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男?公主病?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真的不能两全吗?

合集下载

女生们这10种家庭不能嫁

女生们这10种家庭不能嫁

女生们这10种家庭不能嫁1、封建迷信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往往有相对极端的思想,而且大多会有一些奇怪的规矩,如果嫁进去,会感受到压力和束缚,久而久之对自己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2、父母过分强势的家庭父母过分强势的家庭也要谨慎,容易有“一言堂”的风险。

如果男方的父母总是过度干预你们的生活^口决策,而你的另一半却未必有勇气为了你反抗,这样双方一旦发生冲突,你将会孤立无援。

团女婿人品差有哪些表现?如果你的男友是个妈宝,那么一定要再考虑考虑,什么事都听妈妈的乖宝宝怎么会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和他组成的是一个独立家庭,对方母亲总是介入会很影响生活幸福感。

4、差距过大的家庭如果你和男朋友的家庭差距过大,就意味着你们的生活环境、思考方式等都存在差别。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融合,会有很多观念和经济上的碰撞,如果不能妥善协调,就很容易从爱侣变成怨偶。

遇到这种类型的家庭,请姑娘们有多远跑多远,不然后果就是,在家中无法得到平等对待,最终沦为一个“生育机器,6、关系不好的家庭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会影响在孩子身上。

如果男友家庭关系不合,就要再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和男友的相处方式,以免复刻悲剧。

7、有暴力行为的家庭如果男友家庭有暴力行为,女生就要多注意了,尤其是男生父亲有暴力行为的,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

快速回忆一下,在你们相处过程中,他是否流露出类似的倾向,如果有,请!快!跑!如果你们尚未结婚,但在见家长阶段就发现了对方父母对你不尊重和看不起,那么是否要嫁进这样的家庭,还是请你多谨慎考虑。

回彩礼是父母谈还是子女谈?9、让你未婚先孕的家庭如果你们尚未结婚,对方父母就打着让你未婚先孕的主意,那这样的家庭千万不要嫁,真正尊重和在意你的人不会让你承担这样的风险。

IO、冷漠自私的家庭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有意见和分歧很正常,但如果对方家庭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丝毫不考虑你的感受,也不愿意进行和谐的沟通,那么嫁进去以后,痛苦肯定是大于快乐的。

“妈宝男”产生的原因令人深思

“妈宝男”产生的原因令人深思

"妈宝男",产生的原因令人深思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都存在大量的“妈宝男”。

他们产生的原因大多源于“母爱的强势,父爱的缺失”。

他们有可能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从小由母亲一人带大:有的可能父母关系不好,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父爱长期离家出走;有的父亲本来也是个“妈宝男”,家中的一切长期由女的说了算,让父爱长期如影子般的虚设。

中国传统式的教育,不计其数的中国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对他们生活和心理的照顾无微不至,永远都不会放手。

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娇生惯养,是全家的中心,家里的“公主”和“王子”,这样的家庭养出一个事事都要问问妈的“妈宝男”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中国式的家庭,父亲大多忙于生计,或者大男子主义,认为管教孩子是女人的事,从来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和陪伴。

这导致父爱的缺失,儿子看不见父亲的阳刚和处事方法,学不会从男性的角度男考问题,于是只能依赖母亲,让母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导。

久而久之,母亲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一样,孩子与母亲之间也应该有清晰的界线,形成一种健康的母子关系。

她的需求不等于你的需求,应该用平等的沟通和行动活出独立的自我。

坚决不做“妈宝男”,这才是每一个家庭所向往的和谐与幸福。

主观方面妈宝男的形成原因。

综合起来妈宝男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身体较弱对于一些新生儿来说,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出生后身体并不是十分健康,轻者体弱多病,重者患有精神和残疾。

这些天生身体状况较差的男生往往要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生活方面和精神层面的关怀,在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男生逐渐的成长,身体逐渐的康健,但是来自于母亲的关怀和照顾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之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

正是这种惯性,让母亲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唯母命是从”,这也是妈宝男主观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母亲和孩子双方都没有意识到成长所应该带来的改变。

青音对话武志红:公主病是如何养成的

青音对话武志红:公主病是如何养成的

青音对话武志红:公主病是如何养成的?来源:武志红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所以,有永远听妈妈话的“妈宝男”,也有想找“二十四孝老公”的公主们。

我和著名主持人青音的最新一期对谈:“公主病”是如何养成的。

青音:我们上次说到了“妈宝男”,而这次要说的“公主病”,在女性当中是比较常见的。

我一直有一个感受——中国女性的教育是出了问题的。

比如,以前我们鼓励女性要独立自主,“女人能顶半边天”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家庭当中会走两个极端。

一方面是,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上什么培训班,女孩也要上同样的培训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另外一个极端是,“你要当一个淑女,你将来要嫁得好,因为你要依靠男人而活”,所以,女孩从小到大都要富养。

但是我觉得,很多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子,既没有了“贤良淑德”,也不够独立。

我们之前的话题也聊过,很多女性从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开始,就会觉得:“你欠了我的,我把一生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得起我!”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女孩子都有非常傲娇的“公主病”——结婚以后不但什么都不做,而且还有很多抱怨。

这种“公主病”的现象,不知道您在平时做咨询,或者一些案例当中遇到过吗?武志红:非常之多。

我发现在网络当中,关于中国的两性关系的段子全都是在讲“男人要做‘二十四孝老公’、‘二十四孝男朋友’,女人要当做公主来养,男人要无限制地满足女人的情感需求”,我觉得这是对“公主病”的一种极端表达。

举个例子,金庸的小说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很多都有“公主病”。

黄蓉和郭靖最初交往的时候,黄蓉就是在做“公主”。

青音:古灵精怪的,永远在捉弄你,而且你还得对我不离不弃。

武志红:“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说不要这样就不要这样,你给我的好东西,我说毁了就毁了”——就是这种感觉。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由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有一个女孩,大概十几岁,见男人就打,想骂就骂,而且还让人觉得很可爱。

还有《倚天屠龙记》里的殷素素和张翠山,一个是“魔女”,一个是典型的好男人,“魔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男人只能无限制地包容,最后他们还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遇见“妈宝男”,真的只有分开一条路

遇见“妈宝男”,真的只有分开一条路

家庭科学·新健康201903康2022窑02正确补水:肌肤干燥的人早晨喝一杯蜂蜜红枣水,可滋阴润肺。

遇见“妈宝男”,真的只有分开一条路?□文/本刊记者于荷专家支持/付尧“妈宝”和孝顺有本质区别“妈宝男”近些年可谓“备受关注”,主要指听妈妈的话,总是认为妈妈是对的,以妈妈为中心的男人;现在也引申指那些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

那么,孩子为啥会长成“妈宝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尧说:根据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研究可知,小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如果随着他不断长大,妈妈一直没有和孩子完成分化,没有形成区别意识,长期共生,孩子就会成为“妈宝”。

他们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听从妈妈安排的男性。

同时,“妈宝”的形成也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成长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就会让男孩缺少一个模仿对象,没有遇事担责任的意识,也没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所以,“妈宝男”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不懂得和母亲之间保持“距离”,过分依赖;认为母亲最好,家庭生活中发生矛盾永远站在母亲那头;与母亲无话不谈而时常忽略伴侣的感受;缺乏决断力和家庭责任感,在他心中妈妈永远是对的。

有人疑惑,这些特质难道不是孝顺吗?付尧说:当然不是,有本质区别。

孝顺的男生虽然也很容易迁就妈妈,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妈妈和对妻子或者女朋友都差不多,会不断地去调和双方矛盾,不会顾此失彼。

学会这些方法,拯救“妈宝男”现在对“妈宝”的总体评价大多是有多远跑多远,但很多人是婚后才发现这个问题,难道真的要“闪婚闪离”?能不能选择另一条路,“拯救”他,让他开窍呢?付尧说:确实,因为在恋爱期间并没有那么多的家庭责任需要承担,婆媳关系也不需要过多处理,很多“妈宝男”表现出的“特质”并不明显,常常是结婚后才愈发凸显,当发现伴侣是“妈宝”后,不只是分开一条路,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沟通告诉他你的感受。

有些“妈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带给伴侣那么多不好的感觉,很多时候是习惯使然。

妈宝男什么意思

妈宝男什么意思

妈宝男什么意思
妈宝男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听妈妈的话,总是认为妈妈是对的,
以妈妈为中心的男人。

也指那些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

但也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妈妈的宝贝儿子,从妈妈的角度分析,表达
儿子永远是妈妈心里的宝贝。

妈宝男一般缺乏主见,没有自信。

他们的人生线路,基本由妈妈设计,只要自己不自讨苦吃,那么通常不用吃太多苦,就能生活得不错。

妈宝男一般出现在两种家庭,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被父母呵护,所以不谙世事,事业心差,但通常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第二种是母亲
掌权,父亲做“甩手掌柜”的家庭。

这类家庭成长的男性思想和行为受母
亲影响过大,容易对母亲产生过度的依赖。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妈宝男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妈宝男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妈宝男
1.妈妈比较强势。

妈妈比较强势的家庭很容易出现妈宝男,这一类家庭妈妈掌控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小到吃饭喝水,大到结婚生子,都要妈妈点头策划才可以;这一类的家庭往往爸爸会是个好脾气,大小事任由妈妈做主,儿子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之下,习惯妈妈的掌控,久而久之养成不思考,全听妈妈的性格。

2.农村重男轻女的家庭。

在农村还有非常大一部分人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在这一类人的心里,生个男孩是一件让自己脸上有光的事情,而往往这样的家庭,还伴随着超生,也就是上面会有一到两个姐姐,甚至更多。

这类男孩子被家庭寄予厚望,不需要分担家务,只需要好好上学就好,家庭会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洗脑,妈妈多不容易,爸爸多不容易。

以后你出息了一定要孝顺父母,听妈妈的话等等。

3,单亲家庭的孩子。

父母离异,跟着妈妈独自长大的男孩,是这三种里面最可怕的一种妈宝男,这种妈宝男还有可能伴随着恋母情结,任何事情都是以妈妈为先,妈妈高兴就好,妈妈想要的都会尽力去办,妈妈的话就是圣旨,毕竟妈妈一个人辛辛苦苦把我养大不容易。

这一类妈宝男因为家庭的缺失,在心灵上也容易有心结。

某种程度上因为妈妈们的过分干预,妈宝男们自理能都不是太强,他们过分依赖妈妈,不但不会照顾自己,更有甚者成为生活白痴,因
为这一类的人始终是我妈会弄!。

妈宝男5大特征不做家事凡事都听妈妈说中两个就嫁不得

妈宝男5大特征不做家事凡事都听妈妈说中两个就嫁不得

妈宝男5大特征不做家事凡事都听妈妈说中两个就嫁不得
《宝男,妈妈说的都是对的》
随着社会变迁,宝男这个现象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家也渐渐地了解了宝男的五大特点:不会做家务,凡事都要听妈妈说,中两个就嫁不得,关心妈妈,且不能把妈妈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拖累。

宝男,从字面上来看就像宝物一样令人垂涎,一副模样一副份上完全可以看作是家里的宝贝。

它们不会做家务是因为它们爱学习、爱折腾,时间宝贵,希望节约出来的时间去实现好奇心追求的梦想,书籍饱满,脑袋里总装满着梦想的羽毛,但也有不少重视审慎保护妈妈的宝男,他们无论多大都会像小孩子一样听妈妈的话,凡事都要服从,这更加凸显出宝男们对于妈妈深厚的爱意。

不管宝男们怎么看人家都会教育自己要低头接受,不听妈妈的话就是犯了最大的错误,也因为宝男们害怕过度操心妈妈,婚姻的事也是得到妈妈的允许才能够结婚,妈妈说两个字就是稳定的无可争议,要“关心”婚姻双方的喜乐,那么即将到来的珍贵的襁褓阶段就容让双方的母亲来建议!
宝男来说,无论看到多琐碎的家务事情还是繁多的校园考试,都要低头聆听妈妈说话,这似乎就是受宠若惊的孩子们最想要实现的愿望,且不能够让妈妈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拖累,宝男们容让母亲插嘴,真实情况也只有妈妈最清楚,宝男即使有很多大方的梦想,也尊重母亲在自己生活中百分之百的贡献。

宝男,妈妈说的就是对的,而宝男们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妈妈的指令,做到了关心妈妈,把妈妈当作永远的宝贝一样的去爱并且把它牢牢记在心中,这也让社会变成了更多地充满爱的环境。

妈宝男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妈宝男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妈宝男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导读:妈宝男的问题,起源于最初的那份不太成功的“母婴关系”。

要不要嫁给妈宝男,要取决于你能否受得住被忽视的感觉。

......妈宝男在一开始恋爱的时候,会对恋人很好,都会顺着她的意识,颇为体贴。

但一结婚之后,只要遇到与婆媳关系沾边的时候,就会偏向妈妈,指责老婆。

*因此,很多女人一直不明白:你既然那么心疼你妈,你跟你老妈过好了,干嘛还要找老婆?“妈宝男”们打着“孝顺”的旗号,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骗过了姑娘们,也骗过了自己。

其实,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妈妈才是唯一,是辛辛苦苦地把自己养大的唯一的妈妈。

他们的逻辑是:没有妈妈也就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现在自己老婆的老公。

所以,现在这个老婆当然也应该跟他一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家里父母是老大。

无论母亲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够满足,就要满足,无论是否会牺牲掉自己和老婆的感情,牺牲掉自己小家庭的幸福。

在他的心目中,他的原生家庭永远排在自己的小家庭之前。

嫁给了“妈宝男”,一定婆媳关系不合吗?也不是,如果这个女生也乐于当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嫁给“妈宝男”只是多了一个“关心自己”(控制)的“妈妈”。

两个小孩子在一个妈妈的家里,也会相处融洽。

*“妈宝男”是如何炼成的?母婴关系鼻祖温尼科特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跟父母、其他小朋友,还有最终跟这个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唯一真正的基础,就是最初的成功的母婴关系。

那么,妈宝男的问题,肯定起源于最初的那份不太成功的“母婴关系”了。

无数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们都在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大家明白:结婚以后,夫妻两个人的小家庭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夫妻双方原来的家庭(原生家庭)是应该退而求其次的。

而且,在小家庭中的排序,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而在妈宝男的原生家庭中,母亲与他的关系是第一位的。

这有可能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单亲家庭,妈妈含辛茹苦只为了养育这个儿子,没有再嫁,也没有其他异性精神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宝男?公主病?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真
的不能两全吗?
我有时想想,我们这代为人父母其实挺不容易的,接受到的信息太多了,而且常常正的反的都有人说了。

但就这件事来说,一方面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陪睡怎么啦?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将会影响他今后一辈子”;另一方面又会有人说,“独立需要从小锻炼培养的,不然大了就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变成妈宝男,公主病。


“独立”和“亲密”一直是育儿的两个关键词,我也经常会在后台收到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仿佛大家都觉得这是两个对立的词,常常疑惑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亲密”和“独立”是矛盾吗?
“亲密”和“独立”绝对不矛盾的,英语有个词组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EmotionallyAttached,Physically Indenpendent”(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亲密”和“独立”看成对立的,就是因为把这两个语序改变了,于是就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生理上亲密无间”,但和孩子的心理反而是“孤立”的。

“心理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链接,是一种牢固的安全感,是那种“我知道你永远会在那保护我”的踏实和笃定。

这么说也许有点抽象,我举个我们身边朋友的例子吧。

有些朋友是“酒肉朋友”,每天几乎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但你自己知道你和他们也许并不走心。

而有些朋友就是“挚交”,你知道即使不用每天联系,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永远都在。

后者就是“心理亲密”,和孩子的这种情感链接的建立绝对不是非要时刻和他们腻在一起才能获得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的亲密关系是孩子愿意走向独立最重要的基石。

心理亲密该如何建立呢?
建立心理亲密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小宝宝从妈妈温暖的子宫出来,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存技能的学习,这一切都会让他觉得非常无助。

于是,他们会用自己的哭声、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来寻求帮助。

当家长可以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他慢慢就会明白,他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他的交流是被重视的,他的需求是有价值的,他可以依赖他的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他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种爱和信任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有人想要试图教你什么事情或者指导你什么事时,如果你信任这个人,知道这个人是了解你的,你是不是更加容易接受他的建议?而相反,如果你觉得他根本不了解我,或者我都不信任他是真心为我好的,那你是不是就会从心底排斥他的
建议,而且往往他劝的越多,你就越反感?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那对孩子来说也是完全一样的。

很多父母会抱怨自己孩子越大越叛逆不听劝了,就是因为你并没有建立好心理亲密,却要试图改变孩子。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建立情感上的亲密连接特别重要,这是爱和信任的基础,而所有的改变都是从这开始的。

这是人性,无关乎年龄,适用于所有的人。

建立心理亲密后,该如何培养独立呢?
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总是会担忧一旦和孩子太过亲密了会不利于他们的独立培养。

其实孩子对于独立的需求就像我们呼吸、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只不过有时我们忽视了这些需求而已。

一个1岁的孩子想要抢过你喂他的那个勺子,这就是他想独立吃饭的需求,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误读为“不好好吃饭,老是想玩勺子”;
一个2岁的孩子吃早饭时坚持要自己倒牛奶而撒了一桌,这就是她想帮助大家的需求,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误读为“越不让做越要做,越帮越忙”;
一个3岁的孩子在繁忙的早晨坚持要自己尝试把鞋子穿上,你想帮忙他反而生气了,这就是他想独立照顾自己的需求,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误读为“越来越不听话了”。

这些都是独立的标志,独立不是到了20岁就突然会的,独立是从小到大慢慢发展的。

很多时候孩子刚刚想要独立的苗头出来,却被我们误读了。

因为我们习惯了孩子还是婴儿时期的那些需求,我们自己进入了一个惯性思维,“他们什么都不会,他们需要我,我要替他们做”。

于是,当孩子展现出最初想要独立的意愿时,反而被贴上了
“不乖”、“不听话”、“很调皮”的标签了,重重打击了孩子对于独立的渴望。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呢?
孩子最初的那些独立标志尽管和小时候的需求不同,但它们本身也是一种需求。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给予正面回应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是在破坏亲密关系。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父母企图和孩子保持生理亲密,但孩子在心理上却已经和父母孤立了。

你给的不再是她想要的,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喘不过气。

回应孩子独立的需求不意味着一下子就放手,那样孩子一定会跌倒失败,那样只会让孩子害怕恐惧而不敢再尝试。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爸爸一开始是双手帮我扶住把手,慢慢地他放开了一只手,接着又放开了另一只
手,然后我摔倒了,他第一时间过来安慰我,并鼓励我继续尝试。

这和我们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会陪伴在身边,我们会鼓励,我们也会适当帮一下,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让孩子自己坐在了自行车上,让他自己握住了车把手!
保证孩子每个争取独立的经历都是正面的,这会正向促进孩子不断地渴望独立,也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树立自信正面的自我形象。

这才是为人父母最该留给自己孩子的宝贵财富。

到底是你没独立还是孩子没独立?
所有的鸡汤文都会提到,“母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真正明白这个含义。

母爱的一大任务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建立足够的心理亲密连接;而第二大任务就是当孩子有能力时,我们可以慢慢分离,得体退出。


多时候,孩子的不独立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舍不得放手。

现在很多妈宝男和公主病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不懂得放手的妈妈。

她们喜欢一边抱怨着孩子不独立甚至无能,一边却继续事无巨细地包办代劳。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描述母亲的角色,所谓“退出”,并不是退出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

死活不放手的爱,不是真正的母爱,那叫占有欲。

回到开头的话题,我会这么给董洁建议,7岁的男孩需要有“生理上的独立”了,是需要和母亲分床睡了。

但“生理独立”绝不意味着是要以破坏“心理亲密”作为代价的。

妈妈可以陪伴顶顶度过这段时期,了解他为什么会害怕,帮助他疏导情绪,鼓励他克服困难最终做到分床睡。

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亲密,生理独立”。

大J叨叨叨
有时写公号文章也是自我梳理的过程,特别是父母学会得体退出,我最近也是深有体会。

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建议我可以开始考虑送小D去幼儿园了,我前几周也考察了几家。

有一家挺满意的,但我还是找出各种理由和小D的老师谈,和她的康复师团队谈,是不是真的这么着急要送她去(现在想想,就是自己不舍得啊)。

后来那家幼儿园告诉我,他们夏天已经满员了,小D要等到秋天才能去。

我当时真的就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你看,当妈妈的心其实都一样,从理解道理到内化成实际行动是需要时间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写这个公号,它记录的是我当下最真实的心情,也在鞭策我不断总结反思,希望自己可以做个更好的妈妈,不一定要完美,但至少每天都在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