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至六册诗句积累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考点汇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考点汇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考点汇总1、诗句积累【含“马”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含“马”的成语】千军万马马到成功指鹿为马一马当先龙马精神【托物言志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2、《马诗》(1)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后人称他为“诗鬼”。

(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2)中心:《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3)词语理解补充“大漠”指“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走”的意思是跑,“快走”的意思是“驰骋(chíchěng)”。

“清秋”指“清爽的秋天”。

(4)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悬挂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

(5)诗句解析a.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

“大漠”“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光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漠沙比作雪,把燕山月比作钩,好处是: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形象。

b.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c.诗的第三句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3、《石灰吟》(1)词语理解补充吟:吟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之积累运用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之积累运用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积累运用与课文理解专项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日积月累。

(20分)1. 等闲识得东风面,。

2. , 死而后已。

——诸葛亮3.捐躯赴国难,。

4. ,当以死守,。

——李纲5.位卑。

——陆游6.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答客诮》7. ,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8.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 五谷:五行:五彩:五音:10. 补全四字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余音( )梁②戛然而( ) ③黄钟大( )④( )( )如生⑤轻歌( )舞⑥惟妙惟( )⑧笔走( )( )(1)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的词语有。

(2)再写两个与词语⑥搭配形式相同的词语(3)用词语③造句:二、古诗运用。

(20分)1.“。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该诗中的“愁”一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修辞写云雨的诗句是。

3. 《宿建德江》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诗句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诗句是:"",表达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和对的热爱之情。

5.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 "选自《七律·长征》,诗人是 ,其中"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 《浪淘沙》中诗人之所以想到" ",是因为他觉得这"九曲黄河"是来自牛郎织女相会的" ”,借用这一传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7. 《江南春》是代诗人写的。

其中,怀古的诗句是。

诗句中,"山郭"的意思是:。

8. 《书湖阴先生壁》中"书"的意思是" ”,描写环境优美的诗句是:。

三、课文积累。

(24分)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

(10分)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代书画家、诗人。

本诗第一句用一个“”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进一步表现了竹子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表达了作者对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

(5分)《示儿》杜牧但悲不见九州同《梅花》陆游孤光一点萤《清明》查慎行凌寒独自开《舟夜书所见》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王安石牧童遥指杏花村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

(7分)(1)春种()粒粟,秋收()颗子。

(2)南朝()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尺,疑是银河落()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

(4分)(1)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4)()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

(11分)(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

《迢迢牵牛星》中“,”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5)读诗句,品经典。

王安石《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积累与应用(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积累与应用(含答案)
2.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头挺着胸说他要像石灰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反动派不让鲁迅发表革命文章,但革命的春天是关不住的,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会,讲到变革创新时,主席引用了《淮南子》中的一句话: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徇旧来说明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3.《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5.《采薇》描写的内容是关于爱情的。(×)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7.“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里的“君”指的是孟浩然。(×)
8.刚刚发生的四川地震让很多小朋友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请你用《竹石》中的一句诗给他们写张明信片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按要求填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积累与应用(含答案)
一、填空
1.小红暑假和妈妈去西北旅游。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慢慢西沉,一户农家屋顶上冒着炊烟,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王维的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夜晚,她看到起伏的群山,空中月亮弯弯,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一样,小红真想用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来赞美。
5.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花了很大精力,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如愿;而不知何时不经意的一件事却会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重点知识归纳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一、易错词语:初旬(xún)、腊八蒜(suàn)、翡(fěi)翠、杂拌(bàn)儿、榛子(zhēn)蜜饯(jiàn)掺和(chān huo)、正月(zhēng)、间断(jiàn)、亲戚(qīn qi)、骡马(luo)、娴熟(xián)、水浒传(hǔ)、栗子(lìzi)风筝(fēng zheng)、骆驼(luòtuo)、截然不同jié)、燃放(rán)、元宵(xiāo)、商贩(fàn)、一擦黑儿(cā)、轿车(jiào)、张灯结彩(jié)、庙(miào)二、课文重要知识点1、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2、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本文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土五)这五天,略写了腊八后至腊月二十三前、过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初九,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4、北京春节的特点是热闹和喜庆,本文的写作方法是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写作特点是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5、北京的春节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除夕,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三方面来描绘除夕的热闹;第二个高潮是正月初一,第三个高潮是正月土五(元宵节)。

三、扩展重要诗句1、要背诵的重要词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老北京俗语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冀教版小学语文阅读积累集锦

冀教版小学语文阅读积累集锦
一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学习阅读积累
单元及文化主题
形式
读读背背
备注
我们的家园
《阳光》阳光像金子,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野上的禾苗,因为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阳光更高了;河面上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那长长的锦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读一读
亲近大自然
谚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哲理古诗
古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像的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教材以《苏珊的画》一课为例子,向学生渗透有些故事蕴涵哲理。
亲情与关爱
歌词
读读唱唱:《小背篓》小背篓,圆溜溜,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多少次外婆家里烧糍粑,多少次听唱山歌在桥头。多少次睡在背篓里尿湿了妈妈的背,多少次爬出背篓来我光着脚丫走。哟,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多少欢乐多少爱,多少思念多少情。妈妈那回头的笑脸,至今甜在我心头。
豁然开朗学无止境【你最喜欢哪条成语,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典范人生
名言警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气吞山河力挽狂澜
浩气英风世代相传【古代神话故事】
走进书的乐园
古诗词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目方塘一鉴开,无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一句,以源头活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亲情与关爱
三字经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小升初复习:哲理诗句 全国通用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小升初复习:哲理诗句 全国通用

哲理诗句积累【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 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唐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 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明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清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唐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题目】寄兴(宋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 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题目】雪梅(宋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题目】感怀(明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题目】赤壁(唐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题目】蚁(唐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题目】读《陈蕃传》(宋杨万里)【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题目】小松(唐杜荀鹤)【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 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 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题目】游园不值(宋叶绍翁)【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题目】放言(唐白居易)【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 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 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题目】论诗绝句之二(清赵翼)【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期末必考知识点)一、把下列古诗句或名言警句补充完整。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7.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1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1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7.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根据语境,填上合适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名言从勤于省身了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

2.说明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平时的读书中下一番苦功夫的名句:“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姐姐一心一意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没想到最后却成了模特儿,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4.小华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有的同学不理解,小明却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人们常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6.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营养。

郑写燮的题画诗《竹石》里,写出竹子历经磨难照样坚韧不拔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李贺的《马诗》中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他渴求建功立业、为国出力的愿望;于谦的《石灰吟》中表达出诗人气节的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测试题一 一、补充诗句 1、草长( )二月天,( )。儿童散学归来早,( )。 2、小时不识月,( )。又( ),飞在( )。 3、( ),不成器。人不学,( )。 4、江上往来人,( )。( ),出没风波里。 5、( ),晚霞行千里。( ),有雨也不多。 6、( ),八九十枝花。 7、白毛浮绿水,( )。 二、补充成语 秋高气( ) ( )明几净 书声( ) 春( )花开 ( )喜若狂 春光明( ) 春意( )然 ( )卫( )海 ( )公移山 ( )往直前 ( )相关 情深( )海 ( )序渐( ) 温( )( )新 绿叶成( ) 临危不( ) 人无( ),必有( ) 有( )无( ) 防( )然 多( )善( ) 从容不( ) ( )不乱 2

测试题二 一、 1、床前明月光,( )。 2、少壮不努力,( )。 3、( ),黄河入海流,( ),更上一层楼。 4、大雪压青松,( )。( ),待到雪化时。 5、( ),润物细无声。 6、(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 7、江南好,( )。( ),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 1、瓜熟( )落 水到( )成 雪( )( )年 勤能补( ) 义正( )严 大义( )然 雁过( )( ) ( )起直追 ( )山涉水 赏( )悦目 铜( )铁骨 立( )求道 ( )苦卓( ) 感人( )( ) ( )子可教 ( )乐无穷 ( )( )之爱 3

测试题三 一、古诗名言填空: 1、( ),白云深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 )。 3、(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 4、( ),任尔东西南北风。 5、独在异乡为异客,( )。 6、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8、爱人者人恒爱之,(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10、( ),业精于勤。 1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二、成语填空: 大雨( )( ) 连( )不断 根( )叶( ) 错落有( ) 曲( )通( ) 千( )( )秀 目不( )接 美不( )收 鱼( )而入 老马识( ) 狼( )( )突 发( )图强 忍辱( )重 风( )电( ) 人头( )动 无( )尝胆 美( )美( ) 运( )帷( ) 沧海一( ) 好谋善( ) 百尺( )头,更进一步 ( )马一生 大街小( 4

测试题四 一、古诗词填空 1、(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清明时节雨纷纷,( )。 3、(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遥看瀑布挂前川。 5、两个黄鹂鸣翠柳,( )。( ),门泊东吴万里船。 6、( ),上有黄鹂深树鸣。 7、春潮带雨晚来急,( )。 8、我生待明日,( )。世人若被明日累,( )。 9、朝看东流水,(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二、词语填空 ( )息万变 有( )无恐 出类( )( ) 后生可( ) 力( )纸( ) 精( )绝( ) ( )如生 斗( )百( ) 鬼( )神( ) ( )无反( ) ( )兵不动 ( )之过急 雷( )风行 一碧万( ) 谈笑风( ) 杯( )蛇( ) ( )捕蝉 ( )相争 ( )驴( )穷 ( )苗助长 郑人买( ) 5

测试题五 一、成语 哀红遍野( ) 逼上梁山( ) 挺而走险( ) 兵来将当( ) 永世不决( ) 按那不住( ) 快炙人口( ) 青脆欲滴( ) 衣草附木( ) 措手不及( ) 微不足到( ) 半徒而废( ) 切而不舍( ) 家途四壁( ) 无机之谈( ) 不足为其( ) 断涯绝壁( ) 精妙绝纶( ) 惟妙惟肖( ) 情有独衷( ) 金壁辉煌( ) 卧心尝胆( ) 手屈一指( ) 川流不息( ) 刻舟求箭( ) 迫不急待( ) 惊叹不以( ) 绘生绘色( ) 凶相毕露( ) 指手划脚( ) 芳草如菌( ) 二、古诗俗语 1、最喜小儿无赖,( )。( ),白发谁家( )。 2、( ),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修行靠个人。百日笛子千日箫,( )。 4、千里送鹅毛-----( )。铁杵磨成针-----( )。 5、一( )一( )一扁舟,( )。( ),一人独钓一江秋。 6、牧童骑黄牛,( )。( ),云深不知处。 7、( ),望湖楼下水如天。 8、接天莲叶无穷碧,( )。( ),无梦磅礴走泥丸。 9、礼到人心暖,( )。( ),小扣柴扉久不开。 10、( ),飞入菜花无处寻。 6

测试题六 一、成语改错 坐无隙地( ) 家常遍饭( ) 面面相趣( ) 登高跳远( ) 虎视丹丹( ) 温文而雅( ) 处知泰然( ) 神采亦亦( ) 气宇渲昂( ) 惊叹不己( ) 严阵已待( ) 扶老协幼( ) 专心志致( ) 悲奋交加( ) 心乐诚服( ) 惊涛海浪( ) 今出如山( ) 所向披米( ) 举士无双( ) 唯妙惟肖( ) 莫名其妙( ) 豁然开郎( ) 高深莫策( ) 斌斌有礼( ) 无机之谈( ) 拾人牙会( ) 老生长谈( ) 坎砍而谈( ) 惊心动迫( ) 摇摇欲坠( ) 不假思索( ) 绘生绘色( ) 二、古诗词填空 1、( ),影入平羌江水流。 2、月落乌啼霜满天,( )。 3、( ),江清月近人。 4、( ),白雨跳珠乱入船。 5、( ),乌蒙磅礴走泥丸。 6、( ),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 )。 7、( ),树头花落未成阴。 8、( ),小扣柴扉久不开。 9、( ),秋水共长天一色。 10、最喜小儿无赖,( )。 11、一曲高歌一樽酒,( )。 7

测试题七 一、成语改错 负愚顽抗( ) 惊恐万壮( ) 慷概激昂( ) 悲愤欲决( ) 豪不惧怕( ) 生死悠关( ) 姗然泪下( ) 揣揣不安( ) 辽辽无几( ) 脱盈而出( ) 此牙咧嘴( ) 神密莫测( ) 顶礼模拜( ) 夹然而止( ) 余音绕粱( ) 唱念作打( ) 名惯古今( ) 坚苦卓绝( ) 不可思益( ) 脆色欲流( ) 颠佩流离( ) 消声匿迹( ) 魂牵梦饶( ) 毫不犹狱( ) 二、古诗俗语填空 1、( ),三人同行有我师。 2、( ),老师不过引路人。 3、人间四月芳菲尽,( )。 4、( ),天光人影共徘徊。 5、古人学问无遗力,( )。 6、( ),威加海内兮回故乡。 7、桂林山水甲天下,( )。东北有三宝--( )。 8、( ),初闻涕泪满衣裳。 9、白日放歌须纵酒,( )。 10、(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11、( ),黄山归来不看岳。 8

古诗练习 一、巧用古诗: 1、小明整天不思学习,这时,你对他说:“ , 。”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说:“ , 。孩子要珍惜啊!” 3、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 ,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4、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 。”和《 》中的“ , 。” 5、面对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我“ , 。”时,爸爸来到我身边,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可真是“ , 。” 6、望着壮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这个诗句:看着眼前美丽的西湖美景,我情不自禁的吟道:“ , 。” 7、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 。”和“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诗句,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 , 。”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送别9

之情:“ , 。” 8、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我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人如《 》,诗句是 。 9、“ , ”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摄取新的知识。“ , 。”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 。”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0、根据“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诗句相关的诗:“ , 。”“ , 。”“ , 。”“ , 。” 11、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 , 。”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 , 。”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 。”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首诗“ , 。” 二、按要求写诗句 (1)秋“霜”:“ , 。” (2)秋“叶”:“ , 。” (3)秋“月”:“ , 。” (4)秋“露”:“ , 。” “ ,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