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个古典区位论都发生在德国

合集下载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3、一个市场多种原料的场合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工业企业的生产不只需要两种原料,而是 多种。对于这种场合,韦伯应用区位多角形模式求解。 韦伯是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 他假定有n个原、燃料滴,则工in mi ri rk i 1
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评价
自从1904年韦伯发表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以 来,对他的理论曾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一些西方学 者奉韦伯理论为圭臬,认为他的理论对于经济地理 学是一个最大贡献,并根据韦伯的思想和区位模式 提出许多新的区位学说。在社会主义苏联的早期 (1926年)评述中也有人认为,在工业的空间配置 问题上要想往前推进一步,只有通过韦伯的理论而 在任何场合不忽视这一理论,才是有可能的和可以 思议的。但是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苏联遭到批 判,称之为竭力替资本主义辩护的伪科学理论,不 仅毫无可取之处,而且是反动的。一个时期,在我 国地理学界也对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持否定态度。
2、一个市场和两种原料的场合 某工业制品的消费者集中于一个市场。工业制品由两种原料 (R1和R2)制造的场合,其工业区位有下述几种形式: ① R1和R2为普遍存在的原料时,工业区位与一个市场一种原 料的场合一样,应位置在市场。 ② R1为普遍存在的原料,R2是市场地区以外的某个局部地区 的原料,如同为纯原料时,工业区位在市场,因为耗费的 仅为R2的运费,例如,位置在R2时,制品的重量为两原料 之和,运费必然增加。 ③ R1和R2皆为局部地区的原料,又是纯原料的场合,工业区 位在市场。 ④ R1与R2两种原料都是局部地区存在的原料,如果是粗原料 时,工业区位的解法比较复杂。为此,韦伯提出了区位三 角形的模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经济地理学》第4章

《经济地理学》第4章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C=B1-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为中心地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的服务量
(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第一,均质平原; 第二,便捷交通;


第三,最近中心;
第四,完全竞争; 第五,充分服务; 第六,最大利润。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 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 结果怎么办呢?
15
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 R 如何形成的呢?
R M T R T R M R R T R T M T R T M R T R T M M R T R M M R
特征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 越少。 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 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 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B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7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A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8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5韦伯工业区位论

5韦伯工业区位论
2、成本最低指向性对许多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3、采用技术经济论证法揭示了工业布局的某些特点和布 局规律。
2021/3/11
22
(二)理论与现实差距
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研究方法是局部均衡的,如仅考虑个别企业,而且区位 因子也是个别的;
这里,可以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 法则。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市场;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2021/3/11
10
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当两个均为遍在原料(或一个为遍在原料,一个为局地纯 原料或两个均为局地纯原料)时,区位指向市场;
➢当两个均为局地粗原料时,采用区位三角形确定企业指向。
考虑多个原料地与多个市场时,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 构架确定企业指向重力中心。(如图1、2、3)
区位三角形最先是由经济学家龙赫德在其1872年的《商业 趋向的理论》和1882年发表的《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提 出并应用分析企业区位的。
2021/3/11
与低廉劳动供给地 L的劳动费节约额 相等的那条综合等 费用线成为 临界等 费用线。
18
3、劳动成本指数的影响因素
(1)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 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2)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3)运输技术可加强劳动力成本指向性; (4)机械化则可能减弱劳动费指向性区位。
2021/3/11
4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 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 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J.H.Thunen)于1826年在其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中首次提出的。

屠能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农业生产的地域配置原则。

根据巿场距离的远近,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六个层次表现出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同时,农业集约化程度也由内向外逐步降低。

古典的农业区位论是采用单因子孤立化方法来研究农业圈理论的;而现代农业区位论则采用假设法,对引起土地利用和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如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者的素质、人口密度及经济文化水平等假定为常数,然后再考虑市场距离,以此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R.Sinclair)也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都市工业用地与都市边缘地带的农业用地形成激烈的竞争。

一般来讲,城巿用地往往比农业用地更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得大都市周围地带的农民更愿意抛售土地。

不论是古典的农业区位论还是现代农业区位论,都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具有层次性和地带性的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对都市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区位与功能分区,都市农业使得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同的区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从而能够高效利用都市农业资源。

我们从屠能圈层理论得到的启示是,应该在消费中心附近对易腐保鲜的农产品进行生产,这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农业区位对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作用。

从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农业圈层理论,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借鉴屠能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层次性和地带性布局,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体现了农业圈层理论。

目前,围绕苏州市区和各县(市)城市的发展,根据农业地带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地理空间上,可以考虑以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和远郊相映的圈层布局;功能配置上,根据圈层结构,划分为休闲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立体化农业、信息与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外资化农业等不同功能的递阶结构。

韦伯区位论

韦伯区位论

第三阶段:再将集聚因子加入,考察对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区位
影响,区位模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运输成本最小点为工业布局最佳 区位,运输成本由原料指数和距离两大因素 决定。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Wp)
当Mi >1时(使用损重原料),工业区指向原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抽象 孤立 静态
2、区位因子体系
为分析方便,韦伯按不同标准把区位因子分三种不同类型: ①按因子作用范围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 一般区位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劳动力费用、运输 费用、地租等。 特殊区位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水质、空气湿度。 ②按作用性质分——区域因子、集聚因子(非区域因子) 区域因子——影响工业分布于各种区域的因素,使工业企业向特定的地区 布局。原料、燃料、 劳动力、地租、厂房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费用。 集聚因子——使工业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地方的因子。相关工业(产业 链企业)、设施的有效利用 ③按属性分——自然技术因子、社会文化因子 自然因子——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特殊性而使企业取得 效益的因子。 社会文化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使企业取得效益 的因子。
背景与目的
背景:德国产业革命 近代工业发展 大规模地 域间人口流动 产业、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目的: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 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中心思想: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 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 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 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 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 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 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 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 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 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 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 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此外,杜能的理论模式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杜能以后百余 年来,有一批学者如F.艾列波、T.布林克曼、E.劳尔、A.廖什、E.M.胡佛、E.S.邓恩、L.H.魏贝尔等,论证、 应用和修订了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 营地带,而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
谢谢观看
简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 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什么四个古典区位论都发生在德国

首先我认为四个古典区位论都发生在德国和德国人的热爱研究,
求真求实的精神密不可分。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世纪初, 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农业
开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 这种情况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合
理布局问题。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
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标志区位论的产生,他被后人称为区位论的
鼻祖。
韦伯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
行,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人
们对工业的研究日趋热烈。工业区位论中认为决定区位的基本要素是
运费,其次是劳动费用。运费是原材料、生产地、消费地之间的运费;
劳动力费用指的是劳动的节约、集聚等费用。

中心地理论: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
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
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
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
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
--
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为城市区位论的代表性著作

市场区位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市场
作为一个重要的区位因素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