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其他名校【圣才出品】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2010年北师大中哲考研试题一、简释题1.契据(忠恕)之道2.《性恶》3.顿悟成佛4.性三品5.性日生日成6.崇有论7.《孟子字义疏证》8. 法、术、势9.《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冯友兰二、论述题1.试比较孔子的“天命观”和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区别2.试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3.试述评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解2010年复旦中国哲学史真题中国哲学史(150分)第一部分是加标点。
一段是《庄子•齐物论》中“有始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另一段忘了。
(10分)第二部分是给出命题或作品,让你写作者。
15个,15分。
略。
第三部分是古文翻成白话(15分)。
第一个是“和实生物”的那段。
第二个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三个是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齐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第四部分是名解,8选6,30分。
分别是(不按顺序):民胞物与、道器、文中子、絜矩、泰州学派、理一分殊、正始之音、三表法。
第五部分是简答。
(7选5不按顺序。
40分)1.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理解龚自珍的“我气造天地”的哲学涵义。
3.解释“知行两字原是说一个工夫”。
4.董仲舒用“人副天数”想说明什么?5.朱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是?6.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第六部分是论述题,3选2,40分。
1.孔子“仁”的特点是?它与“礼”的关系如何?2.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与老庄哲学的异同。
3.二程关于“天理”的思想有哪些?并论述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影响、作用。
复旦大学2009年中国哲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龟长于蛇(6分)2、天官(6分)3、一念三千(6)4、朴(6分)5、辟(6分)6、十六字心决(10分)7、得意忘言(10分)8、质测(10分)9、致良知(10分)10、以物观物(10)11、仁政(10分)12、一(10分)二、标点与翻译(25分)何叔平注老子初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日若斯人也可以语天人之际也因此所注道德二经三、论述题民胞吾与的意义(25分)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95~01)汇总分析中国哲学史: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98);相竞以器(**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00);唯识无境(**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哲学考研试题完全大汇集

哲学考研试题完全大汇集!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哲学系)北京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逻辑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招生专业:逻辑学研究方向:逻辑哲学指导教师:陈波试题:一、评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对它的批判(20分)二、评述中世纪哲学中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及其在现代逻辑哲学中的影响(30分)三、评述近代哲学以来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以及蒯因对它的批判(30分)四、评述罗素的专名和摹状词理论及其影响(20分)考试科目:抽象代数招生专业:逻辑学研究方向:一、(10分)G是群,a∈G,a的阶| a | =n。
证明:任给整数k,aκ的阶| aκ|=n/(n,k),其中(n,k)是n和k的最大公约数。
二、(10分)G是群,H是G的子群,K是G的正规子群。
证明:(1)KH=HK(2)KH是G的子群。
三、(20分)G是一个群,令Z(G)={a∈G| 任给x∈G,都有ax=xa}。
任给a∈G,构造G到G的映射ηa:G→G ηa(x)=axa-1,再令G′={ηa| a∈G}。
证明:哲学考试科目:西方哲学招生专业:哲学(硕博连读)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2、莱布尼茨的"单子"3、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4、胡塞尔的"终止判断(epoche,又译为"悬置")"5、柏拉图的"分有说"二、叙述下列哲学命题的基本内容(每题10分,共50分)1、萨特:存在先于本质2、斯宾诺莎:神是唯一的实体3、维特根斯坦: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来蛊惑我们理智的战斗4、黑格尔:哲学史上每一个体系,都是哲学本身的一个环节5、康德:要把人当作目的看待,决不要把人当作手段使用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库萨的尼古拉说,"哲学是一种有学问的无知",而霍布斯却认为,哲学是推理的知识?你自己认为什么是哲学,你为什么要学习哲学?2、详述并评论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哲学思想。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 (7)2014年北京大学85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8)2014年北京大学84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9)2013年北京大学86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0)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1)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 (12)2.中山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13)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3)2014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16)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7)3.江西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3)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3)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4)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5)4.河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6)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6)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7)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8)5.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 (29)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9)2014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33)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4)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43)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4)2014年同济大学86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5)2014年兰州大学63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6)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7)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8)2013年武汉理工大学88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9)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0)2013年深圳大学91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51)2013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2)2013年吉林大学801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3)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4)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5)2012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6)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7)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8)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9)2012年燕山大学B27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真题 (60)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801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1)2012年华侨大学87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2)2012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3)2012年同济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4)2012年兰州大学633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012年深圳大学90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6)2012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7)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德性是知识2.流溢说3.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二、论述分析题1.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说”的困难2.分析贝克莱的“物质”概念3.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异同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现代部分一、简答题:1.本体论承诺2.范式3.在世之在4.逻各斯中心主义5.公平与正义二、论述题: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中哲部分一、论述题:1.荀子正名学说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一、简答(10*5分)1.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4.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因为一切用以认识和领会蜡的本性或别的物体的本性的理由都更加容易、更加明显地证明我的精神的本性”(笛卡尔)5.《利维坦》6.真观念(斯宾诺莎)7.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普遍同意这个论据本来是被利用证明天赋原则的,在我看来却正好证明了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各所重点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 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 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及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象及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及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以心原物3、圣人体无4、一故神两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简答及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及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及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及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及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及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及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及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及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及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及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及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延安大学8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延安大学8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2021年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801中西哲学史》考研全套目录•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复习笔记第1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
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智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要出自哪位哲学家?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善论”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4. “天人合一”思想在以下哪位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体现?A. 王阳明B. 朱熹C. 程颐D. 程颢5. “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思想家提出的?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6. “格物致知”是哪位宋代哲学家的主张?A. 朱熹B. 程颐C. 程颢D. 王阳明答案:A7. “心外无物”是哪位明代哲学家的观点?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8. “兼爱”是哪位先秦哲学家的主张?A. 墨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9. “民贵君轻”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10. “天命之谓性”出自哪位儒家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礼让、忠诚和信义等美德。
2. 阐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而“德”是个体遵循“道”的行为准则。
“道”无形无象,而“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 描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人内在的良知良能是向善的。
4. 说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主张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其他名校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武汉大学638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认识结构
答:认识结构是指认识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认识结构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组成。
认识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它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客体是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认识客体所使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3.化性起伪
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
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4.四书
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
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士
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士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
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
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6.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他在《知性改
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径。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以自觉能动的活动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当直接的客观现实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满足,鲜明地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2)克服矛盾的途径
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克服矛盾的途径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
①主体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主体客体化或对象化。
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
果。
②客体非对象化
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客体主体化。
③二者双向运动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2.简述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答:(1)社会发展规律的含义
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具有历史必然性。
这种历史必然性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使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2)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特点有:
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独一无二的,但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偶然性使历史事件
各具特色,不可重复。
规律重复的是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历史的规律性正是由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每个历史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规律总是具体地依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和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
整个社会结构都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状况决定。
因此,根据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就能看出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重复性和常规性。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历史规律会反复发生作用,而成为一种常规现象。
④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人们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目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
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斗争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来活动。
当一个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多种可能途径时,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
答: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其基本规律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地位。
辩证
法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
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
(1)实质和核心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阐明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联系和发展的本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联系和发展,揭示出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它们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
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2)方法论意义
①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a.定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