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4、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
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4、这首诗节选自?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5、谁来介绍乐府诗?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二、初读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
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
评价: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
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
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著名的诗词?它们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诗词介绍简要介绍本课的五首诗词:《钱塘湖春行》、《泊船瓜洲》、《游园不值》、《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
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诗词主题等。
3.诗词欣赏(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读。
要求:声音洪亮,感情饱满。
(2)个人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诗词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4.诗词解析(1)解析《钱塘湖春行》重点分析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解析《泊船瓜洲》重点分析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
(3)解析《游园不值》重点分析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寓意。
(4)解析《题临安邸》重点分析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讽刺意味。
(5)解析《江南逢李龟年》重点分析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怀旧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课五首诗词。
2.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优选整合】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2

24 《诗词五首》教案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庐.(lú) 喧.(xuān) 篱.(lí) 搔. (sāo) 簪.(zān) 鳞.(lín)戟.(jǐ)携.(xié)嗟.(jiē)谩.(màn)殷.勤(yīn)2.作者链接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3.背景链接《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一词,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一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如“沧海一粟”象征人生的渺小,“廬舍”寓意家国情怀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பைடு நூலகம்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关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诗歌知识点的掌握,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唐诗。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诗歌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我需要适时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诗歌上来。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诗经》(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4、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贻觅貂裘戍鬓沧州5、整体感知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南乡子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南乡子预习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辛弃疾词。
2.查找资料,了解词人生平.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情感。
2。
了解用典手法。
3.初步感受辛弃疾词作风格。
学习难点:借古讽今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步骤:一。
诵读已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
介绍自己掌握的词人生平。
三。
学习《南乡子》1.听读,诵读2。
了解写作背景。
3.分析词句内涵提示:围绕三个问句探讨.(1)首句有何弦外之音?(2)感叹历史兴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下片,作者为什么极力称赞孙权?(4)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4.交流展示探讨结果。
上片问江山极目远眺中原已非己有叹兴亡纵观历史英雄随水东流下片赞孙权年少有为坚决抵抗强敌讽朝廷苟且偷安无人奋发图强5。
小结词作赏析,点出手法。
(1)用典故(2)借古讽今四.拓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示:可将两首词联系阅读。
思考:本词的用典和借古讽今手法.五。
课后请诵读苏轼的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诗经》(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4、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贻觅貂裘戍鬓沧州5、整体感知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4、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
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4、这首诗节选自?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5、谁来介绍乐府诗?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二、初读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
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
评价: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
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
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三、深入诵读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字知道哦的?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之心已久。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述:毕竟是65年了,家中有亲人离我而去也是正常的,可这一座座坟墓都是谁的?我的兄弟姐们呢?难道,难道是他们,他们是何时离我而去的,我的亲人啊。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里,这位老兵怔怔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的呵护,与兄弟姐们的嬉戏。
家,我的家呢?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3、引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评价:我听出了悲伤。
我看到了一片狼藉。
板书:悲。
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与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
板书:苦。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母…..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把它读出来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
板书:泣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板书:泣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四、升华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
老师读红字的部分,你们读白颜色的字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
(多媒体展示)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
《诉衷情》教学目标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
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
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朗读一遍。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
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
《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这个环节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材料的能力,也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自由散读及互评)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①学生自由诵读词作,同桌之间可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
②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
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读读品品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①学们听词后圈划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②再次阅读词,品读词句,交流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