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美20多年后回到中国创业的女性

合集下载

为“中国电”加油访留美归国创业的尹岳新博士

为“中国电”加油访留美归国创业的尹岳新博士


谈到在 美 国 的成 功 经 历
感慨地 说



尹岳新不无
必 须 非 常 明 确 : 为 什 么 要 这 样做 ? 是 不 是 在 美 国 已 经 没 有 发 展 空 间 ? 因为 这 些 问 题 都是 样


的 梦 想 和 正 在 为 之 奋 斗 的事 业

在美国


个 科 学工 作 者首

先需要勤奋

考试
别人 的国土 上
得到进

我 多 么 想 在 自己 的 国 土 上

贵 的是能抓 住 发展机 会
识 贡 献给祖 国

将 自己 所 学 的 知
他 实地 进 行 了缜
内容 包 含 了 电 气 和 电 子 领 域 的 许 许 多 多 课


步 的发 展
0 0 2
用 自己 的学识 与 智慧
” 。
为 自 己 的祖 国作 出 贡 献

电力行业 的投 入 也


定会 随

在 心 理 上 和 知 识 的 掌握 上

这段


其 中包 括 亲 朋 好 友
尹 岳新却认为

根据 国外 的经 验
电能 质 量 问题
I2008 03

华东科 技
7 3
维普资讯
将 会 非 常 突 出 。于 是 他 选 择 了 在 美 国 攻 读 硕 士 和 博 士 时 的 论 文 项 目 ,将 “ 电能 质 量 ” 作 为 其 今 后 事 业 发 展 的 方 向 ,公 司 则

学 毕业 后 留校 任 教 念念不忘

经过磨炼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

经过磨炼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

经过磨炼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对付。

因为,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经过磨炼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过磨炼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左思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是晋朝时临淄人(今山东临淄)。

他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至今仍被人传诵。

然而,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齿迟钝,学习成绩平平常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

他稍大之后,便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一片大哗,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就不怀好意地讥讽他说:“你这样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粗先生,还想作一篇《三都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写成了,也只配给我盖酒坛子罢了!”左思听了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你说我写不成,我偏要写出来,并且写得让你们心里羡慕!左思有了这样的决心,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里,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调查,大量收集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便关上房门,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

他简直有些痴迷入魔,在室内、院中,甚至茅厕内都放上了纸,不管在什么时间,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便立即用笔记下来,从不放过任何一次。

就这样,他向隅面壁,熬过了整整十年的酷暑严冬,不懈努力,专心著书,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三都赋》果然是绝美佳作,文笔流畅,精彩传神,让人读后叹为观止。

当时京城洛阳传抄的人非常多,以至于纸价大涨。

成语“洛阳纸贵”就来源于这里。

过去曾讥讽、嘲弄过左思的陆机读了《三都赋》后,既愧悔万分,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左思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没有低下羞涩的头,丧失自己坚强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奋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惊世之作,这就是对那些嘲讽者的最好反击。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4篇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4篇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4篇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幸运,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创造并建立自己的帝国。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成功人士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1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 、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2] ,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3] 。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

”,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

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

”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

”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36 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 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

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

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

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

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篇1)从57岁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给了麻风病研究。

是她,让麻风病变成可治疗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让麻风病人从“鬼”变回了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98岁高龄的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

1958年,留学美国的李桓英只身辗转回到中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

”她婉拒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约邀请,甚至还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

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

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

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

”李桓英用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篇2)吴秀云,53岁,安阳市华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人大代表、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吴秀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郑大化工系毕业生,酷爱化工研究。

女版褚时健:白手起家到千万富姐 70岁出狱再创业

女版褚时健:白手起家到千万富姐 70岁出狱再创业

女版褚时健:白手起家到千万富姐70岁出狱再创业写在前面一位近80岁高龄的老太太,最近在微博上“红”了。

在微博上输入她的名字,相关微博有19781条。

有的把她列为财商领袖,分享她的传奇人生,感慨她曾经辉煌到天上,又曾经落难到海底;有的说她是公益达人,12月初,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五届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大型公益盛会,就是由她发起;一份“盘点10年来出狱的企业家”18人名单中,她也在列:“2003,吴胜明,个体户”。

同一名单上还有红塔集团前董事长褚时健、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德隆系创始人唐万新等。

而她,是唯一女性。

她叫吴胜明,一个再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八十大寿的老太太。

她的人生,跌宕起伏。

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

她的情感,聚散无常。

两岁时母亲远走台湾,初恋被“棒打鸳鸯”,丈夫无情背叛,女儿绝望自杀。

她人生最辉煌时和最落魄时,都和郑州紧密相关——因投机倒把等罪名,她入狱18年,出狱后在郑州靠打扫厕所维持生计;人生跌入谷底时,郑州人一声“吴老师”的称呼,让她重拾尊严,温暖至今……在网上,她被描述成“女版褚时健”——辉煌一时、跌入牢狱、古稀创业、重归富有……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如网上所传那样坎坷、传奇、励志、富有?她与郑州的短暂交集中,还发生了什么故事?12月9日,大河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吴胜明,听她讲述“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叛逆人生”。

跌宕之痛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古稀之年,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网友慨叹:从她和褚身上,读懂什么叫“不晚”@王树彤(微博):吴胜明老太太的创富经历,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晚年东山再起的老先生褚时健。

他们的经历都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也给了我们这些后辈克服困难的勇气。

吴老太在节目中谈过去的时候说一口的吴侬软语,说实在的我听不太懂,但她还是让我热泪盈眶。

@柚子茶姐姐0:又一年过去,总有年龄逝去的恐慌感。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摘要:晚清时期,⼀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

虽然这次⼤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所知,但他们⽤⾃⼰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外交历史影响引⾔:在李鸿章的⼤⼒⽀持及中国近代⾸位留学⽣容闳的推动下,1872⾄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

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不断施加压⼒,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

⽽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排斥,但通过⾃⾝的努⼒在各⾏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他们中的多数⼈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的⼀⽣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部分⼈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

本⽂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做出的巨⼤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强”转变到“求富”,⽬的在于以民⽤⼯业带动军事⼯业。

⽽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所掌控。

中国⼈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业⼤展⾝⼿。

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

作为中国第⼀代矿冶⼯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

吴曾仰是第⼀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

巾帼创业事迹材料(6篇)

巾帼创业事迹材料(6篇)

巾帼创业事迹材料(6篇)用信念编织梦想做女人是坎坷的,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温情脉脉的妻子,再到含辛茹苦的母亲,直至两鬓斑白的老妇,其间是怎样的大起大落。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油盐酱醋与锅碗瓢盆的拖累,消磨了多少容颜的美丽……但是,有的女人不为这些所牵绊,而以执着的信念追求达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境地。

在**镇**村委会就有这么一个女人,她用智慧、用勤劳、用永不放弃的决心在这广袤的空间里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就是**县的“手工编织巧女子”、“巾帼创业女能手”——**,1965年3月2日出生,高中文化,家住**镇集镇,一个47岁的农村中年妇女,凭借自己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在一个个漂亮的小蒲箩上编织着精彩的人生。

**的小蒲箩是用棕叶、秧草编织的纯天然手工编织品,主要用于装围棋,部分也做为工艺品出售。

农闲时众多的妇女在编织小蒲箩,小的十多岁,老的八十多岁。

每逢街天,妇女们就会把编织好的小蒲箩拿到**集镇上卖。

最初,收购小蒲箩的是**板桥镇人,一到街天,收购场面异常热闹。

看到这样的场景,**开始萌发了收购小蒲箩的想法。

主意打定后,她四处打听找需求商,知道云南围棋厂有需求后又独自到棋厂参观考察,经她再三努力,厂家勉强答应让她作为一个“编外人员”暂时供货。

凭借着诚恳的态度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厂家逐步接受了她提供的小蒲箩,销售量由刚开始的几十个、几百个发展到上千个。

打开了销路,**的小蒲箩也随着云南围棋厂的围棋开始销往大江南北。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供货商多,需求量小,竞争异常激烈,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而且每年只供货2—3次,收购的1万只**只卖掉3千只,剩下的就都放到发霉。

看着这几千只快要变质的小蒲箩,**心急火燎,怀着碰运气的心情她又带着产品到省工人文化宫推销,没想到大受欢迎。

受此启发,**年**带着小蒲箩远赴上海、浙江等地推销,意外地知道了每年的4月全国的围棋厂家都会在深圳开展销会,这一消息极大地振奋了疲惫的**。

十位90后创业故事成功案例分析

十位90后创业故事成功案例分析

十位90后创业故事成功案例分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那么90后创业成功的故事有哪些?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十位90后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十位90后创业故事1:在聊网创始人:张林轩张林轩于2011年12月创立了背景在聊科技有限公司,那时的他年仅19岁。

在聊网是一个在线英语教学的平台,美国名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注册成为老师,并填写非常详细的资料,中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不同学校、专业和经历的老师,选择不同的课程,通过在线视频对话完成学习,然后支付由老师自己设定的费用,并对老师的课程评分,来督促老师的授课表现。

在美国读完高中的张林轩依然放弃了申请大学的机会,回国创办了英语培训服务网站在聊网。

创业路上,张林轩曾多次带团队转赴中美之间,还曾经担任过环球雅思文书总监和长沙紫铭教育执行校长,目前在聊网已经获得了得百万元级投资,估值过千万元。

张说自己作为一名90后创业者,知道90后附有创造力,敢想,年轻,经常能琢磨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点子来。

要知道很多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2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成就(爱因斯坦牛顿什么的),所以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

但90后对于自己心态的把握尤为重要,往往这些人缺少毅力,轻易放弃。

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吃苦是创业的必修课,踏踏实实的坚持自己所要做的,等待你的一定是成功。

十位90后创业故事2:郭星:创业物流快递广告在2012年的6月,郭星找到了发传单的工作,但她发现大多数人都把传单扔到垃圾桶了,她就想怎么让大家接受广告单被更多人阅读。

郭星就想到了快递单。

她就找到了自己的同学,组成了10余人的“创业队伍”。

一组人联系物流快递公司,以免费提供快递单作为条件,换取快递单的广告位;另一组人则去寻找愿意在快递单上做广告的客户。

也曾经历了低谷,但后来等到了投资,在2012年得到了一位33岁的投资人沈达的帮助。

创业两月时间,已有11家快递公司加入,50多个商家投放广告,营业收入一共94.4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留美20多年后回到中国创业的女性,以她的理想推动一家迄今成立不过5年的公司
成为CRO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医药研发外包)领域屈指可数的领先企业,
并且成为“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之一.
在创办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桑迪亚)之前,王晓川在美国学习生活
了20多年,回国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某生物医药公司的药物化学主任,但在她
心里,依然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初赴美留学时的热情:愿意为祖国的富强贡献个人的一切。
正是这种热情,催促她在5年前回到中国,并在上海张江创办了桑迪亚。她的创业伙伴,
桑迪亚COO唐明说,“王晓川是一个很天真烂漫、理想主义的人,她追求一些理想的东西。”
两个半人的创业
王晓川的家庭出过一些风云人物,她的几个姑父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其中一位还担任过
蒋介石的侍卫长。“文革”结束后,王晓川考入吉林大学,师从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1
984年,王晓川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毕业之后,王晓
川一直在制药行业工作,既主持过新药研发的全部过程,也从事过相关的商业推广工作。
王晓川在美国20多年的职业生涯,正好赶上了制药行业研发外包的蓬勃兴起。到目前
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正在逐渐膨胀的蛋糕,市场总值约为163亿美元,
年平均增速为14%,预计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
2000年王晓川代表她工作的那家美国公司到中国寻求能为它提供CRO研发外包的企
业,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居然没找到一家合格的单位。因此王晓川萌发了一个念头:存
在这么大的市场,中国又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应该回国创办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CRO企
业。
2003年初,王晓川接受了国内一家CRO企业的邀请,担任负责研发的副总裁。但是回
国之后的工作经历,让王晓川意识到,创业更适合自己回报祖国的愿望。
国内的CRO企业绝大部分面向简单化学合成药物市场,这一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
进入门槛低、知识产权敏感度低、附加值低。在这一市场上,不仅新的以价格为杀手锏的竞
争对手不断涌现,而且印度 CRO 公司在这方面具有领先中国10年的优势。但是,在以新
药先导体的筛选及其后续工作为主的高端 CRO 市场中,印度公司的竞争力不强,不构成
对中国公司的优势。
这是一个机会。2003年冬天,王晓川决定辞掉现有的职务,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这
时候她已经58岁,家庭富足,丈夫是从事物理研究的教授,退休在家,而儿子是某大型投
行亚太区的负责人,创业已经与物质利益完全无关。
“我想创办一家按照自己理念运营的公司,一家属于中国的世界知名的公司。”王晓川告
诉多年的挚友唐明,唐明后来成为王晓川创业的伙伴之一。
2004年夏天,拿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到的1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王晓川在上海张
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幢办公楼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创业最初,我们的团队就两个半人。”唐明说,两个全职的是指王晓川及其助手,半个
人则是唐明自己。唐明曾任福特公司高管,当时正在经营一家汽车行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他
认为自己是医药行业的外行,但当王晓川找到唐明的时候,唐明答应至少用一半的时间帮助
王晓川建立桑迪亚。
约法三章
“我们是给自己断了后路的。”王晓川回忆当初组建公司的情景时说。
进入高端细分市场,意味着公司无法通过简单的成本-价格战略来获取市场,而只能吸
纳高端人才、走技术路线。但是这样的企业战略,对于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有很高的要求。
王晓川选择的是让经历、理念和她相近的人进入创业团队,“经历和我相似,理念相近,
更容易沟通,在很多问题上会有一致的看法。”具体说来,就是要有15年以上的海外工作经
验,10年以上的企业管理经验。此外,她选择的人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身兼多职。目
的是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尤其是行政部门的职位,以避免官僚化倾向。
在员工招聘上,为了和其他国内公司拉开差距,承接高端 CRO 项目,桑迪亚坚持建
立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其中博士和硕士的比例超过66%;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比例
超过10%.
领导这样一个高学历团队,更多需要的是领导力而不是硬性命令。因此,王晓川在公司
里提倡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家”文化。既有西方严谨的商业精神,也有东方式的关怀:温馨、
亲切、开放,没有上下尊卑森严的等级之分。“一个好的公司,应该一开始就种下好的基因。”
对于公司招募过来的骨干员工,王晓川和唐明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我们不是说在这里
搞个公司、挣点钱,而是要达到一个目标。”
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桑迪亚得以将员工凝聚在一起,并形成对公司的认同和承诺。桑
迪亚从国外吸引回来的员工所占比例超过了10%,他们原来都在美国或加拿大有很好的工
作。但在加入桑迪亚后,他们都必须把家属带回来,不能两边飞来飞去。
尽管很多员工的家属和家人一起来到上海,但是公司规章严禁创业团队的亲属加入公
司。“任人不唯亲,也是王晓川对创业团队和自己的要求。王晓川的丈夫曾是桑迪亚的创始
成员之一,在初期做了大量工作,也非常有能力。但考虑到公司长期发展的要求,王晓川提
出了直系亲属不能在公司工作,就这样她丈夫便没有进入公司,现在‘失业’在家编词典。”
王晓川给公司定下的第三条规矩就是低头做事,三年之内不接受采访。
与此同时,“员工生活上包括感情上有什么问题,我都鼓励他们来和我说。我愿意帮助
他们。企业关心员工,员工也会关心企业”。这样的论调似乎很过时,但是创业5年来,桑
迪亚的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行业水平,这保证了高水平的研发能力。
个人利益是第二位的
当然,光靠感情上的关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并将他们留下来,王
晓川大量稀释了自己在公司的股份。
对于王晓川来说,创办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这一目标相比,个人利益是第二位的。桑迪亚
与联友的合并,集中体现了这一想法。
联友由同属留学归国的施雄伟博士创办。桑迪亚关注的是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药物设
计和发现等外包服务,而联友擅长的是后端合成、医药中间体和临床原料药的合成及中试放
大和工业化生产放大。两者在业务上属于上下游关系。
“最初,有些日本和美国的客户找到我们,但他们的要求超出了桑迪亚的经营范围,桑
迪亚一家做不到。”唐明说,于是他们把同在一幢楼里办公的联友介绍给了客户。
此事让王晓川认识到,高端研发外包由于业务涉及范围大、知识产权敏感度较高等,对
外包企业的规模、业务覆盖范围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单独面对市场,桑迪亚和联
友公司都存在业务局限性。双方都认识到,将两家公司整合到一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合
并的结果是王晓川不再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王晓川的领导下,桑迪亚从2005年11月开始实现当月盈利,2006年实现全年盈利,
已经弥补了创业初始阶段的全部累计亏损,现已走上高速成长道路。在德勤2008年公布的
“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中,桑迪亚名列第16位。

迄今为止,桑迪亚已经进行了四轮的融资:最初来自创业团队和朋友的1000万元的天
使基金,来自安徽国投的1000万元资金(现已退出),2005年7月来自IDGVC的250万
美元投资,2007年底,桑迪亚完成了第二轮风险融资,吸收了包括永威投资、日本亚洲投
资公司 (JAIC)、保银股权投资基金和 IDGVC等数千万美元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