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理解和应用上出现偏差。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直接决定物质。
例如,有人相信通过纯粹的意念就能改变物质世界,这是错误的。
意识的确具有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在物质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不能超越物质的限制。
易混点:分不清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次关系。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强大,也必须以物质为前提。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基础性。
二、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基本观点。
易错点:把相对静止理解为绝对静止。
比如,有人看到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就认为它是绝对静止的。
然而,从微观层面和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建筑物的材料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它只是在我们所观察的特定时间段和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
易混点:不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法体现绝对的运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易错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试图创造或消灭规律。
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妄图违背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易混点: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同于可以随意改变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利用规律,但绝不能违背规律。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

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 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 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 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1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能说任何两个
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 、有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必须 具备一定的条件。
18.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是对等的关系。
【分析】(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 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 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 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 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 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2)贡献 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 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 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 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 力倡导的精神。
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分析】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
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 推动时代的步伐,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的变革。哲学属于思 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 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 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回事。
生活与哲学 易错点汇总
1.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分析】(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
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2)从 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 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 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 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 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 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你搞清楚了吗?在咱们的学习生活中,哲学这门学问有时候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藏着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让人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扒一扒这些让人头疼的地方。
先来说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好多同学容易把这俩弄混,觉得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就完事儿了。
但其实啊,这里面的细节可多着呢!比如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爬山,那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得不像话。
可是当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原本美好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天气可不管我们心情好不好,它该下雨就下雨,这就是物质的客观性。
而我们因为下雨产生的糟糕心情,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但我们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让雨停下来,这就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
再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有的同学会觉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可不一定哦!比如说一个球队,每个球员都很优秀,但是如果他们之间配合不好,那这个球队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反过来,如果每个球员能力一般,但是配合默契,也有可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就告诉我们,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在于部分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
还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也是容易混淆的一对。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爱好和经历,但我们又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和需求。
比如说,我们都渴望被爱、被尊重,这是普遍性;但每个人表达和获取爱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是特殊性。
另外,量变和质变也容易让人迷糊。
不是说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变。
就像减肥这件事,每天少吃一点,多运动一点,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坚持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体重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最后再说说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向成功和幸福;错误的价值观则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母”。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5.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6.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乙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9. 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注意: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
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易错点在于,有些同学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强调精神、思想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而忽略了其是否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一关键判断标准。
例如,当我们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认为信念决定了一切物质存在。
易混点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比如,“理在事先”“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有些同学会把事物的简单变化,如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等误认为是发展。
易混点是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但在实际判断中,同学们容易忽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以及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总结生活与哲学是人们思考和探索自我的工具和方式,它们贯穿了人类的整个生活过程。
然而,这两个领域存在一些易错点,常常让人陷入困惑和迷茫。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易错点入手,探讨生活与哲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易错点一: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的平衡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是生活的两个方面,但常常会出现偏重于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或者追求精神而忽视物质追求的情况。
过于追求物质会让人变得功利和肤浅,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过分追求精神会导致现实生活的困境和不适应,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
解决方法: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平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可以通过培养爱好和兴趣来丰富精神生活,同时也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
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要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价值观,避免盲目追求和浪费。
在追求精神的过程中,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易错点二: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生活中一个常常会困扰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宇宙的本质、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等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然而,当人们陷入对这个问题的无尽追问和思考中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解决方法: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一个个体化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同的。
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时,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事物。
可以从简单的日常行为中找到乐趣和满足,同时也可以参考哲学思想家和智者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从中获得启发。
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答案。
易错点三: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学科,而生活是实践智慧和真理的场所。
然而,人们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脱节,将哲学思考和理论分割开来,导致无法将智慧和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解决方法:将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习哲学的同时,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如何运用哲学思想解决其中的困境和矛盾。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第三单元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3.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10.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12.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13.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4.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1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16.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7.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但要注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不能认为意识能够直接创造物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改变。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直接改变世界。
二、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只看到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脱离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易混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要注意,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易错点: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忽视间接经验的作用;将认识的反复性理解为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确定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7.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46.“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49.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0.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4.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5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58.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9.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60.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61.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62.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6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64.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6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6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67.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68.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7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7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7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7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5.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7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7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78.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提醒: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