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草原》教案(精选3篇)

五年级《草原》教案(精选3篇)

五年级《草原》教案(精选3篇)五年级《草原》教案【篇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的情景之中。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教案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通过学习《草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1.3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草原》是鲁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2.1.2 文章通过描绘草原的辽阔、天空的明朗、花草的繁茂,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1.3 文章还描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

3.1.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4.1.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5.1.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5.1.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或幻灯片,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

6.1.2 课文《草原》的打印稿,每人一份。

6.1.3 彩色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标记重点。

七、教学过程7.1.1 利用课件或幻灯片,展示草原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7.1.2 引导学生观察草原的特点,如辽阔、明朗、繁茂等。

7.1.3 引出课文《草原》,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7.2 课文学习7.2.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7.2.2 教师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草原(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草原(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思考:我鼓励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思考草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草原对他们的启示。通过写作,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中,我通过播放草原歌曲和展示草原图片等方式,成功地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使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4.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小组交流:学生们分组讨论,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3.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总结归纳
1.梳理内容:我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明确课文的中心和主题。我提问:“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ຫໍສະໝຸດ 么?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教学案例分析9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1.《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草原1草原(a、b案)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到处是牛羊,还有一望无垠的草海,这个地方是哪儿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舍先生的《草原》。

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生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1、引导想象。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⑴“茫茫”什么意思?(反思: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教案(精选16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

下面请看录像。

(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

旗相当于县。

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

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第一篇:《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模版)发现生成——《草原》教学案例邹云峰从教以来,我已经多次执教《草原》了。

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

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

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

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

”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

教育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教育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分析了教师如何运用互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草原的特点和美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互动环节(1)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草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朗读感受。

(2)角色扮演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色的特点和行为。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草原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草原吗?”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草原的美丽和独特。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随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培养。

三、案例分析(一)互动教学策略的优势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

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

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审美情趣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

2.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草原文化、民俗等。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如“一碧千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理解课文内涵。

4.感受草原之美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草原之美的感受。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作者分享创作心得。

5.情感体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以“草原之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描绘草原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一段,注意‘一碧千里’这个词组,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草原时的情感吗?试着用你的声音表达出这种辽阔和壮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

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

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

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