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牧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的命运。

以下是对《草原》的一些解读:
1. 草原的壮丽景色:《草原》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草原的辽阔、奔放和美丽。

草原被描绘成一片宽广无边的绿地,牛羊在那里自由奔跑,人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宁静和力量,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牧民家庭的生活:小说围绕着一个牧民家庭展开。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放牧人,母亲是一个慈爱的妻子和母亲,儿子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依靠牛羊和草原谋生。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彼此扶持。

他们在草原上享受自由和平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3. 牧民生活的艰辛:尽管草原给予了牧民家庭美好的生活,但他们也面临着许多艰辛和困难。

他们需要时刻守护牛羊,抵御寒冷和风雪的侵袭。

生活的艰辛考验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草原上,没有放弃。

4. 草原人的命运:小说中还反映了草原人的命运。

作者通过描述父亲的身体逐渐衰弱,母亲的不幸去世,以及儿子被送上城市去求学这些情节,揭示了草原人的命运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变故,但他们也从中获得了成长和坚强。

总的来说,老舍的《草原》通过对牧民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命运。

小说富有生活感,情节紧凑,形象鲜活。

通过草原这一特殊的背景,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活与命运的关系,反映了人类面对困难和变故时的勇气和坚强。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草原老舍的课文解读可以围绕老舍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一些解读的思路:一、生平背景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旗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士兵,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

老舍从小就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的种种苦难和不幸,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背景《草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8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老舍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作品主题《草原》主要描写了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草原生活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艺术手法老舍在《草原》中运用了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风光和人物形象。

他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还通过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五、思想意义《草原》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老舍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呼吁人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结论《草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老舍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草原》课文结构

《草原》课文结构

《草原》课文结构一、引言《草原》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内蒙古草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和他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对自由的追求。

小说的结构紧凑有序,由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二、引言(第一章)引言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描绘了辽阔的大草原和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草原的美丽与壮观。

在这个部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绵延和天地相接的壮丽景象,同时还能感受到牧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主体部分(第二至第六章)主体部分是整个小说的核心,通过对牧民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独特而多样的生活场景。

1. 第二章:牧民家庭生活这一章节中,作者详细描写了草原上的牧民家庭的生活状态。

从牧民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家庭关系等方面入手,展现了他们的朴实和纯真。

同时,通过对牧民家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草原上的家庭纽带和牧民们对家庭的珍视。

2. 第三章:社会关系这一章节中,作者描绘了草原上的社会关系。

牧民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

同时,也揭示了一些牧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草原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第四章:历史事件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变迁和牧民们的命运。

无论是外部的战争和政治动荡,还是内部的家族纷争和个人命运的起伏,都对牧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上的人民在历史变迁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坚韧。

四、结尾(第七章)结尾部分是整个小说的收尾,它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表达了对草原和牧民们的深情厚意。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回顾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现了主人公对草原和牧民生活的热爱和坚守,并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展望了未来。

五、总结《草原》课文的结构清晰有序,通过引言、主体和结尾的合理组织,展现了草原上的生活场景和牧民们的命运变迁。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摘要:《草原》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篇课文,包括作者背景、主题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草原》这篇课文将为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学鉴赏体验。

1.作者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老舍的背景。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剧作家。

他以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富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2.主题内容《草原》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让读者领略到草原的广阔辽远、牧民的勤劳善良和草原动物的生机勃勃。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珍惜之情。

3.情感表达在《草原》中,作者通过精心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深厚情感。

他用"一望无际"、"天地相接"等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展现了草原的广袤和壮丽。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牧民的勤劳和对家园的热爱,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4.艺术特点《草原》这篇课文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腻而具体的画面描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宏伟。

其次,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此外,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5.文化内涵《草原》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草原作为中国独特的自然风景,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牧民们勤劳耕种、守望相助,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和精神。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多元而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结语:通过对《草原》这篇课文的详细讲解,我们深入理解了作者老舍的背景、主题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 (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课文知识点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 )古包好(hào )客同行(xíng)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 -衬托热闹 -喧闹明朗 -晴朗奇丽 -瑰丽疾驰 -奔驰回味 -体味境界 -境地拘束 -拘谨3.反义词迂回 -径直拘束 -自然洒脱 -拘谨舒服 -难受羞涩 -大方4.理解词语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盘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 ,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 ,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 ,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 ,直到夕阳西下 ,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 ,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 "一〞是 "全〞和 "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 ,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 ,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 ,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 ,似在流动 ,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 ,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 ,小丘线条的柔美 ,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 ,作者自然会惊叹 ,并产生舒服之感 ,因此 ,既愿久立欣赏 ,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 ,细细地回忆 ,品味 .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 ,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无限乐趣 ,因此连静立的牛马 ,都似乎被陶醉了 ,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突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 ,奔驰的骏马 ,飘舞的衣襟衣带 ,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四、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①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 ,锡林郭勒 ,包头 .②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 ,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 ,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 ,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 ,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③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 ,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 ,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 ,呼伦贝尔大草原 ,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 ,天空纯洁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 ,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 ,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比拟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 .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④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土 ,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 ,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⑤蒙古包一般为圆形 ,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 ,上盖毛毡 ,用绳索勒住 ,顶(中|央 )有圆形天窗 ,容易拆装 ,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⑥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⑦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 ,盛在盘子里做点心 ,并不是豆腐 .⑧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 ,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 ,用手抓 ,叫 "手抓羊肉〞 .2.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抄下来 .(1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美得没有明显的界线 . "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色浓厚 ,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 ,与天相接 ,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天边 .体会到草原的景色非常美丽 .(2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动态描写 ,把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的服饰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联系课文 ,说说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意思是说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 ,大家站在蒙古包外 ,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夕阳下 ,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图文解读1草原总结:板书设计。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批注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批注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批注《草原》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草原的美丽和生态的脆弱,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对自然的责任。

本文将对《草原》进行批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草原》,顾城著,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描绘了草原的广袤和壮丽,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的广袤和风景的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第二个段落以黄河为背景,揭示了草原的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脆弱性。

第三个段落讲述了人类对草原的存在和依赖,以及对草原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

第四个段落通过歌颂草原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呼吁。

最后一个段落以自己对草原的向往和对草原的思念结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草原的缅怀之情。

在第一个段落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草原。

例如,作者用"碧绿的草海"来形容广袤的草原,用"阵阵风雨扫过的那片大海上"比喻风景的变化。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壮丽和美丽。

同时,作者通过描写风和雨的交替,表达了大自然的变幻无穷和生命力的旺盛。

第二个段落以黄河为背景,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脆弱性。

作者指出,“黄河千转万折,永远像一个老人那样固执地在草原上弯弯曲曲。

”这句话既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蜿蜒流动,也表达了黄河对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作者还通过描述黄河两岸的移民,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进一步强调了草原生态的脆弱性。

第三个段落讲述了人类对草原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描述了人们在草原上建设田园、搭起帐篷和野餐的情景。

这些活动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但也不可避免地对草原生态造成了破坏。

作者通过叙述一片广袤的草原被开垦成麦田和建筑物,揭示了人类盲目开发和利用草原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四个段落通过歌颂草原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呼吁。

作者用"山秧子鸟儿一声声晴朗韵调"来形容草原的生机勃勃和多样性。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 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 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课文知识点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3.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4.理解词语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浅谈课文《草原》的教学与赏析

浅谈课文《草原》的教学与赏析

浅谈课文《草原》的教学与赏析《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写的是作者访问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当地牧民热情欢迎的感人场面。

这是一篇集语言美、自然美、人情美于一体的感人之作。

语言美描绘了自然美,讴歌了人情美,这正是本文写作特色之所在。

因而教学这一课,应抓住这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领略自然美,品味人情美,从而受到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一、欣赏语言美《草原》全文语句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行文之美,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1、读前提示创设氛围“同学们,《草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

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它像一首诗,吟诵出千里草原的旖旎风光;它又像一幅画,描绘出草原牧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它更像是一首歌,欢唱着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这是我在上课时的一段导读语,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大家强烈的欣赏欲望,创设出浓厚的阅读氛围,为随后的阅读指导起到很重要的感情铺垫。

2、读中指导挖掘精华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还须在精读上下功夫。

精读,就是要去寻找、挖掘课文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具感染力的”华彩乐段”。

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动笔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段,然后小组交流。

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最满意的句段当场朗读给大家听,果然收获不小。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谁来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这下发言更踊跃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地像无边的绿毯,羊群像白色的大花,这样的景色太迷人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原上的河流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那河里的水一定是最干净、最甜美的,我真想喝一口;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比诗还要美......如此种种的表达,尽管理解还较肤浅,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3、读后训练提高能力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课文的主体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

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
──“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

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

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

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

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

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

原来作者初入草
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

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
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

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

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