古,从科布多进入准噶尔。
此时在中国的新疆,各欧洲列强们正进行着一场夺宝大战,德国、俄国甚至为争夺"主权"而欲武力相向。
各帝国主义列强睁大了贪婪的眼睛,跃跃欲试,塔克拉玛干被剑拔弩张的气氛烘烤得更热了。
橘瑞超在1909年2月到达库尔勒,然后进入罗布泊地区,直奔楼兰。
在一座古城内,橘瑞超获得了著名的"李柏文书"。
李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派遣到此的西域长史。
他于公元328年到达罗布泊地区。
"李柏文书"即李柏当时写给焉耆国王等的信函,其中两封是完整的,还有39片残片。
还有些信是前凉张骏讨伐高昌(吐鲁番)的晋戊己校尉赵贞时,为了安抚与高昌邻近的各国而写的。
信涵写于麻纸上,两封信的草稿分别长23厘米,(约相当于晋代一尺)宽27厘米;长23厘米,宽39厘米二、李柏文书《李柏文书》,李柏书于晋咸和三年(328)。
纸本墨迹。
1908一1909年日本西本阬寺探检队在楼兰发掘。
现存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
此书共有三件:一件为残纸,疑为初稿;另一件为9行,用墨丰润,为二稿;再一件为12行,墨色枯,全用笔尖写,为三稿。
作品名称李柏文书作者李柏年代晋咸和三年(328)发现地楼兰现存地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目录1作品简介2年代背景3作品鉴赏4考古发现内容争议研究价值1作品简介《李柏文书》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为李柏于公元328年从海头--罗布淖尔湖畔给焉耆王等几个国王发出信函而留的草稿,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
高谦之妻文言文阅读理解

高谦之妻文言文阅读理解高谦之,字道让,少事后母李以孝闻。
及长,屏绝人事,专意经史,天文算历、图纬之书,多所该涉,日诵数千言,好文章,留意《老》、《易》。
袭爵,释褐奉朝请,加宣威将军,转奉车都尉、廷尉丞。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
诏令追捕,必得以闻。
谦之乃伪枷一囚,立于马市,宣言是前诈市马贼,今欲刑之。
密遣腹心察市中私议者。
有二人相见忻然曰:“无复忧矣。
”执送按问,具伏盗马,徒党悉获。
寻诏除宁远将军,正河阴令。
在县二年,损益治体,多为故事。
好于赡恤,言诺无亏。
居家僮隶,对其儿不挞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世无髡黥奴婢,常称俱禀人体,如何残害。
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漏阙,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
凉国盛事佛道,为论贬之,因称佛是九流之一家。
当世名士,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
以时所行历,多未尽善,乃更改元修撰,为一家之法,虽未行于世,议者叹其多能。
初,谦之弟道穆,正光中为御史,纠相州刺史李世哲事,大相挫辱,其家恒以为憾。
至是,世哲弟神轨为灵太后深所宠任,直谦之家僮诉良,神轨左右之,入讽尚书,判禁谦之于廷尉。
时将赦,神轨乃启灵太后发诏,于狱赐死,时年四十二。
朝士莫不哀之。
所著文章百余篇,别有集录。
永安中,赠征虏将军、营州刺史,谥曰康,又除一子出身,以明冤屈。
(节选自《魏书?高谦之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B.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C.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D.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褐”,可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担任官职,也可以指进士及第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