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之后,汉朝延续了这一统一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学法⒈指导学生自己看书,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提示部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国考教师资格证试讲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试讲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初中历史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要试讲的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大一统的汉朝》(板书题目)。
一、复习导学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了,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段短片(播放有关秦始皇统一的短片,导入本课并回顾以前所学。
)师:大家看过短片了,老师想问一下,这个短片讲的是什么啊?生: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情。
师:是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春秋战国时十分混乱,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了一段相对和平的事情,但是秦王朝十分短命,后期就有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最有名的是什么起义啊?生:陈胜吴广起义。
师: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那他们成功没有啊?生:没有。
师:那此后还有人起义吗?主要是那些人?生:有,刘邦和项羽。
师:对,此后又有刘邦项羽起义,然后他们又有了四年楚汉之争,咱们今天的象棋的楚河汉界讲的就是楚汉之争。
那么大家知道最后谁胜利了吗?生:刘邦。
师:是的,刘邦胜利了,俗话说,成王败寇,那么刘邦胜利后建立了什么王朝啊?生:汉朝。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汉朝。
二、合作探究(一)汉初状况师:依据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刚才回忆到的知识,猜想西汉建立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经济局面?(学生自由讨论,反映出牲畜奇缺、生活困难、经济萧条、社会残破)师:面对如此残破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的统治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汉朝江山长保?请同学们为汉朝统治者献计献策,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讨论师:(提示:寻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暴政、战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回忆战国时期的秦国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生:(小组代表)回答: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种的农民、注意施行仁政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注重“以德化民”,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倡节俭。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建三江八五九农场学校历史教师尹佳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等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构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程标准对本课是这样规定的: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下面进入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大一统的汉朝》讲述的是继秦统一后,汉朝又创造的大一统局面,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本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文景之治”;如何实现汉武帝的大一统,重点由学生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三、教学流程1、课前复习西汉建立的过程,这个内容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较紧密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新课导入采用《汉武大帝》的一段视频,可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景之治”采用读书指导法,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武大帝的大一统”采用合作学习法这样学生可在交流合作中互相提高。
学习“东汉的统治”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对的历史的分析能力。
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要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感。
3、在学习过基础知识后,可设置一道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不同态度的比较题,这样可发散学生的思维。
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教材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 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 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 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 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 的学习当中至关重要。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仿效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为何会 采纳“罢黜百 家,独尊儒 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始皇
汉武帝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中央集权。 采用法家思想, 对思想文化进行 粗暴的破坏。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中央集权。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 方式 正统,促进大一统局 面的形成和巩固。
情景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 史料教学法
比
较
法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基础自探】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由“乱”到“治”——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P67-P68,标划知识点,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西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 2、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3、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方式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东汉建立
• • • • 公元9年,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宦官外戚专权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秦汉两朝的统一与发展。
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主要是介绍了汉朝历史兴衰进程,主要包括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三部分内容。
它上承秦王朝的大一统与灭亡,下接两汉的具体经济文化政策的实施,再此基础之上,汉朝开辟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繁荣盛世局面,秦汉是中国历史整个封建社会先河性的开端。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更好的把握封建朝代的发展线索做好了前提基础。
二、说学情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有效教学”,因此掌握学情是我们上好每堂课的必要前提。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从知识上来看,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处于表面的浅显层次,易出现偏激的片面化的思维。
因此,是否准确全面把握学生特点都将会成为我们这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和对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新课改的人本主义理念,遵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宗旨,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等基本历史史实,同时对东汉衰落的历史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史料分析法,探究“汉朝大一统繁荣盛世出现的原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资料的搜集、分析、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社会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整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体会和谐、阔达、卓远的历史眼光,增强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们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教学重点灵活并准确把握住汉朝的大一统的基本发展历史,并能够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的必然性。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九龙中学
张晓芳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 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但教材内容并没有拘泥 于这一内容标准的要求,而是叙述了从西汉初期 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 以及东汉的建立及其统治。其中,“东汉的统治” 一目用楷体字编排,是供同学们阅读的内容,不 做强制性要求。这样编写,既呈现了较为完整的 知识体系,使汉朝历史发展线索清晰明了,又突 出了重点,兼顾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当堂检测
1.“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 平淮书》中的这段 记载,为我们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初期的社会现象?(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2.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 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诗词里“汉武”的功绩是 ( )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B.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实力 C.创立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 D.设立行省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 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 被砍光了。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 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 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恭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
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化分析、讨论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七班级的同学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奇的事物布满了强烈的奇怪心,有积极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同学实际的进展需要动身,因人因材施教,采纳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动身点和依据,按照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控制"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办法】通过思量和探索"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熬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味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教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采纳如下的教学办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研究法、角色饰演法。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说课稿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七年级单位:唐山十六中作者:胡燕春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标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
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
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
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
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
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
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
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
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
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