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案(无答案)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优秀教案

<<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案教材内容分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所得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教学目标确定: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本节内容重点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其知识背景是线粒体、酶、ATP、光合作用等,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达成迁移应用、设计和实施探究的能力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自学。
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和模型构建引入,然后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理解细胞呼吸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解决自学产生的疑惑,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课堂检测和自我检测的重点解析来引导学生进行矫正反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2)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3)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较好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并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比较(2)通过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教学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教学实施程序:导课:前面我们学习了ATP,同学们想一想,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展示动植物形成ATP 所需能量的来源,教师一学生起总结: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海南华侨中学生物组一、教材分析《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
细胞呼吸的本质是细胞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说,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主动运输、ATP和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联系紧密,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生物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作为高三的一节复习课,学生通过对细胞呼吸新课的学习,知道该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性,然而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总是有一定的困难,高三的复习课主要在学生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取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记忆,归纳总结思维导图,从而构建知识框架。
三、教学策略1. 以教材为“本”,展开对细胞呼吸原理和本质的复习。
课前引导学生阅读【本节聚焦】,把握该节内容知识主线;课堂的推进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信息”、“学科交叉”以及核心概念和黑体字等,辅助学生充分理解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点。
2.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和高三复习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区分呼吸与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4.依据教材内容,依据复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细胞呼吸”思维导图的构建和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5.以教材的核心概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题的规范性。
四、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区分呼吸与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细胞呼吸这一生命活动的原理和本质。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细胞呼吸”思维导图的构建和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思维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分呼吸与细胞呼吸区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2.教学难点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细胞呼吸”思维导图的构建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六、教学过程设计三、有氧呼吸1.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相应的活动建议中,列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结合教材内容,可见本节内容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知识方面要达到理解水平,能力方面要能够设计和实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二、教学设计思路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第2课时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
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应注意指出它与平常所说的“呼吸”不同,后者是指气体交换。
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特别要对氧的作用和ATP 的形成作重点讲解。
关于无氧呼吸,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讨论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
再让学生回忆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经历,引导他们尝试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无氧呼吸还可以生成乳酸。
这样学生对无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都比较清楚了,可出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关于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可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特别要明确指出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效率低等特点。
无氧呼吸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补充。
上述内容的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资料,讨论这些事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细胞呼吸的原理,然后再展开联想,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其他事例,并进行解释。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doc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重要的代谢活动。
它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很难通过非常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所以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
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
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本节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介绍了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呼吸原理的应用,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可以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生长、增殖等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解决方法] 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解决方法] 精心组织相关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出真知。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挂图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2、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和过程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优质教案(6页)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案例背景:“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案例主题: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教师发的学案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习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案例设计:课前学生借助学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自学,教师批阅了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
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和模型构建引入,然后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理解细胞呼吸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解决自学产生的疑惑,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课堂检测和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的重点解析来引导学生进行矫正反馈。
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自学质疑——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矫正反馈——精讲点拨。
一、课题导入投影学校运动会上接力赛的图片思考:运动员奔跑时的能量来源?师:看到能量两个字,让我们想起之前给大家归纳的四大能源投影光能----是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师: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通过植物的什么作用完成的?生:光合作用投影:糖类是生命活动的物质(主要能源)脂肪是生物体的物质(储能)师: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投影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师: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通过什么生理活动转换成ATP中活跃化学能的?生:细胞呼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实验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摸索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两者的共同点是:差不多上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同时都开释出能量。
2.不能。
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完全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开释出来,细胞的差不多结构也就会遭到完全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开释能量。
然而,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开释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摸索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开释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摸索探究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重铬酸钾能够检测有无酒精存在。
这一原理能够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截了当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假如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板书〗(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细胞呼吸的方式有:)㈠有氧呼吸㈡无氧呼吸〖板书〗㈠有氧呼吸〖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猎取能量的反应过程。
其反应过程包含许多反应步骤,差不多可分为三个连续的时期,第一时期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和[H]并可开释少量能量;第二时期在线粒体中进行,丙酮酸和H2O脱[H]产生CO2能量水二氧化碳氧有机物++→+能量++→++2222612661266CO O H O O H O H C 酶 酶酶酶也可开释少量能量;第三时期也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一、二时期产生的[H]与O 2反应产生H 2O 并可开释大量的能量。
5.3 ATP的主要来源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一、目标要求1.说明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2.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2、细胞呼吸的应用3、酵母菌呼吸方式探究实验三、教学过程:1.细胞呼吸概念: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3.无氧呼吸(1)场所:全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过程(1)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
(2)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
(3)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还要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H]。
(4)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因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
(5)无氧呼吸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能量储存在乳酸或者酒精中。
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图解5.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与去向项目来源去向[H] 有氧呼吸:C6H12O6和H2O;无氧呼吸:C6H12O6有氧呼吸: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还原丙酮酸ATP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除光合作用的暗反应)6.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物质参与的阶段及场所总结(1)水:生成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以反应物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无氧呼吸中不存在水的生成与消耗。
(2)二氧化碳:生成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或生成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3页)

细胞呼吸”一节教课方案1教材剖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 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认识不一样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确立了基础。
它与前方所学的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 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汲取等内容有亲密的联系,也为此后学习其余生命活动及规律确立基础。
2学生剖析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响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必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一个明显的特色是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所以可试试指引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升学生剖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
3教课策略3.1 课前指引学生展开“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认识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纳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3.2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
3.3 指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试试自主归纳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色。
3.4 经过比较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指引学生自主归纳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看法,从而归纳细胞呼吸的看法。
4教课目的4.1 知识目标(1)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获取细胞呼吸的看法4.2 能力目标(1)经过剖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剖析问题的能力。
(2)经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议论活动,学会与人沟通,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3 感情目标(1)在教课中,经过剖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浸透生命活动不停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征,逐渐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看法,认识生命。
(2)经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怀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5 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有氧呼吸的过程2.教课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实质6教课过程设计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课手段目标完成课前活动导入实验展现有氧呼吸的过程指引学生展开“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复习发问,引入本课课题(1.细胞中的能源物质有哪些? 2.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3.主要的储能物质是什么? 4.直接供给能量的物质是什么?5. ATP 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 6.此中能量的根源有哪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学生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介绍实验“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二)教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
【重点难点】
2.学习重难点: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细胞呼吸
1.概念
(1)实质: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能量。
(2)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______________。
(3)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________。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思考选酵母菌做材料的原因?)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原理:①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
和水,并释放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能将葡萄糖转变成。
二氧化碳酒精和二氧化碳
②检测CO2用或。
③检测乙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感知
3、设计实验:
思考一:怎样设计对比实验:
有氧和无氧条件的控制:用______________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实验装置,以确保酵母菌生活在有氧条件下;实验装置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进行实验,则能保证酵母菌处于无氧环境中。
思考二:怎样控制变量
⑴自变量:⑵因变量:
⑶无关变量:
①注意等量原则②注意装置的③酵母菌的其他培养条件
④怎样排除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干扰?
三、探究问题
4、进行实验
步骤一: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步骤二:A实验组(有氧情况下) B实验组(无氧情况下)
例:1.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 _____
2.检测有氧呼吸的是装置,第一个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有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四、基本知识拓展与迁移
(七)注意事项:
1.实验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的酵母菌应用新鲜的酵母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试管中滴加浓硫酸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鉴定是否有CO2和酒精产生
5、实验结果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无氧呼吸释放能量较少,大部分储存在哪里?2.ATP彻底水解会得到哪些成分?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下面这个实验方案是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呼吸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是;
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是。
2、用品:培养基中的能为酵母菌的正常生活提供。
3、试剂:①检测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的试剂有、。
具体颜色反应是:
a 、
b 。
②检测酒精产生的试剂是,颜色反应是。
4、装置:
一)(二)
装置(一)的用途是、
装置(二)的用途是。
5、检测CO。
的产生。
①酵母菌应加入到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应加入到瓶中,C瓶中加。
②观察D、E两瓶中的溶液变化是。
6、检测酒精的产生。
一段时间后,从瓶中吸取培养液2 mL。
加入试管中,再滴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轻轻振荡混合后,试管中出现色.
整理内化
1.课堂小结
2.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