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圣才】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详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圣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圣才】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见表3-1)表3-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见表3-2)表3-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要点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其具体内容和局限性见表3-3。

表3-3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惧怕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见表3-4)表3-4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2)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①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不作正面回应。

②“国民”主要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忽视了广大的劳动群众。

③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不做讨论,且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笔记

第三章一.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一切具体原因都是由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1.时代和国情造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西方资产阶级----低下的社会地位,要生存必须同封建主义进行义无返顾的斗争,造就了它反封建的坚强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

这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微妙关系。

2.时代和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强大的多的障碍西方----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障碍力量,只有封建势力。

中国----阻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力量则有两个: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3.时代和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已经过时同西方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运用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却各不相同。

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反封建还可以显得雄风犹存,但对于反帝却是无能为力。

第四章一.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曲折思想历程:1、选择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的、超然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改造2、在紧迫的救亡危机面前选择复归现实的政治斗争3、在资本主义迷梦破灭,社会主义思潮汹涌中,先进分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比较论证,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提供了阶级基础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提供了思想条件3、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农民众,唤醒了工农民众的觉悟三.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确定1、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明确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是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不完全版)2007-12-18 12:14每章都有一些辨析,论述和材料题,对应于书上相关地方的内容,还是不错滴~第一章一、辨析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所以也可以称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错,P11)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被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所以,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农民两个阶级的对抗。

(错,P14)二、论述题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为什么落伍?落伍的表现和结果是什么?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直至扩张谈起,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是什么?2、根据近代中国的国庆特点分析阐述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任务?P15三、材料题通过三大条约某些内容的比较,分析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程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成过程。

P18,19第二章一、辨析题1、戊戌维新运动的宗旨是中体西用。

(错,P41)2、《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平均分配土地。

(错,P35)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性?P382、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P423、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P36三、材料题通过材料比较三大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上的不断进步及其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一、辨析题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P52)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错,史实和论述相结合)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错,P57)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P522、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P57三、材料题通过辛亥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分析,以及与中共三大纲领的比较说明资产阶级的目标的局限性和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先改变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年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发展的?这对中国⾰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命发⽣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1)第⼀次世界⼤战和⼗⽉⾰命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发达国家从⾃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1918年爆发了第⼀次世界⼤战,⼤战后,欧洲⾛向衰落,美国、⽇本崛起。

⽇本侵略势⼒成为中国的最⼤威胁。

C、1917年11⽉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命,开辟了⼈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些国家的先进分⼦创建共产党。

E、亚洲、⾮洲拉丁美洲⼈民逐步觉醒,开始进⾏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A、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变化。

B、1931年⾄1945年,德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次世界⼤战。

中国是⾸先进⾏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民在东⽅开辟了反对⽇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对中国⾰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了深远影响。

第⼀,德、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流强国。

社会主义冲破⼀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积2/3⼈⼝,⼈⼝3/4的亚洲、⾮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国均势为中⼼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出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出品】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见表7-1)表7-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2)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①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国民党政权有其阶级局限性,并未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撕毁协议。

②中国共产党被迫采取自卫行动,但仍试图和平解决,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各界的影响力,为之后的自卫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了解)(1)全面内战爆发①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②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③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①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a.在政治上要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在军事上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③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④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开始局部反攻,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计划。

考点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了解)(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①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兵力下降、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增加、士气高涨。

②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③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在发起攻击、转入反攻,东北战局被改变。

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②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日兴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
①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③1919年3月共产国际的成立促使各国共产党壮大,推动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国人民首先开辟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3)世界人民开始相互配合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4)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起了战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中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霸主。

(2)苏联成为与美抗衡的大国,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

(3)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从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变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阵营。

考点二:“三座大山”的重压(见表1)★★★
表1 “三座大山”的重压
考点三:两个中国的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主张实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两半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张通过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时代条件和国内的状况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①帝国主义列强进行破坏,以保障其市场、原料和劳动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不能领导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无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行不通,现实性的方案主要有两个: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利益,其统治被推翻。

②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的选择。

课后习题详解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答:(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

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

亚非拉地区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并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配合,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以下特点:
①领导力量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

⑥所属的革命阵营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答: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且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因此,为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

(1)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作为首要任务。

①帝国主义势力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护和强化其在中国的特权,破坏中国的主权,损害中国人民的尊严。

②帝国主义通过在中国发展代理人,使中国长期陷于军阀混战,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③帝国主义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公然的掠夺,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扼杀了中国的民族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