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高锟问鼎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合集下载

“光纤之父”高锟

“光纤之父”高锟

“光纤之父”高锟作者:山峰桌航来源:《文化交流》2010年第02期2009年12月10日,“光纤之父”高锟从瑞典国王手上,接过象征科学殿堂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荣耀的一刻,高锟望着台下不离不弃的爱妻黄美芸,笑得像个孩子。

两个月前的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

消息传来,全世界华人为之振奋!高锟,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之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8位华裔科学家。

正是他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进程,因此他被尊称为“光纤之父”。

他与妻子黄美芸在英国相识相恋,到2009年已是50周年。

诺贝尔奖成了两人的“金婚”贺礼。

两种不同的实验1933年11月,高锟出生在上海。

其父是当时知名律师,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情有独钟。

当时他家居住的是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无人居住的三楼就成了他的实验室。

有一次,小高锟看了一本化学书后,竟然开始尝试造炸弹。

于是,他将两种化学粉末混合,加上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后扔下街头,竟然真的爆炸了,幸好当时路上没有人。

从顽皮的童年开始,高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后来,高锟随父母迁至香港,并考上了香港大学,但立志攻读机电工程的他决定留学英国的无利奇理工大学(现格林威治大学)。

大学位于伦敦东部毗邻肯特郡,就在那里,他认识了清秀娴静的华裔女孩黄美芸。

这天,高锟通过同学将黄美芸约出来。

当黄美芸笑着询问高锟有什么事时,老实的高锟额头上开始冒汗,激动之下直接将两张戏票塞给了黄美芸。

其实黄美芸已从他的眼里读出了爱意,心里也对这个小伙子动了心。

这晚,当拿着戏票和高锟走进剧院时,黄美芸感觉非常美妙。

看完戏后,高锟送黄美芸回家途中,经过美丽的泰晤士河,月光下泰晤士河水是那样平静,而高锟的心里却是涟漪激荡,紧张的他从天气开始找话题,一直聊到在祖国大陆的童年,在香港的求学,甚至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光纤通信、CCD图像传感芯片研究赢得2009年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通信、CCD图像传感芯片研究赢得2009年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通信、CCD图像传感芯片研究赢得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科学》 2009年第11期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对光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数字时代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ao)获得了该奖项的一半奖金500万瑞典克朗(约70万美元),他在1960年代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通过光导纤维内的光来实现数字通信的可能性.另一半奖金授给了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Smith),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电荷耦合(CCD)图像传感芯片——这是今天数码相机中的关键部件。

光纤通信初见曙光高锟的研究使得通过纤维光学进行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玻璃的折射率比空气更高,因此光在沿一根玻璃棒传输后大部分仍会留存其中不受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全内反射.不过在1990年代早期,这种通过折射来有效制导光线的方式还局限于短距离内。

譬如,医生用来检查病人胃肠道的内窥镜,使用的就是光导纤维。

由于存在衰减,即光在纤维中传输时能量会损耗,大多数人认为通过光导纤维远距离传输光信号是不现实的。

在1960年代早期,用最先进的光纤传输,光的损耗高达每公里1000分贝,因此,建立在光纤基础上的通信网络可行性极小.1965年,在英国哈洛(Harlow)的标准电信实验室工作的高锟认为,衰减是由制造光纤的玻璃中的杂质引起的,它并不是构成玻璃主要成分的硅的固有属性。

他设想,若使用提纯后的玻璃,完全有可能将衰减率降到每公里20分贝以下在接下来的5年里,高锟试图以他的光纤通信梦想游说其他的实验室。

号称英围的贝尔实验室的英国邮政研究局察觉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在相邻城镇的电话交换中心安装了基十光缆高锟的预言在1970年得到验证.当年,纽约康宁玻璃公司成功制造出了衰减率低得多的光导纤维。

在其他实验室设法提纯普通玻璃时,康宁公司却选择从名为熔融石英的二氧化硅的高纯形态着手,这是该公司早先开发的成果通过向含钛熔凝硅石纤维的光导纤维芯材掺杂质,康宁公司成功地将衰减率降低到每公里17分贝。

“高锟星”

“高锟星”

“高锟星”作者:和茗,渝乐来源:《师资建设》 2009年第11期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1/2授予华人科学家高锟,他曾在英国标准电话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工作。

他在光纤(通过线路传播光信号)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被世界科学界誉为“光纤之父”。

一光纤技术发明催生知识经济1880-Alexandra Graharn 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1 9 66 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预言光纤将用于通信;1970-美国康宁公司成功研制出传输损耗只有20dm/km的光纤;1977-首次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1978-FORT在法国首次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90-区域网路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1 966年7月,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登载了人称“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

文章描述了支持长距离和大容量信息传输,介质纤维所必需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由于光纤通信具有高速率、大容量和高质量的传输性能,又可以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等,为此受到了各国及科学家关注。

显然,这是关于光纤通信应用理论的首篇开创性和奠基性论文。

因此,1 966年被全世界公认为光纤通信发明年,论文的首席作者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也就被全世界公认为光纤通信的发明家。

依据高锟的理论,Corning公司的R.D.Maurer等人在1 970年首次拉出了光耗20dB/km的低耗光纤,1 974年得到2dB/km的光纤,至1976年则达到ldB/km的水平,为日后光纤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 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高锟-最新教学文档

高锟-最新教学文档

高锟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这是摄于2019年3月17日的高锟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高锟:一千年内光纤不会被替代•高锟:非凡成就平凡人生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

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

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

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图表: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新华社发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

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

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高锟:从“坏孩子”到顽皮老者

高锟:从“坏孩子”到顽皮老者

高锟:从“坏孩子”到顽皮老者作者:无疆来源:《新天地》2009年第11期当你在互联网上遨游、欣赏高清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视频通话时,你可曾想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正是它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走上了信息高速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这是继钱学森堂侄钱永健去年问鼎诺贝尔化学奖后,华裔科学家再度出现在诺奖的最高领奖台上。

在这巨大的荣耀背后,高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童年时的“坏孩子”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名大律师,家境比较富裕。

他的家住在当时的法租界,一家人住着三层小洋楼。

高锟从懂事起对新鲜事物就充满了好奇,家里的三楼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

他曾经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后来又迷上了无线电,8岁时,他就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高锟还曾按照书上说的配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然后放到阳台上风干,待风干之后,他看到楼下没有路人过时,扔到了楼下的柏油路上,果然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引得警察都赶了过来。

1944年,刚读完小学的高锟随父亲移居香港,随后入读圣约瑟书院。

高中毕业后,高锟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大学,进入大学后,高锟对电机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港大当时并没有开设电机工程专业,这让高锟非常遗憾,他多方查找资料,看到英国伦敦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便动了去英国读书的念头。

他把自己的想法对父亲说了,父亲又一次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就这样,1954年,21岁的高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孤身一人踏上了远赴英伦读书的国际航班。

大学毕业后,高锟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当工程师,凭着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真才实学,他的能力很快引起了公司上层的注意,并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在实验室工作期间,高锟深感自己在应用科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光纤之父”高锟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光纤之父”高锟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纤之父”高锟一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

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

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

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

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

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

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

此时高锟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他哄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

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

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

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

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

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

2009诺贝尔奖高锟

2009诺贝尔奖高锟

2009年10月06日下午 09:31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个人简介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7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

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高锟曾获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高锟于2009年10月6日因在光纤上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个人简介1959年9月19日结婚学历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学士(1957)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65)个人自述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有人说“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

高锟说,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他说,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

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高锟说,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