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地理位置、面积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地理位置、面积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地理位置、面积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有哪些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
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读图]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第二章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1、运用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2、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强调会描述)。
3、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字星球让学生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通过练习的办法使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7,3分布,以及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教学过程:导入: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延续着自己的飞天梦想,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飞天的渴望,到明代勇士万虎,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飞天的实践,直到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终于使得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成真。
大家是否也想有一个机会,以地球以外的视角来看地球呢?很高兴的是,数字星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
讲授新课:数字星球: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学生分组活动:请告诉我你在数字星球上能看见哪些东西?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
讲述: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数字星球,可以以地球以外的视角去看地球,但是人类为了探索地球的面貌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1、丝绸之路2、郑和下西洋3、麦哲伦航海数字星球:麦哲伦航海路线图4、哥伦布发现美洲5、玄奘取经板书提纲:一、地球?水球?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2、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3、水半球和陆半球二、陆地和海洋1、七大洲2、四大洋第二篇: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矿区中学黄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案: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并了解世界上的大洋和大洲。
2.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3.能够将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2.能够将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比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从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体系的角度进行说明。
并让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
2.理论讲解(20分钟)2.1大洲的特点及其分类-什么是大洲?大洲是陆地的集合体,通常是指面积较大、地势相对较高的陆地,代表着各自的独特地质历史和生态系统。
-世界上有哪些大洲?向学生介绍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并简单介绍每个大洲的特点及其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2.2大洋的特点及其分类-什么是大洋?大洋是地球上不被陆地分隔的巨大海域,相对于陆地来说水深较大,面积较广阔。
-世界上有哪些大洋?向学生介绍五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简单介绍每个大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3.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张世界地图,根据所学内容,将大洲和大洋进行分类标注。
要求每个小组在图上标注出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并简单介绍一个大洲和一个大洋的特点。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标注的地图。
4.深化拓展(30分钟)选取一个大洲和一个大洋,比如欧洲和大西洋,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这个大洲和大洋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重要河流和山脉、经济发展情况等,并与其他大洲和大洋进行比较。
5.小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问学生有关大洲和大洋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最后进行一次简短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世界地图(可以打印或使用电子版)2.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资料或课件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并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其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3

-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大洲和大洋分布图、测试题等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 作业点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
- 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表扬学生的进步和成就。
3. 学生自我评价:
- 自我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如对大洲和大洋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运用等。
- 学生可以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或讲座,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① 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
6. 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问答、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7. 课后作业:绘制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知识。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点,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布置绘制大洲和大洋分布图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4. 注重地理术语的教学,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地理术语。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大洲与大洋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拟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殊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和根本观点,培育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争论的话题,组织争论,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学问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
由于有了地球学问的和图学问,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叙述三局部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局部,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详细化。
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消失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拟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学问。
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
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
2。
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水道、海峡)3。
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比照。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局部,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分。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一课时)一、课程标准及解析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课程标准中对《大洲和大洋》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海陆的分布情况。
2、 运用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3、 要求学生能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能在动手绘画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上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3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很欠缺,他们可能知道有大陆和大洲的存在,但他们不知道这些大洲和大洋是如何分布的及它们有何特点。
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让它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他们对于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但是对如何使用地图还缺乏基本技能和方法,所以这时候老师就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让他们能通过地图的学习来学习地理知识。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用地球? 水球?作为标题,先引起学生们对本章内容学习的兴趣,阐述了为什么叫地球和水球,同时也讲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分布及它们的特点。
紧接着讲述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引出了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概念,最后用活动来进一步讲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知识结构关联图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大洲和大洋地球?水球? 29%陆地 71% 七大洲、四大洋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一部分)、太平洋(一部分)、北冰洋(一部分) 东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1)、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学习地理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就要求学生读世界地图和使用地球仪,归纳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精选5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篇1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内容点析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掌握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
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同学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同学的爱好,并通过同学争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熟悉。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
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看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诞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同学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更有乐观性。
其次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其次章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白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争论。
老师应鼓舞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风光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风光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依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
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第一节:与反思发布者:彭绍云第一章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地图出版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
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
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二、新课教学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
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
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