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黄鹤楼》知识点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1、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寂寞、惆怅10、“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
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请说说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答:这首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2、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写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抒情。
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

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
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
八年级语文课程要求掌握黄鹤楼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建筑历史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经历
了多次毁坏和修建。
最早建造的黄鹤楼为三层木质楼阁,后多次
改建为砖石结构。
现在的黄鹤楼为1981年重建的仿古建筑,共五
层高,高5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
二、文化背景
黄鹤楼作为湖北省的著名古迹,与文学名家杜甫的《登高》诗、曾国藩的《黄鹤楼》信及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不可分割。
黄鹤楼
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文人雅士的思想交流平台。
三、建筑特点
黄鹤楼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国楼阁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黄鹤楼结构特别复杂,外观有神韵,内部结构更为精妙,楼内可欣赏到景致迥异的古文化艺术。
四、文化遗产
黄鹤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
2008年,黄鹤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之一。
五、游览注意事项
1. 不要在新楼层楼梯上坐卧、奔跑、嬉戏或歇脚,以免引起危险。
2. 游客必须遵守各项规定,不得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高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
3. 避免在高空楼阁上猛跑、喊叫或互相追逐,以免引起危险。
4. 游客要爱惜古迹建筑,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美好。
以上就是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了。
学生们要多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自己的文化修养。
同时,在游览黄鹤楼时要注意安全和文明游览。
《黄鹤楼》笔记

《黄鹤楼》笔记(原诗、注释、翻译)一、文学常识:1.体裁: 七言律诗2.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皓矶上,“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3.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二、内容分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①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加神秘色彩。
②“空”显示出空间上的虚无,传达出内心的孤独感,吊古伤今。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颌联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②“空”体现出时间的邈远,引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给人孤寂惆怅、物是人非、世事苍茫之感。
小结: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吊古伤今,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后的感慨,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
②长江对岸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
④为下文书写乡愁做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尾联以抒情作结,点名主旨,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思想之情②“愁”既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③“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和怅然的乡愁交织,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思乡之情。
总结: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耸入云端,白云缠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凭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
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
八年级黄鹤楼的知识点

八年级黄鹤楼的知识点
八年级黄鹤楼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重点,它作为唐代古诗
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文艺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
将为您详细介绍八年级黄鹤楼的知识点。
第一篇:黄鹤楼的文化背景
黄鹤楼是位于江汉平原的大堤上,是一座建于唐代的古楼,它
的文化背景可追溯到汉代。
汉代将黄鹤楼定为观鱼之地,后由于
其良好的位置和建筑设计,黄鹤楼成为唐代当时最为宏伟的建筑
之一。
第二篇:黄鹤楼的作者王之涣
《黄鹤楼》的作者王之涣,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
多以自然为主题,形式多样,艺术性强。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精通诗歌、书法和音律。
王之涣在他的诗中呼唤人们回归自然,
表达了自己深厚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篇: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黄鹤楼》有着广泛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它既是文人墨客们追逐自由、追求真理的写照,也是对士人文章的一种崇高评价。
《黄鹤楼》以其深刻的意境,婉媚流畅的词句和和谐的韵律,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启迪着每个人在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第四篇:黄鹤楼的艺术特点
《黄鹤楼》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韵律和谐,语言优美;二是景物的描写准确入微,塑造了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世界;三是人物形象刻画深入,表现了“物我两忘”的艺术效果;四是意境深远玄妙,具有哲理性。
总之,《黄鹤楼》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深邃的思想内涵,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精品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承载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黄鹤楼》知识归纳

《黄鹤楼》知识归纳一、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三、整体分析1.内容:吊古怀乡。
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
2.情感:吊古伤今,抒发乡愁之感。
3.写法: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4.手法:引用传说、对偶5.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四、句子赏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
“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由远到近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八年级上语文黄鹤楼知识点

八年级上语文黄鹤楼知识点黄鹤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景观,被誉为“天下绝景”,因为有文学巨匠杜甫的《登高》诗而名扬天下。
在八年级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黄鹤楼相关的知识点,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一、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建于220年左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在历史上,黄鹤楼曾多次修缮和重建,但每一次的黄鹤楼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世人瞩目的文化遗产。
二、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历史上,黄鹤楼因它雄峙于江城之上的壮丽景观,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登临。
他们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杜甫的《登高》诗。
这首诗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隽永的诗句,将黄鹤楼与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三、黄鹤楼的建筑特色黄鹤楼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体,悬挑到江面上,气势雄伟。
黄鹤楼采用了传统的“悬山顶”结构,以百余根木柱为主体,外包覆木板、瓦片,在江湖风雨中屹立不倒。
在建筑风格方面,黄鹤楼融合了南北建筑的特色,耐久美观,流畅度强。
四、黄鹤楼的人文意义黄鹤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无穷的人文意义。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更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生动见证。
登上黄鹤楼,不仅可享受到江面上的壮丽景色,还可以领悟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建筑美学。
五、黄鹤楼的旅游价值黄鹤楼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黄鹤楼,游客可以一睹古代建筑风韵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凭栏远眺江山,感受江湖壮美。
总之,黄鹤楼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众多瑰宝之一。
我们在学习黄鹤楼的知识点时,不仅仅是对一个景点的了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领悟,是一种对自然和智慧的赞美。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文化遗产,爱护这段历史,为它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二语文 黄鹤楼 复习资料整理

黄鹤楼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唐诗集》,作者: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
作品有《崔颢集》。
二、全文翻译:黄鹤楼崔颢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四、解释下列词语: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5、乘:驾。
6、去:离开。
7、空:只。
8、返:通返,返回。
9、川:平原。
10、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1、乡关:故乡。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8、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必背知识清单13 黄鹤楼

八年级古代诗歌知识清单必背知识清单13 黄鹤楼【原文呈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作家简介】崔颢,出身"博陵崔氏",汴州(开封)人氏,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
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名句赏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巩固训练】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3.《黄鹤楼》中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介绍】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全文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考试范围】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