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CT诊断

合集下载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版 社 ,2 0 :3 - 5 . 0 52 8 2 1
回声或不均质 的中等 回声。f)D I 4C F 未探及 血流信号或可见 细
窄的不规则 血流信号,频谱呈 持续低平 状态 ,增加静 脉 回流 的试 验无 明显改 变等 [6 5] -o总之 ,彩色 多普勒超 声诊 断下肢
深静脉 血栓 无创 、实 时、动态 、费用低 ,对 血管 内的血栓 回
个 精细的缺乏结缔组织支持 的毛细血管床 ,接受来 自大脑 前
裂有关 ; 大脑表面 : 与大脑表浅桥静脉破裂有关 。
动脉、大 脑中动脉的纹状体分支及 颈动脉 的血供,然后 引流 入深部静 脉系统 。对缺 氧 、高碳 酸血症 和酸 中毒极 为敏感 ,
易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并穿破 室管 膜进入侧脑 室引起脑 室内 出血。进入侧脑室后 的血流 ,由第四脑室人蛛 网膜 下腔或 向 室周扩散 ,引起继 发.蛛 网膜下腔出血 [4 陛 3] -o
程 度 的后 遗 症 。
龄 1 ~ 0Leabharlann 2 2 。6 例新生儿 颅内出血的 C h T表现中,硬膜下出血
2 8例 ,蛛 网膜下腔 出血 2 4例,脑室周围 一脑室内出血 1 例 , 7 脑 实质出血者 1 。6 例 中,有难产病史 4 ,缺 血缺氧性 例 2 7例
① 河南省潢川县人 民医院 通讯作者 : 骆泽斌 河南 潢川 4 55 6 10
声可直 接观察,溶栓 后跟 踪监测疗 效,其定位准确 ,诊断符 合率高 ,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 法。
参 考 文 献
【 周永昌, 1 】 郭万学 . 超声 医学 [ ] 5 . M . 版 北京: 第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 ,
20 6:0 9 0 13 .
常见部位 , 亦是很多静脉血栓 的起始部位 , 检查时应重点探测 , 以免漏 诊。 由于急慢性 血栓的超声 图像 的差异 ,要从管腔 内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

【诊断】1.病史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

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

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

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

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1)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

凝血酶原时间处长,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2)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脑脊液呈血性,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

(3)其它:如动态观察前囱及头围的变化,颅透照、头颅B超及CT检查等均可根据需要检测。

CT可精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血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其病死率50%。

【治疗措施】1.防止继续出血,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血,集中护理治疗。

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摾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平卧、头偏一侧插胃管喂养为宜。

若用静脉液体量限制在60ml/kg·d,再按呕吐、心肾功能情况的情加减。

给维生素K15mg肌注或静注每日一欠,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其它止血剂如止血敏等皆可选用,亦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l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

2.对症处理,烦躁不安、抽搐可促使出血加重,应给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肌注,第3~4小时一次。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亦可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5mg/kg每12小时一次。

新生儿颅内出血35例CT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35例CT诊断
2 结 果
并硬膜下 出血 4例 , 网膜下腔 出血合并脑 内出血 2例 , 蛛 脑内 出血合并硬膜下 出血 2例 , 网膜下腔 出血 同时合并脑 内、 蛛 硬
膜下出血 1 。 例
2 合并症 : . 7 合并缺氧 缺血性脑病 2 3例 , 6 %; 占 6 合并头皮
血肿 4例 , 1%; 占 l 合并颅骨骨折 1 , 3 例 占 %。
和出血量的不同 , 每个患儿的 C T表现不尽相 同。 矢状 窦旁 ①
征( : △)血液 积聚于矢 状窦及 窦汇旁 呈高 密度 , 静脉 窦 内流
1 方法 : . 2 头颅 C T扫 描 采 用 美 国 G E公 司 B g  ̄ ed1 i f h p e 6排
本组 3例 , 9 占 %。均 为早产儿 , 并均伴 有中 、 重度缺氧缺血性
改变 。
25 硬膜外 出血 : . 表现 同外伤性硬 膜外血肿 , 为颅板下 梭形 高密度影 , 本组 l , l 例 占 %。
26 混 合 性 出血 : . 本组 9 , 2 %。 中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合 例 占 8 其
螺旋 C 。 T 多在生后 3 7d行 C ~ T扫描。 烦躁者扫描前常规给予 1%水合氯醛或鲁米那镇静 。条件 为 10k 自动 M 噪声 0 0 V, A( 指数 3 )0 , . ,. s层厚 5mm, 5 5 层距 5m 全为 网膜 下 腔 出血 : 接 征 象 为 血 液 聚集 于蛛 网膜 下 腔 所 . 直
致的高密度区 , 表现为脑 沟 、 脑池 及直窦 、 状窦旁有 高密度 矢 影填 充, 本组共检出 2 0例 , 占本组 患儿的 5 %。因 出血部 位 7
新 生 儿 颅 内 出 血 主要 由缺 血 缺 氧 性 脑 病 ( E 、 伤 及 HI )产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诊断;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VVI)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较为常见。

根据头颅系列超声检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病率均为40%~50%,随胎龄及体重降低发病率增加。

胎龄32周的早产儿约30%~35%发病,28周者,发病率超过50%;体重500~700g者,发病率为60%~70%,1000~1500g者发病率为10%~20%[1]。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主要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尾状核头部,脑室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在解剖上尚未发育成熟,供应未成熟脑。

其他细血管网缺乏支架,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破裂出血。

尤其对缺氧敏感,当静脉压升高时,则引起出血。

诸多高危因素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有关,包括脑血容量、压力、血流速率的变化,酸中毒、肺透明膜病、肺炎、动脉导管未闭及新生儿早期凝血机制不健全等[1]。

室管膜下出血可流入脑室,脑室周围白质,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转化、孔洞脑、脑室扩大及脑积水。

严重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可致死亡,幸存者可遗留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1 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出血如缺乏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诊断一般较难,主要依赖于早期颅脑影像学检查。

1.1 临床表现脑室周围-脑室出血极少出生时发生,颅脑B超连续观察,可准确了解发病时间。

80%~90%的患儿在生后72h内发病。

其中约50%发生于生后24h内,10%在第1周末,极少数可在生后2~3周发病。

国内有笔者根据颅脑B超、CT、尸解报告,生后3天内发病者占93%。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表现一般不特异、不典型。

轻症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症可在此基础上突然发生全身病情恶化,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病状和体征。

临床医师对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有充分的认识及警惕性,需对临床病情细心观察。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双侧放射冠 及顶叶白质 多发点状异 常信号
日龄 17d
双侧放射冠区 多发点状及条 状缺血灶, DWI上未见病 灶显示(假正 常化现象)。
34+5w
胎膜早破12h 评分正常 双侧视放射及 左侧额叶异常 信号
HIE-MRI表现: PVL
脑室旁 白质 软

(PVL)
HIE-MRI表现: PVL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Thanks
出生后10天横断面T2WI(a)和DWI(b)显示 双侧枕叶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在T2WI上信号轻度增高、弥散受 限(*)。
右侧额顶叶 皮层下囊状 坏死并少量 出血
四、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早产儿HIE最常见特征 血流低灌注所致白质损伤 部 位: 侧脑室周白质
特别是半卵圆区(前角、体部周围)、 视放射(三角区和枕角)、 听放射区(颞角)。
IVH-SAH-38w-7d
硬膜下出血(SDH)
SDH特点 • 蛛网膜与硬膜之间 • 新月形 • 幕上/幕下 • 预后严重
38w-SDH-22d
哭/抽/昏迷/颅高压 Hb 6g
3d
17d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EDH-40w-15d
八、HIE-MRI评价:分度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数周,数月:脑软化、脑穿通、脑萎缩
伴有颅内出血
HIE的影像诊断时间规律
出生后2~5天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生后5~10天,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或脑室内出血 须在3-4周后,评价HIE永久性脑损害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除外),宜在
纠正年龄40周时
双侧豆状核、尾状 核头、丘脑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

方法:对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症状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意识表现如哭闹不安、嗜睡、昏迷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卤隆起、惊厥等;呼吸方面表现如呼吸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CT主要表现为:硬膜下血肿71.0%(44/62);蛛网膜下腔出血38.7%(24/62);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7.4%(17/62)。

结论:CT是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较好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标签:新生儿;颅内出血;CT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 ICH)是新生儿早期多发的非常严重的疾病,是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

因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常常发生在孕妇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前、后期,病情急且重,严重者引起死亡,甚至可能留有伤残。

所以ICH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临床医生因核磁共振(MRI)检查时间长且对急性颅内出血显示不敏感,而首选CT检查[2]。

对此笔者通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分析,着重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与相应的CT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住入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1 h~20 d。

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中,硬膜下出血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7例,脑实质出血者1例。

62例中,有难产病史4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早产儿15例。

1.2方法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螺旋CT机。

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

扫描层厚8 mm,间距8 mm。

全部病例CT平扫检查,其中15例1~2次CT复查。

2结果2.1临床表现与CT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及颅脑内出血类型及出血量有关。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可 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 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动脉压力降低时, 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而出 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 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5.脑积水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可减 少脑脊液的产生,每日50~l00mg/kg,分3~4 次口服;对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于病情 稳定后(生后2周左右)连续腰椎穿刺,每日 或隔日1次,防止粘连和脑积水,但对此法尚 存在争议。梗阻性脑积水上述治疗多无效,可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 围生期因素有关。早产儿、Ⅲ~Ⅳ级 PVH-IVH、慢性缺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 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 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 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
谢谢!
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存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 matrix, GM) 。该组织是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 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出血向内可穿破室管膜进入脑 室内引起脑室内出血;血液外渗可扩散至脑室周围的白质。GM层 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耗氧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易引 起血管壁破坏出血。此处小静脉系统呈“U”字形走向汇于Galen静 脉,由于这种特殊走向,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致出血及出 血性脑梗死。胎龄32周以后GM层逐步退化形成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生后脑白质的基础。

新生儿颅脑出血CT诊断与超声检查对比分析

新生儿颅脑出血CT诊断与超声检查对比分析

颅 内出血 的敏 感性 方 面优 于 超声 , 超声 在 检查 的准 确性 方 面 更 有 优势 , 两者 都有 很 高 的特异 性 。
3讨 论
7 。 例 有窘 迫史者 4 例 , 中重 度窒 息 1 例 , 度窒息 2 例 , 1 其 3 轻 8 宫 内窘迫 2 2例 。 出生体 重 15 0g1 0 7例 , 0 ~ 0 5例 25 0 40 0g3
00 , .5 提示 两组 比较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22超 声与 CT 同步诊 断结 果 比较 . 两种 检 查 方 法 的 诊 断 结 果 比较 如表 2所 示 ,T在 诊 断 C
选取 本 院 21 0 0年 1月 ~ 0 1年 1月 7 21 5例 确 诊 为 颅 脑 出血 的患 儿 为研 究 对 象 , 中 , 3 其 男 6例 , 3 女 9例 , 产 儿 早 6 2例 , 月儿 1 足 3例 , 龄 2 9 。分 娩方 式 : 产 6例 , 产 年 ~ 0d 顺 急 8例 , 产 1 例 , 臀 位 产 2 滞 1 足 0例 , 钳 助 产 2 产 3例 , 头 吸引 胎
因之 一刚 。颅 内出血 的 患儿 多有 如 下 临床 表现 , 阵 发性 呼 如
下 隙 、 室 管膜 下 等部 位 。以 2 5M z 头经 颞 窗检 查颅 底 脑 ~ H 探 动脉 的分 布 和走 行 , 测 和分 析血 流频谱 。 检
C T检 查 方 法 : 用 G 9 0 采 E 0 0型 C T扫 描 仪 , 扫描 前 常 规 5 %水 合氯 醛 1m/g镇 静保 持头 固定 。 l k 扫描 矩 阵 5 2 5 2, 1 x 1 层
的 新 生 儿 , 发 生 于 3d以 内 。 导 致 新 生 儿 死 亡 的 主 要 原 多 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ct
近年来,对新生儿重症临护管理取得巨大进步,使体重很小的早产儿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而ct的普及也使我们能较好地掌握其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情况。

新生儿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呼吸障碍。

最常见的就是颅内出血和新生儿窒息造成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笔者对3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ct检查作回顾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ct检查的重要性和正确诊断率,有助于临床及时抢救和治疗,减少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4年5月-2006年6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0-7天21例,8-28天9例,早产儿23例,足月儿7例,低体重儿13例。

出生时呼吸正常3例,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19例(apgar 评分法),产伤4例,车祸外伤1例,摔伤1例,先天膈疝并肺发育不良2例,先天囊肿并出血1例. 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嗜睡等,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颅缝增宽以及反射消失。

1.2 检查方法:30例均为螺旋ct扫描,ct机为ge prospeed f ⅱ螺旋ct。

常规听眶上线至颅顶,扫描参数:120kv,70ma,扫描类型:axial,层厚为7mm/2i,层间距7mm.
2 结果
单纯硬膜下出血2例,硬膜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蛛网膜下
腔出血12例, 硬膜外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6例,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4例,小脑实质出血3例.颅骨骨折6例。

图1孕37周,剖宫产,出生apgar 评分3分,生后48小时出现抽搐,呕血ct示侧脑室及枕大池内出血,图2,年龄26天,发热1天并抽搐3次,ct示左额叶内见片状高密度血肿影,图3,孕27周,生后不哭,第2天出现抽搐,反应差,前囟饱满,四肢张力高,ct示右枕叶、枕大池内高密度血肿影.图4,早产儿,3d,出生时不哭,反应差,ct示枕大池,枕部硬膜下高密度血肿影.图5,早产儿,体重2400g,生后,反应差,不哭, apgar 评分2分,ct示三脑室,右大脑镰旁可见高密度血肿影.图6,27天,突发抽搐4次,ct示左额叶囊状低密度病灶旁可见高密度血肿影.图7,5天,外伤后2天,ct示右颞骨骨折及内板下方可见梭形高密度血肿影.图8、9,生后唇发紫,呼吸困难,ct示左膈疝,左胸腔内可见胃肠影而无肺组织,左肺发充不良,脑实质内弥漫性出血.
3 讨论
足月产新生儿中产伤容易发生的是硬膜下出血,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倾向于发生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随着新生儿医疗、护理技术的进步,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在减少而极小早产儿的脑内、脑室内及小脑出血有所增加。

3.1 硬膜下出血足月产新生儿硬膜下出血多为产伤所致,胎头吸引,产钳、头盆不称,产程延长等。

出血的来源包括天幕、大脑
镰撕裂,静脉窦和galen 静脉破裂,但已不多见。

常见的还是大小脑之间的桥静脉(bridage vein )损伤、出血,所以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静脉性的,常来自软脑脑膜的小静脉、蛛网膜下腔的桥静脉。

足月产新生儿多为分娩产伤引起。

早产儿主要是新生儿窒息引起。

一般的情况下出血量是少的,多在穹窿部及后颅窝。

比较弥漫的出血需注意有无dic (播散性血管内凝固症)。

ct上外侧袭和枕大池出血的局部高密度容易显示,而穹窿部出血则容易忽略。

3.3 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发生频
率最高的。

脑室内出血多为室管膜下出血穿入脑室内,多见于体重1500g 以下低体重新生儿中,尸检占44%,最多见于monro 氏孔附近,这是由于这部分室管膜的未分化层残存到最后,所以容易出血。

穿入脑室的室管膜下出血容易发生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可见脑室快速扩大。

所以出血后的随访观察也是重要的。

3.4 小脑实质的出血
妊娠不足32周的早产儿尸检中占20%,足月产儿则少见。

通常在皮质下弥漫性点状出血。

四脑室周围深部有时也可认出小出血灶。

出血的原因在足月新生儿中主要考虑是分娩产伤,早产儿则和脑室管膜下出血机制相似。

也就是和未分化层的情况有关。

小脑出血压迫四脑室可引起脑积水,而且压迫脑干的也不少,比起后颅窝硬膜下血肿的预后要差。

通过本组3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ct检查是早期发现颅内出血的重要方法,在基层mri还未普及的情况下,合理ct检查(低剂量≤
70ma),早期发现新生儿颅内各种出血的重要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争取抢救时间,从而减少新生儿出血患儿的后遗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惠金、朱杰明、吴圣楣等,围产期窒息儿及难、早产儿的头颅ct检查,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99
[2]谢礼逊新生儿颅内出血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
志,1992,2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